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動 | dòng | ①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动。波动。浮动。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动(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震动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震动全国”)。②使开始发生:发动。③使用:动用。动武。动问(客套话,请问)。④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动。动人心弦。娓娓动听。动容。倾倒。宋 刘子翚《汴京纪事》:“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⑤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动荤腥。⑥非静止的:动画。⑦可变的:动产。⑧行为:举动。动作。⑨常常,往往:动辄得咎。《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伪齐之末,奸佞擅权,滥罚淫刑,动挂罗网。唐 杜甫《佳人》诗:“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⑩轰动。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11. 调动,调遣。《孙子兵法·势篇》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杜牧曰:“言我强敌弱,则示以羸形,动之使来;我弱敌强,则示之以强形,动之使去。敌之动作,皆须从我。” |
动不失时 | dòngbùshīshí | 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机。” |
动秤儿 | dòngchèng’ér | 方言,俗语,开始干;干实事。甲:“听说你买新楼了,装修 |
动荡不定 | dòngdàngbùdìng | 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七十七章:“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定中。” |
动地惊天 | dòngdìjīngtiān | 惊天动地。形容令人十分震动。元 关卿《窦娥冤 第三折》:“不隄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再生缘 第六五回》:“那时勾合皇亲府,动地惊天闹起来。”《粤剧关卿 第七场》:“你那些剧本啊,一部部动地惊天泣鬼神。” |
动而得谤 名亦随之 | dòngérdébàng | 见韩愈《进学解》动不动就遭到别人的毁谤,名誉也随着受到损害。“投闲置散,乃分之宜”我被安置在(国子博士)的闲散位置上,乃是我分所应得。 |
动静有常 | dòngjìngyǒucháng | 常:常规,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
动劳 | dòngláo | 烦劳,麻烦。《封神演义 第十一回》桓楚哭而言曰:“姜门不幸,怎敢动劳列位贤伯上言。我姜桓楚独自面君,辨明冤枉。”明 汤显祖《紫钗记·剑合钗圆》:“转孟门太尉参军事,动劳你翦烛裁诗。” 清 孔尚任《桃花扇·闲话》:“动劳久陪,晚生不安。” |
动履 | dònglǚ | ①谓起居作息。明 陆采《怀香记·掾房订约》:“虽未曾亲承其动履,亦可以想见其形容。”②起来行动。《封神演义 第三十七回》且说张桂芳打伤左臂,先行官风林又被打伤,不能动履,只得差官用告急文书,往朝歌见闻太师求援。《醒世姻缘传第六回》:“又説计氏小产了,不能动履,目下且不能同去。”③谓费力相助。《封神演义第八十回》:“子牙欠身谢道:‘姜尚屡遭大难,每劳列位道兄动履,尚何以消受。’” |
动魄惊心 | dòngpòjīngxīn |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其事险计至毒。道路相告,动魄惊心。 |
动人 | dòngrén | 使人感动或震动。动人的英雄主义故事。《庄子·田子方》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晋书元帝纪》昔之为政者,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故我清静而人自正。 |
动人心魄 | dòngrénxīnpò |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 |
动人心弦 | dòngrénxīnxián | 动人:感动人;心弦:指受感动而引起共鸣的思想感情。形容非常动人。这是一场动人心弦的比赛。徐迟《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许多动人心弦的建筑物呢?还只在蓝图上。” |
动容 | dòngróng | ①脸上显露出受了感动的表情。《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悽愴动容。”②仪容举止。《三国志蜀书 先主传》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 |
动如脱兔 | dòngrútuōtù | 指人行动灵活。比喻行动敏捷。常与“静若处子”连用。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同“势若脱兔”。 |
动手动脚 | dòngshǒudòngjiǎo | 指动手打架、动脚踢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你却不可躁暴,便去动手动脚。打搅了事,那时我不管你。”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他们主观上也要大家动手动脚去做,但是不让大家知道要做的是怎么一回事,应当怎样做法。” |
洞天福地 | dòngtiānfúdì | 道家指神道居处。现喻指名山胜地或非常幽美的环境。宋 陈亮《重建紫霄观记》:“道家有所谓洞天福地者,其说不知所从起,往往所在而有。”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如此洞天福地,倘得几间幽室,在此暂住几时,也不枉人生一世。 |
动问 | dòngwèn | 方言,客套话,即请人告诉自己。《水浒传》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 |
动息 | dòngxī | ①指出仕与退隐。②活动与休息。群动息:语本陶渊明《饮酒》诗:“日入群动息。”谓万物俱息。清 厉鹗《灵隐寺月夜》:“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③引申为人的动止起居。宋 叶适 《夫人王氏墓志铭》:“欲常候母动息,妇姑同一室处,嬉遨谐剧,不用常礼。” 《聊斋志异 黄九郎》迟之又久,始将公命以进,抚喜,前郄顿释。自得九郎,动息不相离。④犹动静。情况,消息。《宋史·韩世忠传》:“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 |
动心怵目 动心骇目 | dòngxīnchùmù dòngxīnhàimù |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我遇到一件让我动心怵目的事。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存,某尝获观,皆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
动心忍性 | dòngxīnrěnxìng | 坚持不懈。《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赵岐注:“所以惊动其心,坚忍其性,使不违仁。”后多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清 何焯《义门读书记·四书·中庸》:“即如处患难,便该要动心忍性。”茅盾《追求二》:“为什么遇到自身上的小小阻碍就不能动心忍性?” |
动摇不定 | dòngyáobùdìng | 形容立场不稳。峻青《黎明的河边》:“风很大,满河里都翻滚着白色的浪花,活像一片动摇不定的雪白的田野。” |
动辄得咎 | dòngzhédé jiù | 辄:就,总是。咎:罪过。一有举动就常常得罪或受到责备。唐 韩愈《进学解》:“跋前躓后,动輒得咎。” |
动之以情 | dòngzhīyǐqíng |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随便他如何导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只是不肯松口。”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讲些妇女也是人的道理。” |
动止 | dòngzhǐ | ①动作与静止。②行动;举止。《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常遣左右密伺察之,动止所为,莫不抄录。③起居作息。谓日常生活。多用作书信中的问候语。④古代监狱的别名。 |
动中肯綮 | dòngzhòngkěnqìng | 动,常常;中,切中,打中;肯綮,引申为要害或关键。“技经肯綮之未尝”,形容这位庖丁的技艺高超。比喻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问题的关键。 |
动中窾要 | dòngzhōngkuǎnyào | 动:常常,动不动。中:切中,打中。窾:空处、中空。要:要害。要:引申为要害、关键。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问题的关键。《清史稿·世增传》:“文书往复,惟家铭随方应付,动中窾要,历任总督皆倚重之,以县丞擢知府。” |
动众 | dòngzhòng | ①劳动众人。《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郑玄注:“动众谓师役之事。”孔颖达疏:“虽有以小善,恩未被物,若御军动众则不能,故云不足以动众也。”宋 曾巩《添兵策》:“虽议者恐其动众,亦当断在必行。”②惊动众人。《淮南子·时则训》:“动众兴兵,必有天灾。”《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歟!”《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夫怨不在大,事不在小,扰边动众,非国之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