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 | dào | ①从别处来:到达。到站。到来。到场。到任。到职。到案。签到。恰到好处。②往:到群众中去。③周全,全顾得着:周到。面面俱到。④成功:得到。办到。⑤姓。 |
到处碰壁 | dàochùpèngbì | 比喻遇受阻碍或遭到拒绝。也指事情行不通或达不到目的。 |
到此为止 | dàocǐwéizhǐ | 以这里为界限。陈忠实《白鹿原》第16章:“兆海痛苦地叹口气:‘完了。到此为止。’”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七章:“担心自己承受不了这种强烈的刺激,想到此为止、打道回府了。” |
倒 | dào I. | ①位置上下前后翻转:倒立。倒挂。倒影。倒置。②把容器反转或倾斜使里面的东西出来:倒水。倒茶。③反过来,相反地:倒行逆施。反攻倒算。倒贴。④向后,往后退:倒退。倒车。⑤却:东西倒不坏,就是旧了点。II.参见 dǎo。 |
倒背如流 | dàobèirúliú | 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三国演义,一个个典故让人倒背如流,一个个英雄人物让人如数家珍。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经读得来倒背如流了。” |
倒绷孩儿 | dàobēngháiér | 比喻一向做惯了的事因一时疏忽而弄错了。《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七》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作老娘三十年,今日倒绷孩儿,亦复何说! |
倒插门 倒踏门 | dǎochāmén dǎotàmén | 《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到次日,就使冯妈妈通信过去,择六月十八日大好日期,把蒋竹山倒踏门招进来,成其夫妇。”《西游记第二三回》:“你要肯,便就教师父与那妇人做了亲家,你就做个倒踏门的女婿。”《西游记第八十回》他打发我们丢了前去,他却翻筋斗,弄神法转来和他干巧事儿,倒踏门也! |
倒裳索领 | dàochángsuǒlǐng | 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你不要干倒裳索领一样的蠢事。《邓析子·无厚篇》:“驱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槛,斯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 |
倒持泰阿 | dàochítàiē | 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西汉·梅福《上书言王凤专擅》:“孔子曰,‘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错误!未指定文件名。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倒持泰阿”。宋·秦观《李训论》:“自德宗惩北军之变,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分委宦官主之,由是倒持太阿,不复可取。” |
倒打一耙 | dàodǎyīpá | 比喻不仅拒绝对方的指责,反而指责对方。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我输了理可不输气,输了气也不输嘴。且翻打他一耙,倒问他!”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18章》得啦,你不要倒打一耙!我真是为你好。 |
倒打一瓦 | dàodǎyīwǎ | 犹言倒打一耙。老舍《骆驼祥子》七:“先生并没说什么呀,你别先倒打一瓦!” |
倒果为因 倒因为果 | dàoguǒwéiyīn dàoyīnwéiguǒ | 把结果当成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鲁迅《坟·科学史教篇》:“日颂当前之结果,于学者独恝然而置之,倒果为因,莫此为甚。”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四讲》如果以美国联邦制度就是富强的原因,那便是倒果为因。 |
倒戢干戈 倒载干戈 | dàojígàngē dàozàigāngē |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汉·荀悦《汉纪·高祖纪二》:“偃革为轩,倒戢干戈,示不复用兵。”西汉·戴圣《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晋书·华谭传》倒戢干戈,苞以兽皮。 |
倒戟 | dàojǐ | ①掉转戟锋向自方攻击。戟,古代一种长柄兵器。《左传·宣公二年》:“(灵輒)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杨伯峻注:“倒戟犹言倒戈。”唐 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嗟嗟邓大夫,士卒终倒戟。”②倒授戟柄。《左传·宣公二年》:“狂狡輅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 |
倒景 | dàojǐng | 景,同“影”。①指天的最高处。《汉书·郊祀志下》:“登遐倒景。”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在日月之上,反从下照,故其景倒。”②水中之影。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序》:“或倒景于重溟。”李善注:“山临水而影倒,故曰倒景也。” |
倒履 | dǎolǚ | 急于出迎,把鞋子穿倒。形容热情迎客。《三国演义 第四十回》幼时往见中郎蔡邕,时邕高朋满座,闻(王)粲至,倒履迎之。 |
倒屣 | dàoxǐ | 倒穿着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客人来到,因急于出迎,以致把鞋穿倒。后以倒屣形容主人热情迎客。又作“倒履”。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粲传》:“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唐 王维《辋川别业》:“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唐 皮日休《初夏即事寄鲁望》诗:“敲门若我访,倒屣欣逢迎。”《聊斋志异 素秋》公子倒屣而出,烛之,非他,乃周生,宛平之名士也,素以声气相善。 |
倒屣而迎 倒屣相迎 倒屣迎之 | dàoxǐryíng dàoxǐxiāngyíng dàoxǐyíngzhī |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蔡邕“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尊重贤才。《聊斋志异 续黄粱》六卿来,倒屣而迎;侍郎辈,揖与语;下此者,颔之而已。 |
倒行逆施 | dàoxíngnìshī |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在现代汉语中多指违背社会正义、时代进步或人民意愿的行径。又“逆施倒行”“逆行倒施”。《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涂(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现代·李英儒《女游击队长》:“可是他们的倒行逆施,没有把这个孤苦的家庭吓倒,激起来的是,反抗和仇恨。” |
倒县/倒悬 | dàoxuán | 以人之倒挂比喻处境极其困苦或危急,以家庭用具之倒挂比喻极其贫困。倒悬之急,倒悬之苦,倒悬之危。《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西汉·贾谊《治安策》天下之势方倒县。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后汉书·张玄传》:“解天下之倒县,报海内之怨毒,然后显用隐逸忠正之士,则边章之徒宛转股掌之上矣。”《三国志·吴志·陆抗传》:“若敌汎舟顺流,舳艫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唐 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诗:“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金瓶梅词话 第一回》:“黎民失业,百姓倒悬。”清 孙枝蔚《贫士》诗:“亦有亲与故,其室皆倒悬。” |
倒悬之急 | dàoxuánzhījí | 倒悬,像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极其困难、危险的境地。也说“倒悬之危”,“倒悬之苦”。《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后汉书·臧洪传》:“北鄙将若倒悬之急。”《文选.潘岳.马汧督诔》:爨麦而炊,负户以汲;累卵之危,倒悬之急。《资治通鉴 随纪六》(杨)玄感屯上春门,每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一十六回》:望驱一旅之师,以救倒悬之急,不胜幸甚。《晋书 王羲之传》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
倒悬之苦 | dàoxuánzhīkǔ |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同“倒悬之急”、“倒悬之患“。《庄子·养生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此处县通悬。帝之悬解,即倒悬之苦。《元史·外夷传》:“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 |
倒栽葱 | dàozāicōng | 原指栽跟斗时头先着地,即栽得很重。现在也用来比喻一次惨重的失败。《西游记第七二回》右边去,一个倒栽葱;急转身,又跌了个嘴揾地。《顾工翻案》这样不顾大局,不识大体的人,早晚会倒栽葱的。 |
倒载干戈 | dàozàigāngē | 亦作“倒置干戈”。亦作“倒戢干戈”。 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史记·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荀悦纪·高祖纪二》:“偃革为轩,倒戢干戈,示不復用武。”《晋书·华谭传》:“倒戢干戈,苞以兽皮。”宋 王禹偁《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一戎而倒载干戈,万国而混同文轨。”亦省作“倒载 ”。 |
倒置 | dàozhì | 颠倒位置、次序或关系。《庄子·缮性》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
倒置干戈 | dàozhìgān’gē | 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老百姓都希望统治者倒置干戈。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
倒著 | dàozhe | 亦作“倒箸”。将衣、帽等倒过来穿戴。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山简)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復能乘骏马,倒箸白接篱。’”按晋书·山简传引此歌作“倒著”。宋 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元 仇远《陪戴祖禹泛湖分韵得天字》:“当歌对酒堪肠断,倒著乌巾且醉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