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獃 | dāi | ①傻,愚蠢:呆子。呆气。呆里撒(sā)奸(表面痴呆,暗藏奸诈)。②不灵活,发愣:呆板。呆滞。呆若木鸡(形容因惊恐而发愣)。③滞销。如:呆货(滞销的货物);呆窒(犹停滞)。④暂时住在(某处)。她喜欢呆在娘家。《潘虎》但这一来,我就不能在镇头市呆下去了。 |
| 呆串了皮 | dāichuànlepí | 傻透了。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四五回》自此,传遍了五门四关厢 |
| 呆呆邓邓 | dāidāidèngdèng | 发楞貌;痴呆貌。元 无名氏《黄花峪第一折》:“諕的那呆呆邓邓的麋鹿,赤留出律的撞。”《西游记第九三回》:“(那女子)就装风作怪,尿里眠,屎里卧。白日家説胡话呆呆邓邓的;到夜静处,却思量父母啼哭。” |
| 呆呆挣挣 | dāidāizhèngzhèng | 形容发楞的样子。《西游记第二三回》:“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西游记第二九回》:“(八戒)把腰一躬,就长有八九丈长,却似个开路神一般,吓得那两班文武,战战兢兢,一国君臣,呆呆挣挣。” |
| 呆磕磕 | dāikēkē | 形容痴呆的样子。《红楼梦 第九七回》正闹着,外边一个人慌慌张张跑进来,倒把李纨唬了一跳;看时,却是平儿,跑进来,看见这样,只是呆磕磕的发怔。 |
呆里撒奸 | dāilǐsājiān | 形容外表痴呆,内心奸诈。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你休要呆里撒奸;你待要恩情美满,却教我骨肉摧残。”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休呆里撒奸,我手里使不的你巧语花言。 |
呆如木鸡 呆若木鸡 呆似木鸡 | dāirúmùjī dāiruòmùjī dāisìmùjī | 原意指呆得像木头雕成的鸡一样,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后人据此提炼出“呆若木鸡”这则成语。鲁彦周《廖仲恺》第六章八五:那几个军人和财主,一个个呆如木鸡。现代·曲波《林海雪原》二八:“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 现代·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人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都吃惊得呆若木鸡。” |
呆头呆脑 | dāitóudāinǎo | 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还指一个人的长相显得呆板或做事呆板,不灵活。也形容做事投入。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呸!可不干赚了我奔走红尘九千里。”《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赵元常见他的为人,呆头呆脑,说的话,不伦不类,又想到制台刚才待他的情形,恐怕事情不妙。” |
呆挣 呆怔 | dāizhèng | 失神发楞。《西游记第六十回》:“忽有一个毛脸雷公嘴的和尚,猛地前来施礼,把我吓了个呆挣。”《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我呆怔了好一会,猛地恍然大悟。” |
待 | dāi I. | 同呆④,引申指“停留,逗留,迟延”:你待一会儿再走。参见II.dài |
呔 | dāi I. | ①叹词。突然大喝一声,使人注意(多见于早期白话)。《西游记》:“俺老孙来也,呔,哪里跑!”②甘肃武威等地的方言口语发音,是打招呼、喊人的意思。 “呔,干撒起料?”(喂,干什么去了?)II.tǎi①(方言)名词,说话时带外地口音。②老呔,专指昌黎、滦南、乐亭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