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蜨 | dié | 蝴蝶:昆虫,翅膀阔大,颜色美丽,静止时四翅竖立在背部,吸花蜜,种类很多,亦作“胡蝶”;简称“蝶”,如“彩蝶”,“蝶骨”(人的头骨之一),“蝶泳”(游泳的一种姿势,亦是游泳项目之一,形似蝶飞)。宋 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词》:“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
蝶粉蜂黄 | diéfěnfēnghuáng | 指古代妇女粉面额黄,妆扮美容。唐·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清 徐钇《词苑丛谈 叶元礼〈浣溪沙〉》蝶粉蜂黄拌付与,浅颦深笑总难知,教人何处忏情痴。 |
蝶恋蜂狂 | diéliànfēngkuáng | 指留恋繁花似锦的春光。明 张凤翼《灌园记 太史赏花》:“知否,算蝶恋蜂狂,少不得为韶光一逗溜。” |
蝶衣 | diéyī | ①蝶翅。宋 张耒《夏日诗之一》:“蝶衣晒粉花枝午,蛛添丝屋角晴。”②喻轻盈的花瓣。宋 刘克庄《卜算子·惜海棠为风雨所损 词》:“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
谍 | dié | ①秘密探察军、政及经济等方面的消息:谍报。间(jiào)谍。②古同“牒”,谱录。③古同“喋”,喋喋。④古通“渫xiè”。有泄漏暴露义。《庄子·列御寇》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以外镇人心,使人轻乎贵老,而赍其所患。 |
谍间 | diéjiān | 伺机反间。《三国演义 第八回》汝於中取便,谍间他父子反颜,令(吕)布杀(董)卓,以絶大恶。 |
谍人 | diérén | 间谍;暗探。周书·韦孝宽传:“东魏将段琛、尧杰復据宜阳,遣其阳州刺史牛道恒扇诱边民,孝宽深患之,乃遣谍人访获道恒手迹,令善学书者伪作道恒与孝宽书,论归款意。”《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七》先是,姚令言等屡遣谍人觇(李)晟进军之期,皆为逻骑所获。 |
谍者 | diézhě | 间谍,暗探。《旧五代史·唐书·安重诲传》:“户部尚书李鏻得吴谍者言:‘徐知诰欲奉吴国以称藩,愿得安公一言以为信。’鏻即引谍者见重诲。”帝(宋太祖赵匡胤)驻跸潞州凡十有八日,获北汉谍者,问之,对曰:“城中民罹毒久矣,日夜望车驾,恨其迟耳。”宋 范镇《东斋记事》卷一:“故边臣皆富於财,以养死士,以募谍者。” |
碟 | dié | 盛食物等的器具,比盘子小,扁而浅:碟子。瓷碟儿。 |
揲 | dié I. | 摺叠:“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II.shé①古代数蓍草以占卜吉凶。②积累。③取。III.yè①箕舌(指接在簸箕底部向前延伸的板)。②将物体捶薄。 |
揲蓍 | diéshī | 古代问卜的一种方式 。《三国演义 第三十七回》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
喋 | dié I. | ①喋喋:啰唆,语言烦琐,如“喋喋不休。”②喋血:血流满地,形容杀人多,如“喋血沙场”。II.参见 zhá。 |
喋喋不休 | diédiébùxiū | 指说话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史记·匈奴传》:“嗟士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占占;冠固何当!”《汉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沙汀《呼嚎》廖二嫂还满腹闷气,喋喋不休。 |
喋聒 | diéguō | 多言扰耳;噜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姊妹易嫁》:“姊怒曰:‘小妮子,亦学人喋聒!’”《聊斋志异 棋鬼》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 |
喋血 | diéxuè | 形容杀人流血很多。《史记 淮阴侯列传》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论》:“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所闻矣。”《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今汤亲秉,席卷、喋血万里之外,荐功祖庙,告类上帝,介胄之士靡不慕义。《汉书·文帝纪》:“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颜师古注:“如淳曰:‘杀人流血滂沱为喋血。’喋……本字当作蹀,蹀谓履涉之耳。”《资治通鉴 唐纪七》(李世民)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旧唐书·武元衡传论》:“嫉恶太甚,遭罹不幸,倳刃喋血,诚可哀哉!”宋 岳飞《五岳祠盟记》:“北踰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下民无不乐平和,而在上者乃爱喋血,驱之出战,丧人民元。”参阅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足部、 周寿昌 书注校补卷三》。吸血。清 曹寅《蚊诗》:“孤飞长喋血,老喙漫生花。” |
堞 | dié | 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城堞。雉堞。堞楼。堞口。《资治通鉴 梁纪二十》(宋)子仙谓为信然,浮舟将发,(王)僧辩命杜龛帅精勇千人攀堞而上,鼓噪奄进,水军主宋遥帅楼船,暗江云合。 |
牒 | dié | ①文书,证件:通牒。度牒。尺牒。《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三》(颜)真卿遣亲客密怀购贼牒诣诸郡,由是诸郡多应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彭义斌)乃斩赍牒人,南向告天誓众,见者愤激。②作及物动词,给某某写信。(姚)崇牒(倪)若水曰:“刘聪伪主,德不胜妖;今日圣朝,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不入境。若其修德可免,彼岂无德致然!”《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七》诸将皆曰:“善!”(李晟)乃牒浑及镇国节度使骆元光、商州节度使尚可孤,刻期集于城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许国既死,李全牒彭义斌于山东曰:“许国谋反,已伏诛矣,尔军并听吾节制。” |
牒诉 | diésù | 讼辞,诉状。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敲扑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吕向注:牒,文牒也;诉,告也。宋 司马光《送人为闽宰》诗:“政用慈良化,居无牒诉纷。”《宋史·文苑传一何承裕》每览牒诉,必戏判以喻曲直,诉者多心伏引去。《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丁酉,以四方牒诉上尚书省,或冤抑不得直,令御史分察之。 |
惵 | dié | 恐惧,害怕。《后汉书·窦皇后纪》宫房惵息。注:“惵,惧也。” |
惵息 | diéxī | 因恐惧而屏息。《后汉书·皇后纪上·章德窦皇后》:“自是宫房惵息,后爱日隆。”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跳神》:“内外冥黑,人惵息,立暗中,无敢交一语。” |
楪 | dié | ①床席;床板。②古同“碟”,盛食物的小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五》一日,宫中就食,尚器有玉碗楪三,一奉太后,二奉帝(金主完颜守绪)及中宫,荆王守纪母真妃庞氏则以玛瑙器进食。 |
蹀 | dié | 顿足,踏:蹀足。蹀蹀(小步走的样子)。蹀躞(a.小步走;b.徘徊)。 |
蹀踱 跮踱 | diéduó | 蹀:顿足,踏。蹀足;蹀蹀(小步走的样子)。忽进忽退。《聊斋志异 王成》自念无以见祖母,蹀踱内外,进退维谷。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商》:“一日,日向午,尚未举火,枵腹蹀踱,无以为计。” 何垠注:“蹀踱,犹跮踱。乍前乍却也。” 《聊斋志异 医术》往复跮踱,以手搓体,而污泥成片,捻之如丸。 |
蹀躞 | diéxiè | ①小步行走或小步疾走的样子。南朝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六》:“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聊斋志异 侠女》母曰:“床头蹀躞之役,岂孝子所能为者?且身已向暮,旦夕犯雾露,深以祧续为忧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女郎急以椀水付之,蹀躞之间,意动神流。”《聊斋志异 章阿端》婢惭,敛手蹀躞而去。《聊斋志异 花姑子》遂乘夜窜往,蹀躞山中,迷闷不知所住。②谓浮漫不庄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相公》:“若个蹀躞语,不宜贵人出得!”何垠注:“蹀躞,犹云琐碎也。”③蹀躞带。带有多个垂挂小带子的腰带,用以系挂各种随身携带物品,小革袋或饰物。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 |
蹀座 | diézuò | 偏义复词,取“座”义。蹀:行;座,同“坐”。南北朝 佚名《折杨柳歌辞五首》:“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
鲽 | dié | 鱼类的一科,比目鱼的一种,体型侧扁,生活在浅海中。参见“鹣鲽jiānd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