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īng I.

①天干的第四位,见"干支"。②顺序第四,四:甲、乙、丙、丁。③人口:人丁兴旺。《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十五》军垒既成,(韩)世忠乃抚集流散,通商惠丁,遂为重镇。④特指从事某种专业劳作的人:园丁。切成小方块的菜或肉:笋丁/鸡丁。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不同于男孩。壮丁。《晋书 符坚载纪上》三五取丁,优复三年无税租。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丁丁:象声词(读zhēng ),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示例:一局未了,子声丁丁。遭逢,碰到:丁忧,丁兹盛世。《晋书 孝武帝纪》朕以不造,奄丁闵凶,号天扣地。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年始九岁,便丁荼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刘向《九叹·惜贤》:丁时逢殃,孰可夸何兮。⑧姓。II.zhēng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

丁漕

dīngcáo

按人口交纳的漕粮。《清史稿卷十二  高宗本纪三》以皇太后四巡江、浙,免江苏、安徽、浙江历年因灾未完丁漕。清 夏燮《中西纪事·长江设关》交地之后,听凭英商起造栈房,应纳丁漕,由英商赴县交纳。"

丁丁

dīngdīng

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等声音。《诗 小雅 伐木》伐木丁丁。宋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丁父忧

dīngfùyōu

遭逢父亲丧事。《魏书·李彪传》:“伏见朝臣丁父忧者,假满赴职,衣锦乘轩,从郊庙之祀。”《旧唐书·王丘传》:“(丘)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

丁公凿井

dīnggōngzáojǐng

丁公:人名,春秋宋时丁某在自家凿一井,从而节省一个人力,说“吾穿井得一人”,别人以为他从井中挖出一人。比喻语言之辗转传误。丁公凿井的成语典故也就是穿井得人的典故。汉 王充《论衡 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丁籍

dīngjí

人丁档案。《宋史·姚仲孙传》仲孙既至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尽给之。《辽史·兵卫志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蕃、汉转户为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温、处流民,丁籍尚存,诸县催科,无人供纳。

丁祭dīngjì

中国传统礼制名称,又称“祭丁”,为祭孔之礼,清顺治二年(1645)定制,每年春、秋二祭,均在仲月上丁,故称丁祭。《笑林广记 厮打》教官曰:“这般我儿不要忙,等祭过了丁(吃过肉),再与他报复便了。”

丁艰

dīngjiān

即丁忧,遭遇父母丧事。《夜谭随录》崔秀才:今闻其丁艰在家,宦囊颇厚,讵不能走一简,聊济燃眉耶。《聊斋志异 梓潼令》奇之,后丁艰归,服阕候补,又梦如前。

丁口

dīngkǒu

①人口税。②指百姓。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丁令

丁零

dīnglíng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东汉 班固《苏武传》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晋书符坚载纪上》丁零翟斌(其首领)于新安,徙陈留、东阿万户以实青州。

丁母忧dīngmǔyōu

指遭逢母亲去世。《儒林外史.第七回》范进把丁母忧的事说了一遍。周司业不胜叹息,说道:“贤契绩学有素,虽然耽迟几年,这次南宫一定入选。”也作“丁内艰”。

丁男

dīngnán

①已及服役年龄的成年男子。《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秦始皇)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餘年。”《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是月,发丁男十万余修筑长城,二旬而罢。唐 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西蜀疲老,千里远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清 赵翼《阅邸抄喜赋》:“絶塞徵兵挑甲卒,深山转餉挽丁男。”②指已成年的儿子。

丁内艰

dīngnèijiān

丁母忧。《陈书·司马暠传》:“(暠)年十二丁内艰。”《宋史·张齐贤传》:“(齐贤)丁内艰,水浆不入口者七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洪)晧丁内艰,既终丧,复遂祠请。林则徐日记·道光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阅邸抄,知穆相国丁内艰。”《孽海花第五回》却说有一日黄叔兰丁了内艰,设幕开吊。

丁年

dīngnián

即成年。成丁年龄历代有所不同。晋、明、清为16岁,秦、南朝的宋、金为17岁,南朝的齐、隋初为18岁,宋为20岁,唐初为21岁,汉为23岁(景帝时改为20岁)。汉《李陵答苏武书》中写道“丁年奉使,皓首而归”,意思是成年时奉皇帝的命令出使匈奴而头发、胡须都变白了才从北海回来。唐 温庭筠《苏武庙》:“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丁宁

dīngníng

①古代乐器名。即钲,似钟而小。②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③嘱咐,告诫。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宋 刘克庄《长相思 惜梅》:“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④言语恳切貌。⑤讯,消息。

丁钱

dīngqián

人口税。亦称"丁口钱"。《旧唐书·懿宗纪》安南管内被蛮贼驱劫处,本户两税,丁钱等量放二年,候收复后别有指挥。《资治通鉴·后梁贞明四年》先是,吴有丁口钱。胡三省注引宋 程大昌《演繁露》今之丁钱,即汉世算钱也,以其计口输钱,故亦名口赋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范成大言处州丁钱太重,遂有不举子之风,有一家数丁者,当重与减免。

丁身

dīngshēn

指丁口。《明夷待访录·田制三》:"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於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文献通考·户口二》:"初,湖、广、闽、浙因伪国旧制,岁敛丁身钱米,所谓丁口之赋。"

丁香

dīngxiāng

①常绿乔木,又名鸡舌香,丁子香。叶子长椭圆形,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生在热带地方。花供药用,种子可榨丁香油,做芳香剂。种仁由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抱合而成。②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卵圆形或肾脏形。花紫色或白色,春季开,有香味。花冠长筒状,果实略扁。多生在我国北方。供观赏,嫩叶可制茶。宋 王雱《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③指这种植物的花。参见“丁香结”。④借喻女人的舌头。⑤指丁香花状的耳饰。⑥指丁香花状的纽扣。

丁香结

dīngxiāngjié

丁香的花蕾。用以喻愁绪之郁结难解。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 尹鹗《拨櫂子词》:“寸心恰似丁香结,看看瘦尽胸前雪。”唐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宋 王安石《出定力院作诗》:“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间自在春。”宋 贺铸《石州慢 薄雨收寒》:“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丁夜

dīngyè

四更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新唐书·天文志二》:“(太和)九年六月丁酉,自昏至丁夜,流星二十馀,纵横出没,多近天汉。”《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自甲夜至五鼓”元胡三省注:“夜有五更:一更为甲夜,二更为乙夜,三更为丙夜,四更为丁夜,五更为戊夜。”

丁银

dīngyín

按人丁数目缴纳的税银。《福惠全书 卷九 编审部 总论》南土粮重照产派役,不重丁银,故田地虽多,立一户即是一丁,丁银多寡不远。或称为“丁钱”。《清史稿卷四·世祖纪一丁银原有定额,年来生齿凋耗,版籍日削,孤贫老弱,尽苦追呼,有司查覈,老幼废疾,并与豁免。

丁忧

丁父忧

丁母忧

dīngyōu

dīngfùyōu

dīngmǔyōu

①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今丁忧臣僚,即日绝其俸禄,亦为太薄,岂有行礼之人,反不及被放之臣乎?《续资治通鉴 卷元纪十二》凡七十致仕者,宜加一官;丁忧服阕者,宜特起复。《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二》(元文宗)诏:“蒙古、色目人愿丁父母忧者,听如旧制。”《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曾国藩丁父忧,给假治丧,命杨载福暂统水军,彭玉麟副之。《红楼梦 第一百十六回》贾琏道:“如今的人情过于淡薄。老爷呢,又丁忧;我们老爷呢,又在外头,一时借是借不出来的了。②泛指守丧

丁是丁

卯是卯

dīngshìdīng

mǎoshìmǎo

丁乃天干之一,卯乃地支之一,错了会影响农历;丁为凸者,卯为凹者,两相配合才能有所契合。形容做事认真,丝毫不含糊。又称钉是钉,铆是铆。他说话做事丁是丁,卯是卯,深得大家信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三回: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银钱大事,再比小侄年轻的人,他也会丁是丁,卯是卯的。

丁一卯二

dīngyīmǎoèr

丁:通“钉”,这里指榫头;卯:器物上接榫头的孔眼。丁卯合位,一丝不差。形容确实、牢靠。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要说个丁一卯二,不许你差三错四。”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六回:“若要丁一卯二地算计起来,这二十一两多的本儿,待了这两个月,走了这两千里路。”张平《抉择》:“基本上可以说是丁一卯二、十拿九稳。”

丁一确二

dīngyīquèèr

明明白白,确确实实。《朱子语类·易三》:“修辞便立诚,如今人持择言语,丁一确二,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便是立诚。”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知县见他丁一确二说着,有些信将起来道:“果有这等事!不要冤屈了平人。” 

丁忧dīngyōu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孽海花第七回》却说雯青当日赶回南昌,报了丁懮,朝廷自然另行放人接替。

丁忧守制

dīngyōushǒuzhì

旧时守丧的规矩。后多专指官员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丁壮

dīngzhuàng

①强壮,健壮。少壮的人。《淮南子·人间训》:“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史记 高祖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饟。《前汉书平话》卷上:“(陈平)又令在城百姓丁壮,尽要上城守护,无得失误。” ②指人口;家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诚》:“别驾问:‘贵族在豫 ,几何丁壮?’ 讷曰:‘无有。父少齐人,流寓於豫 。”

丁子

dīngzǐ

①古楚地称虾蟆为丁子。《庄子·天下》:“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成玄英疏:“楚人呼虾蟆为丁子。”②指儿子。宋 苏辙《次韵子瞻特来高安相别》:“忽吟春草思惠连,因之亦梦添丁子。”③钉子。唐 顾况《露青竹杖歌》:“浮沤丁子珠联联,灰煮蜡楷光灿然。” 沙汀《磁力》:“青年人都这样,多碰两回丁子就懂事了。”

dīng

没有依靠。词如“伶仃”。孤苦伶仃。

dīng

①再三嘱咐:叮嘱。叮咛(亦作“丁宁”)。②追问:叮问。③蚊虫等用针形口器吸食:被蚊子叮了一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叮叮当当

dīngdīngdāngdāng

形容金属、瓷器等撞击的声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猛听得山下叮叮当当的响声,顺风吹上山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一回儿,檐下的铁马也只管叮叮当当的乱敲起来。一时雪雁先吃完了,进来伺候。”

dīng

①玉类器物撞击时发出的清凉的声音。《说文》玎,玉声也。又如:玎玎;玎琅;玎当;玎当响 "玎玎"﹑"玎玲"。②中国云南傣、德昂等民族地区的民间拨弦乐器,又名崩龙玎、马腿琴。形制似侗族的牛腿琴。

玎珰dīngdāng

①亦作“玎当”。象声词。《水浒传 第八十八回》行至珠帘之前,宋江只听的帘内玎珰隐隐,玉珮锵锵。②首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