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 | dǐ | ①挡,拒,用力对撑着:抵挡。抵制。抵抗。抵赖。②顶撞,冲突,矛盾:抵触。③到达:抵京。抵临。④代替,相当,顶替;值,相当。抵押。抵偿。抵充。抵还(huán)。唐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抵背扼喉 | dǐbèièhóu
| 抵:按住;扼:掐住。按住脊背,掐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之地。唐太宗李世民《赐诏》:“抵背扼喉,塞其归路。” |
抵当 | dǐdàng | ①指抵御。《三国演义 第九十三回》:"维(姜维)人困马乏,不能抵当,勒回马便走。"②亦作"抵挡"。鲁迅《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统治者也知道走狗的文人不能抵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③抵押。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 卷十五》:"市易司法,听人赊贷县官贷财,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四》先是市易旧法,听人赊钱,以田宅或金银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 |
抵换 | dǐhuàn | 替换。《水浒传第八一回》前番陈太尉来招安,诏书上并无抚恤的言语,更兼抵换了御酒。 |
抵讳 | dǐhuì | 隐瞒;抵赖。《喻世明言 第22卷》:贾涉抵讳不得,将家中妻子妒妾事情,细细告诉了一遍。 |
抵冒 | dǐmào | 触犯;抵御。《汉书·礼乐志:抵冒禁法》。“习俗薄恶,民人抵冒。”唐 杜牧《张直方贬恩州司户制》:“抵冒刑宪,纵恣胸臆。”《资治通鉴 汉纪九》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顽,抵冒殊捍,熟烂如此之甚者也。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天下所以服从无抵冒者,又非独其禁严而治察之所能致也。” |
抵面 | dǐmiàn | 当面。《金瓶梅词话 第二六回》:“再三不肯做文书送问,与提刑官抵面相讲。” |
抵弃 | dǐqì | 弃掷;抛却。《资治通鉴 后唐纪七》秦王(李)从荣喜诗,为每置酒,辄令僚属赋诗,有不如意者面毁裂抵弃。宋 曾巩《代人谢余侍郎启》:“因著书而自见,疎阔已甚,抵弃未能。” |
抵死 | dǐsǐ | ①触犯死罪。《汉书 卷四 文帝纪》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浙东提刑言温州司户参军赵汝骤,权宰平阳,侵用官钱赃罪,抵死。②坚持、竭力。《文明小史 第十一回》傅知府还当是一班闹事的人,要哄他出去打,他抵死不敢出去,只是索索的抖。③拼死;冒死(表示坚决)。唐·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张君墓志铭》君抵死口不绝骂,众皆曰:“义士,义士!” |
抵死谩生 抵死瞒生 抵死漫生 | dǐsǐmánshēng dǐsǐmánshēng dǐsǐmànshēng | 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五卷:“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着伊家做照证。”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三折:“我安排着脱身利己的机谋,正中这抵死瞒生的手策。” |
抵蹋 | dǐtà | 犹抵赖。宋书·范晔传:“凡诸处分,符檄书疏,皆范曄所造及治定。云何於今方作如此抵蹋邪?” |
抵忤抵梧 抵牾抵午 牴牾牴午 | dǐwǔ | 抵触;矛盾。前后矛盾,彼此抵牾。《汉书 司马迁传》:“至於採摭经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畧,或有抵忤。”唐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至隋开皇中,秘书监牛弘追撰周纪十有八篇,略叙纪纲,仍皆抵忤。”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儗播布美术意见书三》:“言美术之目的者,为説至繁,而要以与人享乐为臬极,惟于利用有无,有所抵午。” |
抵巇 | dǐxī | ①犹钻营。《鬼谷子·抵巇》:“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陶弘景题注:“抵,击实也;巇,衅隙也。墙崩因隙,器坏因衅,而系实之,则墙器不败。若不可救,因而除之,更有所营置,人事亦由是也。”后用“抵巇”以指钻营。《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三年》:“夫乘时抵巇以盗富贵,探微揣端以固权宠,谓之奸,可也。”②攻讦,攻击。宋 洪迈《容斋五笔·李德裕论命令》:“宜其一朝去位,遂罹抵巇,皆自取之也。”明 归有光《史称安隗素行何如》:“设使吾之所自立者,已自陷于颇僻,则小人之投间抵巇,其将何所不至哉!” 清 薛福成《上李伯相论西人传教书》:“曩者洋人不靖,因我粤寇之难,抵巇捣虚,震惊京师。” |
抵瑕蹈隙 | dǐxiádǎoxì | 隙:裂缝,间隙。指攻击别人的弱点或错误。唐·柳宗元《答问》:“而仆乃蹇浅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高阳《清宫外史》下册:要请人帮忙,想抵瑕蹈隙拣人的便宜,要先懂万国公法,不然处处授人权柄。 |
抵掌而谈 | dǐzhǎngértán | 指谈得很融洽。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鲁迅《月界旅行第十三回》善言论者抵掌而谈,问地球一切事。参见“扺掌而谈zhǐzhǎngértán”。 |
抵罪 | dǐzuì | 抵偿罪责,接受应有的惩处。《汉书 王莽传中》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后汉书 董卓列传》代卢植击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抵足而眠 | dǐzúérmián | 脚对着脚,同榻而睡。形容关系亲密,情意深厚。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瑜曰:‘久不与子翼(蒋干)同榻,今宵抵足而眠。’”《聊斋志异 湘裙》儿甚惠,日尽半卷,夜与叔抵足, 恒背诵之。 |
觝 | dǐ | 同“抵”。 |
觝排 | dǐpái | 抵触;排斥。同“抵排”。唐 韩愈《进学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 卷六》:“又当是时,御笔既行,互相抵排,都邑内外,无所适从。”梁启超《论内地杂居与商务之关系》:“夫我黄种之互相轻侮,互相抵排,正白种人所祷祝以求也。”明 宋濂《徐刻八编·诸子辩》:“其中疏剔觝排,亦窃自谓有一髮之见。”清 王图炳《咏史》:“觝排二氏言,周情兼孔思。” |
柢 | dǐ I. | 树木的根;引申为基础:根深柢固。他的英文很有根柢。《庄子·天下》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II.chí ①碓衡,杵柄。《集韻·支韻》:“柢,《字林》:碓衡。”②桃。《集韻·支韻》:“柢,桃也。” |
柢山 | dǐshān | 《山海经》记载的神山,杻阳山向东三百里的地方,叫做柢山。《山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