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 dào | ①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作动词,表示“取道”。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②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政治主张。《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离娄上》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孟子·尽心下》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参见“战道”。③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可指儒道。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④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礼记·中庸》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孟子·公孙丑上》曰:“不动心有道乎?”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⑤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⑥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道观(guàn)。道士。道姑。道行(háng)(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⑦道家的道指人的本性,或者说天性。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善性即为道。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周《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⑧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道门。一贯道。⑨说,讲:道白。常言道。能说会道。《史记·游侠列传序》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⑩用语言表示情意:道喜。道歉。道谢。11.线条:铅笔道儿。12.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13.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14.量词:一道大河。两道门。上三道漆。15.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16.“道谀”中的“道”即“谀”,表示谄媚,奉承。《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参见“道谀”。17.原因。宋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8.通“导”。战国楚 屈原《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道傍苦李 道边苦李 | dàobàngkǔlǐ dàobiānkǔlǐ | 比喻庸才,无用之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唐·许浑《和淮南王相公与宾僚同游瓜洲别业,题旧书斋》诗 :“道傍苦李犹垂实,城外甘棠已布阴。”宋·姜夔《永遇乐·次韵辛克清》词: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乃作道边苦李。 |
道傍之筑 道傍筑室 | dàobàngzhīzhù dàobàngzhùshì | 比喻无法成功的事。《诗经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注:“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宋·郑樵《通志 总序》:“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皆固之作俑也。”明·李贽《西征奏议后语》:“于时梅侍御客生独荐李成梁,又不合当事者意,复成道傍之筑。”参见“筑室道旁,三年不成”。 |
道不掇遗 道不举遗 道不拾遗 | dàobùduōyí dàobùjǔyí dàobùshíyí | 无人捡取路上失物。形容刑法严峻,无人敢犯法。也形容民风廉直,社会安宁。《汉书王莽传》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汉书·何并传》为长陵令,道不拾遗。《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彊不侵弱,风化肃然也。”《新唐书·东夷传·高丽》:“降、败、杀人及剽动者斩,盗者十倍取偿,杀牛马者没为奴婢,故道不掇遗。”《新唐书·阚祾传》:“部兵皆群盗,横相侵牟,祾案罪杀之,虽亲故无脱者,至道不举遗。”明·罗曰褧《咸宾录·南夷志一·爪哇》至上元间,国人推女子为王,号悉莫,威令整肃,道不举遗。 |
道不同 不相为谋 道不相谋 | dàobùtóng bùxiāngwéimóu dàobùxiāngmóu |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这里的“相”就是“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谋”, 就是“征求解决疑难的意见或办法”,引申为“谋划、商量办法”等。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列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孙会宗)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二·新郑富平身后》孙为台臣时,与徐华亭莫逆,疏诋新郑最丑,二公道不相谋,相去亦三十余年。 |
道长论短 道长争短 | dàochánglùnduǎn dàochángzhēngduǎn | 谓评论好坏是非。林如稷《将过去》:“你近来怎么这样瘦,精神也像不好:意志消沉,从前爱闹爱道长争短,现在只是死呆呆不爱说话?”丁玲《三日杂记》:“车子转动的声音扰成一片,人们在周围道长论短,娃娃们跑来跑去,喊着妈,哄笑着,闹成一片。” |
道场 | dàochǎng | ①释道二教称诵经礼拜的场所。②成道修道之所。③寺观。④指和尚或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亦指所做的法事。《水浒传第一一九回》选日除了孝服,又做了几日道场。⑤佛教界。 |
道次 | dàocì | ①途中。《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今晏驾道次,济阴王在内,邂逅公卿立之,还为大害。” 金 王若虚《臣事实辨》:“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殮之。”②路旁;沿途。《后汉书·郭伋传》:“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三国志·魏志·梁习传》:“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於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 |
道存目击 | dàocúnmùjī | 一个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人们只需一接触便能感受得到。庄周《庄子 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宋·苏轼《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仍用前韵》:“色瘁形枯应笑屈,道存目击岂非温?” |
道大莫容 | dàodàmòróng | 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道大莫容,反动派仇视共产主义真理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史记·孔子世家》:“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
道德 | dàodé | ①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②指合乎道德的。《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③指老子《道德经》的省称。元 倪瓒《康素子杂言》诗:“《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④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水浒传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恼犯了你,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⑤原始的自然本性。《庄子·马蹄》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
道德文章 | dàodéwénzhāng |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宋·辛弃疾《渔家傲·为余伯熙察院寿》:“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马识途《清江壮歌》第七章:“苗老先生的道德文章在我们省里是无人不知的。” |
道地 | dàodì | ①代人事先疏通,以留馀地。《汉书·酷吏传·田延年》:“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 颜师古注:“为之开通道路,使有安全之地也。”《资治通鉴 唐纪十三》初,长广公主适赵慈景,生节;慈景死,更适(杨)师道。师道与长孙无忌等共鞫(李)承乾狱,阴为赵节道地,由是获谴,上至公主所,公主以首击地,泣谢子罪。②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 宋 严羽《沧浪诗话·附答吴景仙书》:“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市縑帛者,必分道地。” 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这菓是家园製造,道地收来也。有福州府甜津津香喷喷红馥馥带浆儿新剥的圆眼荔枝,也有平江路酸溜溜凉廕廕美甘甘连叶儿整下的黄橙緑橘。” 明 汤显祖《牡丹亭·诇药》:“好道地药材,这两块土中甚用?” ③实在;合适。明 冯梦龙《双雄记·村翁闹妓》:“阿呀,这就不道地了,小娘家极怕纱帽,你戴去时节,只道乡宦来捉官身,怎肯放好的出来。” 阿英《城隍庙的书市》:“中华、开明等大书店的出版物,照定价打上四折,是顶道地。”④真正;纯粹。丰子恺《胜利还乡记》:“旁边不相识的人,看见我们这一群陌生客操着道地的 石门湾土白谈话,更显得惊奇起来。” ⑤指客观条件。王充《论衡·定贤》:“必谋功不察志,论阳效不存阴计,是则豫让拔剑斩襄子之衣,不足识也;伍子胥鞭笞平王尸,不足载也;张良椎 始皇,误中副车,不足记也。三者道地不便,计画不得,有其势而无其功,怀其功而不得为其事,是功不可以效贤。”⑥棋子行走的路数。 马融《围棋赋》:“诱敌先行兮往往一室,捐碁委食兮遗三将七。迟逐爽问兮转相伺密,商度道地兮碁相连结。” |
道弟称兄 | dàodìchēngxiōng | 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亦“称兄道弟”。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三:“一会儿要和你道弟称兄,一会儿还要骂得欠涅磐出世。” |
道东说西 道西说东 | dàodōngshuōxī dàoxīshuōdōng | 指乱加谈论。亦“说东道西”或“说西道冬”。《敦煌变文集·茶酒论》:“阿你两个,何用匆匆?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那堪长老鼓两片皮,摇三寸舌,说东道西,指南言北。”《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自入舍做女婿,觑俺咱似儿戏,使着后,道东说西畅憋气。” |
道而不径 | dàoérbùjìng | 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吕氏春秋·孝行览》:“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1回:“岂不闻君子道而不径,舟而不游。” |
道乏 | dàofá | 道辛苦,对别人的疲劳表示慰问。《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老家人无奈,只得出来回复赵温,替主人说“道乏”,今天不见客。《孽海花第五回》雯青有时去拜访,十回倒有九回道乏,真是今昔不同了。 |
道方 | dàofāng | ①规律;法则。唐 郭行则《对矜射判》:“少翁不伏,雅叶道方;张回非优,谓符彝典。”②道德方正。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 |
道茀 | dàofú | 野草塞路而难于通行。《国语·周语中》:“火朝覿矣,道茀不可行。”韦昭注:“草秽塞路为茀。”后泛指路途不通。唐 段成式《好道庙记》:“是时陆擅蛇虎,水制蛟螭,道茀路絶,一境相恐。”《花月痕第十一回》:“痴珠多情人,既深毁室之伤,復抱堕楼之痛。牵萝莫补,剪纸难招,明知乌鸟伤心,鴒原急难,而道茀难行,力穷莫致。”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岂其道茀不可行,故硕士艰于出世。” |
道高德重 | dàogāodézhòng |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艾芜《回家》:“水元伯伯打发人来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讲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为水元伯伯是这村里道高德重的人,没法子违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
道高魔重 | dàogāomózhòng | 形容法力高强。陶牧《七夕和儆庐仍用征字韵》:“道高魔重文驱疟,海涸桑枯路未平。” |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 dàogāoyìchǐ mógāoyízhàng | 道:正气。魔:邪气。原是佛教告诫修行人警惕外界诱惑的话,意思是修行到一定阶段,就会有魔障干扰破坏而可能前功尽弃。后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账。清〕谭嗣同《仁学》四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 |
道骨仙风 | dàogǔxiānfēng | 形容人的风度神采,不同凡俗。明·冯梦龙《双雄记龙神遣救》神功大力,有时济困扶危,道骨仙风,尽可度人出世。李白《大鹏赋》:“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宋·陆游《秋波媚》词:“铅华洗尽,珠玑不御,道骨仙风。” |
道寡称孤 | dàoguǎchēnggū | 谓自封为王,称霸一方。明·无名氏《陈仓路》第三折:“都待要分疆土,霸山川,寻战讨,相攻拒,出来的道寡称孤。” |
道观 | dàoguàn | 道士修炼的地方。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道教宫庙称“观”或者"庙"或者"宫",而不称"寺"。 |
道合 | dàohé | 志趣相同;气味相投。《北史·高熲传》:“帝劳之曰:‘公伐陈后,人云公反,朕已斩之。君臣道合,非青蝇所间也。’”唐 柳宗元《箕子碑》圣人之仁,道合隆污。宋 王安石《送章宏诗》:“道合由来不易谋,岂无和氏识荆璆?” |
道合志同 | dàohézhìtóng | 谓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亦“志同道合”。我们需要道合志同的朋友。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 |
道行 | dàohéng | 佛徒或道徒修行的功夫。比喻技艺本领。 |
道化 | dàohuà | ①阐明事物的变化。《史记·太史公自序》:“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②道德风化。《列子·说符》:“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后汉书 袁绍传》于是绛侯、朱虚兴威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道化兴隆,光明融显,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道化凌迟,流遁遂往,贤士儒者,所宜共惜。”宋 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一》:“以二帝道化之盛,始於闺房,则二女当具任姒之德。” 明 张居正《书 胡氏先训卷》:“盖两翁生先朝全盛时,道化汪濊,故皆知节谊敦实,而无夸毗市利之习。”③以某种教义教化之。《南齐书·皇后传论》:“后妃之德,著自风謡,义起闺房,而道化天下。” |
道纪 | dàojì | ①道的规律。《老子 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文子·微明》:“故随时而不成,无更其刑,顺时而不成,无更其理,时将復起,是谓道纪。”②道纪司的官员。明 冯梦龙《双雄记·赏荷造谋》:“道是阴阳各色官,又不曾随着僧纲道纪,可在府里点个卯。”《清史稿·食货志一》:“寺观僧道,令僧纲、道纪按季册报。” |
道尽途殚 道尽途穷 | dàojìntúdān dàojìntúqióng | 道、途:路。走到路的尽头。殚:尽;竭尽。形容无路可走,面临末日。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新五代史 李继岌传》:“继岌徘徊泣下,谓李环曰:‘吾道尽途穷,子当杀我。’”鲁迅《热风 “以震其艰深”》国学国学,新学家既“薄为不足道”,国学家又道而不能亨,你真要道尽途穷了! |
道殣相望 道殣相属 道殣相枕 | dàojìnxiāngwàng dàojìnxiāngshǔ dàojìnxiāngzhěn | 殣:饿死。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年》:"宫室兹侈,道殣相望。"汉·刘向《新序·善谋下》:“相攻击十年,兵凋民劳,百姓空虚,道殣想望,槥车相属,寇盗满山,天下摇动。”《隋书 帝纪卷二高祖杨坚下》及东拜太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殣相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初,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道殣相望。《清史稿·夏毓秀传》昆明被围久,粮馈阻绝,道殣相望。《聊斋志异 二商》后岁大饥,道殣相望,二商食指益繁,不能他顾。同“哀鸿遍野”,“道殣相属”。郑观应《救时揭要·救济速报》:“明年大饥,道殣相枕,张罄家以糜粥济之,活者万计。” |
道君皇帝 | dàojūnhuángdì | 指宋徽宗,其痴迷道教。。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一》:“上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二刻拍案惊奇卷八》:“这本话文,乃在宋朝道君皇帝宣和年间。”《水浒传第六七回》蔡太师为首,直临玉阶,面奏道君皇帝。明 冯梦龙《梦磊记·观梅感梦》:“朕乃宋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端王,入承大统,素好道教,别号道君皇帝。” |
道揆 | dàokuí | ①准则;法度。《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朱熹集注:“道,义理也;揆,度也。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四年》秉国钧者惟私情之徇,主道揆者惟法守之侵。②制订法规。宋 岳珂《桯史·陈了翁始末》瓘比缘禀事,闻閤下之言,指尚书省为道揆之地,瓘谓閤下此言失矣。三省长官,宜守法而已,若夫道揆,天子三公之事,岂太宰之所得预乎?③指制订法规之机构。宋 岳珂《愧郯录·给舍论驳》然元祐之初,司马文正光已尝乞合三省,则是道揆虽一,职守仍分。至如合二府於一堂,列两省於同局,则固不必为是区别,斯亦南渡简易之制也。 |
道流 | dàoliú | ①某种主张、教义的流布。《庄子·山木》:“道流而不明居,德行而不名处。” ②指道家。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谈空空於释部,覈玄玄於道流。”李善注:“释部,内也。书曰:‘道家流者,出於史官,歷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也。’” 《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兵隙乘骖访道流,紫虚仙观白云稠。③道士之辈。唐 孟浩然《梅道士水亭诗》:“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 宋 王十朋《龙瑞道士赠兰诗》:“清含道流气,轻带羽衣黄。”阿英《关于北京 燕九竹枝词》:“至今远近道流,皆于此日聚城西白云观,观即长春修炼处也。” ④指道教。《初刻拍案惊奇 卷七》:“玄宗虽崇奉道流,那惠妃却篤信佛教,各有所好。” |
道路相告 | dàolùxiānggào | 路上行人互相传递消息。形容消息或事件引人注目。这一丑闻不胫而走,一下子道路相告。 |
道路以目 | dàolùyǐmù | 人们在路上相遇时不敢打招呼,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以目示意。形容反动统治的暴虐与专横。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汉书 王莽传下》于是春夏斩人都市,百姓震惧,道路以目。《后汉书 袁绍传》道路以目,百辟钳口,尚书记期会,公卿充员品而已。《资治通鉴 晋纪十五》处其朝者,恒惧危亡,故人士结舌,道路以目,诚贤人君子道穷数尽,遵养时晦之辰也。《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衣冠钳口,道路以目。《新唐书·颜真卿传》:“(李林甫)权宠日甚,道路以目。”《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鲁迅伪自由书止哭文学:“此后要防的是‘道路以目’了,我们等待着遮眼文学吧。”亦作“道路侧目 ”。《明史·李文祥传》:“朝野寒心,道路侧目。”冰心《晚晴集·追念振铎》:“在‘四害’横行,道路侧目的时期,我常常想到振铎,还为他的早逝而庆幸!” |
道侣 | dàolǚ | 道家指一起修行、修炼的同伴。如今“道侣”多出现在修仙玄幻小说中,多指的是修道的两人结成情侣一同修道成仙。也就是修炼界或者修仙界的情侣。明 冯梦龙《风流梦·谋厝殇女》:“情愿跟随道侣,共事焚修。”马曰,“我非人,实狐仙耳。道侣相候已久。” |
道貌 | dàomào | ①修道者的容貌。明 冯梦龙《邯郸梦·群仙聚会》:“钟离半世有神仙分,道貌生来坌。”②指清雅飘逸的面貌。宋 苏轼《与王定国书》:“某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三国演义 第三十七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③道学家的面貌。形容一本正经的样子。 鲁迅《花边文学·一思而行》:“就是革命专家,有时也要负手散步;理学先生总不免有儿女,在证明着他并非日日夜夜,道貌永远的俨然。” |
道貌岸然 | dàomàoànrán | 形容外貌严肃正经,实际上内心险恶。现多用贬义。又“岸然道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一百零四回》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甚有隐隐跃跃,现秘戏图者;而回顾其形,则皆岸然道貌也。” |
道貌凛然 | dàomàolǐnrán | 犹道貌岸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光严整行之次,忽见维摩,道貌凛然,仪形垒落。” |
道貌俨然 | dàomàoyǎnrán | 解释见“道貌岸然”。巴金《家》九:“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曾相道貌俨然,出语亦有冷隽的时候了。” |
道谋 | dàomóu | 指与行路之人相谋。喻意见分歧,难于成事。《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宋 宋祁《咏史》:道谋谁执咎,户选不因贤。 |
道恼 | dàonǎo | 向遭遇不幸或不快事情的人进行问候安慰。《红楼梦 第四三回》:宝玉只回説:“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没了,今日给他道恼去。” |
道旁苦李 | dàopángkǔlǐ | 同“道边苦李”。南北朝 佚名《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宋 范成大《次韵葛伯山瞻军赠别韵》:“又如道旁李,味苦不堪折。”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阮龙光》:“不意鷽鳩伎俩,决飞祇抢榆枋,白髮青衫,竟作道旁苦李。” |
道人 | dàorén | ①旧时对道士的尊称。②称道教徒为道人。宋 宋自逊《蓦山溪 自述》:“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③和尚的旧称。唐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
道三不着两 | dàosānbùzháoliǎng | 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苏王文<桂枝香>》:“道三不着两,四下乱倡扬,取得经来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你哥又没中用,说了儿句‘道三不着两’的话。我着了这口气,回来就病倒了。 |
道山学海 | dàoshānxuéhǎi |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
道胜 | dàoshèng | 同“战胜得道肥”。《晋书 王羲之传》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宋 陆游《秋夜》诗之一:“身闲诗简淡,道胜梦轻安。”参见“得道肥”。 |
道士 | dàoshì | ①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修道之人。《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唐 白居易《长恨歌》:“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②指僧徒。宗密《盂兰盆经疏》下:“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聊斋志异 豢蛇》泗水山中,旧有禅院,四无村落,人迹罕及,有道士栖止其中。 |
道枢 | dàoshū | 大道的枢纽。《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
道顺 | dàoshùn | 导训,训导。《荀子·修身》:“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王先谦集解引俞樾曰:“道顺即导训也。”张守节《正义》:“道,音导。顺音训。” |
道俗 | dàosú | 出家之人与世俗之人。《宋书·夷蛮传·婆黎国》:“又有慧严、慧议道人,并住东安寺,学行精整,为道俗所推。”《西游记第十二回》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清 孔尚任《桃花扇·入道》:“你看两廊道俗,不计其数,瞧瞧何妨。” |
道台 | dàotái | 清代省以下、府以上一级的官员。主管范围有按地区分者如济东道,有按职务分者如盐法道。《官场现形记第三回》黄大人现在已经变为道台,做书的人也要改称,不好再称他为黄知府了。 |
道坛 | dàotán | ①道教作法事的场所。《晋书·隐逸传·张忠》:“其教以形不以言,弟子受业,观形而退。立道坛於窟上,每旦朝拜之。”《魏书·释老志》:“世祖从之。於是亲至道坛,受符録。”②即道观。《魏书·高祖纪》:“戊戌,移道坛於桑乾之阴,改曰崇虚寺。”参见“道观”。 |
道听耳食 | dàotīngěrshí |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清·叶燮《原诗·外篇下》:“村学究道听耳食,窃一言以诧新奇,此等之论是也。” |
道听途说 | dàotīngtúshuō | 路上听到的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根据道听途说而下结论是极不负责的态度。《论语 阳货》:“道听而塗(途)说,德之弃也。” |
道同契合 | dàotóngqìhé | 犹言道合志同。晋·陆云《失题》诗:“道同契合,体异心并。” |
道同义合 | dàotóngyìhé | 犹言道合志同。他有几个道同义合的朋友。清·李渔《蜃中楼·婚诺》:“他第三个兄弟钱塘君与我道同义合,相得甚欢。” |
道同志合 | dàotóngzhìhé | 犹言道合志同。宋·司马光《又谢庞参政启》:“尝托僚寀,获友高明,道同志合,出处如一。”清·王源《刘处士墓表》:“予以修《明史》,亦馆于徐,与处士道同志合,日讨论天地阴阳之变,伯王大略。” |
道头知尾 | dàotóuzhīwěi |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朱子语类》卷四九:“惟圣人道头知尾,下学便上达,若教学者,则须循其序也。”《何典第七回》抑且聪明伶俐,凡事道头知尾。 |
道微德薄 | dàowēidébáo | 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谦辞。《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贫僧道微德薄,不堪为师。” |
道无拾遗 | dàowúshíyí | 解释同“道不拾遗”。《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隋书·艺术传·韦鼎》自是内部肃然不言,咸称其有神,道无拾遗。 |
道学 | dàoxué | ①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②形容迂腐守旧。假道学。③做学问。《礼记·大学》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
道学先生 | dàoxuéxiānshēng |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你怎么也是这么个道学先生! |
道谒 | dàoyè | 途中拜见。《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章)惇赴召,沙县陈瓘随众道谒。宋 谢翱《邸吏谒故主曲》:“梦见随俘上江邸,道谒凄凉唯故吏。”元 熊禾《考亭书院记》:“乙巳,侯同知南剑郡事,道谒祠下。” |
道义 | dàoyì | 道德和正义。道义上的支持。宋 欧阳修《朋党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
道义之交 | dàoyìzhījiāo | 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8回:“道义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为介介。”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八回:道义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为介介。 |
道引 | dàoyǐn | ①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运用呼吸俯仰、肢体屈伸、意念活动或局部按摩等使体内血气畅通,促进身体健康。《庄子·刻意》:“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成玄英疏:“导引神气以养形魂。”陆德明释文:“音导。” 晋 葛洪《抱朴子·金丹》:“虽呼吸道引,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於死也。”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这是古人所说的‘道引’,今人所说的气功。”《资治通鉴 汉纪三》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②在前引导;前导。《周礼·夏官·太仆》“王出入,则自左驭而前驱” 郑玄注:“前驱,如今道引也。” 清 葆光子《物妖志·白蛇》:“闭户窥於帘隙,见仪卫道引甚盛。” |
道谀 | dàoyú | 阿谀奉承。《庄子·天地》:“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諛之人也。”郭庆藩集释:“道与諂同义。《荀子·不苟篇》‘非諂諛也’,贾子·先醒篇‘君好諂諛而恶至言’,韩诗外传并作‘道諛’。‘諂’与‘道’声之转。” 桓宽《盐铁论·论诽》:“道諛日进而上不闻其过,此秦所以失天下而殞社稷也。”唐 刘肃《大唐新语·谀佞》:“睿宗践祚,怀贞位极人臣,道諛不悛,以至於败。” |
道远日暮 | dàoyuànrìmù | 暮:太阳落山。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吴子·料敌》:“六曰: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
道远知骥 | dàoyuǎnzhījì | 路远才知道马的好坏。三国魏·曹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
道韵 | dàoyùn | ①气韵;气质。《晋书·郗鉴传》:“(乐)彦辅道韵平淡,体识冲粹,处倾危之朝,不可得而亲疏。”②道家者流的情志。宋 韩维《和杜孝锡展江亭之二》:“世情未免歌红粉,道韵无妨寄白云。” |
道在人为 | dàozàirénwéi | 犹言事在人为。《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净云:不打紧,道在人为,你见那里又一位王勃殿试来了。” |
道在屎溺 | dàozàishǐnì | 喻道之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严复《救亡决论》以道眼观一切物,物物平等,本无大小堑久贵贱善恶之殊。庄生知之,故曰道在屎溺,每下愈况。 |
道帙 | dàozhì | 道教的书籍。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道帙长殡,法筵久埋。” 唐 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 诗》:“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 王琦注引《说文》:“帙,书衣也。” |
道周 | dàozhōu | 道路旁边。《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南北朝·谢朓)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唐·杜甫《后出塞五首 其一》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聊斋志异 犬灯》后仆自他方归,遥见女子坐道周;至前,则举袖障面。 |
道字 | dàozì | 吐字;咬字。 唐 李白《对酒》诗:“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细马即小马。《弟子规》: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
道卒 | dàozú | 在路途中离世。比如返乡的途中,去某地的途中离世。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6篇》最后林则徐在儿子林聪彝及幕僚刘存仁陪同下,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十九日道卒,享年六十六岁。 |
道左 | dàozuǒ | ①路的左边。《孔丛子·问军礼》主车止於中门之外,外门之内,庙主居於道左,社主居於道右,其所经名山大川,皆祭告焉。《晋书 武帝纪》:(太康十年夏四月)乙巳,迁神主于新庙,帝迎于道左,遂袷祭。《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六》只如淮南一带官吏,与王伦宴,率民金帛献送,开门纳贼,道左参迎。苟有国法,岂敢如此!②道路旁边。毛传:“兴也。道左之阳,人所宜休息也。”郑玄笺:“道左,道东也。日之热,恒在日中之后,道东之杜,人所宜休息也。今人不休息者,以其特生阴寡也。”《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百姓欢迎道左者日数十万人,计日回銮,正当麦秀,其各务稼穑,毋致妨农。《聊斋志异 阿宝》浴佛节,闻将降香水月寺,遂早旦往候道左,目眩睛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