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ē I. | ①迎合,偏袒:阿附。阿其所好。阿谀逢迎。刚直不阿。《汉书 王莽传》属有亲者,义不得阿。《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四》邓氏(邓洵武)自绾以来,世济其奸,而洵武阿蔡京尤甚。②凹曲处:山阿。③“呵”或“诃”的借字,大声斥责义。《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④用于地名。山东东阿。II.ā《中华字经》我主保佑,好娃阿丹。作前缀或译音时,读ā,如阿哥。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拉伯 |
阿保之功 | ēbǎozhīgōng | 阿保:保护养育。保护养育幼儿的功劳。每个父母都有阿保之功。东汉 班固《汉书 丙吉传》:“是时掖庭宫婢则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 |
阿保之劳 | ēbǎozhīláo | 阿保:保护养育。保护养育幼儿的功劳。《晋书 顾和传》:“帝以保母周氏有阿保之劳,颌假其名号,内外皆奉诏。” |
阿党比周 | ēdǎngbǐzhōu | 相互勾结,相互偏袒,结党营私。三国魏 曹操《整齐风俗令》:“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何晏集解引三国魏王肃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羣,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
阿党相为 | ēdǎngxiāngwéi | 阿党:偏袒、偏私一方。为了谋求私利相互偏袒、包庇.。他们这个小集团经常阿党相为、狼狈为奸。东汉 班固《汉书 诸葛丰传》:“今以四海之大,曾无伏节死谊之臣,率尽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 |
阿堵 | ēdǔ | ①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晋书·文苑传·顾恺之》:“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於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②钱。清 郁植《悲歌》:“吾曹意气耻阿堵,挥斥黄金贱如土。”《聊斋志异 雨钱》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 |
阿附 | ēfù | ①逢迎依附。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汉鬼,强似你阿附国贼!《汉书·王尊传》中书謁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姦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不敢言。《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齐人外矫仁义,内怀鄙吝……好驰虚誉,阿附成名。《资治通鉴 梁纪六》(宋)维阿附元叉,超迁至洛州刺史,至是除名,寻赐死。《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上(代宗李豫)益厌元载所为,思得士大夫之不阿附者为腹心,渐收载权。明 李贽赵汝愚传论:“吾恐天下之人,耳尽聋,目尽瞎。亦必以我为阿附丞相者矣。”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张綵》:“大学士焦芳导瑾为恶,刘宇首阿附瑾,綵皆劝退之。”《资治通鉴 卷四十五》②胁从,偏袒附和。《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七》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新唐书·李德裕传》:“既德裕被放,柔立内愍伤之,为上书直其冤,坐阿附,贬南阳尉。” |
阿弥陀佛 | ēmítuófó | ①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阿弥陀,amita无量;阿弥陀佛amita buddha 意为无量佛。②净土宗用为持名念佛的佛号。在民间有广泛影响。③表示惊讶或叹息的感情。 |
阿匼取容 | ēkēqǔróng | 阿匼:一味迎合的样子。一味巴结别人以求得他们的喜欢。同“阿谀取容”。《新唐书 杨再思传》:“居宰相十余年,阿匼取容,无所荐达。” |
阿房 | ēpang | 指阿房宫。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资治通鉴 秦纪二》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宋 康与之《诉衷情令·长安怀古词》:“阿房废址荒丘,孤兔又羣游。”唐 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元 张养浩《山坡羊 骊山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二章》:“项羽之烧阿房,赤眉之烧长安,董卓之烧河阳,火延三月不止,民为之尽。” |
阿其所好 | ēqísuǒhào | 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吾何能阿其所好为? |
阿曲 | ēqǔ | ①阿谀随顺。②偏袒回护。《资治通鉴 随纪二》(来)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隋文)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帝怒,命斩之。 |
阿时趋俗 | ēshíqūsú | 阿:迎合。迎合时尚和世俗。恽代英《再复毕几庵书》:“故办杂志者,当研究社会心理。然此决非阿时趋俗,只以顺其势而利导之耳。” |
阿世盗名 | ēshìdàomíng | 阿世:曲从迎合世人的欢心;盗名:窃取名誉。用欺骗的手段骗取世人的欢心来窃取个人名誉。他挺会阿世盗名的,骗取全国人们的信任。清 梁启超《新民说》第18节:“才智之士,既得此以为阿世盗名之一秘钥,于是名节闲检,荡然无所复顾。” |
阿世媚俗 | ēshìmèisú | 阿世:迎合世俗。曲意迎合当时社会的陈规陋俗。我不会干阿世媚俗的事。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如其《民政》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 |
阿顺 | ēshun | 阿谀随顺。明 高启《四臣论》:“不阿顺以取容,不迎合以求悦。”《天讨·豕韦之裔 普告人》:“推之武亿杖旗丁而罢官, 乔莱忤满员而削职,则欲保全利禄者,势必阿顺满臣,如李之芳、胡林翼之所为,方克免满臣之嫉忌。”《资治通鉴 秦纪三》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刘)义恭性挠,阿顺(戴)法兴,恒虑失旨,闻兴宗言,辄战惧无答。 |
阿顺取容 | ēshùnqǔróng | 阿:曲从,迎合。曲意顺从以博取他人的欢悦。《金史·本纪第六世宗》以辅朕(完颜雍)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 |
阿意 | ēyì | 迎合他人的意旨。《史记·蒙恬列传论》:“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諫……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史记 吕太后本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梁书·止足传·陶季直》:“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宋 朱松《寄陈陷元诗》:“效尤起媮心,阿意增美疾。”《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三》元稹上疏:苟拒而罪之,则君子卷怀括以保其身,小人阿意迎合以窃其位矣。 |
阿意苟合 | ēyìgǒuhé | 阿:迎合,曲从;苟:苟且;苟合:无原则地附和。曲从别人的意愿,无原则地附和。东汉 班固《汉书 公孙刘车王杨蔡陈郑传赞》:“阿意苟合,以说其上。” |
阿意取容 | ēyìqǔróng | 阿意:迎合他人的心意;取容:博取别人的欢心。曲从其意,以取悦于人。《南史 孝义传下 陶季直》:“季直不能阿意取容,明帝颇忌之,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明史·高穀胡濙等赞》当英景之间,国势初更,人心观望,执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 |
阿意顺旨 | ēyìshùnzhì | 阿意:迎合他人心意;顺旨:顺从君主意图。曲意逢迎,顺从君主的意图。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人规戒》:“汉人于交友故旧,动存规戒,其不肯阿意顺旨,以限于非义,此风凛然可喜。” |
阿谀 | ēyú | 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阿谀谄媚。阿谀取容。阿谀顺意。阿谀奉承。阿谀逢迎。阿谀顺旨。阿谀趋奉,面谀将军,其心不可测,宜善防之。《资治通鉴 周纪一》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
阿谀谄媚 | ēyúchǎnmèi | 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谄媚:巴结,奉承。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清·吴璿《飞龙全传》第53回:“效尤石敬瑭故事,阿谀谄媚,竭力以事之。” |
阿谀谄佞 | ēyúchǎnnìng | 阿谀:说别人爱听的话迎合奉承;谄佞:花言巧语谄媚。指用花言巧语谄媚别人。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9回:“这人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梁师成之辈,都是阿谀谄佞,逢君之恶,排摈正人,朘削百姓。” |
阿谀奉承 | ēyúfèngchéng | 阿谀:用好听的话讨好人;奉承:恭维;讨好。巴结拍马;说恭维人的话;向人讨好。自古以来,凡小人隐君子都会用阿谀奉承的话去讨好、迎合别人。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
阿谀逢迎 | ēyúféngyíng | 谄媚拍马,投合对方的心意。《二程全书·伊川易传一》:“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奉迎求其比己也。”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其时京师有一流棍,名叫李光,专一阿谀逢迎,谄事令孜。 |
阿谀苟合 | ēyúgǒuhé | 阿:迎合,曲从;阿谀:曲意逢迎;苟:苟且;苟合:无原则地附和。曲从别人的意愿,无原则地附和。西汉 司马迁《史记 封禅书》:“怪遇阿谀苟合之徒,……不可胜数也。” |
阿谀求容 | ēyúqiúróng | 容:容色,好的脸色。曲意奉承,取悦于人。《孔丛子 抗志》:“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 |
阿谀曲从 | ēyúqūcóng | 阿谀:曲意逢迎。曲意逢迎讨好别人。东汉 班固《汉书 匡衡传》:“阿谀曲从,阿上罔下,无大臣辅政之义。” |
阿谀取容 | ēyúqǔróng | 阿谀:曲意逢迎;取容:取悦于人。谄媚他人,以取得其喜悦。汉·杨秉《奏劾侯览》:“而今猥受过宠,执政操权,其阿谀取容者,则因公褎举,以报私惠。” |
阿谀顺旨 | ēyúshùnzhì | 阿谀:曲意逢迎;顺旨:顺从君主意图。曲意逢迎,顺从君主的意图。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严光传》:“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艳。”《隋书 郭衍传》:“衍能揣上意,阿谀顺旨,帝每谓人曰:‘唯有郭衍心与朕同。’” |
阿旨顺情 | ēzhìshùnqíng | 阿:曲从;旨:圣旨。曲意逢迎。唐 吴兢《贞观政要 政体》:“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
阿尊事贵 | ēzūnshìguì | 阿:曲从,迎合;尊、贵:地位官爵高的权贵。指迎合与侍奉权贵。东汉 班固《汉书 楚元王传》:“以不能阿尊事贵,孤特寡助,抑厌遂退,卒不克明。” |
婀 | ē | “婀娜”,动态曲美,形容动态中的曲美感,感觉中的一种动态轮廓形象。华容婀娜:容貌与动态曲美感。曹植《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
婀娜 | ēnuó | 轻盈柔美貌。婀娜多姿。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宋 苏轼《和子由论书》:“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聊斋志异 阿英》惟歌者婀娜不前, 被执哀啼,强与支撑。 |
婀娜多姿 | ēnuóduōzī | 各种轻盈软美的姿态。形容女性轻盈柔美。我忘不了她那婀娜多姿的舞蹈。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
婀娜妩媚 | ēnuówǔmèi | 婀娜:轻盈柔美;妩媚:姿态美好。轻盈柔美的姿态。曹靖华《花 小跋》:“一串串盛开的藤花,满吊枝头,迎风摇曳,婀娜妩媚。” |
屙 | ē | 排泄大小便:屙尿。屙屎。屙痢。 |
屙金溺银 阿金溺银 | ējīnniàoyín | 亦比喻生存有术。他很想有一项屙金溺银的技术。《西游记第八十一回》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二回:“常言道:养儿不要屙金溺银,只要见景生情。” |
呃 | ē I. | 表示说话过程中的迟疑。我,呃呃。是说,呃就这么办吧。II. 参见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