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帶 | dài | ①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带子。皮带。领带。腰带。一衣带水。可作动词用表示“围绕”“系腰带”义等。《孟子·尽心下》“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带,腰带也。朱熹注:“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言而指远也。《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细要,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脇息然后带,扶墻然后起。唐 王维《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②像带子的长条物:带钢。带鱼。声带。③车轮胎:车带。外带。④区域:地带。温带。⑤佩戴,披挂:带孝。带剑。⑥随身拿着:携带。带挈。带着钱。⑦捎,连着,顺便做:连带。带职。带累(lěi)(连累)。话中带刺。⑧含有,呈现:带电。带伤。⑨率领,引导:带领。带头。带动。以点带面。⑩女子阴道分泌的白色黏液:白带。11.虫名。《庄子·齐物论》:“蝍蛆甘带,鴟鸦耆鼠。”郭庆藩集释:“带,崔 云:‘蛇也。’司马云:‘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参见“甘带”。 |
带肚子 | dàidǔzi | ①谓怀孕。②清末有的地方官在上任前向内定的幕友或差役借钱,到任后即付以重要的权益。这些人具有特殊的势力,俗称“带肚子”。《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他又弄到一个带肚子的师爷,一个带肚子的二爷,每人三千,説明到任之后,一个管帐房,一个做稿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这种风气,就同官场一般,越是背得债多的,越是红人,那此带挡的,就如官场的带肚子师爷一般。” |
带湖 | dàihú | 湖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为宋代文学家辛弃疾长期落职闲居之所。 |
带甲 | dàijiǎ | 披甲的将士。谓身着甲冑。《孙子兵法 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
带减腰围 | dàijiǎnyāowéi | 《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宋·辛弃疾《木兰花慢》词: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
带金佩紫 | dàijīnpèizǐ | 金:金印。紫:紫绶。带着金印,佩着紫绶。形容地位非常显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 |
带酒 | dàijiǔ | 犹醉酒。元 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子瞻学士带酒也。夜深令人一壁厢好生看学士。”《三国志平话卷上》:“却説张飞,每日带酒不醒,不理正事。”《封神演义 第七回》纣王更深带酒,醉眼眸斜:“苏美人,你当去接梓童。” |
带銙 带胯 | dàikuǎ dàikuà | 佩带上衔蹀躞之环,用以挂弓矢刀剑。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
带厉 | dàilì | 亦作“带礪”。衣带和砥石。裴駰集解引汉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带,衣带也;厉,砥石也。河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言如带厉,国乃絶耳。”后因以“带厉”为受皇家恩宠,与国同休之典。《资治通鉴 陈纪九》贵带砺之书,不当徒罚;广轩冕之荫,旁及诸亲。 |
带砺山河 带砺河山 | dàilìshānhé dàilìhéshān | 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亦作“带河厉山”,“带砺山河”。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宋 刘过《西江月》:“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元·刘致《水仙操·为平章南谷公寿福楼赋》:“朱帘画栋倚穹苍,带砺河山接四王。”《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朝廷当待以虞宾,统承礼物,带砺山河位在诸王侯上。 |
带牛佩犊 | dàiniúpèidú | 原指汉宣帝时渤海太守龚遂诱使持刀剑起义的农民放弃武装斗争而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归农。《汉书·龚遂传》:“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
带挈 | dàiqiè | 带领。引申为提携;照顾。《西游记第六九回》常言道,一人有福,带挈一屋。《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小娘子道:“告哥哥则个,奴家爹娘也在褚家堂左侧,若得哥哥带挈奴家,同走一程,可知是好。” |
带水拖泥 | dàishuǐtuōní | ①形容泥泞难行。②比喻不顺利或不干脆。宋·叶適《修路疏》:“南来北往,何忧带水拖泥;朝去暮来,不到撞头磕脑。”宋·刘克庄《解连环·甲子生日》词:一甲子、带水拖泥,今岁谢君恩,放还山去。 |
带御器械 | dàiyùqìxiè | 宋代武官官名。宋初,选三班以上班干亲信官员佩櫜鞬,带剑,侍卫皇帝,或以宦官充任,称御带。咸平元年(998),改称带御器械,为武臣荣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带御器械李横约(王)全曰:“不得无礼,有事朝廷理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八》枢密副都承旨龙大渊,带御器械曾觌,皆潜邸旧人,欲擅利权,数言国用当加省察,于是帝(宋孝宗)数以手诏诘户部钱谷出入之数。 |
带月披星 | dàiyuèpīxīng | 同义词:披星带月,披星戴月,戴月披星,水宿风餐,餐风宿露,餐风宿雨,餐风饮露。形容早起晚睡,奔波不息。元 柯丹邱《荆钗记·赴任》:“带月披星,车尘马足不暂停。”《西游记第二十回》:“且説他三众,在路餐风宿水,带月披星,早又至夏景炎天。” |
带罪立功 | dàizuìlìgōng | 让犯罪的人立功赎罪。清 李渔《蜃中楼 献寿》:“正要议俺的罪刑,恰好西北地方又报亢旱,上帝就着俺去带罪立功。”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44回:“何妨令他带罪立功,乃骤加显戮,伤将士心。”参见“戴罪立功”。 |
戴 | dài | ①加在头、面、颈、手等处: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圆履方。不共戴天。②尊奉,推崇,拥护:戴仰。爱戴。拥戴。感恩戴德。《六韬文韬盈虚》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庄子·天运》:“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宜遣偏师屯本州,彼既不敢长驱,山东诸郡怨其暴敛,不忘戴宋,一呼响应,势若破竹矣。③姓。 |
戴白 | dàibái | 头戴白发,形容人老。亦代称老人。《汉书·严助传》:“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寧,戴白之老,不见兵革。”颜师古注:“戴白,言白髮在首。”唐 陆龟蒙《庆封宅古井行》:“江南戴白尽能言,此地曾为庆封宅。”宋 陆游《新凉书怀诗之三》:“邻曲今年又有年,垂髫戴白各欣然。”明 都穆《都公谭纂 卷下》:“蜀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 |
戴德 | dàidé | 感戴恩德。《国语·周语上》:“奕世载德,不忝前人。”清 陈梦雷《绝交书》:“不孝抵家,将军招至军前,恩礼有加,罔测其故,尚意为年兄揄扬之过,戴德不遑。” |
戴高帽(子) | dàigāomào(zǐ) | 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喜欢戴高帽”,讽刺了一些所谓的“师者”对阿谀奉承也难以抵御的社会现实。 |
戴发含齿 戴发含牙 | dàifāhánchǐ
dàifāhányá | 谓人的形状。亦以指人。亦“戴眉含齿”。《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前蜀·贯休《续姚梁公坐右铭》丁宁丁宁,戴发含齿。清·洪昇《长生殿·骂贼》:“雷海清呵!若不把一肩担,可不枉了戴发含牙人是俺。但得纲常无缺,须眉无愧,便九死也心甘。” |
戴鸡佩豚 | dàijīpèitún | 雄鸡野猪皆好斗,古时以冠带像其形,表示好勇。《史记·仲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汉·王充《论衡·率性》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育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 |
戴见 | dàijiàn | 徐州地区方言。喜欢的意思。戴见是由“爱见”音转来的,因为喜欢,所以爱见到他的意思。管桦《清风店二》:“我不戴见这种人。他有多大能为,我不戴见他。” |
戴笠乘车 | dàilìchéngchē | 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晋 周处《风土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清·许宝善《集贤宾·友砚斋》套曲:“莽天涯似星云散,问何时更戴笠乘车?” |
戴笠故交 | dàilìgùjiāo | 谓贫贱之交。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香岩、倦圃,领袖一时。唯时戴笠故交,担簦才子,并与宴游之席,各传酬和之篇。” |
戴绿帽子 | dàilǜmàozǐ | 比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九章:“只要不怕戴绿帽子,横竖有人巴结。”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钱是有了,精力却嫌不足,姬妾满眼,广田自荒,说不定还会戴绿帽子,人生憾事,莫过于此。” |
戴眉含齿 | dàiméihánchǐ | 解释见“戴发含齿”。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夫孰知我兄弟之戴眉含齿,抱余疚于泉台也。” |
戴盆 | dàipén | ①将盆覆戴在头上。晋 葛洪《抱朴子·释滞》:“子可谓戴盆以仰望,不睹七曜之炳粲。”参见“戴盆望天”。②犹覆盆。喻冤屈难伸。清 钮琇《觚賸·惠士陈言》:“戴盆之寃莫雪,甘就死而投渊。” |
戴盆望天 | dàipénwàngtiān | 头上顶着盆子看天。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愿望不可能达到。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唐卢照邻《五悲·悲人生》何异夫戴盆望天,倚杖逐日;苍苍之气未辨,昭昭之光已失。唐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头戴盆则不得望天、望天则不得戴盆,事不可兼施。言己方有所造,不暇修人事也。 |
戴清履浊 | dàiqīnglǚzhuó | 犹戴天履地。清指天,浊指地。前蜀·杜光庭《都监将军周天醮词》:“伏念戴清履浊,寓世立身,事主奉亲,自家刑国,虽忠贞励节,勤瘁在公,而休祉难臻,愆违易集。” |
戴日戴斗 | dàirìdàidòu | 犹言普天之下。南朝梁 简文帝《<大法颂>序》:“戴日戴斗,靡不来王。”方长《关于<戴斗诸蕃记>》‘戴日戴斗’就是‘普天之下’的意思。 |
戴霜履冰 | dàishuānglǚbīng | 形容不怕严寒,奔波于外。晋·葛洪《抱朴子·勖学》:“于是莫不蒙尘触雨,戴霜履冰,怀黄握白,提清絜肥,以赴邪径之近易,规朝种而暮获矣!” |
戴炭篓子 | dàitànlǒuzǐ | 犹言戴高帽子。谓受人吹捧。炭篓子细而高,形似高帽子,故云。《官场现形记第八回》:“他原是最坏不过的,看见陶子尧官派薰天,官腔十足,晓得是喜欢拍马屁,戴炭篓子的一流人。” |
戴天 | dàitiān | ①立于天地之间。常以否定式或反诘式表示仇恨之深或可耻之甚。《礼记·曲礼上》:“父之讐,弗与共戴天。”《北齐书·赵郡王叡传》:“今嗣主幼冲,岂可使邪臣在侧,不守之以正,何面戴天?”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明 无名氏《鸣凤记·雪里归舟》:“正是相逢恨少鱼肠剑,羞与仇人共戴天。”清 周亮工《得儿书深悯其意作此寄之诗》:“蒙头债子羞无路,洒血寃儿憾戴天。”参见“不共戴天”。 ②谓蒙受天恩。宋 王禹偁《拟李靖破颉利可汗露布》:“臣等无任乐圣戴天,抃舞懽呼之至,谨具露布以闻。” |
戴天履地 戴天蹐地 | dàitiānlǚdì
dàitiānjídì | 戴:顶着天;履:踏,踩着。头顶着天,脚踩着地。形容人活在天地之间。比喻恩德深广,如天高地厚。“孩儿戴天履地,全赖爷爷洪福,些小敬意,何足挂怀!” 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明·方孝孺《曹处士墓碣铭》:“吾先祖考,继世为宋民,戴天蹐地,受德泽者三百余年。” |
戴头识脸 | dàitóushíliǎn | 比喻有面子有身分。有头有脸。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6回:“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六回: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
戴玄履黄 | dàixuánlǚhuáng | 犹戴天履地。《易·坤》有“天玄而地黄”之语。明·刘基《海宁应氏墓庵记》:“乃耆乃康,戴玄履黄,七十有八年。” |
戴圆履方 | dàiyuánlǚfāng | 履:踩着;圆、方: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指生活在人间。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内能治身,外能得人。” |
戴月披星 | dàiyuèpīxīng | 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日夜赶路,旅途辛苦。元·无名氏《冤家债主 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明·吴承恩《西游记 第四十四回》真是个迎风冒雪,戴月披星。亦“披星戴月”。 |
戴罪立功 | dàizuìlìgōng | 指身负罪责,争取立下功劳,借以赎罪。我们希望那些犯过罪的人能够戴罪立功。明·王守仁《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贼》:“其覃恒等所统军,就仰高伟管领,戴罪杀贼立功自赎。”参见“戴罪立功”。 |
襶 | dài | 夏天遮日的凉笠。褦襶:naidài①谓炎暑戴笠。②愚蠢无能;不懂事。③形容痴迷失态之状。④衣服粗厚臃肿貌。⑤引申为累赘。褦襶子:naidàizǐ①指不晓事的人。②指夏天遮日的凉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