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 | dǐng | 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②锅:鼎罐。鼎锅。③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④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⑤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⑥正当,正在:鼎盛(shèng)。⑦香炉。《聊斋志异·促织》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
鼎铛 | dǐngchēng | 鼎和铛。泛指煮器。唐 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亦说宝鼎被当作铁锅)宋 王安石《一日不再饭》诗:“筋骸徽纆(绳索)束,肺腑鼎铛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帝(宋太祖赵匡胤)怒,叱之(雷德骧)曰:“鼎铛犹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聊斋志异 陕右某公》死后见冥王判事,鼎铛油镬,一如世传。 |
鼎铛有耳 | dǐngchēngyǒuěr | 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
鼎铛玉石 | dǐngchēngyùshí | 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唐·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 dǐngdǐngdàmíng dǐngdǐngyǒumíng |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形容名气很大。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叶圣陶《某镇纪事》走在最后的两个穿布长衫的老头子,是鼎鼎有名的委员呢。 |
鼎沸 | dǐngfèi | ①水涌流翻腾的样子。吕向注:“‘漂疾’已上皆水之深盛相激涌沸奔流之皃。”文选·曹植《七启》:“於是盛以翠樽,酌以彫觴,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李善注引释名:“酒有汎齐,浮蚁在上,汎汎然。” 宋 杨万里《浮石清晓放船遇雨诗》:“秋江得雨茶鼎沸,怒点打篷荷叶鸣。”②比喻形势纷扰动乱。《汉书·霍光传》:“今羣下鼎沸,社稷将倾。”《资治通鉴 晋纪十三》(王)敦遗(刘)隗书曰:“顷承圣上顾眄足下,今大贼未灭,中原鼎沸,欲与足下及周生之徒戮力王室,共静海内。…”《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如闻岭北王侯又皆鼎沸,河东、桂阳相次屠戮,邵陵、开建亲寻干戈。宋 王谠《唐语林·识鉴》:“及安禄山之乱,华夏鼎沸。”李兆麟《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举国鼎沸兮,全民总抗战。”③形容喧闹、嘈杂。李周翰注:“諠譁之声,如鼎之沸乱聒於天地也。”宋 范成大《题张晞颜两花图·繁杏诗》:“若为报答春无赖,付与笙歌鼎沸中。”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第四部五九》:“幸亏马慕韩走到话筒前面,宣布大会开始。鼎沸的人声逐渐低沉下来。” |
鼎辅 | dǐngfǔ | ①执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后汉书·朱浮传》:"即位以来,不用旧典,信刺举之官,黜鼎辅之任。"《宋书·五行志四》:"是时贾后陷害鼎辅,宠树私戚。"《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衍(杜衍)罢为尚书左丞,知兖州,制辞略曰:'自居鼎辅,靡协岩瞻,颇彰朋比之风,难处咨谋之地。'"②泛指达官贵人。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五:"尽管有'鼎辅元勋'做序,老板们也怕你太红得烫人。" |
鼎革 | dǐnggé | 鼎新革故(采取新的,去掉旧的)。旧多指改朝换代。《聊斋志异 秀才驱怪》长山徐远公,故明诸生也。鼎革后,弃儒访道,稍稍学敕勒之术,远近多耳其名。《聊斋志异 采薇翁》明鼎革,干戈烽起。於陵刘芝生先生,聚众数万,将南渡。 |
鼎镬 鼎鑊 | dǐnghuò | ①鼎和镬。古代两种烹饪器。《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给水火之齐。”郑玄注:“鑊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孰,乃脀zhēng于鼎,齐多少之量。”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十五》:“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瀹yuè茶,鲜以鼎鑊,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②古代的酷刑。用鼎镬烹人。《汉书·郦食其传赞》:“酈生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鑊。”《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资治通鉴 宋纪五》(刘)宋之鼎镬,吁,可畏哉!《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李湛曰:“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请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魏)元忠扬言曰:“元恶(武三思)已死,虽鼎镬何伤!但惜太子陨没耳。”《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张承范派人上表朝廷告急,表称:臣之失守,鼎镬甘心;朝廷谋臣,愧颜何寄!宋 文天祥《正气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 出世辞》:“顾专制久长,鼎鑊为政,以聚歛穷其膏髓,以禁令制其讥平,瘠弱槁枯,为日滋永。” |
鼎镬刀锯 刀锯鼎镬 | dǐnghuòdāojù | 鼎: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第四卷》真知夫进退得丧死生祸福之不足以累吾心,则虽鼎镬刀锯,视之如寝饭之安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二》天祥曰:“我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 |
鼎镬如饴 | dǐnghuòrúyí | 饴:麦芽糖,糖浆。受酷刑像吃糖一样。形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宋·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
鼎甲 | dǐngjiǎ | ①指豪族大姓。②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说岳全传 第五十四回》晚生蒙天子洪恩,不加黜逐,反得叨居鼎甲。 |
鼎力相助 | dǐnglìxiāngzhù | 大力支持帮助,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鼎力”指能够扛(gāng)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刘玉民《骚动之秋》二五自然没有不鼎力相助的理由。王火《战争和人》(三)卷三:翘老感慨得对,我今天来是为了冯村的事来烦请翘老鼎力相助的。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5章:“对于石云彪一类人物,理应鼎力相助。” |
鼎鼐 | dǐngnài | ①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战国策·庄辛论幸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②喻指宰相等执政大臣。宋 刘过《西江月》:“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
鼎烹 | dǐngpēng | ①鼎镬之刑。亦作“鼎亨”。《汉书·严朱吾丘主父等传赞》:“主父求欲鼎亨而得族。” 唐杨乘《甲子岁书事》诗:“竖子未鼎烹,大君尚旰食。” ②美食,贵人所享。此指贵人赐与的“残杯冷炙”。《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 |
鼎器 | dǐngqì | 炼丹容器。唐 裴铏《传奇·韦自东》:“二人因以泉涤其鼎器而饮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而今说一个人,信着方上人,好那丹方鼎器,弄掉了自己性命,又几乎连累出几条人命来。 |
鼎肉 | dǐngròu | 已经解割的牲肉。亦指熟肉。《礼记·少仪》:“其以鼎肉,则执以将命。”郑玄注:“鼎肉,谓牲体已解,可升於鼎。”《孟子·万章下》:“(鲁)繆公之於子思也,亟问,亟餽鼎肉。”朱熹集注:“鼎肉,熟肉也。” |
鼎盛 | dǐngshèng | ①几乎到极端的盛世。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经典礼章,跨周轹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红楼梦 第一一五回》王夫人道:"现今府上复又出了差,将来不但复旧,必是比先前更要鼎盛起来。"②正当壮年。《汉书·贾谊传》:"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南史·孔靖传》:"皇太子春秋鼎盛,圣德日跻,废立之事,臣不敢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皇帝陛下(宋哲宗赵煦)春秋鼎盛,左右前后宜正人与居。 |
鼎司 | dǐngsī | 指重臣之职位。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父(曹)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輦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刘良注:“鼎司,谓司空非才而居此位,故云窃也。”晋 刘琨《劝进表》况臣等荷宠三世,位厕鼎司,闻问震惶,精爽飞越,且惊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晋书·卞壸传》:“今之追赠,实未副众望,谓宜加鼎司之号,以旌忠烈之勛。”宋 梅尧臣《李少傅郑圃佚老亭诗》:“我公谢鼎司,嗣子都华秩,代言輟帝右,作藩辅王位。”朱东润校注:“(李若谷)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子太傅,謚康靖。嗣子李淑,翰林学士,改给事中,知郑州。诗言‘代言輟帝右,作藩辅王室’指此。” |
鼎席 | dǐngxí | 指宰相之位。唐 苏颋《授薛稷中书侍郎制》俾回践於纶闱,以增辉於鼎席。宋 王明清《挥麈前录 卷二》后数十年,李士美、何文缜亦以廷魁至鼎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近臣除授,意向不明,况当天下事变方殷之日,虚鼎席以召老成,意者其未必来。 |
鼎新革故 | dǐngxīngégù | 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周易 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回:速沾雨露,以就去邪归正之心;毋犯雷霆,当效鼎新革故之意。 |
鼎彝 | dǐngyí | 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汉 许慎《说文解字 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前郡尹温太真、刘真长,或功铭鼎彝,或德标素尚。”李善注:“《礼记》曰:鼎有铭,铭者,论譔其先祖之德美、功烈、勋劳,而酌之祭器。《左氏传》:臧武仲曰: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以示子孙。”宋 王安石《韩忠献挽辞 之二》:“英姿爽气归图画,茂德元勋在鼎彝。”《聊斋志异 素秋》甲少孤,有寡母溺爱过于寻常,日近匪人,渐诱淫赌,家传书画鼎彝,皆以鬻偿戏债。 |
鼎邑 | dǐngyì | 《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 。”后遂以“鼎邑”指洛阳。《资治通鉴 齐纪四》李冲言于上(北魏孝文帝曰:“陛下将定鼎邑,宗庙宫室,非可马上游行以之。愿陛下暂还代都,俟群臣经营毕功,然后备文物、鸣和鸾而临之。”唐 杨炯《途中诗》:“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 唐 王勃《乾元殿颂》:“晷纬齐明,临鼎邑而重威灵。” |
鼎鱼幕燕 | dǐngyúmùyàn | 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元史·外夷传》鼎鱼幕燕,亡在旦夕。 |
鼎玉 | dǐngyù | 鼎与玉玺。皆传国之宝。多借指帝业或政权。《南齐书·明帝纪》:“昔中京沦覆,鼎玉东迁。”《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斯亦运钟百六,鼎玉迁变,非唯人事不昌,盖天意然也。 |
鼎峙 | dǐngzhì | 鼎立,三方面并峙,亦作“鼎跱”。谓如鼎足并峙。三峰鼎峙。《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论》:“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晋书 宣帝纪》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晋 陆机《辩亡论 上》:“遂躋天号,鼎跱而立。”《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又以三方鼎峙,缮甲练兵,左右宿卫,置百保军士。《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高祖陈霸先)成此三分,方诸鼎峙之雄,足以无惭(孙)权、(刘)备矣。宋 陆游《入蜀记 卷四》:“登华严罗阁,阁与卢舍阁、鐘楼鼎峙,皆极天下之壮丽。”《文献1991年第4期》:“抚州本传世者,礼记外闻有公羊传,得是本堪与鼎峙。” |
鼎轴 | dǐngzhóu | 宰辅,宰相。宋 司马光《寒食御筵口号 之二》圣主褒优鼎轴臣,金觞玉醴照青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吴)潜乐闻其论,授(章)汝钧正字,奸谋叵测。请速召贾似道正位鼎轴。明 张居正《考满辞加恩疏》伏念臣本以凡庸,躐司鼎轴,自先朝受任以来,误承优眷。 |
鼎足 | dǐngzú | ①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史记淮阴侯列传》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②引申为匹敌。③指三公之位。④比喻处于重要的地位。⑤犹鼎元。 |
鼎足而立 | dǐngzúérlì |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
鼎足而三 | dǐngzúérsān |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老头儿在席上,看着安老夫妻的这个佳儿,这双佳妇,鼎足而三,未免因羡生感,因感生叹。 |
鼎足三分 | dǐngzúsānfēn |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汉家王气已将尽,鼎足三分各自雄。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想汉家天下,鼎足三分。” |
鼎足之势 | dǐngzúzhīshì |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
鼎俎 | dǐngzǔ | ①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郑玄注:“取於鑊以实鼎,取於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籩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 ②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史记·游侠列传序》伊尹负于鼎俎。唐 杜甫《冬狩行》:“有鸟名鸜鵒,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资暇集 卷下》:“必探求珍异,罗於鼎俎之前,竞新其味。”③割烹。《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书·晋荡公护传》:“有李安者,本以鼎俎得宠於护,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叶适《治势 上》:“虽然,鸟高飞於重云之上,鱼深游於潜渊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忧。” |
鼎祚 | dǐngzuò | 犹国祚,国运。《晋书·汝南王亮等传序》:“光武雄略纬天,慷慨下国……休祉盛於两京,鼎祚隆於四百。”《周书·晋荡公护传》:“臣所以勤勤恳恳,干触天威者,但不负太祖之顾託,保安国家之鼎祚耳。”《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魏王之延汉鼎祚,宋武之反晋乘舆,懋绩鸿勋,无以尚也。前蜀 杜光庭《贺嗣位表》:“是以克绍宗祧,光昇宝位。鼎祚彰惟新之命,洪基显隆永之期。” |
薡 | dǐng | 薡蕫:一种蒲草,可编席织鞋。 |
薡蕫 | dǐngdǒng | 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尔雅 释草》:“莢,薡蕫。”郭璞注:“似蒲而细。不知薡蕫者,岂不辨菽麦意乎?”参见“不知薡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