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ān

①红色:丹砂(朱砂)。丹桂(观赏植物,花为橘红色)。丹心碧血(赤诚的忠心,珍贵的热血)。丹青。南唐 李煜《一重山》:“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宋 陆游《感言六事》:“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忧端。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②依成方制成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中药:丸散膏丹。③血。《聊斋志异 林四娘》狎亵既竟,流丹浃席。④姓。

丹陛

dānbì

①宫殿的台阶。顿首丹陛。一般只有皇帝与有一定地位的人才可以从丹陛两侧走,否则就是犯了以下犯上之罪。唐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②借称朝廷或皇帝。

丹诚

dānchéng

赤诚的心。《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诚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宋书 本纪武帝上》丹诚未宣,感慨愤跃,望霄汉以永怀,眄山川以增厉。《资治通鉴 魏纪五》臣(高堂隆)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忠款不昭,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唐 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明 冯梦龙《山歌·葵花》:“姐儿好像蜀葵能,胸中一片是丹诚。”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 卷一》:“徐东海乾学,为司寇时,人赠以联云:‘万方玉帛朝东海,一点丹诚向北辰。’”

丹墀


dānchí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亦龙墀。唐 李商隐《韩碑》:“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红楼梦 第53回》: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雷峰塔奇传 第七回》:陈爷令带进来,军壮领命,将陶仁带到丹墀跪下。


丹唇dānchún

①红唇。《老残游记第九回》(申)子平觉得(玙姑翠眉含娇,丹唇启秀,又似有一阵幽香,沁入肌骨,不禁神魂飘荡。②指少年。

丹方dānfāng民间流传的药方,也叫“单方”。古代道家炼丹的方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而今说一个人,信着方上人,好那丹方鼎器,弄掉了自己性命,又几乎连累出几条人命来。

丹枫

dānfēng

经霜泛红的枫叶。亦称霜叶、红叶。唐 李商隐《访秋诗》:“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宋 张抡《踏莎行 秋入云山》:“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宋 陆游《秋晚杂兴诗》:“漠漠渔村烟雨中,参差苍檜映丹枫。”宋 曾觌《水龙吟》:“看沧江潮上,丹枫叶落,浸关山冷。”明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清 吴梅村《九峰诗·横云山》:“赤壁岂经新战伐,丹枫须记旧游踪。”阿英《流离四》:“丹枫点缀各处,有如绘画。”

丹凤城

丹凤

dānfèngchéng

京城。唐 沉佺期《古意诗》:“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唐 杜甫《送覃二判官诗》:“饯尔白头日,永怀丹凤城。”蔡梦弼注:“公怀长安帝城也。”宋 贺铸《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明 谢榛《中秋宴集诗》:“黄龙塞上征夫泪,丹凤城中少妇愁。”

丹凤朝阳


dānfèngcháoyáng

比喻贤才逢明时。《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出》前后同心八谏臣,朝阳丹凤一齐鸣。除奸反正扶明主,留得功勋耀古今。

丹符


dānfú


帝王的符信。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敕命远出者,仍用一黄纸封套,上下悉用牙刻方宝识之。其文曰:“丹符出验,四方之宝。”《明史·太祖纪二》发丹符,验天下金谷之数。


丹黄

dānhuáng

①赤黄色。《周髀算经 卷上》:“青黑为表,丹黄为里。”宋 朱熹《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温汤》:“'谁燃丹黄燄,爨此玉池水。” ②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遇误字,涂以雌黄,故称点校文字的丹砂和雌黄为丹黄。清 赵翼偶书》诗:“老尚手一编,丹黄勘不置。”《儒林外史 第十一回》:“(鲁小姐)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清 黎庶昌《序》:“宋元明以来,品藻诗文,或加丹黄,判别高下,於是有评点之学。”《聊斋志异 宦娘》以“春”为己名,益惑之,即案头细加丹黄,评语亵嫚。《聊斋志异 司文郎》(余杭)生曰,“一览丹黄,何知不佳?”

丹黄甲乙

dānhuángjiǎyǐ

点校书籍,评定次第。清·钱谦益《葛端调编次诸家文集序》:“句读之有析,文理之不通,而俨然丹黄甲乙,衡加于经传,不已傎乎!”

丹雘

丹艧


dānhuò

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孔颖达疏:"雘是彩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宋 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记恭请圣语》:“(上)从至翠寒堂,栋宇显敞,不加丹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地无砖面,室无丹雘。涂饰色彩。《宋书 卷十 顺帝纪》而丹雘之饰,糜耗难訾,宝赂之费,征赋靡计。唐 罗隐《谗书·木偶人》:"其后徐之境以雕木为戏,丹雘之,衣服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七》僧格辅政碑成,树于省前,楼覆其上而丹雘之。


丹禁dānjìn

指帝王所住的紫禁城。《隋书·百官志上》:“殿中将军、武骑之职,皆以分司丹禁,侍衞左右。”唐 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 王琦注引潜确居类书:“天子所居曰禁,以丹涂壁,故曰丹禁。亦曰紫禁。”宋 欧阳修《夜宿中书东阁诗》:“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丹脸


dānliǎn

红润的面容,或指红色的花瓣。 许浑《神女祠》诗:“长眉留桂绿,丹脸寄莲红。”唐 罗隐《秋霁后》诗:“渚莲丹脸恨,堤柳翠眉颦。”五代 徐夤《勾践进西施赋》:“波浅丹脸,鸦深绿鬟。”宋 赵彦端《鹧鸪天·文秀》词:“丹脸嫩,黛眉新,肯将朱粉污天真。”宋 黄庭坚《水调歌头 游览》:“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陈与义《拒霜》诗:“浓露湿丹脸,西风吹绿裳。”

丹漆

dānqī

朱红色的漆。《礼记·月令》:“(季春之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毋或不良。”《后汉书·祭祀志上》:“时以印工不能刻玉牒,欲用丹漆书之。”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清 陈梦雷《木瘿瓢赋》:“睹丹漆之辉煌兮,滑泽脂韦而易毁也。”用朱漆涂饰。 王充《论衡·乱龙》:“钓者以木为鱼,丹漆其身。”晋 张华《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斵,终负素质。”③红色和黑色。晋 葛洪《抱朴子·守塉》:“夫聵者不可督之以分雅郑,瞽者不可责之以别丹漆。”④泛指各种颜色。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唐 沉亚之《移佛记卷六》:“坚之以脂胶,饰之丹漆五色,然后形神儼然成其像。”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统序科第》:“琴瑟不改:而清浊殊涂;丹漆不施,而丰俭异致。”

丹漆随梦

dānqīsuímèng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后以“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清·钱谦益《和遵王感怀述德四十韵》丹漆应随梦,珠囊岂浪传。

丹铅甲乙

dānqiānjiǎyǐ

解释见“丹黄甲乙”。清·戴名世《<陈大士稿>序》:“千子慨然悯之,取一代之文,丹铅甲乙,辨其黑白。”

丹青

dānqīng

丹和青是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借指绘画,作画。《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晋书 王献之传》工草隶,善丹青。唐 杜甫《古柏行》:“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唐 杜甫《丹青引》: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其中惟画,尤其得意。平日心中喜怒哀乐,都寓之于丹青。《西游记第四十回》却才开东阁,筵宴唐僧,一壁厢传旨宣召丹青,写下唐师徒四位喜容,供养在金銮殿上。清 李守仁《九马画山》:淋漓大笔出天工,万古丹青一洗空。我泛轻舟山下过,也应添在画图中。指史籍。古代丹册纪勋,青史纪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成谚语。后传世广为吟诵。意思是指人难免一死,但要对得起历史。

丹青不渝

dānqīngbùyú

丹、青:丹砂、青雘,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料,不易褪色。始终不渝,光明显著。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李善注:“丹青不渝,故以方誓。”

丹青妙笔

dānqīngmiàobǐ

丹青可解为作画的两种鲜明对比颜料;丹青妙笔可理解为高超的画技和美妙的诗句配在一起佳作。

丹青妙手

dānqīngmiàoshǒu

善于运用色彩的巧妙的手(丹青:原指丹砂和青雘两种可制颜料的矿砂;后泛指绘画的颜色)。多指国画大师。堂上每一几,每一案,都陈列着大小方圆的陶盆、瓷盆,盆中都整整齐齐地种着细种、名种的菊花,真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任是丹青妙手,怕也没法儿一一描画出来。唐 高蟾《金陵晚眺》:“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丹丘

dānqiū

亦作“丹邱”。 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丹丘昼夜常明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汳水》:“於是好道之儔自远方集,或絃琴以歌太一,或覃思以歷丹丘。”唐 韩翃《同题仙游观诗》:“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宋 林景熙《宿台州城外诗》:“荒驛丹邱路,秋高酒易醒。”清 吴伟业《海市四首次张石平观察韵之三》:“却笑燕齐迂怪士,祇知碣石有丹邱。”

丹丘生

dānqiūshēng

丹丘生,一个历史人物,出于李白的《将进酒》,李白的好友。唐 李白《将进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丹砂

dānshā

同丹沙。一种矿物。炼汞的主要原料。可做颜料,也可入药。又叫辰砂、朱砂。唐 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丹山

dānshān

①南方当日之地。②古谓产凤之山名。③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④地名。指丹州,在今陕西宜川县东北。⑤青山。明 沈周《题画》:“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丹书

dānshū

①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於丹书。”杜预注:“盖犯罪没为官奴,以丹书其罪。”三国魏 曹操《度关山诗》:“有燔丹书,无普赦罪。”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书,得夷平民。” 李周翰注:“丹书,定罪之书。” ②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吕氏春秋·应同》:“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於周社。”《史记·周本纪》“生昌,有圣瑞” 张守节《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 庾信《周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赤雀丹书飞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诚。”③指洛书。传说夏禹治水时,洛水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淮南子·俶真训》:“洛出丹书,河出緑图。” ④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僕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元 王恽《玉堂嘉话卷四》:“肆申白马之盟,庸示丹书之约。”明 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群臣贺表》:“丹书锡誓,既崇日逐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 ⑤朱笔书写的文字。用丹砂写。荀悦《纪·昭帝纪》:“使至匈奴,常惠数私见使,教之曰:‘陛下亲射上林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书,言武等在荒泽中。’”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景耀同《次韵黄季刚相思之一》:“囓臂当年底有盟,丹书斜上甚分明。” ⑥朱笔书写的诏书。 唐 武元衡《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玉度,丹书奉帝俞。”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亲捧丹书下九重,路人争识五花驄。”明 李东阳《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⑦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镇鬼的朱文符书。仲长统《昌言》:“於是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后汉书·方术传·解奴辜》:“又河南有麴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⑧道教语。即丹书墨箓。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见云笈七籤卷七。 明 屠隆《綵毫记·祖饯都门》:“授丹书早晚驱鸡,与夫人同学驂鸞。”          

丹书白马

dānshūbáimǎ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颜师古注:“白马之盟,谓刑白马歃其血以为盟也。”唐·杨炯《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开国承家,丹书白马。

丹书铁契

dānshūtiěqì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你就是有丹书铁契,我也不怕你。《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丹书铁券

dānshūtiěquàn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后汉书 祭遵传》:“丹书铁券,传于无穷。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七回:先朝赐有丹书铁券,安居乐业。

丹粟dānsù

①细粒的丹砂。《山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②传说中的山名。③湖北睢水中产丹砂,因以指代睢水(在今湖北保康境内)。

丹田dāntián

重要穴位。指人体脐下一寸半或三寸的地方。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四卷》一阳失去,片时气断丹田;七魄分飞,顷刻魂归阴府。

丹霄

dānxiāo

①谓绚丽的天空。宋 柳永《迷仙引 才过笄年》:“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②帝王居处;朝廷;京都。③犹上苍。

丹心

dānxīn

赤诚的心。宋 陆游《金错刀行》:“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 杨继盛《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丹心碧血

dānxīnbìxuè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元·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5回:“这一个丹心碧血扶周主,那一个赤胆忠肝助纣王。”

丹心如故

dānxīnrúgù

丹心:忠心。仍如已往一样忠心耿耿。

丹穴

dānxué

①山穴。《吕氏春秋·贵生》:“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高诱注:“淮南云:丹穴,山穴也。”一说指禹穴,传说中的夏禹葬地。 明 归有光《浙省策问对二道》:“王子搜之丹穴,即禹穴也。”②传说中的地名。《尔雅·释地》:“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淮南子·氾论训》:“丹穴太蒙。”高诱注:“ 丹穴 ,南方当日之下也;太蒙,西方日所入处也。”《隋书·天文志上》:“南戴日下,所谓丹穴也。”③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张衡《东京赋》:“鸣 女牀之鸞鸟,无丹穴之凤皇。”唐 陈子昂《鸳鸯篇》:“凤凰起丹穴,独向梧桐枝。”后以“丹穴”为凤凰的代称。 宋 梅尧臣《送知和州杜驾部诗》:“桐花欲开时,羣噣争哺儿,但求黄口飫,焉问丹穴飢。”④产朱砂的矿穴。《汉书·货殖传·巴寡妇清》:“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颜师古注:“丹,丹砂也。穴者,山谷之穴出丹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参见“怀清台”⑤炼丹修道的岩穴。唐 钱起《登釜山遇道人诗之二》:“山阶压丹穴,药井通洑流。”明 梅鼎祚《玉合记·卜居》:“待功成还辞赤社,更归丹穴。”

丹崖

dānyá

绮丽的岩壁。三国魏 嵇康《琴赋》:“丹崖嶮巇,青壁万寻。” 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唐 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诗》:“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明 刘基《徐资深华山图诗》:“华岳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开仙掌。”

丹扆

dānyǐ

丹屏。亦借指君王。南朝 梁元帝《上忠臣传表》:“春诗秋礼,早蒙丹扆之训。”宋 司马光《辞接续支俸札子》:“自尔日望痊平,入觐丹扆,面陈至诚,庶得极竭。”《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二》(司马)光复奏:“臣乡所言二事,若不能行,虽日侍丹扆,有何所益!”

丹楹刻桷

dānyíngkèjué

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形容建筑精巧华丽。《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丹桓宫楹。”《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刻其桷,皆非礼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园中筑起三层高台,中间建起一座绛霄楼,画栋雕梁,丹楹刻桷,四围朱栏曲槛。

丹诏

dānzhào

诏,皇帝发出的文书;丹诏,帝王用朱笔写的诏。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就金殿上焚起御香,亲将丹诏付与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明 高明《琵琶记·李旺回话》:“我如今去朝廷上表,奏蔡氏一门孝道,管取吾皇降丹诏把他召。”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生承命,四体惊悚,若奉丹诏。”

丹衷dānzhōng

赤诚之心。《西游记第十二回》汝等秉立丹衷,切休怠慢佛事。

丹朱

dānzhū

做人名时指的儿子丹朱或者传说中的齿神丹朱。《史记·五帝本纪》:“嗣子丹朱开明。”《晋书 惠帝纪》昔者,丹硃不肖,赧王逃责,相彼凶德,事关休咎,方乎土梗,以坠其情。 孙瑴《龙鱼河图》:“齿神名丹朱。”做名词时指颜色和朱砂。《礼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孔颖达疏:“丹朱,赤色。”

丹柱

dānzhù

红漆的柱子。《艺文类聚 卷五七》引崔骃《七依》:“丹柱雕楹,飞阁曾楼。”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dān I.

①用肩膀挑:担水。②承当,负责:担负。担任。担当。担待(a.原谅;b.担当责任)。担重任。担风险。II.dàn①挑东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扁担。②一挑东西:担子。勇挑重担。③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担等于一百斤。④量词,用于成担的东西:一担水。III.dǎn同“”。

担风袖月dānfēngxiùyuè

袖:纳入袖中。没有负担,无忧无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将历年所积的宦囊,并家属人等,送至原籍安顿妥当了,却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担隔夜忧

dān’géyèyōu

于事前担忧。《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到了任上,你替我不得时,自然着急,不消你担隔夜忧。”

担孤受寡dāngūshòuguǎ

独自一人过冷清的日子。《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家中大娘子替他担孤受寡,那晓得他外边之事?

担惊受恐

担惊受怕

dānjīngshòukǒng

dānjīngshòupà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水浒传》第三五回:“你们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处,不担惊受怕,我却有一条妙计,只是难教你。”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欧阳予情《屏风后》担惊受怕的一晚,就是我生平最甜蜜的一天。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早知道这般的担惊受恐,我可也图甚么衣紫拖朱。

担雪塞井

担雪填井

担雪填河

dānxuěsāijǐng

dānxuětiánjǐng

dānxuětiánhé

比喻徒劳无功。唐 顾况《行路难》诗:“君不见担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饭岂堪吃。”《五灯会元·智海平禅师法嗣·净因继成禅师》:“大似担雪填井,傍若无人。”《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哥哥每担雪填河。”《水浒传第八三回》催趱各处径调军马前去策应,正如担雪填井一般。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只是心心念念记挂此事,一似担雪塞井,再没个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