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现在河南登封市的告城镇),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尧的儿子)于唐,分封商均(舜的儿子)于虞。改历日称为夏历。夏建立后,大禹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伯益为继承人。死后,伯益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礼,挂孝、守丧三年。三年的丧礼完毕后,伯益没有得到权位,而(禹的儿子)在民众的拥护下,得到了权位。另一说法:伯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之后伯益率领着东夷联盟讨伐启。经过几年的斗争后,启确立了他在部族联盟中的首领地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随后不少倾向禅让传统的部族质疑启的权位。启都郊外的有扈仗义起兵,率领部族联盟向启都讨伐,与启军大战于。启拥有中原民众的赞同,在人数方面占有绝大优势,最终击败有扈氏,并罚贬其做牧奴。这次胜利代表中原地区的主流社会观念已从原始的禅让制度转向了世袭制度。

史家认为三皇五帝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之前为母系氏族公社,世袭制开始的夏朝,意味着中国社会奴隶社会之始。

 夏朝共传14代,共17。“后”是夏朝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夏氏族原姓姒sì,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即“夏后启”。夏朝延续约471年。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尧帝并非要将部落交给舜,而是要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可惜后来却被舜发动政变给囚禁致死,而他的儿子丹朱也被舜给流放了。后来的舜禅让给禹也不是真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舜也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

事实上,在同一时期里的《韩非子》对于尧舜禹的禅让,同样持否定的态度,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由此可见《竹书纪年》里面关于尧舜禹传位的说法并非孤证。

 本来就是传说,不同的说法供读者参考。

  

 张正立评议:

宋老师好!史载印证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起点,这么理解是对的吧?

宋回复:河南山西。商朝的大量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公认是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始。

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宋:整个夏的历史没有文字依据,最早的史书也是根据传说整理的。

张:夏朝可能历史很长。

宋:是的,我文中说的是471年。西周275年,东周就乱了。但从周平王开始到秦废周天子长达5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