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 | dào | ①悲伤;悲伤的怀念;悼念,悼词,哀悼。《诗经·卫风·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自古为治,必戒苛察,近岁风俗,争事倾危,狱犴滋多,上下睽急,伤累和气,朕(宋仁宗)甚悼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皆朕(宋高宗)威不足以震叠,德不足以绥怀,负尔万邦,于兹三纪,抚心自悼,流涕无从。②《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陈寿《三国志》心栗手悼,书不成字。《聊斋志异 新郎》将半载,妇家悼女无偶,遂请于村人父,欲别醮女。③痛惜,作及物动词表示对…表示痛心。《汉书 霍光传》赖宗庙神灵,先发得,咸伏其辜,朕甚悼之。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 |
悼恨 | dàohèn | 哀伤遗憾。《汉书·刘向传》:“望之 自杀。天子甚悼恨之。”《南史·刘三达传》:“年十八卒。之遴 深怀悼恨,乃题墓曰‘梁妙士’以旌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冥宁》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老相公》:“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张迴棹,悼恨欲死。” |
悼惧 | dàojù | 恐惧。《吕氏春秋·论威》:“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尽矣。”《后汉书·安帝纪》:“朝廷不明,庶事失中,灾异不息,忧心悼惧。”唐 柳宗元《南岳云峰和尚塔铭》:“世之所谓贤人大臣者……闻大师之言律义,莫不震动悼惧,如听誓命。”宋 司马光《赐文武百寮曾公亮已下上第三表乞上尊号不允断来请批答》:“朕荷祖宗之重寄,元元困穷,未获厥所,夙夜悼惧,如涉春冰。”《资治通鉴 汉纪九》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 |
悼栗 | dàolì | 亦作“悼慄”。惊恐战栗。《庄子·山木》:“危行侧视,振动悼慄。”《汉书·王莽传上》:“夙夜悼栗,常恐污辱圣朝。”三国魏 阮籍《鸠赋》:“终飘摇以流离,伤弱子之悼栗。”唐 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窥巨海之惊澜,莫不战掉悼慄,眩惑而自失。”明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 |
悼丧 | dàosàng | 伤沮丧。《左传 阴饴甥对秦伯》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鸦头》:“至则门庭如故,人物已非。问之居人,俱不知其所徙,悼丧而返。” |
悼亡 | dàowáng | 悼念亡者。晋 潘岳因妻死,作《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南朝宋 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唐 孙逖《故程将军妻南阳郡夫人樊氏挽歌》:“白日期偕老,幽泉忽悼亡。”《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七》初,(章)惇之入相也,妻张氏病且死,属之曰:“君作相,幸无报怨。”既祥,惇语陈瓘曰:“悼亡不堪,奈何?”瓘曰:“与其悲伤无益,曷若念其临绝之语也!”惇无以对。 |
悼惜 | dàoxī | 哀伤惋惜。多用以对死者。《三国志·蜀志·霍峻传》:“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隋书·循吏传·樊叔略》:“晨起,至狱门,於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諡曰‘襄’。”《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一》户部尚书、判度支裴延龄卒;中外相贺,上(德宗李适)独悼惜之。《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轻薄之词,多出于士类,此君子所悼惜也。《聊斋志异 杨大洪》或以未能免俗,不作天仙,因而为公悼惜。 |
悼心 | dàoxīn | ①谓心中惶恐。《后汉书·陈蕃传》:“使者即臣庐,授高阳乡侯印綬,臣诚悼心,不知所裁。”②伤心。痛心。《后汉书 刘表传》闻此言者,莫不悼心挥涕,使太夫人忧哀愤隔,我州君臣监寐悲叹。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远惟王莽篡逆之事,近览董卓擅权之际,亿兆悼心,智愚同痛。”清 梅曾亮《赠林侍郎序》:“而下鸿自天,漂我中田,浑浑泡泡,穀沉穗漂,田叟悼心,官吏灰气。” |
悼心疾首 | dàoxīnjíshǒu | 心里伤感,头部疼痛。形容悲痛到了极点。《旧唐书·田布传》:“况其临命须臾,处之不挠,载形章表,益深衷悃,问使发缄,悼心疾首。” |
悼心失图 | dàoxīnshītú | 因悲痛而失去了主张。《左传·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临我丧,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南朝·梁·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悼心失图,泣血待旦。《文选.任昉.启萧太傅固辞夺礼》:奉被还旨,未垂哀察,悼心失图。 |
帱 | dào I. | 覆盖:《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II. chóu①帐子:“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②车帷:“大路之素帱也”。 |
焘 | dào I. | ①覆盖:通“帱”。诸葛亮《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迈仁树德,覆焘无疆。又如:覆焘(覆盖) ②引申为庇荫。如:焘冒(荫庇);焘育(焘养。覆育。指天地化育滋养万物)③载,承受。如:焘载(天覆地载) II.参见tāo。 |
衟 | dào | 亦作“噵”。亦作“衜”。“衟”的今字。表示道路、方向、道德、道义等。 |
纛 | dào |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史记 高祖本纪》车服黄屋左纛。《汉书 霍光传》载光尸柩以辒辌车,黄屋在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金兵盛,(王)彦不敢进,(岳)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聊斋志异 九山王》建大纛,设彩帜若林;据山立栅,声势震动。参见“大纛”、“左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