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 | é | ①人脸头发以下、眉毛以上的部分,或某些动物头部大致与此相当的部位(俗称“脑门子”):额头。额角(jiǎo)。②牌匾:门额。匾额。③规定数量:额数。额外。定额。余额。超额。空额。 |
额蹙心痛 | écùxīntòng | 极度忧愁伤心貌。明 天放道人《四声猿 序》:“《渔阳》意气,泉路难灰,世人假慈悲学大菩萨,而勤王断国之徒,多在涂脂调粉之辈,此文长所为额蹙心痛者乎。” |
额驸 | éfù | 清代制度,公主的丈夫,相当于前代的“驸马”。《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命额驸华善率师益简亲王军,科尔科代接驻江宁。《清史稿卷十 高宗本纪一》(乾隆四年)秋七月戊申,额驸策凌奏率兵驻鄂尔海西拉乌苏……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43篇》皇太极命额驸苏纳率八旗蒙古精骑赴塔山迎战,两军激战于笊篱山,互有伤亡。 |
额赋 | éfù | 额定的赋税。 《清史稿·世祖纪一》六月癸丑,免兴济县元年额赋。甲寅,免近畿圈地今年额赋三之二。 |
额手称庆 额手称颂 额首相庆 额手相庆 | éshǒuchēngqìng éshǒuchēngsòng éshǒuxiāngqìng | 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不抵抗将军下台,上峰易人,我士兵莫不额手相庆。《野叟曝言》第五七回:“须臾,任公等喜孜孜的陆续了出来,诉说所以,没一个不咋舌惊叹,如醉如梦,额手称颂,欣喜欲狂。”徐珂《清稗类钞·宫闱·孝贞后娴礼法》然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孝贞偶行一事,人皆额手称颂。清·王韬《淞滨琐话·卢双月》:“泥金高揭,邻里喧哗,挤庭下几满。喜极入告,额手相庆。”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军务告竣,要办军费报销,无不额手相庆。”鲁迅《伪自由书·“有名无实”的反驳》不抵抗将军下台,上峰易人,我士兵莫不额手相庆。参见“举手加额”。 |
额手加礼 | éshǒujiālǐ | 表示敬意。章炳麟《与上海国民党函》:“外人之额手加礼者,今且相与鄙夷。” |
额外主事 | éwàizhǔshì | 明清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 |
讹 | é | ①错误:讹字。讹误(文字、记载错误)。讹谬。讹传(chuán)。以讹传讹。《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一》凡古制器悉出,因得见商、周之旧,始验先儒所传大讹。《聊斋志异 嘉平公子》《耳录》云:“道傍设浆者,榜云:“施‘恭’结缘。" 讹茶为恭,亦可一笑。②敲诈,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迫索取财物或其他权利:讹诈。③ 谣言:讹言(a.诈伪的话,谣言;b.胡言乱语)。《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民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④ 感化,变化:“岁月迁讹。”⑤野火烧。 |
讹传 | échuán | 指与 |
讹舛 | échuǎn | 错误;误谬。多指文字方面。《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初,帝(赵光义)以字学讹舛,欲删正之。明 钱希言《戏瑕·姓误》:"苻姓从草,今并书竹; 皇甫覆姓,今止呼皇,种种讹舛,何不正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三》其间情文讹舛,多戾于古。 |
讹谬 | émiù | 讹误错谬。多指文字、训读方面。厘正讹谬。《资治通鉴 齐纪一》(刘)宋自孝建以来,政纲驰紊,簿籍讹谬。南朝 梁 阮孝绪《七录 序》:“昔刘向校书,輙为一録,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载在本书。” 唐太宗《三藏圣教序》:“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清 戴名世《汪武曹稿 序》:“俗学纷起,讲解讹谬,於是正其闕失,明其旨趣。”人民日报1962.3.6:“每天他坐在楼下,如饥如渴,一边读一边校,雠其讹谬。” |
讹缺 | é’quē | 错误、残缺。《新唐书·艺文志序》:“自六经焚於秦而復出於,其师传之道中絶,而简编脱乱讹缺,学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诸儒章句之学兴焉。”一本作“讹闕”。《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秘书监马怀素奏:“省中书散乱讹缺,请选学术之士二十人整比校补。”(玄宗李隆基)从之。 |
讹替 | étì | ①犹差误。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隋书·律历志上》:“宋氏尺实比晋前尺一尺六分四釐……当由人间恒用,增损讹替之所致也。”②犹衰敝。《法苑珠林卷六七》:“但教流末代,人法讹替,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诈真。” 唐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烧香垂涕而申诲曰:‘大圣久已涅槃,法教讹替,人多乐受,少有持者。’” |
讹言 | éyán | 亦作“譌言”。①虚假、谣传的话。《诗·小雅·沔水》:“民之讹言,寧莫之惩。”郑玄笺:“讹,伪也。言时不令,小人好诈伪,为交易之言使见怨咎,安然无禁止。”《汉书 王莽传中》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以万数。《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一》邺中震恐,讹言(冉)闵已没。射声校尉张艾请闵亲郊以安众心,闵从之,讹言乃息。明 张居正《答应天巡抚海刚峰书》:“三尺法不行於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能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近日浙江亲友有传其病笃或已死者,恐即因出院之故。恐兄亦闻此讹言,为之黯然,故特此奉白。”②谣传。《史记·赵世家》:“六年,大饥,民譌言曰:‘ 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旧唐书·杨虞卿传》: “其年六月,京师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密旨捕小儿无算。” |
讹言谎语 | éyánhuǎngyǔ | 讹言:谣言。造谣说谎话。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 |
讹言惑众 | éyánhuòzhòng | 讹言:诈伪的话。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他故意在讹言惑众,制造事端。《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 |
讹以传讹 讹以滋讹 | éyǐchuáné éyǐzīé | 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越传越错。同“以讹传讹”。南宋·王柏《默成定武兰亭记》:“讹以传讹,仅同儿戏。”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上·爱妾换马》:“不然,长髯紫衣,怪诞幽显之说,何其骇异哉?后人又不考而吟咏焉,讹以传讹也。”清 侯方域《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而无如市井仓皇,讹以滋讹,几于三人成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如其不经审判,恐愚民讹以传讹,借词煽动,其乱愈滋。 |
讹诈 | ézhà | 借端敲诈,用威胁的手段索要财物。讹诈钱财。威胁恫吓。核讹诈。力图骗取或讹诈你。《笑林广记 小恭五两》讹诈得财,蜀人谓之敲钉锤。 |
吪 | é | ①行动:《诗经·王风·兔爰》“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聊斋志异 巧娘》挑灯遍翻箱麓,得黑丸,授(傅)生,令即吞下,秘嘱勿吪,乃出。 ②教化;感化:“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③(鸾和凤凰一类鸟)死:凤靡鸾吪。④古同“讹”,错误。⑤古同“哦”,歌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