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 | dǐ | ①砥柱中流:像砥柱山(在中国三门峡)那样屹立在黄河激流中,喻中坚人物或力量所起的支柱作用。②细的磨刀石:砥石。砥砺。 |
砥兵砺伍 | dǐbīnglìwǔ | 砥:细的磨刀石;砺:粗的磨刀石,指磨练;伍:队伍。磨练军队。《宋书·沈约自序》:“足下砥兵砺伍,总厉豪彦,师请一奋,氓无贰情。” |
砥锋挺锷 | dǐfēngtǐng’è | 磨刀拔剑。谓以武力反抗。《宋书·傅隆传》;“向使石厚之子、日磾之孙,砥锋挺锷,不与二祖同戴天日,则石碏、秺侯何得流名百代以为美谈者哉?” |
砥节 | dǐjié | 砥砺气节。《晋书·阮种传》:“贤臣之於主,进则忠国爱人,退则砥节洁志。”《旧唐书·韦安石传》:“故为善者虽存不贵仕,而没有餘名,此贤达所以砥节也。” 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 卷八》:“懦夫每生,名不称于没世;烈士砥节,死有重于泰山 。”《资治通鉴·成帝河平二年》:“(王尊)修身洁己,砥节首公。” 明 文徵明《太傅文恪公传》:“盖公入朝至是三十年,砥节履方,不少骫骳。” 清 赵翼《廿二史札记 卷十四》:“朝政肃,则刑餘为吏亦能砥节奉公;朝政弛,则士大夫亦多贪纵。” |
砥节奉公 | dǐjiéfènggōng | 磨砺名节,奉行公事。《明史·周延传》:“延颜面寒峭,砥节奉公。权臣用事,政以贿成,延未尝有染。”《明史·梁材传》:“砥节守公如一日,帝眷亦甚厚。” |
砥节砺行 砥节厉行 砥节励行 | dǐjiélìxíng | 砥砺操守和品行。《孔丛子·公仪》:“鲁人有公仪休者,砥节励行,乐道好古,恬於荣利,不事诸侯。”亦作“砥节厉行 ”、“砥节礪行 ”。汉 蔡邕《郭有道碑文》:“若乃砥节厉行,直道正辞。”《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纪僧珍砥节礪行,终始无瑕。”宋 秦观《司马迁论》:“盖迁自伤砥节礪行,特以贫故,不免于刑戮。”王闿运《曾孝子碑文》:“惟先生姿度朴坚,砥节礪行,颖敏足以成学,迂诚足以矫世。” |
砥砺 底厉 | dǐlì | ①磨刀石。《山海经·西山经》崦嵫yānzī之山,其中多砥砺。②磨炼。砥砺革命意志。《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资治通鉴 周纪一》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曹)丕从之,深自砥砺。③勉励 互相砥砺 |
砥砺风节 | dǐlìfēngjié | 磨炼品格、节操。《元史·魏初传》:“请自今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在任一岁,各举一人自代。所举不当,有罚。不惟砥砺风节,亦可为国得人。” |
砥砺廉隅 砥厉廉隅 | dǐlìliányú | 通过磨炼而使品德端正不苟。《礼记·儒行》:“近文章,砥砺廉隅。”宋·苏轼《刘有方可昭宣使依旧嘉州刺史内侍押班制》:“砥砺廉隅,有搢绅之风。”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本大臣砥砺廉隅,一介不取,所到之处,一概不许办差。 |
砥厉名号 砥砺名号 | dǐlìmínghào | 指自修品节,以保令名。汉·刘向《新序·杂事三》:“砥砺名号者,不以利伤行。” |
砥砺名节 | dǐlìmíngjié | 砥砺磨炼,立名立节。《晋书 夏侯湛传》:“论者谓湛虽生不砥砺名节,死则俭约令终,是深达存亡之理。”明·刘元卿《贤奕编·廉淡》吾辈读圣贤书,论居官治民之法,孰不欲砥砺名节哉。 |
砥砺琢磨 | dǐlìzhuómó |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蔡东潘《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零八回:“政府于诸生期许之重,凡兹再三申谕,固期有所鉴戒,勉为成材。其各砥砺琢磨,毋负谆谆告诫之意。” |
砥廉峻隅 | dǐliánjùnyú | 峻:高峭。通过磨砺,使可分解更加分明。磨炼自己使品行更加端正。近义词:砥砺廉隅。汝之守,足以砥廉峻隅,而不刓于玩也。《礼记·儒行》:“近文章,砥砺廉隅。” |
砥名 | dǐmíng | 砥行立名。《史记·游侠列传序》:“至如閭巷之侠,脩行砥名,声施於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
砥平 | dǐpíng | ①平直;平坦。晋 左思《魏都赋》:“长庭砥平,鐘簴夹陈。”唐 封孟绅《赋得行不由径》:“欲速意何成,康庄欲砥平。”宋 范成大《馆娃宫赋》:“半紫崖而砥平,访馆娃之故宫。”明 刘基《郁离子·九难》:“广庭砥平,翼以飞楼。”清 魏源《登太行绝顶 诗之三》:“絶顶竟砥平,万马屯崇墉。”②比喻安定;平定。唐 李白《大猎赋》:“是三阶砥平,而皇猷允塞。”《旧唐书·马燧传》:“烈烈我祖,膺期而昌,剗灭羣凶,砥平四方。”《旧唐书·李珏传》:“今四海镜清,八方砥平,厚敛於人,殊伤国体。”宋 苏轼《三槐堂铭》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
砥身砺行 | dǐshēnlìxíng | 磨炼节操与德行。汉·蔡邕《郭有道林宗碑》:“若乃砥节砺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梁书·儒林传序》:“建国君民,立教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唐·刘知己《史通·品藻》纪僧珍砥节砺行,终始无瑕。宋 张孝祥《李周翰所藏洮石铭》:若夫砥节砺行,不见其颖,所以表一世而无群者耶。 |
砥行 | dǐxíng | 砥砺品行,修养道德。《聊斋志异 飞龙相公》但从此砥行,则地狱中或有出时。 |
砥行立名 | dǐxínglìmíng | 指磨砺德行,建树功名。《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
砥行磨名 | dǐxíngmómíng | 磨砺德行与名节。南朝宋·周朗《报羊希书》:“夫下之士,砥行磨名,欲不辱其志气,运奇蓄异,将进善于所灭。” |
砥志研思 | dǐzhìyánsī | 专心致志,深思钻研。砥和研,都是细致琢磨的意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程入闱,砥志研思,以求必售。” |
砥柱/砥砫 | dǐzhù | ①山名。又称厎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当黄河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宋 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崑崙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②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 |
砥柱中流 | dǐzhùzhōngliú | 砥柱:山名;在河南境内三门峡、黄河中;形如柱石;立在急流当中;故名;中流:河流中央。比喻能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又“中流砥柱”。炎黄子孙中的优秀分子,每当国家处于危难时,总是挺身而出,砥柱中流,力挽狂澜。春秋齐 晏婴《晏子春秋 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