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论语·里仁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②心意,信念:一心一德。③恩惠:德施。德泽(德化和恩惠)。德惠。感恩戴德。④作动词,报恩,报答,感激,感恩戴德。感谢…德恩德。《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左传 楚归晋知罃》王曰:“然则德我乎?”《史记 高祖本纪》番君之将梅鋗有功,从入武关,故德番君。《汉书 霍光传》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姚崇)对曰:“(魏)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唐 柳宗元《梓人传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杨国忠德鲜于仲通,荐为剑南节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蛮夷心。《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三》(张)孝忠德(朱)滔,为子茂和娶滔女,深相结。《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三》(张)全义德(朱)全忠出己,由是尽心附之,全忠每出战,全义主给其粮仗无乏。古代特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全德可指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亦可说“德”通“得”,该有的全得到了。《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⑥通“得”《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⑦泛指事物的属性。事物的天性。本能天性。《庄子·骈拇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庄子·马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⑧人情。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送你人情)⑨姓  

德本财末

déběncáimò

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德薄

débó

德行浅薄。《易·繫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礼记·祭统》:“其德薄者,其志轻。”唐 韩愈鳄鱼文》:“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清 吴定答鲍生桂星书》:“乡者僕方穉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奋然以继洛、闽、鲁、邹之传自任,其志岂小哉!”

德薄才疏

德疏才薄

débócáishū

déshūcáibó

薄:浅;疏:空虚。意思是品行才能都很差。常作谦辞。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当此位!若得居末,尚自过分。”

德薄才鲜

德薄能鲜

débáocáixiān

débónéngxiǎn

德行浅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谦的话)。我自问德薄才鲜,不敢担当这个职位,恐负众望。宋·欧阳修《泷冈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 第六十七回》我到手的帝位,不料竟成泡影,我是德薄能鲜,不容多说了。

德薄望浅

débáowàngiǎn

薄:轻微;望:名望,声望。品德低下,名望轻微。

德才兼备

décáijiānbèi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宋·许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参见“才德兼备”。

德操

décāo

谓有德而能操持。荀子·劝学》:“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王先谦集解引 郝懿行 曰:“德操,谓有德而能操持也。” 道德操守。宋 曾慥《高斋漫录》:“ 司马温公与苏子瞻论茶墨俱香……譬如贤人君子,黔晳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

德高毁来

dégāohuǐlá

品德高尚却招来毁谤。形容坏人总是嫉妒和毁谤品行高尚的人。唐 韩愈原毁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德高望重

dégāowàngzhòng

指品德高尚,名声很大(德:品德。望:威望、声望)。唐·房玄龄等《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数。”又《晋书·司马元显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尊。”后人将句中的“德隆望重”“德隆望尊”加以改造,产生了“德高望重”这个成语。北宋·司马光《辞人对小殿札子》:“臣窃惟富弼三世辅臣,德高望重。”明·归有光《上总制书》:“伏惟君侯,德高望重,谋深虑渊。”曹禺《王昭君 第三幕》:“我们家德高望重,呼韩邪单于保护我们、信任我们。”参见“德尊望重”。

德厚

déhòu

犹仁厚。《管子·形势解》:“无德厚以安之,无度数以治之,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礼记·乐记》:“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中》:“德厚,犹言仁厚。德厚二字平列。”《战国策·颜斶说齐王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司马相如《上林赋》:“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谓德泽深厚。参见“德厚流光”。

德厚流光

déhòuliúguāng

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响;光:通“广”。指道德高,影响便深远。《谷梁传·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德厚信矼

hòuxìnkòng

矼指诚实。当“矼”读gāng的时候,指石桥。当“矼”读qiāng的时候,指坚实。《庄子•人间世》“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白话译文:一个人虽然德行纯厚诚实笃守,可未必能和对方声气相通,一个人虽然不争名声,可未必能得到广泛的理解。

德化

déhuà

①谓以德行感化。德政。《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汉书 王莽传》(安汉)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王莽女儿)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后汉书·鲁恭传》:“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輟耕相让。”宋 苏轼《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太后阁之五》:“彤史年来不絶书,三朝德化妇承姑。”李大钊《史观》:“史之进展必有动因。至于动因何在,则又言人人殊……或曰:在精神,如圣神、德化、理念是。”②犹德教。文选·刘琨《劝进表》“苍生顒然” 李善注引尹文子:“尧德化布于四海,仁惠被于苍生。”《汉书·平帝纪》:“太僕王惲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元 王逢《题马洲书院诗》:“德化三王并,威仪百代尊。”何启 胡礼恒《新政论议》:“吾意其德化臻于上理,声教迄于遐方。”

德慧

déhuì

道德智慧。《孟子·尽心上》:“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刘向《说苑·建本》:“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

德机

déjī

亦作“德几”。犹生机。《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止,是殆见吾杜德机也。”陈鼓应注:“杜德机,杜塞生机。”按,机,列子·黄帝作“几”。 

德教

déjiào

道德教化。《孟子·离娄上》:“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材能》:“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异……有德教师人之能。” 唐 元稹《授入朝契丹首领达于只枕等果毅别将制》:“朕闻德教加於四海,则远人斯届。”指德育。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若其公理乎,则德教、智教、体教之外,以实用教为最重。”

德类

délèi

犹言道德准则。《左传·成公二年》:“若以不孝令於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 杨伯峻注:“‘德类’犹诗·大雅·荡之‘义类’,犹言‘道德法则’。”

德隆望尊

德隆望重

délóngwàngzūn

délóngwàngzhòng

犹言德高望重。《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德茂

德懋


démào

谓道德美盛。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晋书 景帝纪》夫德茂者位尊,庸大者禄厚,古今之通义也。唐 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故自天寳以来,当藩垣屏翰之任,有弓矢鈇鉞之权,皆国之元臣,天子所左右。其监统中贵,必材雄德茂,荣耀宠光,能俯达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后为之。”《封神演义 第二回》惟我祖宗不迩声色,不殖货财,德懋懋官,功懋懋赏,克宽克仁,方能割正有夏

德配

dépèi

谓德行可与之相比配。勖励诸君德配今古、学究天人、贯通中西、智达四海。汉 焦赣《易林·贲之解》:“德配唐虞,天命为子。”《隶释·汉李翊夫人碑》:“节行絜静,德配古之圣母。”晋 陆云《答孙显世》诗之七:“志拟龙潜,德配麟趾。”旧时尊称人妻。清 程麟《此中人语·儒将风流》:“刘君德配工吟咏,故末句及之。”

德配天地

dépèitiāndì

谓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清·邹容《革命军》香港人立维多利亚纪念碑曰:‘德配天地’。

德器

déqì

①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汉书·杜周传赞》:“张汤、杜周并起文墨小吏,致位三公,列於酷吏,而俱有良子,德器自过,爵位尊显。” 宋 叶适《李仲举墓志铭》:“有子曰源,字深之,材艺德器如其父。” 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骆文忠公遗爱》:“然其德器浑厚,神明廉静。”②指有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的人。清 唐甄《潜书·思愤》:“伟於貌者,人敬之;美於度者,人爱之;辨於言者,人服之。是三者,未必为德器也,适足以蔑人而自足。”

德浅行薄

déqiǎnxíngbáo

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明·朱权《冲模子》第二折:“道窈然难言哉,恐子德浅行薄,何以克当?”

德全

déquán

德行完备。《庄子·天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庄子·刻意》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成玄英疏:“言执持道者则德行无亏,德全者则形不亏损,形全者则精神专一。”

德人

dérén

①有德的人。指德操高尚者。《庄子·天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贾谊《鵩鸟赋》:“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 宋 秦观《俞紫芝字序》:“天下皆知有物所以失己也,不知有己所以失己也,而德人知之。” 清 梅曾亮《阮小咸诗集 序》:“君之子肇星以诗稿属序。余读之,清婉恬适,如君其人,不以不得志於有司也,而有怨词,有矜气,真德人之音也。”②明代初期对高级官员母、妻的封号。清 周亮工《书影卷八》:“洪武八年,宋濂官礼部侍郎,封濂母陈氏、妻贾氏为德人。见誥命。后无‘德人’之称。”

德容兼备

déróngjiānbèi

德容: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兼备:都具备。品德和容貌都非常好。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必用心访个德容兼备的,我老爷总肯是一般相看。”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

德容言功

déróngyángōng

解释见“德言容功”。出处 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那朱氏女生长宦门,模样双是著名出色的,真是德容言功无不具足。

德色

désè

自以为对人有恩德而表现出来的神色。《汉书·贾谊传》:“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chúyōu,虑有德色。” 颜师古注:“言以耰及鉏借与其父,而容色自矜为恩德也。”《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三》上(玄宗李隆基)闻禄山定反,乃召宰相谋之。杨国忠扬扬有德色,曰:“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轶事》:“嫗积久无倦容,亦无德色。”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关于军事和国防上的见解》:“帮助了别人不要居功,不要有德色。”

德善

shàn

德,对于人类来说是品德。善,指善良。德与善是指人类两种最重要的素质——品德与善良。《老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德声

déshēng

①仁德的声誉。古代多用以称颂官吏治政。文选·曹植《又赠丁仪王粲》诗:“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李善注:“德声,谓太祖令德之声也。”《晋书 景帝纪》德声光于上下,勋烈施于四方。《隋书·百官志下》:“又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并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宋 叶适《修职郎吴君墓志铭》:“摄大冶县,慕其德声,不言而化。”清 昭槤《啸亭杂录·武虚谷》:“(武虚谷)任山东博山县县令,有德声。”②指美好的声誉。晋 张华《励志诗之七》:“勉尔含弘,以隆德声。”南朝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释僧锺》:“帝以钟有德声,敕令酬对,往復移时,言无失厝。”③合乎仁德的言谈。唐 韩愈《祭穆员外文》:“诲余以义,復我以诚。终日以语,无非德声。”

德胜头廻déshèngtóuhuí

犹得胜头回。德,通“得”。廻,同“回”。宋明话本通俗小说的引首。《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这回书,单説一个官人,只因酒后一时戏笑之言,遂至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德胜头廻。”

德绥

désuí

谓以恩德安抚。《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方欲德绥未服,义征不譓。唐 陆贽《诛李怀光招谕淮西诏》:“苟或昧於德绥,务以力胜,士旅疲耗,烝黎困穷。”明 宋濂《望云图诗序》:“当是时,大明皇帝定鼎金陵,德绥威讋,万方嚮化。”明 宋濂《阅江楼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王闿运《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可以德绥,可以威服者也。”

德威

déwēi

①谓以德行威。《尚书·吕刑》:“德威惟畏。”孔颖达疏:“以德行其威罚,则民畏之而不敢为非。”《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唐 韩愈《送区弘南归诗》:“况今天子铺德威,蔽能者诛荐受禨。”②恩德与威权。《昆曲十五贯 第四场》:“执法严明,德威并行……平生愿,效包拯。”

德馨

déxīn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品德高尚。唐 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信

déxìn

恩德与威信。《老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汉书·晁错传》:“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羣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后汉书·耿纯传》:“大王以龙虎之姿,遭风云之时,奋迅拔起,期月之闲兄弟称王,而德信不闻於士民,功劳未施於百姓。”

德星

déxīng

①古以景星、岁星等为德星,认为国有道有福或有贤人出现,则德星现。《史记·孝武本纪》:“德星昭衍,厥维休祥。”②喻指贤士。

德行

déxíng

①道德品行。《周文 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汉书 王莽传》揆公德行,为天下纪;观公功勋,为万世基。《汉书·王莽传下》:“孝弟忠恕,敬上爱下,博通旧闻,德行醇备,至於黄髮,靡有愆失。”晋 葛洪《抱朴子·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资治通鉴 梁纪十四》(西)魏丞相(宇文)泰于行台置学,取丞郎、府佐德行明敏者充学生,悉令旦治公务,晚就讲习。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於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红楼梦 第九二回》:“贾政道:‘虽无刁钻刻薄的,却没有德行才情。白白的衣租食税,那里当得起?’”巴金《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②方言。讥讽人的话语,表示瞧不起其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老舍《龙须沟 第一幕》:“你没有那个瘾,交不上捐你去坐监牢。德行!” 

德刑

déxíng

恩泽与刑罚。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国语·晋语六》:“德刑不立,姦轨并至。”《晋书 武帝纪》古设象刑而众不犯,今虽参夷而奸不绝,何德刑相去之远哉!南朝宋 颜延之《又释何衡阳书》:“方言德刑之美,遑记祸福之源。”《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德刑并用,勋贤兼叙。远安迩悦,俗阜人和。《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德刑并用,戡济艰虞,群凶授首,强邻震慑。唐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

德性

déxìng

道德品性。同德行。《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德言工貌

déyángōngmào

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四种德。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非是咱自夸奖:他有德言工貌,小生有恭俭温良。”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慢说见了我妹妹这等德言工貌的全才,就听见我这等的痴傻呆呆的作事,都没有个不允的理。”

德言工容

déyángōngróng

解释见“德言容功”。《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曹禺《五昭君》第一幕:那时候,姑姑教给你那‘德言工容’,就大有用处了。

德言容功

déyánrónggōng

德:妇德,品德。言:言辞。容:容貌。功: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日……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明 李昌祺《剪灯余话 琼奴传》后十四,雅善歌辞,兼通音律,德言容功,四者咸备。亦“德容言功”。

德洋恩普

déyáng’ēnpǔ

谓德泽优渥普及。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花月痕》第四六回:朝廷命将出师,不惜捐万万帑金,为民除害,德洋恩普。

德业

déyè

德行与功业。《后汉书·杨震传》:“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唐 杜甫《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诗》:“大府才能会,诸公德业优。”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一》:“世有自命君子而物望不孚,德业不进者,无不由于自是而自大。”方东树《答叶博求论古文书》:“周秦及,名贤辈出,平日立身,各有经济德业。”

德义

déyì

①道德信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荀悦《纪·高祖纪二》:“彼皆戴仰大王德义,愿为大王臣妾。德义已行,南面称伯,楚必敛衽而期。”《晋书 武帝纪》:“方今世运垂平,将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使百姓蠲多幸之虑,笃终始之行,曲惠小仁,故无取焉。”“宗室戚属,国之枝叶,欲令奉率德义,为天下式。”晋 潘岳《西征赋》:“诵六艺以饰姦;焚诗书而面墙;心不则於德义,虽异术而同亡。”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宋 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或弃斥德义,蹇视淫游,以嘲弄社会,聊快其意,如堂祥。”②谓赏罚得当;亦谓从善去恶。《国语·周语中》:“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其喜怒取与也亦议之,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韦昭注:“赏得其人,罸当其罪,是为德义。”《国语·晋语七》:“悼公与司马侯升臺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公曰:‘何谓德义?’对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韦昭注:“善善为德,恶恶为义。”

德意

déyì

布施恩德的心意。《周礼·秋官·掌交》:“道王之德意志虑,使咸知王之好恶。” 宋 岳飞《奏招曹成不服乞进兵札子》:“比年羣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宋 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是固所以宣天子之德意,而入民之骨髓也。”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有屈力殫虑,祇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清史稿·礼志九》:“降者膝行诣坛下,俛首乞命,经略宣上德意,量加赏賚。” 欧阳予倩《李秀成第三幕》:“这件袍赐给你,你要体朕的德意。”

德艺déyì

德行与才能。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唐 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然则奉宗庙社稷之小事,任力之小者也;赞於教化,可以使命於上者,德艺之大者也。”

德艺双馨

déyìshuāngxīn

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梅兰芳先生不愧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德音

déyīn

①善言。《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郑玄笺:“夫妇之言无相违者,则可与女长相与处至死。”后亦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魏书·宗钦传》:“足下兼爱为心,每能存顾,养之以风味,惠之以德音。”《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今兹德音,悔过之意不得不深,引咎之辞不得不尽,洗刷疵垢,宣畅郁堙,使人人各得所欲,则何有不从者乎!唐 韩愈《高君画赞》:“遗书一张,德音不忘。”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倘能先赐德音,犹所说豫大庆。”②犹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语、教令。《国语·楚语上》:“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③用以指帝王的诏书。至唐宋,诏敕之外,别有德音一体,用于施惠宽恤之事,犹言恩诏。 桓宽《盐铁论·诏圣》:“高皇帝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切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唐 白居易《杜陵叟诗》:“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德音莫违

déyīnmòwéi

德音:善言;莫违:不要违背。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不要忘记他人劝诫的好话。《诗经·邶风·谷风》:“德音莫为,及尔同死。”

德輶如毛

德輶如羽

déyóurúmáo

déyóurúyǔ

輶:轻。德轻得像羽毛一样;指施行仁德并不困难,而在于其志向有否。《诗·大雅·丞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礼记·中庸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晋·张华《励志诗》:“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众鲜克举。”

德友

déyǒu

指以道德相交的朋友。《庄子·德充符》:“哀公异日以告閔子曰:‘……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德宇

déyǔ

①德泽恩惠的庇荫。《国语·晋语四》:“今君之德宇,何不宽裕也?”韦昭注:“宇,覆也。”唐 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朋友姻戚,泳游於德宇者如归焉。”宋 曾巩《到任谢职司诸官员状》:“顾忝属城之任,实谐德宇之依。” ②犹气度、器量。《世说新语·赏誉上》“山涛以下, 魏舒以上” 刘孝标注引《晋阳秋》:“济有人伦鉴识,其雅俗是非,少有优润,见湛 叹服其德宇。”

德泽

dézé

恩德,恩惠。《尚书大传 卷二》:“清庙升歌者,歌先人之功烈德泽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长歌行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西汉·贾谊《治安策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陛下(赵匡胤)诚能以三方所得之利,减诸道租赋之人,则庶乎德泽均而民力宽矣。宋 陆游《秋思诗》:“中原形胜关河在,列圣忧勤德泽深。”清 唐甄《潜书·权实》:“夫国有善政,而德泽不加於民者,政虽善,未尝入民也。”《资治通鉴 汉纪六》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德贼

dézéi

指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孟子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人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德政

dézhèng

指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左传·隐公十一年》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秦、雍二州地震裂,水泉涌出,金象生毛,长安大风震电,坏屋杀人,坚惧而愈修德政焉。《晋书 谢安传》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

德重恩弘

dézhòngēnhóng

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形容普施恩德。唐·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显荣频烦,称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德尊望重

dézūnwàngzhòng

解释见“德高望重”。《东周列国志》第七五回:“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献上良马,以备驱驰之用。”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