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ē I.

象声词,形容马蹄踏地的声音。在南方部分省市引申意义为形容词或者程度副词,表示极端。②惨,开心:在极度开心或者极度惨烈的情况下,用作此意。II.dè嘚瑟。III.dēi嘚儿dēir:赶驴、骡前进的吆喝声。


dé I.

①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②适合:得劲。得当(dàng)。得法。得体。③满意:得意。扬扬自得。晋 王羲之《兰亭序》: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於所遇,暂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④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孟子·离娄上》虽欲无王,不可得已。⑤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⑥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⑦通“德”,即恩惠,可表示感激。《孟子·告子上》: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孟子·告子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清 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⑧表示可能。水渠昨天刚动手挖,没有三天不得完。《庄子·知北游》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 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II.děi①必须,须要:可得注意。②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III.de①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②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很。

得不补失

得不偿失

得不酬失

débùbǔshī

débùchángshī

débùchóushī

偿:抵得上,指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我不想做这得不补失的买卖。先秦·墨子《墨子·非攻》:“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后汉书·西羌传论》:“军书未奏其利害,而离叛之关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劳。”《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得不偿失”。宋·陆游《方德亨诗集·序》:“淫于富贵,移于贫贱,得不偿失,荣不盖愧。”清·魏源《军储篇》:“何必官为开采,致防得不偿失,财用不足乎?”

得步进步

débùjìnbù

已进了一步,还要向前进一步。比喻野心大,贪心永不满足。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自北宁失败后,法人得步进步,海疆处处戒严。鲁迅《故事新编·采薇》那老三,他叫什么呀,得步进步,喝鹿奶还不够了。

得寸得尺

décùndéchǐ

《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谓或多或少皆有所得。后亦谓能得多少就得多少。清·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惟须认定主见,中外一意,合力坚持,得寸得尺,相机筹办,必可循序就范。

得寸进尺

décùnjìnchǐ

得到一寸就想再进一尺;比喻贪欲无止境。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后人因此提炼出成语“得寸进尺”。茅盾《劫后拾遗》:“不过小赵的话尽管有理,新来者还是得寸进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dédàoduōzhù

shīdàoguǎzhù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肥

dédàoféi

坚守道义而心安理得。《韩非子·喻老》:“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於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宋·黄庭坚《元师自荣州来因复用旧所赋此君轩诗韵赠之并简元师法弟周彦公》:“但知战胜得道肥,莫问无肉令人瘦。”

得而复失

déérfùshī

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68回:“再说宝物得而复失,大大不利。”

得过且过

déguòqiěguò

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寒号虫》:“羽毛脱落,索然如彀雏,遂自呜曰:得过且过。”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得过且过”。茅盾林家铺子》:“这年头,谁能顾到将来呢?得过且过。”

得己

谓不失己志。《孟子·尽心上》: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朱熹集注:得己,言不失己也。一说,得己犹言自得。见杨伯峻注。

得计déjì

反义词:失策。计谋或计划打算获得成功。夺取对政府的控制权的阴谋得计。《颜氏家训·终制》:“且扬都汚毁,无復孑遗,还被下湿,未为得计。

得济

déjì

①得以保全。②获得救济。③指得到子女奉养。④得以渡水。⑤有益,得利。⑥得以成功。

得兼

déjiān

兼得,同时获得。《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郭沫若《创造十年一》:“你们又要爱国,又要诳文凭,二者是不可得兼的。”

得间

déjiàn

亦作“得閒 ”。有隙可乘;得到机会。找到漏洞。《管子·幼官》:“障塞不审,不过八日,而外贼得閒。”《孟子·告子下》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史记 吕太后本纪》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唐 韩愈《曹成王碑》:“绍爵三年而河南北兵作,天下震扰,王奉母太妃逃祸民伍,得间走蜀从天子。” 宋 王安石《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公得閒,輒为上言之。” 清 周友良《珠江梅柳记》:“不幸夫婿身故,惨遭大妇凌辱,屡欲投环,又以严密提防,无由得间。”《资治通鉴 汉纪十》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资治通鉴晋纪四十》(王)韶之伺之经时,不得间。

得乐且乐

得笑且笑


délèqiělè

déxiaoqiěxiào

俗语,意思是能快乐时姑且尽情地快乐,能欢笑时姑且尽情地欢笑。含有与世无争,听其自然的意思。《红楼梦》七四:我也作个好好先生,得乐且乐,得笑且笑,一概是非都凭他们去罢。

得陇望蜀

délǒngwàngshǔ

既占领了陇地,又想进占蜀地。比喻贪得无厌。《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九》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后汉书·岑彭传》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东观汉记·隗嚣传》:“西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復望蜀,每一发兵,头鬢为白。”后遂以“得陇望蜀”喻贪心不足。 唐 李白 《古风》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忠佞异议》:“使他知我假途灭虢之计,消彼得陇望蜀之谋,岂非一举而两得乎?”《聊斋志异 香玉》一夕,女惨然入曰:“君陇不能守,尚望蜀耶?今长别矣。”红楼梦 第七六回:“得陇望蜀,人之常情。可知那些老人家説的不错。” 鲁迅 《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

得马折足

démǎshézú

解释见“得马生灾”。典出《淮南子·人间训》。宋·黄庭坚《次韵奉送公定》得马折足祸,亡羊多歧悲。

得马生灾

démǎshēngzāi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后以“得马生灾”谓因福而得祸。唐·元稹《哭子》诗之一:维鹈受刺因吾过,得马生灾念尔冤。

得马失马

démǎshīmǎ

谓世事多变,得失无常。典出《淮南子·人间训》。见“得马生灾”。宋·黄庭坚《梦中和觞字韵》诗:“作云作雨手反覆,得马失马心清凉。”

得其三昧

déqísānmèi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只要你慢慢揣摩,自能得其三昧。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得其所哉

déqísuǒzāi

所:处所;哉;语气词。得到了合适的地方。毕业生都分配到了能发挥各自专长的工作,真是得其所哉。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载!”

得气

déqì

①谓得以逞其志气。晁错《募民实塞疏》:“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②谓适合节气、时令。 班固《答宾戏》:“得气者蕃滋,失时者零落。”③中医学名词。即针感。指针刺穴位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得全要领

déquányàolǐng

得全:获得保全;要:古“腰”字;领:颈部;要领:指主旨、纲领。腰和头颈获得保全。指全面领会事情的主旨和纲领。免于斩戮之刑。要,通“腰”。领,脖颈。古时罪重则腰斩,罪轻则戮颈,砍头。《礼记·檀弓 晋献文子成室》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得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

得人

dérén

①谓得到德才兼备的人。亦谓用人得当。《论语·雍也》子曰:“女得人焉耳乎?”邢昺疏:孔子问子游,言女在武城,得其有德之人乎?《汉书·公孙弘传赞》汉之得人,於兹为盛。宋 司马光《论举选状》如此,则求贤之路广,请托之源绝,浮伪之风息,得人之颂兴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帝(宋孝宗)曰:“郡守得人,则千里蒙福;监司得人,则一路蒙福。卿等遴选其人,不可轻授。” 《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考官王应麟得(文)天祥卷,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②谓得人心。《国语·晋语一》今不据其安,不可谓能谋,行之以齿牙,不可谓得人。韦昭注:行齿牙之猾以害人,不可谓得人心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李信父上书,略谓守令不得人,且举其所见闽之一方者言之。

得人死力

dérénsǐlì

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拥护。《晋书·贾充传》:“诞再在扬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清史稿·苏元春传》:“元春躯干雄硕,不治生产,然轻财好士,能得人死力。”

得人者兴

失人者崩

dérénzhěxīng

shīrénzhěbēng

兴:兴旺。崩:崩溃。这两句大意是: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兴旺,失去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就败亡。这两句用于说明国家和政权的兴衰良定于人心的向背,即得人与否。

得丧

désàng

①犹得失。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庄子·田子方》:“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韩诗外传》卷四:“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财货,不贾於道。”《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二》(吕)端有器量,虽屡经滨退,未尝以得丧介怀,平居不蓄资产。宋 梅尧臣《村墅闲居》诗:“古来得丧何须问,世上荣枯只等闲。”宋 苏轼《凌虚台记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续资治通鉴 元纪四》(张)文谦为人,刚明简重,凡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②偏指失。指丧失名利。宋 苏舜钦《答马永书》:“谓予不以得丧累其所守,不为怨愤不怿之词。”参见“得失”。

得色

désè

得意的神色。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及入门,有得色。”《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帝之责陈君臣也,陈叔文独欣然有得色。”胡三省注:“得色,自得其意而形於色。”《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姚)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帅为发怒赧面,而通判欣然有得色。”参见“嘚瑟”。

得胜回朝

déshènghuícháo

朝:朝廷;封建帝王接受朝见;处理政事的地方。打了胜仗回到朝廷报功。泛指取得胜利或完成任务后喜洋洋地回来。元 无名氏《小尉迟》:“若得胜还朝,圣人自有加官赐赏哩。”毛泽东《反对党史八股》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得胜头回

déshèngtóuhuí

头回:前回。宋、元说书人的术语。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谓之“得胜头回”,取其吉利之意。宋·无名氏《错斩崔宁》:“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回。”

得失

déshī

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败。也比喻利弊;好处和坏处等。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唐· 杜甫《偶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得失参半

得失相半

déshīcānbàn

déshīxiāngbàn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我们的结果是得失参半。指利与弊同时存在,不相上下,基本相等。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宋·岳珂《桯史·石城堡寨》竟不晓何谓,犹不若石城之得失相半也。

得失成败

déshīchéngbài

指获得与损失、成功与失败。你不要过多考虑自己的得失成败。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得失成败,备在典谟,是以其详,可得而言。”

得失相当

déshīxiāngdāng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

得失在人

déshīzàirén

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与本人的努力与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唐·陈子昂《与韦王虚己书》:“仆尝窃不自量,谓以为得失在人,欲揭闻见,抗衡当代之士。”

得时

déshí

①获得时机。《国语·越语下》:“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史记 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后汉书·冯衍传上》:“且衍闻之,得时无怠。”顺应天时;适合时令。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宋 曾巩《桐树诗》:“得时花叶鲜,照影清泉助。” ③遇合机缘;行时走运。唐 李涉《六叹诗序》:“清江、白云、孤山、远屿,皆得时之人吟咏性情耳。”宋 范仲淹《四德说》:“夫亨者……於人为得时茂勋,於国为圣贤相遇。”宋 吕蒙正命运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史四》:“钱文通 ……曾在内学堂教书,怀恩太监出其门下,后恩得时,遂援引以至要路。”《白雪遗音·马头调·窝娼》:“得时的二爷们把帖换,威风凛严。”

得士

déshì

①谓使士人投奔、归附。亦谓得士人的心。东方朔《答客难》:“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説得行焉。”唐 韩愈《祭田横墓文》:“感横义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为文而弔之。”宋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於虎豹之秦。”元 刘祁《归潜志卷五》:“城陷,仲德帅兵三百,力战不支,赴蔡水死,军士皆从之,其得士虽古之田横无以加也。”泛指获得贤士。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二·乡试遇水火灾》:“上命如鹤龄言,改用十五日为首场,是科更称得士。”

得手déshǒu

犹言得心应手、事情办得顺利或达到目的、特指贪官觅得钱多。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二回:贾瑞听了,喜之不尽,忙忙的告辞而去,心内以为得手。②军事用语表示攻克。《曾国藩家书》水师攻打金柱关时,若有陆兵三千在彼,当易得手。

得手应心

得心应手

déshǒuyīngxīn

déxīnyīngshǒu

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得手应心,奚事揣摩之计;入经出传,耻为孟浪之谈。《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得天独厚

détiāndúhòu

意为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得天独厚开盈尺,与月同圆到十分。”端木蕻良曹雪芹十八》曹沾进园,草草看了,便觉这“南园”得天独厚,就在它有一片好水。

得兔忘蹄

détùwàngtí

蹄应是屉的假借,屉现有抽屉,笼屉的用法,没有如庄子的用法。想想笼屉,原是有笼罩义。古代捕鼠、兔、鸟等小动物,常有用箩、笼或罩子,以诱饵诱捕的。《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得微

wēi

参见“得无”。

得未曾有

déwèicéngyǒu

从来没有过。唐 万齐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阿宝塔之庄严,得未曾有。”鲁迅《两地书 七》承先生封都给我回信,于“小鬼”实在好象在盂兰节,食饱袋足,得未曾有了。

得未尝有

déwèichángyǒu

解释见“得未曾有”。宋·苏轼《与郭功甫书》之一:“昨辱宠临,久不闻语,殊出意表,盖所谓得未尝有也。”

得无

déwú

恐怕,是不是。常和“耶”构成表推测性的疑问句。通“得微”。《论语·颜渊》:“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庄子·盗跖》:“(孔子)归到鲁东门外,适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闕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庄子·盗跖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汉书·赵充国传》:“我告汉军先零所在,兵不往击,久留,得亡效五年时不分别人而并击我?晋 干宝 《搜神记 卷一》:“客曰:‘事毕,先生作一事特戏者。’玄曰:‘君得无即欲有所见乎?’乃嗽口中饭,尽变大蜂数百,皆集客身,亦不螫人。唐 韩愈《答胡生书》:雨不止,薪刍价益高,生远客,怀道守义,非其人不交,得无病乎?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心应手

déxīnyìngshǒu

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明·汪錂《春芜记》第六出:“披长剑风生蒯缑,恣挥霍星昏旄头,须得心应手。”清·赵翼《瓯北诗话》:“气足则调自振,意深则味有余,得心应手,无一字不稳惬。”

得新弃旧

déxīnqìjiù

得到新的,抛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阿金自幸以为得佳婿也,不意其佻达无度,得新弃旧,旋即仳离。”

得新厌旧

得新厌故

déxīnyànjiù

déxīnyàngù

犹言喜新厌旧。

得幸

xìng

①得以亲近。《庄子·盗跖》:“丘得幸於季(柳下季。跖的哥哥),愿望履幕下。”得到皇上或权贵的宠幸。《史记·蒙恬列传》:“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新唐书·庾準传》:“无学术,以柔媚自进,得幸於王縉 。”宋 王巩《闻见近录》:“金城夫人得幸太祖,颇恃宠。”

得婿如龙

déxùrúlóng

形容得到称心如意的佳婿。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后汉李赝、孙秀俱娶太尉恒焉女,时人谓恒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

得意

déyì

满意,感到满足时的高兴心情。得意的男孩。十二分得意。唐 王维《送别》:“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唐 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得意门生

déyìménshēng

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指优秀的弟子或学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他虽和咱们满洲汉军隔旗,却是我第一个得意门生。”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一回》两位都是石农的得意门生哟。

得意忘象

déyìwàngxiàng

谓只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式。唐·梁肃《止观统例议》:“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跋滕子济所藏唐人出游图》昔人深于画者得意忘象,其形模位置有不可以常法观者……。

得意忘形

déyìwàngxíng

指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常用于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有的态度。《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得意忘形”。宋·欧阳修《试笔·李邕书》:“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元·鲜于必仁《折桂令·画》曲:“手挂掌坳,得意忘形,眼兴迢遥。”

得意忘言

déyìwàngyán

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明·杨慎洞天玄记开场》迷方者执文泥象,知音者得意忘言。

得意洋洋

déyìyángyáng

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后人由此提炼出“得意洋洋”这一成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〇三回:“只见香菱已哭得死去活来,宝蟾反得意洋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单道台得意洋洋的答道:‘忙虽忙,然而并不觉得其苦。’”

得意之色

déyìzhīsè

得意:称心如意。因非常称心如意而露出傲慢的神色。鲁迅《书信集·答有恒先生》:“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鲁迅《书信集 答有恒先生》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

得意之作

déyìzhīzuò

指自己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曹靖华《哪有闲情话年月》:“作者仿佛要为我开小型展览会似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都陈列在我面前了。”

得鱼忘筌

déyúwàngquán

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得鱼忘筌”是“得意忘言”的比喻,说明言论是表达玄理的手段,目的既达,手段就不需要了。《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三国魏 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得月较先

déyuèjiàoxiān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关系。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参见“近水楼台”

得职

dézhí

①谓获得官职。焦赣《易林·需之未济》:“申理我谗,得职蒙恩。”孟子·公孙丑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②犹得所。《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朱虚侯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 不得职。”《汉书·赵广传》:“广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彊,小民得职。”颜师古注:“得职,各得其常所也。”

得志

dézhì

①实现志愿,实现理想。心意自得而自适。少年得志。《老子·第三十一章》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庄子·缮性故曰:正己而已矣。乐全之谓得志。《孟子 富贵不能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晋书 惠帝纪》“忠贤路绝,谗邪得志。”②某人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说书虽小技,然必句(gōu)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得中

dézhōng I.

合适;正好。衣服肥瘦得中。《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中外群僚,其更平议,务令得中,详为节度。《晋书·元帝纪》:“其有政绩可述,刑狱得中……各以名闻。”《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杨嗣复曰:“事贵得中,不可但徇爱憎。”II. dézhòng 科举时代指考试被录取。《相声传统作品选·连升三级》到了第三天,凡是得中的人,都得到主考官家里拜老师。买奖券中奖。得中头奖。

得众

dézhòng

得人心。《论语·阳货》:“恭则不侮,宽则得众。”邢昺疏:“宽则得众者,言行能宽简则为众所归也。”礼记·大学》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后汉书·隗嚣传》:“季父崔,素豪侠,能得众。”《晋书 武帝纪》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

得主dézhǔ

获得者。金牌得主。诺贝尔奖金得主。②得到主人/君主的信任。《孙膑兵法 卒》得主专制,胜。《孙膑兵法·篡卒》孙子曰:不得主弗将也..

一种放射性元素,第一种人工制成的元素,是良好的超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