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 | dié | ①重复,累积:重(chǒng)叠。层见叠出。叠罗汉。叠韵。叠嶂。叠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姬)端修又刻签书枢密院事完颜匡,叠被眷遇,行院于抚州,不知自洁。②摺:摺叠。铺床叠被。宋 赵佶《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③乐曲的重复演奏:阳关三叠。 |
叠床架屋 | diéchuángjiàwū | 比喻重复、累赘。也比喻办事重复,自找麻烦。说话写文章应力求简明 扼要,切忌叠床架屋,使人不得要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咏桃源诗,古来最多,意义俱被说过,作者往往有叠床架屋之病,最难出色。” |
叠次/迭次 | diécì | 屡次,多次。《花月痕第二十回》话说逆倭骚扰各道,虽大河南北官军叠次报捷,而釜底游魂与江东员逆力为蛩蟨,攻陷广州,掳了疆臣,由海直窜津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案档案》:“经职父曡次推诚剴切劝导,晓以大义,各兵队等始亦颇为感动。” |
叠翠 | diécuì | 层迭的翠绿色。指层迭的山色。亦“迭翠”。唐 杜颜《灞桥赋》:“连山叠翠而西转,羣树分形而北疎。”唐 刘蜕《吊屈原辞·招帝子》:“鸞去凤飞兮云不归, 九疑叠翠兮横湘雨。”元 萨都剌《溪行中秋翫月诗》:“四山叠翠开画图,溪瀨漱石如笙竽。” |
叠肩 | diéjiān | 迭着肩。形容人多拥挤。得势叠肩而来,失势掉臂而去,古今炎冷恶态,莫有甚于此者 |
叠累 | diélèi | 亦作“迭累”。积聚;累积。《汉书·王莽传上》:“是以三年之间,化行如神,嘉瑞叠累,岂非陛下知人之效,得贤之致哉!”郑观应《盛世危言·教养》:“太古之世浑浑噩噩,民生其间,穴居野处,饮血茹毛……迨世代叠累,而人民滋息,境内之物不足供,则必迁地就食,弋猎为粮。”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楔子》:“由这种基层组织再迭累上去,大抵合数姓而为一宗,合数宗而为一族,合数族而为一大同盟。” |
叠骑 | diéqí | ①并骑而行。唐 李勉《滑州新驿记》:“滑台四衢,通於四海,夷貊奉聘,诸侯觐王,有叠骑击毂填郛翳术之日也。”②两人同骑一马。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 第二折》:“则鞁一匹马罢,我和婶子叠骑着。” 元 高文秀《黑旋风 第二折》:“哥也,我见来,我见来,一个男子汉,一个妇人,两个叠骑着马。”清 孔尚任《桃花扇·逃难》:“幸有闲马一匹,二位叠骑,连忙出城罢。”《聊斋志异 章阿端》少间,与一老妪叠骑而来,絷马廊柱。 |
叠雪 | diéxuě | ①重迭飞扬的雪花。南朝宋 谢庄《和元日雪花应诏诗》:“委霰下璇蕤,叠雪飜琼藻。”唐 韩愈《答张彻诗》:“叠雪走商岭,飞波航洞庭。”宋 陆游《所居堂极凉虽三伏常有秋意也偶得长句》:“白苧出箱开叠雪,甘瓜随刃落轻霜。”②形容轻柔。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诗》:“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仇兆鳌注引邵傅曰:“含风形其软,叠雪形其轻。”《水浒传第五一回》罗衣叠雪,宝髻堆云。 |
叠巘 | diéyǎn | 重迭的山峰。宋 柳永《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
叠印 | diéyìn | ①把一个影像重叠印在一个预先印好的影像上。②把标题、字幕或其他图像印到一个画面上去。 |
叠颖 | diéyǐng | 层迭的草穗。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於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跡。”刘良注:“颖,草穗也。” |
叠韵 | diéyùn | 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例如“荒唐”,“螳螂”,“徘徊”等就是叠韵的词。 |
叠嶂 | diézhàng | 重迭的山峰。《花月痕第四二回》到得山下,连峰叠嶂,壁立千仞,独立四望,令人神爽。参见“重峦叠嶂”和“重岩叠嶂”。 |
叠篆 | diézhuàn | 又名“九叠篆”、“九叠文”。清姚晏认为它就是“尚方大篆”。所谓叠篆,就是指用于刻制官印的那种笔画盘旋曲折、重重叠合的篆书。《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元符初,始得玉工之善者琢之,但叠篆而已,玉亦不甚良。 |
叠字 | diézì | 亦作“迭字”。单字的重迭。为构词方式之一。亦为修辞方式之一。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例子: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粧,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也。” |
迭 | dié | ①交换,轮流:交迭。更迭。迭为宾主。迭相为用。《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秋,七月,奏请依至德故事,宰相迭秉笔以处政事,旬日一易;(德宗李适)诏从之。其后日一易之。②屡次,连着:迭连。迭忙。高潮迭起。迭谏。《晋书 愍帝纪总论》国政迭移于乱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③及:忙不迭。④同“轶”,越过,指侵犯。《左传 吕相绝秦》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 |
迭出 | diéchū | 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花样迭出;名家迭出。《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三》吕光衰耄,嗣子微弱,(吕)纂、(吕)弘虽有才而内相猜忌,若使浩、廉川乘虚迭出,彼必疲于奔命,不过二年,兵劳民困,则姑臧可图也。 |
迭床架屋 | diéchuángjiàwū | 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複,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邹韬奋《经历 外国文和外国教师》讲到成语,有些人的脑子里不是没有若干成语,但是用起来,迭床架屋,拖泥带水。 |
迭翠 | diécuì | 参见“叠翠” |
迭代 | diédài | 更相代替;轮换。东汉 仲长统《昌言·理乱》:“存亡以之迭代,政乱从此周復,天道常然之大数也。” 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序》:“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鲁迅《坟·科学史教篇》:“由是观之,可知人间教育诸科,每不即于中道,甲张则乙弛,乙盛则甲衰,迭代往来,无有纪极。” |
迭和 | diéhé | 互相唱和。战国楚 宋玉《高唐赋》:"更唱迭和,赴曲随流。"三国魏 繁钦《与魏文帝笺》:"及与黄门鼓吹温胡,迭唱迭和。"《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七》元祐党人秉政,紊乱殆尽,朋奸罔上,更倡迭和者,皆神考之罪人也。 |
迭毁 | diéhuǐ | ①古宗庙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设五庙供奉五代祖先。其中始封之君、开国帝王之庙。世世不毁,馀则亲过高祖而毁其庙,迁其神主于太庙中。亲庙依次而毁,故称“迭毁”。从迭毁之法。《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迭毁之次当以时定,请与群臣杂议。《汉书·韦玄成传》:“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以下,五庙而迭毁,毁庙之主臧乎太祖…… 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非有后稷始封,文武受命之功者,皆当亲尽而毁。”《宋书·礼志四》:“是以六宗之辩,舛於兼儒;迭毁之论,乱於羣学。” 唐 颜真卿《论元皇帝祧迁状》:“故歷代儒者制迭毁之礼,皆亲尽宜毁。”②更替毁灭废弃。 晋 陆机《答贾长渊 诗》:“降及羣后,迭毁迭兴。” |
迭配 | diépèi | ①古代帝王祭天地神祇时,轮流以祖宗配享,谓之“迭配”。②更迭配搭;摊派。③递配;充军。《水浒传第二回》府尹把高俅断了四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 |
迭日 | diérì | 更日,按日轮换。《晋书·石季龙载记》:“命石宣、石韜,生杀拜除皆迭日省决,不復启也。”《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六年》:“赵王虎以秦公韜为太尉,与太子宣迭日省可尚书奏事,专决赏刑,不復启白。”胡三省注:“迭日,更日也。” |
迭宿 | diésù | 轮流值宿。《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设直庐于秘阁,侍读更直,侍讲长上,日给尚食珍膳,夜则迭宿,令中使日具当宿官名,于内东门进入。清 魏源《圣武记 卷十四》:"凡贼来攻,则人各保堞;有警轮乘,无警轮巡,传食而迭宿,各止其处。 |
迭为宾主 | diéwéibīnzhǔ | 轮流做主人请客。这个长假,我们怎么过啊?不妨大家迭为宾主,弄点好吃的,消磨时光,怎么样?《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
迭用 | diéyòng | 亦作"叠用"。重叠应用。《文选·刘琨》:昏明迭用,否泰相济。李善注:昏明谓昼夜也。 |
迭奏 | diézòu | ①交替或轮流奏乐。晋 葛洪《抱朴子·崇教》:“濮上北里,迭奏迭起,或号或呼,俾昼作夜。”《花月痕第三回》一会,巨烛高烧,酒囗杂陈,丝竹迭奏。②屡屡取得。新华日报1943.7.7:“使其六年来迭奏肤功的卫国战士,能更多的发挥出他们英勇战斗的力量。” |
瓞 | dié | 本义:小瓜。如同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 一样。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诗·大雅·生民》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孔颖达疏:瓜之族类本有二种,大者曰瓜,小者曰瓞。参见“瓜瓞绵绵”。 |
啑 | dié I. | 参见“啑血”。II.shà通“歃”,动词,啑血即歃血。同“唼”。水鸟或鱼类吃食,如:啑喋(鸟或鹅鸭吃食),如:啑啑:虫鸣声。III.tì名词,割下的杂草,草渣。《礼记》大雨时行,烧啑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
啑血 | diéxuè | ①歃血。啑,通“歃”。会盟时以牲血涂于口旁,表示诚信。②践血而行。谓杀人流血遍地。啑,通“喋”。《史记·吕太后本纪》:“始与高帝啑血盟,诸君不在邪?”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啑血彤闱地,横尸紫籞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