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ì I.

①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②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③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④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⑤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⑥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⑦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⑧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地位。易地以处。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⑨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⑩底子:质地。11. 相当于“第”可表示“但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II.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地北天南

dìběitiānnán

谓四处,到处。无论我们分隔在地北天南,我们的心总是相通的。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地北天南蓬转,巫云楚雨丝牵。”

地崩山摧

dìbēngshāncuī

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唐·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地坼天崩

dìchètiānbēng

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以来,灾遣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以来,灾祸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

地丑德齐

地醜德齐

dìchǒudéqí

土地相似,德教齐等。谓彼此不相上下。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赵岐注:“丑,类也。言今天下之人君,土地相类,德教齐等。” 梁启超 《中国之武士道 自序》:“夫其对於外族之竞争,既若是矣;其在本族,亦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地丑力敌

dìchǒulìdí

谓土地相似,力量相当。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终于伯;由周兵革缮完,欲兼并之固难也。地丑力敌,不日寻干戈不已。”

地大物博

dìdàwùbó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地德

dìdé

①大地的本性;大地的德化恩泽。《管子·问》:“理国之道,地德为首。君臣之礼,父子之亲,覆育万人,官府之藏,彊兵保国,城郭之险,外应四极,具取之地。”尹知章注:“法地以为政,故曰地德为首。”《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韦昭注引虞翻曰:“地德所以广生。”《文子·上仁》:“贪主暴君,涸渔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②谓大地赐恩。 南朝梁 沉约《光宅寺刹下铭序》:“若夫朱光所耀,彤云所临,非止天眷,兼因地德。”③土地所产之物,指五谷。《淮南子·俶真训》:“当此之时,万民猖狂,不知东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高诱注:“地德,五穀。”

地地道道

dìdìdàodào

真正的,够标准的。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29章:“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声不响,心里打着主意。”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发现这位即便不是日本人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国际‘大款’。”

地动山摧

dìdòngshāncuī

解释见“地动山摇”。《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雾暗,地动山摧。兵行唅啼,人伦凄怆。”

地动山摇

dìdòngshānyáo

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奏议集·一二·论修河第一状》:“臣恐地动山摇,灾祸自此而始。”小学语文五下第六课《梦圆飞天》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西游记》第四回:“这场斗,真个是地动山摇,好杀也。”也作“山摇地动”。 《最后的姿势》霎时间,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的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地负海涵

dìfùhǎihán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唐 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生》先生之学,可谓地负海涵,渊渟岳峙矣。

地阁方圆dìgéfāngyuán

相学术语,相对天庭饱满而言。古人常常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指的是很富贵吉利的面相,地阁方圆虽然会增加人的富贵层次,但是要和天庭饱满配合起来才会显得达标完美;若按照相书上通俗的来讲,天庭所主的一般是早年,而地阁一般主的是晚年运气。

地广民稀

地广人稀

dìguǎngmínxī

dìguǎngrénxī

地方大,人烟少。《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三回:奈缘地广人稀,首尾不能救应。

地棍dìgùn

地痞。《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兰若庵僧慧,具控伊徒尼僧心远被地棍权勿用奸拐霸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有一天差役拿了个地棍来回他,他连忙升了公座,那地棍还没有带上来,他就“混帐羔子”“忘八蛋”的一顿臭骂。

地黄

dìhuáng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圆形并有皱纹,开淡紫色花。黄色根,中医入药、补血、强心。宋·沈括《梦溪笔谈》但取芦藤地黄辈观。

地瘠民贫

dìjímínpín

土地瘠薄,人民贫穷。清·刘大櫆《送黟令孙君改任凤阳序》:“先时地瘠民贫,催科愈烦,而逋负愈积,逋久不偿,视为固然。”《解放日报》1946.4.28:这些业绩表现在以地瘠民贫的边区,居然……能够做到人民无饥寒之虞,向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迈进。

地棘天荆

dìjítiānjīng

谓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朱谦良《感怀和病侠》:“地棘天荆谁管得,此身权寄水云邨。”

地纪

dìjì

①维系大地的绳子。古代认为天圆地方,传说天有九柱支撑,使天不下陷;地有大绳维系四角,使地有定位。《庄子·说剑》:“此剑……上决浮云,下絶地纪。”②借指大地。唐太宗《春日望海诗》:“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清 曹寅《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恭纪诗之四》:“湖滙万泉清地纪,春迴北斗见天标。”

地角天涯

dìjiǎotiānyá

偏远的地方或相隔很远。行处坐处兮思念我乡曲,地角天涯兮不见我骨肉。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无由,但似情企。”同“天涯地角”“天涯海角”。

地久天长

dìjiǔtiāncháng

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情谊。先秦·李耳《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地旷人稀

dìkuàngrénxī

旷:空旷;稀:稀少。地方大,人烟稀少。东汉 班固《汉书 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离此十五里之地,叫做介山,地旷人稀,都是绿林中好汉出没之处。

地阔天长

dìkuòtiāncháng

大地辽阔,天空广阔。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地籁

dìlài

①风吹大地的孔穴而发出的声响。《庄子·齐物论》:“地籟则众窍是已,人籟则比竹是已。”成玄英疏:“地籟则窍穴之徒,人籟则簫管之类。”《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籟而未闻地籟,女闻地籟而未闻天籟乎!”宋 陆游《雪歌》:“初闻万窍号地籟,已见六出飞天花。”金 元好问《空山河巨川虚白庵诗之一》:“空谷自能生地籟,浮云争得翳天光!”②指穴谷。清 徐昂发《雁门关诗》:“侧磴上空曲,攀危凌地籟。”

地老天荒

dìlǎotiānhuāng

指经历的时间极久。唐·李贺《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明·瞿佑《剪灯新话·绿衣人传》然而海枯石烂,此恨难消,地老天荒,此情不泯!

地老天昏

dìlǎotiānhūn

形容变化剧烈。明·汤显祖《牡丹亭·忆女》:“地老天昏,没处把老娘安顿,思量起举目无亲,招魂有尽。”

地利

dìlì

①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土地条件。②地理优势。《孟子 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晋书 武帝纪》“(泰始)五年春正月癸巳,申戒郡国计吏守相令长,务尽地利,禁游食商贩。”宋 刘过《西江月 词》: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地利人和

dìlìrénhé

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这场国际球赛在北京进行,中国队占有地利人和的优势。《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地灵人杰

dìlíngrénjié

杰出的人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会成为名胜地区;后多用来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人据此提炼出“地灵人杰”这个成语。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地灵人杰,自朔野而重光,学府文宗,冠南都而独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八回:“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亦“人杰地灵”。

地平dìpíng

①谓水土得到治理。参见“地平天成 ”。②地面平坦。唐 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诗》:“羣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③地平面;地平线。 清 恽敬《杂说》:“盖地之体九万里,地平之上, 中国所见日出,东西不及五万里。”④地利相当。《孙膑兵法·威王问》威王曰:“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孙子曰:“其阵无锋也。”

地平天成

dìpíngtiānchéng

比喻上下相称,万事妥帖。《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举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孔传:“水土治曰平,五行叙曰成,因禹陈九功而叹美之。”东汉 蔡邕《太尉杨公碑》:“列作司空,地平天成,阴阳不忒。”《晋书 文帝纪》巴汉震叠,江源云彻,地平天成,诚在斯举。《晋书 武帝纪》格尔上下神祇,罔不克顺,地平天成,万邦以乂。南朝宋 鲍照《河清颂》:“地平天成,含生阜熙,文同轨通,表里釐福。”明 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二五·押字》:“国朝押字之製,虽未必名,而上下多用一画,盖取地平天成之意。”

地祇

dìqí

民间传说的地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修礼地祇,謁款天神。”晋 葛洪《抱朴子·金丹》:“余问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无一人知之者。”唐 韩愈《孟东野夫子》诗:“上呼无时闻,滴地泪到泉。地祇为之悲,瑟缩久不安。”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三:“公奏南方愚民不明大体,往往呼天为天老爷,天神地祇,无不老爷者。”参见“祗zhi”。

地气

dìqì

不同地区的气候。唐 张九龄《感遇 江南丹橘》:“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宋·沈括《梦溪笔谈》此地气之不同也。

地煞dìshà

①星相家所称主凶杀之星。《水浒传第二回》:“千古幽扃一旦开,天罡地煞出泉臺。”②泛指凶神恶鬼,比喻恶势力。

地上天宫

dìshàngtiāngōng

比喻富庶华美的地方。宋 袁褧《枫窗小牍》上卷:“汴中呼余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宫。”宋·陶穀《清异录·地理》:“富兼华夷,余杭又为甲,百事繁庶,地上天宫也。”

地势

dìshì

①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势。宋 沈括《梦溪笔谈》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②地位权势。晋 左思《咏史诗之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明 王鏊《亲政篇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地塌天荒

dìtātiānhuāng

犹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明·徐复祚《投俊记·魔见》:“喜时节和风甘雨,怒时节地塌天荒。”

地望

dìwàng

魏晋以下,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大姓垄断地方选举等权力,一姓与其所在郡县相联系,称为地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三》今逾数百而除授未已,禄廪至厚,地望亦优,其间不无滥被升擢者,愿赐裁损。

地文

dìwén

①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貌。《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北齐 刘昼《新论·慎言》:“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语者人之文也。天文失则有謫蚀之变,地文失必有崩竭之灾,人文失必有伤身之患。”宋 范成大《有会而作诗》:“念动即时漂鬼国,心空随处走魔军。室中已自空诸有,休负天机与地文。”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无一幅自製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①中药半夏的别名。

地下修文

dìxiàxiūwén

旧指有才文人早死。《太平御览》卷八八引王隐《晋书》:“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颜渊、卜商今见在为修文郎。”唐 司空图《狂题》诗:地下修文著作郎,生前饥处倒空墙。

地狱变相

dìyùbiànxiàng

旧时比喻社会的残酷黑暗。·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吴道子画地狱变相,都人咸观,惧罪修善。”

地藏菩萨dìzàngpúsà

《地藏十轮经》中称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说法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据《宋高僧传》卷二十等文献记载,地藏菩萨降诞为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于中国唐玄宗时来华,居九华山数十年后圆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西游记第十二回》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

地著

dìzhe

谓定居于一地。《汉书·食货志上》:“理民之道,地著为本。”颜师古注:“地著,谓安土也。”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唐 独孤及《谢加司封郎中赐紫金鱼袋表》:“见在户口,纔有地著,其中鰥寡疲弱,不能自存者十犹六七,徵遣征赋,未尝及期。”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三》:“百姓赵加起,实派天潢;久安地著,虽为疎属,实重宗盟。”章炳麟《社会通诠 商兑》:“若不以地著为重者,则惟当问其祖宗为何等,而安用是纷纷者为?”参见“土著”、“土断”。

地胄dìzhòu

南北朝时,称皇族帝室为天潢,世家豪门为地胄。后亦泛指门第。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王襃地胄清华,才学优敏。”

地主

dìzhǔ

家庭拥有土地,其成员不参加劳动的人。东道主。《聊斋志异 道士》何日栖鹤东观,竟不闻知,殊缺地主之礼。

地主之仪

地主之谊

dìzhǔzhīyì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义务。意思是指一个区域的人对另一个区域的客人进行招待的义务。《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财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三十三回》:“孝公感宋之德,亦颇尽地主之礼。”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二十二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四十回》:今日且到广武山阮公祠游玩游玩,卑弁尽个地主之谊。《文明小史 第一回》:“况且他们来的是客,你我有地主之谊,书上还说送往迎来,这是一点不错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于理不当。”

古同“”:“墬何故以东南倾?”《淮南子·墬形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