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o

①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盗窃。盗贼。盗伐。盗掘。盗运。盗卖。盗用。盗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②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盗。强盗。窃国大盗。③助盗。《汉书·景帝纪》:“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

盗不过五女之门dàobúguòwǔnǚzhīmén谚语。意思是盗不临贫苦之家。南朝·范晔《后汉书·陈蕃传》:鄙谚曰:盗不过五女之门。’ 以女贫家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盗不过五女之门,女之为累亦以深矣。

盗夸

dàokuā

犹盗魁。指取富贵或名位不以其道者。《老子·第五十三章》:“服文綵,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王弼注:“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则皆邪也,邪则盗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窃位也。故举非道,以明非道财皆盗夸也。”魏源《本义》:“盗夸韩非子作‘盗竽’。案:古韵虞、麻通用,则‘竽’、‘夸’皆协韵。説文‘竽’、‘夸’皆亏声。盖篆文‘于’作‘亏’,是以形近致误。”高亨《正诂》:“‘夸’、‘竽’同声系,古通用。据韩説,盗竽犹今言盗魁也。竽以乐喻,魁以斗喻,其例正同。”一说,强盗为服饰以夸于人。河上公注:“百姓不足而君有餘者,是由劫盗以为服饰,持行夸人,不知身死家破、亲戚并随也。”参见“盗竽”。

盗名暗世

盗名欺世

dàomíngànshì

dàomíngqīshì

盗:窃取;名:名誉、名称;暗:黑暗。在黑暗时代窃取好的名誉。指奸佞之人在乱世乘机骗取声誉。他冒用别人的著作作为评级提薪的资本,这种盗名欺世的卑劣做法,使他的声誉扫地。《荀子·不苟》:“是奸人将以盗名暗世者也。”荀况《荀子 不苟》:“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盗窃

dàoqiè

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盗窃珠宝。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盗泉之水

dàoquánzhīshuǐ

比喻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东西或不义之财。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此后,孔子说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也成为无数人警示自己的格言。《淮南子·说林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聊斋志异 仇大娘》此可知盗泉之水,一掬亦污也。

盗嫂

dàosǎo

私通其嫂。《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

盗嫂受金

dàosǎoshòujīn

史记·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于是王疑之。后遂以“盗嫂受金”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实。《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盗薮

dàosǒu

强盗聚集的地方。《明史·张翀传》:“所部万羊山跨湖广、福建、广东境,故盗薮。”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乱离二则》:“陕西某公,任盐秩,家累不从。值姜瓖之变,故里陷为盗薮,音信隔绝。”李宗仁《回忆录 第四章》:“荣廷一时藏身无处,不得已,逃入盗薮,落草为寇。”

盗亦有道

dàoyìyǒudào

强盗也有强盗的一套道理;做强盗的人;有时也讲道义。庄周《庄子 胠箧》:“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尝举以告姚安公,谓盗亦有道也。

盗竽

dàoyú

犹盗魁。《韩非子·解老》:“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馀者,是之谓盗竽矣。”明·王志坚 《表异录·刑法》:“盗竽,言盗之倡也。竽者,五音之长。”清·徐时栋《偷头记》:“‘盗竽’其魁也,或谓之‘偷长’。其业窃,其时暮夜,其踪迹诡秘谲变而不可测。”参见“盗夸”。

盗贼

dàozéi

①劫夺和偷窃财物的人。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②指抢劫偷窃的行为。③对反叛者的贬称。④指外族入侵者。

盗憎主人

dàozēngzhǔrén

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左传·成公十五年》:“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汉 刘向《说苑·敬慎》:“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盗贼憎恨物主对己设立防御,以致不能获得财物。后即以此比喻奸邪者怨恨正直的人。也作盗怨主人。《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而嚣自挟奸心,盗憎主人,怨毒之情,遂归于臣。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卢仝》:“仝復虑盗憎主人,愿罢之。”

盗跖

dàozhí

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名跖,一作蹠,“盗”是当时统治者对他的贬称。《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荀子·不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史记·伯夷列传》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唐 杜甫《醉时歌》:“儒术於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②盗贼或盗魁的代称。荀子《劝学篇》: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二》(陈)祐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宋 吕蒙正命运赋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元 关汉卿《窦娥冤 第三折》:“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儒林外史 第三八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盗跖之物

dàozhízhīwù

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盗钟掩耳

dàozhōngyǎněr

指捂着自己的耳朵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自作聪明地设法掩盖。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这个寓言故事后来被提炼为成语“盗钟掩耳”。参见“掩耳盗铃”。

dào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称“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有水稻、旱稻之分。通常指水稻:子。草。米(亦称“大米”)。糠。

稻花

dàohuā

稻的花。宋 梅尧臣《田家诗》:“白水照茅屋,清风生稻花。”宋 范成大《新凉夜坐诗》:“江头一尺稻花雨,窗外三更蕉叶风。”宋 曾几《苏秀道中》:“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宋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粱

dàoliáng

稻和粱,谷物的总称。清 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稻粟

dàosù

粮食的总称。《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巡幸淮南,如在内地,军事须伐民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民稻粟无所伤践。《隋书·食货志》:“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北境得以周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