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i I.

①等,等候;期待:待到。待旦。拭目以待。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②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③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门,有人来了。④依赖,依靠。《庄子·齐物论景(影)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东汉 班固《高帝求贤诏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汉武帝刘彻武帝求茂才异等诏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II.dāi停留,逗留,迟延:你待一会儿再走。

待次

dàicì

①依照次序,不躐liè等。:"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杨倞注:"不以官之次序,若傅说起版筑为相也。"②旧时指官吏授职后,依次按照资历补缺。晋 葛洪《抱朴子·释滞》:"士有待次之滞,官无暂旷之职。"《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辛卯,诏提点京东路刑狱司体量石介存亡以闻。先是介受命通判濮州,归家待次。宋 苏轼《试馆职策题》之三:"官冗之弊久矣,而近岁尤甚,文武之吏待次於都下者,几数千人。"③泛指候补者。《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初,大学置内舍生二百员,官为给食。至是待次盖百馀人。"

待旦

dàidàn

①等待天明。《尚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思齐先代,坐而待旦。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民困则多离叛,其祸必振矣。可不战战以待旦乎?可不慄慄而虑危乎?”《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朕承洪业,上惟祖宗之休命,夙兴待旦,惟民之恤,欲令天下同于逸豫。唐 李贺《送沉亚之歌》:“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宋 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一》:“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宋代宫中谓天明前的一段时间。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终,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终,谓之待旦。盖更终则上御盥櫛,以俟明出御朝也。祖宗勤於政事如此。”

待对

dàiduì

①等待回答。等候批复。《宋书·周朗传》初为南平王铄冠军行参军,太子舍人,司徒主簿,坐请急不待对,除名。②指拘留等待对质。系狱待对。元典章·刑部四·因奸杀人》罪犯从本路拟定申省,将任闰儿锁收听候,梁娥儿别无待对事理,先行摘断。《续资治通鉴·元英宗至治三年》原告逃百日不出,则释待对者。

待贾而沽

dàijiǎérgū

亦作“待价而沽”。等待善价出售,亦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行。《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待价而沽

dàijiàérgū

沽可以借作“贾”,指卖、出售,又指买。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也比喻某些人将自己当商品,等待高价出售(含讽剌义)。《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茅盾《虹 一》象中世纪骑士那样站在虹的桥上,高揭着什么怪好听的旗号,而实在只是出风头,或竟是待价而沽。

待教

dàijiào

需要教育。《孟子·万章下》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 唐 韩愈《孟东野失子诗》:“上圣不待教,贤闻语而迁。”要使,且让。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我第一待教兵卒吃顿饭食;第二知崔相夫人家眷在此,来取鶯鶯 。”一本作“待交 ”。

待尽

dàijìn

①犹待死。《庄子·田子方》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成玄英疏:“唯当端然待尽,以此终年。”宋 王安石 《与王宣徽书 之三》某衰疾日积,待尽丘园,每荷眷记,但深感切。《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七十》淮民流离,襁负相属,欲归无所,奄奄待尽。②谓居丧尽礼。宋 苏舜钦《亡妻郑氏墓志铭》余时待尽于苫次,退而又哭于室中。

待理不理

待答不理

dàilǐbùlǐ

dàidābùlǐ

指以冷淡的态度对人。要理不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你们这会子瞧我穷,回来我得了银子,就是财主了,别这么待理不理的。”王朔《痴人》:“她变得很怪,不大说话,象影子似地悄悄来悄悄走,总是若有所思地坐在那里出神,对谁都是待答不理的。

待漏

dàilòu

指封建时代大臣在五更前到朝房等待上朝的时刻。漏: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此处代指时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丙寅,晨朝待漏,(丁)谓又欲以林特为枢密副使,仍领宾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贵诚(宋理宗赵与莒)疑重寡言,洁修好学,每朝参待漏,他人或笑语,贵诚独俨然。《红楼梦 第二回》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聊斋志异 焦螟》一日,朝中待漏,适言其异。《聊斋志异 白于玉》(吴)生问主人,童曰:“早诣待漏,去时嘱送客耳。”

待漏院

dàilòuyuàn

百官晨集准备朝拜之所。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旧百官早朝,必立马于望仙建福门外,宰相于光宅车坊,以避风雨。元和初,始制待漏院。"宋 王禹偁《待漏院记》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吕许公知许州》:"明日早,张公令院子尽般合子内物色归家,更不趋待漏院,只就审官东院待漏。"《水浒传 第一回》:"文武百官商议,都向待漏院中聚会,伺候早朝奏闻天子。"亦省称"待漏"。宋 苏辙《颍滨遗老传下》:"时微仲为山陵使,行有日矣,辙见之待漏,语及河事。"《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至是(张)康国因退朝趋殿庐,暴得疾,仰天吐舌,舁至待漏院死,或疑中毒云。

待年

dàinián

①谓女子待年长而聘。《后汉书·皇后纪下·献穆曹皇后》:“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万匹,小者待年於国。”李贤注:“留住於国,以待年长。”后因以称女子待嫁。《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南朝宋 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南朝梁 张缵《丁贵嫔哀策文》:“爰及待年,含章早穆;声被洽阳,誉宣中谷。”②谓等待年老致仕。宋 曾巩《祭致仕湛郎中文》:“维公早以郎潜,安於养志;晚而家食,曾不待年。治绩纪於朝廷,行实推於乡里。”宋 范公偁《过庭录》:“蜀公表谢曰:‘六十三而告老,盖不待年;七十五而復来,孰云中礼。’”

待阙

待闕

dàiquē

谓虚位以待。等待补缺任命。《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王旦曰:“今选集待阙者二千馀人,纵增二三百员,亦无益也。”乃诏仲舒等同领选事以督之。宋 王安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君以治平三年,待阙於常州,於是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或宛转请求,或通问属托,至有待阙得替官一人而牒十馀名者,请申严诈冒之禁。

待人接物

dàirénjiēwù

物:人物;人们。接待交往各种人物。指平时与人相处。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内而存心养性、立身行己无所歉,外而待人接物、处事应世无所戾。”邹韬奋《患难余生记 流亡》他对事能从各方面看,能有充分的谅解精神,因此他的待人接物都有很合理的态度。

待时

dàishí

谓等待时机。《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驍勇百万,畜力待时,役不再举,今日之谓也。”《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冠军叔仁智度英拔,必能恢复燕祚,吾属但当爱身以待时耳! 刘基顺斋箴为夏仲珍作:“天地顺动,百度弗渝,待时而行,处顺以守。”秦似比大和比小:“所以这些枪,就静静躺在货架上,只好待时而沽。”

待时而动

dàishíérdòng

指等待时机然后行动。《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昭王深自韬晦,养兵恤民,待时而动。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

待时守分

dàishíshǒufèn

为了等待好的时机而暂时安分守己·关汉卿裴度还带 第一折》:“想咱人不得志呵,当以待时守分,何日是我那发迹的时节也呵。”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二折》:我如今装醉如痴,推聋作哑,待时守分。

待说不说

dàishuōbúshuō

爱说不说的。《红楼梦》三十二回:“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

待兔守株

dàitùshǒuzhū

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亦“守株待兔”。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序》:“刻舟求剑,体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宁远。”

待望

dàiwàng

期望。《后汉书·袁绍传》:“翘企延颈,待望讎敌。”宋 司马光《晋祠祈雨文》:“然原陆久燥,根荄未浹,畎亩喁喁,犹有待望。”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它们在对于封建社会的暴露上,在对于近代社会的待望上,那与封建社会中所产生的水浒传、西游记……等迥然不同。”

待问dàiwèn

等候叩问。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

待物

dàiwù

①接纳外物。《庄子·人间世》:“气也者,虚以待物者也。”成玄英疏:“虚空其心,寂泊忘怀,方能应物。”②指有求于外物。《庄子·山木》:“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又何求於外物?”成玄英疏:“当分名足,不待於物也。”③对待他人。《文子·道德》:“今吾欲正身而待物,何知世之所从规我者乎?”④泛指待人接物。《晋书·元帝纪》:“帝性简俭冲素,容纳直言,虚己待物。”《宋书·武帝纪中》:“司马平西体国忠贞,款爱待物,当於古人中求耳。”《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唐 孔颖达疏:“推忠於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

待信

dàixìn

①谓以诚信相待。《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嶷初见费禕为大将军,恣性汎爱,待信新附太过,嶷书戒之。”②等待音信。唐 窦叔向《秋砧送邑大夫 诗》:“征夫应待信,寒女不胜愁。”

待月西厢

dàiyuèxīxiāng

谓情人私相约会。唐 元稹《月明三五夜》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玉娇梨》第九回:分明访贤东阁,已成待月西厢。

待诏

dàizhào

①等待诏命。《汉书 苏武传》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汉书 王莽传中》是时,有用方技待诏黄门者,或问以莽形貌。《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是以待诏之徒,争趋金马,稽古之秀,云集石渠。②唐朝时,凡文词经学之士及医卜技术等专家,养于翰林院中,以待皇帝诏命应对。有画待诏、医待诏、棋待诏等名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宋仁宗)后又敕(蔡)襄书温成皇后父清河郡王碑,襄曰:“此待诏职也。”卒辞之。③职官名。宋置。明、清属翰林院。③宋元时对各种工匠的尊称。

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待詔”。《水浒传第四回》智深走到铁匠铺门前看时,见三个人打铁。智深便道:“兀那待诏,有好钢铁么?”笑林广记 头嫩》一待诏替人剃头,才举手,便所伤甚多。

待制

dàizhì

①等待诏命。《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八月,辛亥朔,帝(宋真宗赵恒)御文德殿,百官入閤,右司谏、直史馆孙何次当待制。②官名。唐置。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刘随卒,擢待制未旬日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九元祐奸党,文臣曾任宰臣、执政官,司马光等二十七人;待制以上官,苏轼等四十九人…宋 张元干有词,名《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待字闺中

dàizìguīzhōng

字:许配;闺:女子卧室。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你的姐姐还待字闺中。《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养成一个如珠似玉的女儿,不特好才貌,还缠得一双小足儿,现年十七岁,待字深闺。

待罪

dàizuì

①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僕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晋书 宣帝纪》告成归老,待罪舞阳。《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张)九龄顿首谢曰:“陛下(玄宗李隆基)不知臣愚,使待罪宰相,事有未允,臣不敢不尽言。”宋 范仲淹《滕君墓志铭》:“予时待罪政府,尝力辩之。”清 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老夫待罪锦衣,多歷年所,门户党援,何代无之?”②等待处分;等待处置。《汉书·匡衡传》:“衡子昌为越骑校尉,醉杀人,繫詔狱。越骑官属与昌弟且谋篡昌。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晋 殷仲文《解尚书表》:“臣亦胡颜之厚,可以显居荣次?乞解所职,待罪私门。”唐 陈子昂《为程处弼辞流表》:“比者待罪幽囚,以殞身碎首为奉。”《秦併六国平话 卷上》:“今严广报捷未可赏,李牧待罪未可诛。”

dài I.

①(大夫)医生(“”读轻声)。②(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读轻声)。③用于地名。河北大城。II.tài①古通“”。 《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②古通“”。 III.参见d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