è

①困苦、灾难:运。境。《公羊传 宋人及楚人平》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汉书 王莽传》陛下至圣,遭家不造,遇汉十二世三七之厄,承天威命,诏臣莽居摄,受孺子之托,任天下之寄。宋 苏轼《三槐堂铭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景福殿使、新州观察使刘承珪久病,帝(宋真宗赵恒)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九》安惇长子郊,擢福建转运判官,与客言:“穆若之容,不合相法,当有播迁之厄。”宋吕蒙正命运赋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道经王舍人店,店主人先一夕梦神曰:“旦夕当有毛解元来,后且脱汝于厄。”②阻塞:阻《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③险要的地方:险。《资治通鉴 卷六》秦逾黾厄之塞而攻楚,不便。

厄会

èhuì

众灾会合。犹言厄运。《汉书 王莽传中》今厄会已度,府帑虽未能充,略颇稍给,其以六月朔庚寅始,赋吏禄皆如制度。班彪《王命论》:“故虽遭罹厄会,窃其权柄,勇如信布,彊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润鑊伏鑕,烹醢分裂。”晋 葛洪《神仙传·老子》:“人生各有厄会,到其时,若易名字,以随元气之变,则可以延年度厄。”前蜀 杜光庭《骆将军醮词》:“臣窃虑列宿五行,缠次有照临之咎,九宫三命,阴阳有厄会之期,以此忧兢,恐成灾厄。”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丙午丁未》:“按:阳九、百六、元二之説,自以来即有之。而丙午丁未,为国家厄会,则其説实倡自宋人。”《资治通鉴 晋纪一》又,交趾沦没,岭表动摇,胸背有嫌,首尾多难,乃国朝之厄会也。

厄急

èjí

艰难急迫。《聊斋志异 胡四娘》程十馀年历秩清显,凡遇乡党厄急,罔不极力。

厄困

èkùn

困厄,艰难窘迫。《史记·游侠列传序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后汉书 袁绍传》忠策未尽而元帅受败,太后被质,宫室焚烧,陛下圣德幼冲,亲遭厄困。焦赣《易林·师之鼎》:“子畏於匡,厄困陈蔡。”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宋 苏轼《与范元长北归书》:“以厄困多畏故尔耳,此老繆之罪,想矜察。”

厄穷

èqiónɡ

厄穷:厄境。艰难困苦。唐·韩愈《赠族侄》诗:“岁时易迁次身命多厄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瑟》:“吾家娘子悯君厄穷,使妾送君入安乐窝,从此无灾矣。”

厄塞

èsāi

①窘迫艰难,时运不济。唐 薛用弱《集异记补编·贾人妻》:“僕之厄塞,阽於沟瀆。如此勤勤,所不敢望焉。”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贤仆夫》:“李敬者,本夏侯譙公之佣也。公久厄塞名场,敬寒苦备歷。”明 李东阳《书宋诸贤墨跡后》:“今观其尺书寸扎,皆国家天下事也。卒令厄塞困顿,齎志以殁,国亡世改,而其辞独存。”②阻塞;险要的地方。《汉书 王莽传》遣王邑、孙建等八将军击义,分屯诸关,守厄塞。宋 苏轼《应诏论四事状》:“岂政治失当,事之害物者尚多;上下厄塞,情之不通者非一。”

厄运

èyùn

不幸的遭遇,苦难的时运。遭遏厄运。西汉 扬雄《元后诔》与图国艰,以度厄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伏惟陛下诞姿圣德,统理万邦,而遭厄运不造之艰。”晋 刘琨《劝进表》:“臣每览史籍,观之前载,厄运之极,古今未有。”“孤以不德,当厄运之极,臣节未立,匡救未举,夙夜所以忘寝食也。”

è

①用力掐着,抓住:扼杀。扼腕(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表示振奋、失意、惋惜等情绪)。力能扼虎。②抓要点,简要:扼要。③把守,控制:扼制。扼喉拊背(喻控制要害,制敌于死命)。④古同“”,牛马等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扼臂啮指

èbìnièzhǐ

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东汉 王充《论衡 感虚》:“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清 钱谦益《故福建建宁府……嘉县柯君墓志铭》:“人以是知扼臂啮指,古孝子非虚语也。”

扼吭

èháng

①气逆于喉。宋 陆游南唐书·刘仁赡传》:“世宗复亲征……朱元、朱仁裕、孙璘皆降周,仁赡闻之,扼吭愤叹。”②自缢。《资治通鉴 后汉纪一》契丹送景延广归其国,庚寅,宿陈桥,夜,伺守者稍怠,扼吭而死。《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张叔夜)矍然而起,仰天大呼,翼日,扼吭死,年六十三。钮琇《觚賸·碧血》:“(黄陶庵先生)乙酉,城破,投笔慷慨,扼吭而死。”③喻控制要害部位。明叶宪祖《鸾鎞记·合谮》:“怪得鲰生多倒颠,须知扼吭制人先。”

扼吭夺食

èhángduóshí

扼:用力掐着;亢:咽喉。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他通常采用扼吭夺食的处理办法。《元史·陈祖仁传》:“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其食,以速其毙乎?”

扼喉

èhóu

卡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部位。《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唐·陈子昂《上西蕃边州要危事》:“臣观其冲要,视其山川,信是河西扼喉之地。”宋·邵雍《观七国吟》:“清晨见鬼未为怪,白日杀人奚足惊?加以苏张掉三寸,扼喉其势不俱生。”

扼喉拊背

扼吭拊背

扼亢拊背

扼喉抚背

èhóufǔbèi

èhángfǔbèi

扼:用力掐着;吭:咽喉;拊:拍击。掐着喉咙,捺住脊背。抚:按,捺。掐住咽喉,按住脊背。比喻控制敌方的要害,使其丧失反抗的能力。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西南当扼喉之势,东北承抚背之机,首尾交侵。”隋·卢思道《为隋檄陈文》江都寿春之域,扼喉抚背之兵,飞龙赤马,绝水南越。参见“抚背扼喉”。

扼襟控咽

èjīnkòngyān

比喻据守险要之地。控制南京就有扼襟控咽的作用。宋·周邦彦《汴都赋》:“扼襟控咽,屏藩表里,名城池为金汤,役诸侯为奴隶。”

扼据

èjù

控制。唐 樊衡《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或遗奔迸脱,扼据峻岭,聚徒啸侣,拟欲鸣吠,而左萦右拂,咸在彀中。”《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明日,(王)厚修桥欲济,贼复来扼据津渡,厚及童贯几为流矢所伤。

扼腕

èwàn

自己以一手握持另一手腕部。形容思虑、愤怒、激动等心理活动。切齿扼腕。晋·王隐《晋书·刘锟传》:“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宋书 本纪武帝上》凡在有心,谁不扼腕。朱熹《晦菴集》:枉费从旁观之,令人扼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是以忠臣扼腕,义士痛心,家与为仇,人百其勇。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聊斋志异 素秋》恂九大为扼腕,奋然曰:榜上一名,何遂艰难若此! 

扼腕长叹

èwànchángtàn

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的神态。他只好扼腕长叹了。《晋书·刘琨传》:“臣所以泣血宵吟,扼腕长叹者也。”

扼腕抵掌

èwàndǐzhǎng

用手握腕,击着手掌。表示很激动、振奋的神态。

扼腕叹息

èwàntànxī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他这么快就离开了,真令人扼腕叹息。晋 王隐《晋书 刘锟传》:“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

扼腕兴嗟

èwànxīngjiē

扼腕:用手握腕;嗟:感叹。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发出叹息的神态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零一回:“于是吏民俱困,都累得扼腕兴嗟,愁眉百结了。”

è I.

表示感叹、提醒等。如,呃,你还在这里啊!呃,别忘了带钥匙。呃(è)逆:因横膈膜拘挛引起的打嗝儿。II. 参见。ē III.e用在句末,表示赞叹或惊异的语气。如,红霞映山崖呃!另见:鸡叫声或笑声。呝,喔也。《说文》从口,戹声。字亦作呃。 “按:呝喔双声连语。状鸡之声。”又如:呃喔(禽鸟鸣声);呃呃(亦作呝呝。笑声);呃吓(笑声)

è

①同“”。关厄/阨。《杨家将 第八回》陛下一面遣人于大辽萧太后处,乞出兵以阨宋之粮道明 宋濂《阅江楼记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②狭窄。参见“穷闾阨巷

阨穷

èqióng

困厄穷迫。《孟子·公孙丑上》:“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唐 韩愈《别知赋》:“寧安显而独裕,顾阨穷而共愁。”金 元好问《希颜挽诗之三》:“人间无路问天公,自古才难更阨穷。” 清 戴名世《赠刘言洁序》:“然而生遭忧患,凡人世险阻阨穷之境,莫不尝之。”

阨塞

èsāi

险要之地;险阻要塞。贾谊《过秦论 下》:“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宋 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当时大臣以谓:‘…… 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阨塞,皆不宜在诸侯王家,不可予。’”清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十二》:“立当阨塞若关隘,视入衍沃同川原。”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源之害》:“图学不兴,阨塞不知,能制胜乎?”

è

有机化合物,无色针状结晶,溶于热酒精,可做媒染剂。该物质易燃,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遇高热,有燃烧爆炸的危险。用作染料中间体,也可用作杀虫剂、杀菌剂等。

è

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温家宝:我将向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

è

同“”。参见“拊背搤吭“。

搤臂啮指

èbìnièzhǐ

至孝之人与父母心相感应。汉王充《论衡·感虚》:“曾子出薪於野,有客至而欲去。 曾母曰:‘原留,参方到。’即以右手搤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搤臂以呼汝耳。’”《後汉书·周磐传》:“磐同郡蔡顺……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其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噬指以悟汝耳。’”

搤捥

搤腕

èwàn

握住手腕。表示激动、振奋、悲愤、惋惜等的动作。战国策·魏策一》:“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説人主。”史记·孝武本纪》:“大见数月,佩六印,贵振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閒,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汉书·郊祀志上》作“搤掔”。宋 苏轼《私试策问》之一:“士大夫相与搤腕而游谈者,以为天子一日诛宦官而解党錮,则天下犹可以无事。”章炳麟《记印度西婆耆王记念会事》:“其搤腕咋齿,辞气慷慨,诚印度有心之士哉!”

è

同“厄”。《史记 太史公自序》孔子戹陈蔡,作春秋。

戹困

èkùn

困迫;困难。《史记 太史公自序》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