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 dà I. | ①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作及物动词表示扩大,增加,延长等。《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将齐之基宇,止在于斯。帝欲大之,天不许也?②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③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④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⑤年长,排行第一:老大。⑥敬辞,可表示赞扬:大作。大名。大手笔。参见“大其”。⑦时间更远:大前年。⑧(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⑨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⑩副词,很,非常。《史记 孝武本纪》上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11.崇尚。《汉书 司马迁传》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参见“详⑥”。II.dài①(大夫)医生(“夫”读轻声)。②(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III.tài①古通“太”。《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参见“大璞不完”②古通“泰”。 |
大安 | dà’ān | ①身体康复。②天下太平。《史记 太史公自序》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
大白 | dàbái | ①谓白色旗。②古白布冠。③大酒杯。宋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明 张岱《湖心亭看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大船名。⑤方言。粉刷墙壁用的白垩。⑥最白者。⑦完全显露,彻底明白。大白于天下。 |
大白若辱 | dàbáiruòrǔ | 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真正高洁廉明的,往往是被忽视甚至嫌弃的。这个“辱”字,宋朝范应元注本写作“黑辱”,是污黑的意思,与“白”相对。《庄子·寓言》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
大白于天下 | dàbáiyútiānxià | 大白:彻底明白,完全清楚;天下:旧指全中国。全国的人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9回》:“吾辈救国护法之初衷,将无以大白于天下,而佥壬假借,得以自便私图。”季羡林《悼念沈从文先生》:“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 |
大伯子 | dàbǎizǐ | ①称丈夫的哥哥。《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方必开一来迫于太亲翁之命,二来是他女儿大伯子中举的大事,还有什么不愿意的?②称老年男子。《京本通俗小说》大伯子许多年纪,如今说亲,说甚么人是得? |
大败亏轮 | dàbàikuīlún | 遭到很大的失败和损失。 |
大败亏输 | dàbàikuīshū | 打了败仗,损失很大。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梁实秋《书》:“这样的人在人生的战场之上怎能不大败亏输?” |
大包大揽 | dàbāodàlǎn | 把事情、任务等尽量兜揽过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四章:“他手里摇摆着酒瓶子,大包大揽地说:‘这个小姑娘,跟我投缘分。’”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不像父亲那样大包大揽,全部吃进咽下。” |
大宝 | dàbǎo | ①皇帝之位。久居大宝。《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三》翰林学士李绛等奏曰:“陛下嗣膺大宝,四年于兹,而储闱未立,典册不行,是开窥觎之端,乖重慎之义,非所以承宗庙、重社稷也。伏望抑谦之小节,行至公之大典。”②对佛法的称呼。 |
大饱眼福 | dàbǎoyǎnfú | 饱,是充足,满足的意思。福,顺利,幸运的意思。形容观赏到好的东西或者美丽景色而满足了视觉的享受。桂林一游使我大饱眼福。 |
大本大宗 | dàběndàzōng | 本:根本;宗:本,主旨。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
大比 | dàbǐ | 一般科举考试分为高低两级,低一级叫“乡试”,高一级叫“会试”和“殿试”,会试和殿试可以算作一个级别。科考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乡试在前,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会试在后,每逢辰、戌、丑、末年举行。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唐 白行简《李娃传》:“其年遇大比,詔应直言极諫科,策名第一。” |
大笔如椽 | dàbǐrúchuán |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梁实秋《梦》:“王珣梦大笔如椽,果然成大手笔。” |
大笔一挥 | dàbǐyīhuī | 挥:挥写。形容善于写作者运笔神速或任意签字、涂改。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三回:“老贼看了,连说:‘妥当结实,就劳贤契大笔一挥。”钱钟书《围城》:“他们决不会了解,说不定父亲就会大笔一挥,直接向唐小姐替自己求婚,他会闹这种笑话的。” |
大辩不言 | dàbiànbùyán | 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他显示出大辩不言沉稳的个性。《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
大辩若讷 | dàbiànruònè | 讷:言语迟钝。真正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表面看起来好像不善于言辞。表示善辩的人说话持重,不露锋芒。《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大宾 | dàbīn | ①周王朝对来朝觐的要服以内的诸侯的尊称。《周礼·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郑玄注:“大宾,要服以内诸侯。”②泛指国宾。《论语·颜渊》:“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西汉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明 宋濂《林君母墓铭》:“吾母事吾大父母,如子事父,敬吾父犹大宾。”③古乡饮礼,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宾,也称“大宾”。《儒林外史 第二四回》:“他是做过福建汀州知府,和我同年,今年八十二岁,朝廷请他做乡饮大宾了。” |
大病初愈 | dàbìngchūyù | 患了重病,刚刚治愈的那个时候。 |
大帛 | dàbó | ①古白布冠。②粗丝织成的厚帛。《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每寝大布之被,服大帛之衣,凡是器用,皆无雕刻。③指古代行聘问之礼时使者所用的旃。即纯赤色曲柄旗。 |
大布 | dàbù | ①古指麻制粗布。《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每寝大布之被,服大帛之衣,凡是器用,皆无雕刻。②指宽幅的棉制土布。③古代货币名。王莽所铸的十布之一。 |
大不敬 | dàbùjìng | 封建时代指对皇帝极不尊敬,现也指对长辈或上级极不尊敬。《汉书·申屠嘉传》:“通(邓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汉书·苏武传》:“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不以实闻者,以大不敬论。《唐律疏议·名例·十恶》:“六曰大不敬。” |
大步流星 | dàbùliúxīng | 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五章:“他不在城上耽误,就带着揭下的巡按手谕大步流星地走下城去。”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听到叫他名字,他大步流星的迈过去,把它牵上。” |
大才榱盘 | dàcáicuīpán | 同“大才盘盘”。 |
大才盘盘 大才槃槃 | dàcáipánpán | 槃槃;盘盘:形容大的样子。指有大才干的人。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下》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大才盘盘谢家安。” |
大材小用 | dàcáixiǎoyòng | 指大器物摊派小用场,表示使用不当。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也指人事安排不恰当,以致造成屈才和浪费。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边让传》:“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材小用”。 |
大吵大闹 | dàchǎodànào | 指争论各方并无严重分歧而进行毫无秩序的争吵骚动。 |
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 dàchēwúní xiǎochēwúyuè | 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的横木叫做鬲,鬲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鬲的关键。车子没有它,自然无法套住牲口,那怎么能走呢。小车无軏,古代用马力的车叫小车,軏,小车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小车没有軏是走不了的。圣人云:‘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又云:‘自古旨有死,民无信不立。’ |
大车以载 | dàchēyǐzài | 大车材坚,能载重物。比喻人有大材,能够胜重任。《易经·大有》:“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
大彻大悟 | dàchèdàwù | 彻底觉悟或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元·郑德辉《伊尹耕莘》楔子:“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欧阳山《苦斗四三》这一回,得看你是不是大彻大悟,决心离开下流社会,迈步走进上流社会了。 |
大成 | dàchéng | ①大的成就。指事功。《易·井》:“元吉在上,大成也。”孔颖达疏:“上六所以能获元吉者,只为居井之上,井功大成者也。”《诗·小雅·车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郑玄笺:“大成,谓致太平也。”②大的成就。指学问。《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③大的成就。指道德。《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赵岐注:“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 明 方孝孺《崔浩》:“若圣贤之大成,则岂如斯而止哉。”④完备。《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⑤特指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相当完备。宋 秦观《韩愈论》:“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歟!” 陈垣《史讳举例 序》:“海寧周广业 ……著经史避名滙攷四十六卷,可谓避讳史料之大成也。”⑥复姓。古代有大成执。 |
大成若缺 | dàchéng ruòquē | 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大吃大喝 | dàchīdàhē | 狼吞虎咽地吃。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不耐烦和群众在一块作艰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古华《芙蓉镇》他上馆子,下酒铺,从不敢大吃大喝,大手大脚,颇为紧吃慢用,细水长流。 |
大吃一惊 | dàchīyījīng | 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巴金《等着盼着》那个朋友和他再次见面,不禁大吃一惊。 |
大虫不吃伏肉 | dàchóngbùchīfúròu | 老虎不吃因畏惧而慑伏的动物的肉。比喻对于降服的人,不应该赶尽杀绝。真正的强者不欺已经服输的弱者。《水浒传》第二回:“他们直恁义气!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教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自古道:‘大虫不吃伏肉。’” |
大虫口里倒涎 | dàchóngkǒulǐdàoxián | 涎:口水。谚语,意思是比喻冒险触犯强有力者。《水浒传》四五:“你这贱人,腌躜泼妇,那厮敢大虫口里倒涎!我手里不到得轻轻放了你!”《说岳全传》二五:“艄公道:‘那有此事,反在大虫的口里来挖涎。”’ |
大出风头 | dàchūfēngtóu | 指成为舆论注意的中心,出头露面,显示个人的表现。林语堂《谈中西文化》:“记得民国二十四年,中国戏剧诗文在外国大出风头。”张恨水《夜深沉》第14回:“自己有这样好的一个心上人,在千百人面前大出风头。” |
大处落墨 大处着墨 | dàchùluòmò dàchùzhuómò | 画画或写文章在重要部分多花笔墨;着意下功夫。也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抓住关键。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老哥也算得会用的了,真正阔的笔!看你不出,倒是个大处落墨的!” |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 dàchùzhuóyǎn xiǎochùzhuóshǒu | 从大的目标去观察,从小的地方去动手。比喻既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去考虑问题,也要在具体事情上一件件地做好。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儿子,延了安家的宗祀,大处着眼,便不忍吹求到此。” |
大吹大打 | dàchuídàdǎ | 谓鼓乐齐作。《西游记》第六四回:“文武多官,满城百姓,伏龙寺僧人,大吹大打,送四众出城。”《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他媳妇也是个翰林的女儿,万家费了几千两银子娶进来,那日大吹大打执事灯笼摆了斗街,好不热闹。 |
大吹大擂 | dàchuīdàléi | 许多乐器同时吹打。比喻大肆宣扬。元·王实甫《丽春堂》第四折:赐你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庆喜的筵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许禇方欲前进,只听得山上大吹大擂。明 施耐庵《水浒》第五十回《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正厅上大吹大擂,众多好汉饮酒至晚方散。 |
大吹法螺 | dàchuīfǎluó | 指佛家讲经说法时要吹法螺,后比喻空口说大话。《金光明经·赞叹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庚子事变》于是在端王前大吹法螺,硬说他曾在陈国瑞军营打过前敌。 |
大椿 | dàchūn | 古寓言中的木名,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陆德明释文引 司马彪 曰:“木,一名橓。橓,木槿也。” 郭庆藩集释:“案齐民要术引司马 云:木槿也,以万六千岁为一年。一名蕣椿。与释文所引小异。”后用以喻指父亲。明 杨珽《龙膏记·砥节》:“痛惊风大椿忽掊,恨临霜灵萱摧朽。” |
大醇小疵 | dàchúnxiǎocī | 大体纯正,而略有缺点。这个剧本虽然在艺术情节上还有一些不是之处,但也不过是大醇小疵,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唐·韩愈《读荀子》:“孟氏,醇采醇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3篇》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儒林外史)“大醇小疵”。 |
大慈大悲 | dàcídàbēi | 形容人心肠慈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明·施耐庵《水浒全第四回》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 |
大次 | dàcì | 帝王祭祀﹑诸侯朝觐时临时休息的大篷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将祭之夜,驾幸大次更衣,数星现云表。 |
大错特错 | dàcuòtècuò | 强调错误到极点。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如今想来,真是大错特错!邹韬奋《经历五十》现在我们进了牢狱便是‘得仁’,那是大错特错! |
大打出手 | dàdǎchūshǒu | 比喻逞凶打人或殴斗。郭沫若《南京印象》:“这儿在三天前正是大打出手的地方,而今天却是太平无事了。”许涤新《周总理战斗在重庆》:“国民党反动派发现了这一情况,气急败坏地大打出手,警察、宪兵、便衣、特务,纷纷出动。” |
大大方方 | dadafangfang | 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所以他们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躲躲藏藏,背人而食。” |
大大咧咧 | dàdàliēliē | 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他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金师长仍然大大咧咧地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 |
大大落落 | dàdaluōluō | 形容态度大方。李准《两代人》三:“不能大大落落的,一定得认真负责,多向支部汇报,争取帮助。” |
大大小小 | dàdàxiǎoxiǎo | 指大小人物或事物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小人只认的大郎一个养家经纪人,且是在街上做些买卖,大大小小,不曾恶了一个人。”邓小平《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党应用最大努力去培养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要知道群众领袖是最值得珍贵的。” |
大胆包身 | dàdǎnbāoshēn | 谓胆量极大。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关云长雄略盖世,赵子龙大胆包身。”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三卷:“这贼大胆包身,通贼谋财,罪该斩首。” |
大刀阔斧 | dàdāokuòfǔ | 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四回:“秦明辞了知府,飞身上马,摆开队伍,催趱军兵,大刀阔斧,径奔清风寨来。”第一百十八回:“当下催军劫寨,大刀阔斧,杀将进去。”朱自清《山野掇拾》世界上原有两种人:一种是大刀阔斧的人,一种是细针密线的人。 |
大道 | dàdào | ①宽阔的道路。②正确的道理。合于大道。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③君子之大道。《孟子·尽心下》其(盆成括)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焦循在《孟子 正义》里说了:“君子明足以察奸而仁义行之,智足以面事而谦顺处之,是为大道也。”④宋 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孟子 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⑤道教指世道本无没有界限的教义。《史记 太史公自序》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
大道如砥 | dàdàorúdǐ | “砥”可以理解为磨砺的石头,象征着磨砺与坚韧。“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意指人生道路应无限宽广,人们应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境界。 |
大纛 | dàdào | 古代行军中或重要礼上的大旗。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 |
大德 | dàdé | ①大功德;大恩。《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吾且不以一眚掩大德。《晋书 文帝纪》惠襄之难,桓文以翼戴之劳,犹受锡命之礼,咸用光畴大德,作范于后。②品德高尚。《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③德行高尚的人。④大节,坚定地按照道德、艺术和其他价值准则办事。《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⑤《易经·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本性。《庄子·在宥》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参见“小德”。 |
大得人心 | dàdérénxīn | 人心:即民心。指受百姓热烈拥护。《魏书·昭成子孙传》:“太祖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家稼,大得人心。”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14章:“他的行为大得人心,双水村有许多人为他歌功颂德。” |
大敌当前 | dàdídāngqián | 面对着强敌。形容形势严峻。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大敌当前,全无准备,取败之道,不待智者而决矣。”高阳《清宫外史下册》大敌当前,自然以收揽民心,合力御侮为顶要的事。 |
大地春回 大地回春 | dàdìchūnhuí dàdìhuíchūn |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二回夹注:阴历正月初三日立春,当时有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义,故诹吉于初四日。《北宫词纪·满庭芳·自述》:“大地回春。雪儿飘深深闭门,鱼儿脍旋旋开尊。”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六章:“楼三室的对联,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头。’横额是:‘大地春回’。” |
大跌眼镜 | dàdiēyǎnjìng | 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来自台湾用语。 |
大动干戈 | dàdònggān’gē |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指进行战争。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乎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
大动肝火 | dàdònggānhuǒ | 指大怒。见到不务正业的他,父亲一定大动肝火。 |
大动公惯 | dàdònggōngguàn | 形容公众愤然而出,主持正义。恐怖分子的罪恶行径,使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大动公惯,同声谴责。 |
大度 | dàdù | 胸怀开阔,气量宽宏。豁达大度。宏伟的抱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晋书 武帝纪》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瞻视审定,不好戏弄,深沈有大度。 |
大度包容 | dàdùbāoróng | 形容气量大,能宽容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这事情自以为不办为是。倘若嫂夫人是大度包容的呢,自然没得话说。 |
大渡河 | dàdùhé | 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历史上被作为中国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从河源学上应为岷江正源。毛泽东《七律 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大趸 | dàdǔn | 方言词汇,意思是“一总”,即全部或通通,通常用来指代一次性的、整体的或大量的事物。“他今天一大趸儿地把工作都做完了”,这里的“一大趸儿”就是指他一次性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婆子笑道:“王太医和张太医每常来了,也并没个给钱的,不过每年四节大趸送礼,那是一定的年例。 |
大恶不赦 | dàèbùshè | 又叫十恶不赦,是指封建社会中十种非常罪大恶极不能加以赦免(宽恕)必须处以极刑的行为。隋朝法律规定是这十种行为,“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
大恩不谢 | dàēnbúxiè | 对有大恩大德的人,不能只一谢了事。《儿女英雄传》九回:“自古道‘大恩不谢’,此时我倒不能说那些客套虚文。” |
大而化之 | dà’érhuàzhī | ①化:改变,转变。感化。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谓圣。《续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零九》(韩)镛居官,自奉澹泊,僚属化之。②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
大而无当 | dàérwúdàng | 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庄子·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实在的是大而无当的书,可供陈列而不适于实用的。 |
大发慈悲 | dàfācíbēi | 比喻起善心,做好事。慈悲:慈善和怜悯。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七:“伏望母亲大人,大发慈悲,优容苦志。”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二回》他说三天之内,照着祖爷爷的吩咐送过来。请祖爷爷大发慈悲,代他们打点打点! |
大发横财 | dàfahèngcái | 用非法的手段谋取大量钱财。横:意外的。有时也指意外地发了财。邹韬奋《抗战以来·万方感念马寅初先生》而后方之达官资本家,于政府无所贡献,且趁火打劫,大发横财,忍心害理,敦甚于此。 |
大发雷霆 | dàfāléitíng | 霆:极响的雷,比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考试没考好,爸爸大发雷霆,打了我一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不知说了一句甚么话,符老爷登时大发雷霆起来,把那独脚桌子一掀。 |
大发谬论 | dàfāmiùlùn | 指空泛不切合实际的言论。发表意见之前须对事情的真实情况先有所了解,不可一只半解便大发谬论,否则必将遭人耻笑。 |
大发洋财 | dàfāyángcái | 洋财:跟外国人做生意得到的财物。指从外国人身上得到财物或非常稀罕的东西。也指得到不义之财。金庸《鹿鼎记》四六回:“罗刹人梦想大发洋财,结队东来,沿途劫掠,残害百姓,哥萨克骑兵尤为残暴。” |
大法小廉 | dàfǎxiǎolián | 旧时指大臣尽忠,小臣尽职。《礼记·礼运》:“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末吏有个知识,便规谏上宪,一堂和气,大法小廉。” |
大藩 | dàfān | 古代比较重要的州郡一级的行政区。《梁书·明山宾传》: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旧唐书·卢祖尚传》:交州大藩,去京甚远,须贤牧抚之。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
大方 | dàfāng | 参见“大小方脉”。 《笑林广记 幼科》富家延二医,一大方,一幼科。 |
大方之家 | dàfāngzhījiā | 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有学问的内行人。《庄子·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宋 欧阳修《送方希则序》:“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不见於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
大方无隅 | dàfāngwúyú | 大方:最大的方形;隅:角落,方角,棱角。指最大的方形没有棱角。宽宏大度的人心中没有阴暗的角落。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大放悲声 | dàfàngbēishēng | 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宝钗走到跟前,见凤姐已经停床,便大放悲声。”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九回:少奶奶掩面大哭道:“只是我的天唷!”说着大放悲声。 |
大放厥词 | dàfàngjuécí | 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多是贬义。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词。”郭良蕙《焦点 十》也许他认定我年轻无知,才毫无顾虑地在我面前大放厥词。 |
大放异彩 | dàfàngyìcǎi | 闪耀着无比灿烂的光辉,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或色彩。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 |
大费周章 | dàfèizhōuzhāng | 指事情复杂,办起来非常困难。《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清文宗显皇帝实录》:“转运漕粮,自无庸多费周章。”夏衍《别桂林》:“临时执笔的时候,在构思和布局又费了绝大的周章。” |
大费周折 | dàfèizhōuzhé | 周折:曲折,不顺利。指事情复杂,办起来非常困难。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三十九回:“惟恐他别生枝叶,那时更难拿获,到要大费周折呢。”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那样一来,鹿死谁手,又得大费周折。” |
大分 | dàfēn | ①大体,大致。大要。②名分;本分。多用于君臣之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③大限;寿数。④情分。⑤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
大风 | dàfēng | ①强气流;特指速度每小时为63英里的风。②麻风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已(止,治愈)大风。 |
大风大浪 | dàfēngdàlàng | 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高阳《母子君臣》:“然而她到底是经过无数大风大浪的,深知躲避不了的烦恼,只有昂起头来硬顶。” |
大风歌 | dàfēnggē |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称此歌为大风歌。唐 杜甫《伤春诗之五》:“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 |
大府 | dàfǔ | ①周代掌管财币的机构。②公府。③泛指上级官府。④明清时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⑤高级府第。《晋书 谢安传》顷之,加司徒,后军文武尽配大府,又让不拜。 |
大父 | dàfù | ①祖父。《韩非子·五蠹》:“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裴駰集解引应劭曰:“大父,祖父。”②外祖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
大父母 | dàfùmǔ | 一是指父母(父亲和母亲),二是指祖父母(祖父和祖母),具体含义需根据语境判断。《汉书·宣帝纪》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 |
大富大贵 | dàfùdàguì | 形容(人)非常的富有和高贵。《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当初我嫁你的时候,并不想什么大富大贵,只图有碗饱饭吃也够了。钱钟书《围城》:“两位将来大富大贵,未可限量。” |
大腹便便 | dàfùpiánpián | 形容肥胖的样子。同“空腹便便”。《后汉书·边韶传》:“边孝先,腹便便。”清·姚鼐《王君病起有诗见和因复次韵赠之》室如悬磬待遗秉,大腹便便乃空洞。 |
大羹 | dàgēng | 不和五味的肉汁。《礼记·乐记》:“大饗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郑玄注:“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毇,粢食不凿,昭其俭也。”亦写成“太羹不和”。唐 郑薰《赠巩畴 诗》:“淡薄贵无味,羊斟惭大羹。”明 李东阳《土室 诗》:“大羹及元酒,此味久已识。” |
大功 | dàgōng | ①大功业,大功劳。②奖励用语。③丧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旧时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礼·间传》云:大功之哭,三曲而偯。 |
大功告成 | dàgōnggàochéng | 功:事业。告:宣告。现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尚书·禹贡》:“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汉书·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章炳麟《驳革命驳议》及大功告成,天下已定,而后实行其共和主义之政策,恢复我完全之金瓯。 |
大公无私 | dàgōngwúsī | 比喻一心为公,毫无私心;常用来歌颂人的优良品质和秉公处理事情。《管子·形势解》:风雨至公而无私。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去私》: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公无私”。 |
大贾 | dàgǔ | 大商人。《管子·国蓄》:“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史记·平準书》:“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苏扬各地之烟花,亦都图上海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花月痕第五十一回》国家版图寥阔,譬诸上农大贾之家,食指累累,安坐而食… |
大故 | dàgù | ①重大的事故。多指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祸患,如灾害、兵寇、国丧等。《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馀子。” 郑玄注:“大故,谓灾寇也。”②指父母丧。《孟子·滕文公上》:“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后行事。” 赵岐注:“谓大丧也。”③泛指死亡。《楚辞·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王逸注:“大故,死亡也。”④指严重的过失或罪恶。《论语·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何晏集解引 孔安国 曰:“大故,谓恶逆之事。”⑤犹言特别。《朱子语类 卷九》:“除是大故聪明,见得不是便翻了。”⑥犹言大约,大概。《朱子语类 卷六一》:“如此说时,好名大故未是好事在。”⑦《墨经》中的逻辑术语,与“小故”相对。即充足而必要条件。《墨子·经说上》:“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⑧重要的原因。唐 柳宗元《与许京兆孟容书》:“宗元於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神理降罚,又不能即死。犹对人言语,求食自活,迷不知耻,日复一日。然亦有大故……恐一日填委沟壑,旷坠先绪,以是怛然痛恨,心肠沸热。” |
大观 | dàguān | 景象盛大壮观。蔚为大观。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大归 | dàguī | ①谓妇人被夫家遗弃,永归母家。《左传·文公十八年》:“夫人姜氏归於齐,大归也。” 《聊斋志异 阿霞》妻大归后,数浼知交,请复于景(星),景不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②谓最终的归宿;必然的趋向。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生死者生命之区域。” ③指死。唐 顾况《祭李员外文》:“先生大归,赴哭无由。” |
大圭 | dàguī | 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形状狭长而锐上,略似剑叶。《明史 卷九 宣宗》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参见“圭”。 |
大过 | dàguò | ①《周易》卦名。巽下兑上。②重大的过失、错误。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二十已后,大过稀焉。③处分用语。记大过一般是对性质较严重的错误的处分。 |
大海捞针 | dàhǎilāozhēn |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极难找到。元·柯丹丘《荆钗记·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明 王錂《春芜记·定计》:觅利如大海捞针,搅祸似干柴引火。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这却是大海捞针似的,那里捉得他着。 |
大含细入 | dàhánxìrù | 原指文章的内容,既包涵天地的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事物,形容文章博大精深。汉·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清·俞兆晟《渔洋诗话序》夫先生之诗,大含细入,无所不包。 |
大寒索裘 | dàhánsuǒqiú | 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十分慌乱。汉·扬雄《法言·寡见》:“大寒而后索认裘,不亦晚乎?” |
大喊大叫 | dàhǎndàjiào | 形容大声叫嚷,表示要大肆宣传,大造舆论。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会造成人歇斯底里。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五十九章:“吴毓鳞首先大喊大叫,‘内阁不能统一,我们不如及早下台。’” |
大旱望雨 | dàhànwàngyǔ | 同“大旱望云”。《孟子·滕文公下》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这边朱景光家里,日日盼望消息,真同大旱望雨。” |
大旱望云 大旱望云霓 | dàhànwàngyún dàhànwàngyúnní | 好像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宋 苏轼 《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日与吏民延颈企锺,虽大旱望云,执热思濯,未喻其急也。 |
大旱云霓 | dàhànyúnní | 云霓:下雨的征兆。好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清 沈曾植《和缶翁元日韵》下泉蓍黍思王泽,大旱云霓企说霖。22 |
大行大市 | dàhángdàshì | 指商品的一般市场价格。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0回:“这是大行大市,你一定不易哄我。”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五章:贵啥子?大行大市的。 |
大好河山 | dàhǎohéshān | 无限美好的祖国国土。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举其防家贼、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
大和 | dàhé | 非常和协。或太和。《左传·襄公十三年》:“晋国之民,是以大和。”《纪泰山铭》:岁云嘉熟,人用大和。 |
大喝一声 | dàhèyīshēng | 大叫让对方震惊或猛醒。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五十回:“宁大喝一声,顗措手不及,被宁手起一刀,翻身落马。”明 冯梦龙 清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二回:“朱亥大喝一声:‘畜生何敢无礼!’” |
大横 | dàhéng | 龟卜卦兆名。龟文呈横形故称。《史记.孝文本纪》:“卜之,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后因以指帝王登基之兆。 |
大轰大嗡 | dàhōngdàwēng | 形容不注重实际﹐只在形式上轰轰烈烈。我们干工作要脚踏实地,不要大轰大嗡。 |
大鸿 | dàhóng | 大鸿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人物,是黄帝的大臣,中国上古人物。《史记 孝武本纪》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 |
大鸿胪 | dàhónglú | 大鸿胪,是古代官职位。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晋书 葛洪传》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祖系,吴大鸿胪。 |
大红大绿 | dàhóngdàlǜ | 谓颜色浓艳。她的衣着大红大绿,很远就能认出来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七:“各处都是新油饰的,大红大绿,象个乡下的新娘子,尽力打扮而怪难受的。” |
大红大紫 | dàhóngdàzǐ | 形容显赫、得意。老舍《四世同堂》:“我看出来,现在干什么也不能大红大紫,除了作官和唱戏!”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曾制台现在正大红大紫的时候,参他不倒。” |
大红猩猩毡 | dàhóngxīngxīngzhān | 《红楼梦》中写到的一种御寒衣料。传说猩猩血染的布料永不褪色,故称大红猩猩毡,实际也有比喻颜色之意,与猩猩无关。《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宝玉正说着,只见他屋里的小丫头子送了猩猩毡斗篷来。 |
大呼小喝 | dàhūxiǎohē | 解释同“大呼小叫”。《水浒传》第二八回:“武松答应道:‘老爷在这里,又不走了,大呼小喝做甚么?’” |
大呼小叫 | dàhūxiǎojiào | 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叫乱喊。元·无名氏《谢金吾》:“是什么人在门口大呼小叫,我去看咱。”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明 吴承恩 《西游记》第二回: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 |
大荒 | dàhuāng | ①荒废不治。《荀子·强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杨倞注:“大荒,谓都荒废不治也。”②大灾之年。《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郑玄注:“大荒,大凶年也。”《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③荒远的地方;边远地区。日月所出。一望无际的原野。仙乡。刘逵注:“大荒,谓海外也。”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
大秽 | dàhuì | 大便,屎。《红楼梦第一○二回》贾珍连忙请了大夫看视。说感冒起的,如今缠经,入了足阳明胃经,所以谵语不清,如有所见,有了大秽即可身安。” |
大获全胜 | dàhuòquánshèng | 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大获全胜,引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现。”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遗弃儿》:“唐代被梁家杀得七零八落……梁家大获全胜。 |
大惑不解 | dàhuòbùjiě | 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宋·陆游《与赵都大启》:“伏念某下愚无知;大惑不解;罪宜永斥。”母疑涉妄,然窥女无他,大惑不解。 |
大祸临头 | dàhuòlíntóu | 临:光临。即将发生大灾祸。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六回:“做官到了三品时,就要急流勇退,不然就有大祸临头。”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一旦被别人发现,真的要大祸临头了。” |
大吉 | dàjí | 大吉利。《易·家人》:“富家,大吉。”《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后汉书·皇甫嵩传》:“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徐言奴反,大将军被伤,无大吉也。茅盾《子夜七》:“也罢,这是开市大吉!将来我们再干!” |
大吉大利 | dàjídàlì | 非常吉祥、顺利。旧时用于占卜和祝福。巴金《家》:“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便写了‘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红纸条,拿出来贴在门柱上。” |
大计小用 | dàjìxiǎoyòng | 用于大事的计策,结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计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孔明连夜驱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军兵,重赏姜维。维曰:‘某恨不得杀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计小用矣。’” |
大家 | dàjiā | ①众人,大伙儿,代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大家都叫她祥林嫂。②我们。你们。他们。怎样靠自己呢?岸秋,你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大家不要吵,听我说。他们谈了很久,直到晚上,大家才乐呵呵地走了。③巨室,世家望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指卿大夫之家。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聊斋志异 陈云栖》既归,女先白夫人,盛乃入。举止大家;谈笑间,练达世故。④犹言大作家,大专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李杜始。 |
大家风范 | dàjiāfēngfàn | 大家:旧指有声望地位的高门贵族。风范:风度、气派。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8回:“叙起话来,问答如流,气度从容,真是大家风范。”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八回:献茶已毕,叙起话来,问答如流,气度从容,真是大家风范,把个狄后乐了个了不得。 |
大家闺秀 | dàjiāguīxiù | 旧指世家望族中有才德的女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清·文康《儿女英雄 第八回》姑娘既是位大家闺秀,怎生来得到此?参见“小家碧玉”。 |
大甲 | dàjiǎ | ①长而大的铠甲。②指甲士。军队。《孙膑兵法·威王问》故曰,三里沮洳将患军……涉将留大甲。 |
大驾 | dàjià | ①皇帝出行,仪仗队之规模最大者为大驾,在法驾、小驾之上。《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大驾布六军,备凯乐,献俘于太庙。②皇帝的代称。《后汉书 袁绍传》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晋书 惠帝纪》东海王(司马)越严兵徐方,将西迎大驾。③对他人的尊称。 |
大渐 | dàjiàn | 古代汉语中极为常见,是病危的意思,但现代汉语中已很少使用。谓病危。《尚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列子·力命》:“季梁得病,七日大渐。”张湛注:“渐,剧也。”《晋书 武帝纪》既而寝疾弥留,至于大渐,佐命元勋,皆已先没,群臣惶惑,计无所从。《资治通鉴 陈纪二》周世宗(北周明帝宇文毓)明敏有识量,晋公(宇文)护惮之,使膳部中大夫李安置毒于糖而进之。帝颇觉之。庚子,大渐,口授遗诏五百馀言…《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褚)遂良上表自陈:“先朝大渐,独臣与(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六》杨公庆出斜封文书以授,发之,乃宣宗(李忱)大渐时请郓王(后来的懿宗李漼)监国奏也。宋 苏轼《东坡志林·单骧孙兆》:“仁宗皇帝不豫,詔孙兆与驤入侍,有间,赏賚不貲,已而大渐。” |
大渐弥留 | dàjiànmíliú | 大渐:病危;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指病重将死。表示病危将死。《尚书顾命》:“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南朝梁 萧统《文选 王俭〈诸渊碑文〉》:“景命不永,大渐弥留。唐 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既而天机忽爽,大渐弥留。 |
大监 | dàjiàn | 黄帝时有左右大监。相传黄帝所置,主监察。通称大监。汉朝官名。汉时,乌孙贵官有大监二人,位次于相、大禄、左右大将、侯、大将、都尉之下。《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故贤哲之后,牧伯征于四方,神武之君,大监治乎万国。 |
大江东去 | dàjiāngdōngqù |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宋·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靖华《智慧花开烂如锦》:“早被我们伟大的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的巨掌击退,如大江东去,永不复返了。” |
大江南北 | dàjiāngnánběi | 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明·郭勋《英烈传》第25回:“目今大江南北,盗贼蜂起,江淮之地,十去其五;河南、河北,或复或失,不得安宁。”清 恽敬《上曹俪笙侍郎书》而大江南北,以文名天下者,几于昌(猖)狂无理,排溺一世之人,其势力至今未已。 |
大匠 | dàjiàng | 对在某种技艺上造诣极高的人的称呼。《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
大匠不斫 | dàjiàngbùzhuó | 斫:砍削。高明的匠人不用斧头砍削。比喻居高位者不逞小智,不代下司职。《吕氏春秋·贵公》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篆学琐著》本《印经》大匠不斫,道无端范。 |
大匠运斤 | dàjiàngyùnjīn |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以“大匠运斤”称人技艺精湛或文笔娴熟高超。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
大将难过美人关 | dàjiàngnánguòméirénguān | 指英雄人物往往也经不起女色的诱惑。参见“英雄难过美人关”。 |
大脚三 | dàjiǎosān | 方言,旧时称未缠足的女仆。《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敲開了門,一個大脚三帶了進去。 |
大较 | dàjiào | 概,大略。《史记·货殖列传序》此其大较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凡此诸人,皆其翘秀者,不能悉记,大较如此。 |
大醮 | dàjiào | 道教举行的隆重的祭天仪式。《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五月)辛巳,大醮于正武殿,以报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秋,七月,壬寅朔,金主幸天庆观,建普天大醮,禁屠宰,七日无奏刑,百司权停决罚。 |
大街小巷 | dàjiēxiǎoxiàng | 城镇里的街道,形容都市里的各处地方。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朗,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花放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九回》吃了早饭,摇个串玲上行走去了,大街小巷乱走一气。 |
大节 | dàjié | ①高尚的节操。宋李觏《袁州州学记》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公(张方平),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②重要的节日。 |
大节不夺 | dàjiébùduó | 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丧失。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大尽 | dàjìn | 农历有三十天的月份。也叫大建。韩鄂《岁华纪丽·晦日》“大酺小盡”原注:“月月小盡、大盡。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水浒传第六九回》原來那個三月,却是大盡。 |
大浸 | dàjìn | ①大水。《庄子·逍遥游》:“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唐 刘禹锡《苏州上后谢宰相状》:“伏以当州繇大浸之后,物力萧然。”浸,一本作“祲”。②指大海。 |
大经 | dàjīng | ①常道,常规。根本道理,大事。《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吕氏春秋·骄恣》:“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高诱注:“经,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②唐宋国子监教课及进士考试经书,皆按经文长短,分大、中、小三级。唐 以《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宋 以《诗》、《礼记》、《周礼》、《春秋左传》为大经。③宋徽宗 崇信道教,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④佛教各派以本派最主要的经典为大经。如净土宗称《无量寿经》为大经,天台宗称《涅槃经》为大经。 |
大惊失色 | dàjīngshīsè | 形容十分慌张,吓得脸色都变了。《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四回: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金瓶梅》第三三回:这韩道国听了,大惊失色,口中只咂嘴,下边顿足,就要翅趫走。 |
大惊小怪 | dàjīngxiǎoguài | 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过分惊讶。宋·朱熹《答林择之》:“要肱把此事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
大局已定 | dàjúyǐdìng | 大局:形势大的方面。指基本的格局已经确定,不会再有大的变更了。 |
大举 | dàjǔ | ①广泛推荐人才。②大兴军旅。③普遍检举。④大规模地进行。大举进犯。《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晋书 愍帝纪》间遣使适还,具知平阳定问,云幽并隆盛,余胡衰破,然犹恃险,当须大举。 |
大开大合 | dàkāidàhé | 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清·赵翼《忧旱》:“今年天作奇文章,大开大合为弛张。”清 赵翼《忧旱》今年天作奇文章,大开大合为弛张。 |
大开方便之门 | dàkāifāngbiànzhīmén | 给予极大的方便。明 冯惟敏《僧尼共犯》四:“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四折:“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是好快乐也呵!” |
大开眼界 | dàkāiyǎnjiè | 指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唐·李濬《松窗杂录·楚几》:“光业马上取笔答之,曰:‘大开眼界莫言冤“。 |
大可不必 | dàkěbùbì | 指完全没有必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如今要再去学那下马冯妇,也就似乎大可不必了。”茅盾《追求》:“可是你打算特约人来投稿,我以为大可不必。” |
大块 大塊 | dàkuài | ①大自然;大地。《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文选·张华《答何劭 诗之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羣生。”李善注:“大块,谓地也。”《晋书 葛洪传》岂况大塊禀我以寻常之短羽,造化假我以至驽之蹇足?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②犹大片。中国的一大块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大块朵颐 | dàkuàiduǒyí | 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朵颐:鼓动腮颊;即大吃大嚼)。有经验的报纸编辑常常把编好的一个版面,比作办好一桌筵席,要大盆小盆,甜酸苦辣,搭配整齐,色香味俱全让“顾客”大块朵颐。《周易 颐》:“观我朵颐,凶。” |
大快人心 | dàkuàirénxīn | 指坏人受到惩罚使人感到非常痛快。明·许三阶《节侠记·诛佞》:“李秦授这厮,今日圣旨杀他,大快人心;兄请正坐了,就决了他,使小弟得以快睹。” 清·全祖望《移诘宁守魏某帖子》:“若果有激浊扬清之当道,则乘是狱之起,并其监生而黜之,是为大快人心者矣。” |
大块文章 | dàkuàiwénzhāng | 大块:大地;大自然;文章:错综的花纹;华美的色彩。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来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清 黄景仁《砚铭》眉山苍苍,大块文章,兽纽头,篆鸟迹,中空无物,何止容卿辈数十。 |
大赉 | dàlài | 犹重赏。《晋书 文帝纪》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 |
大浪淘沙 | dàlàngtáoshā | 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粟裕《激流归大海》:“这支队伍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质量更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 |
大老官 | dàlǎoguān | 财主,阔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還有那些本是手頭空乏的,雖是空着心兒,也要充作大老官模樣,去逐隊嬉游。”《笑林广记 借脑子》苏州人极奉承大老官,平日常谓主人曰:“要小子替死,亦所甘心。” |
大乐 | dàlè | 或“太乐”。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汉 徐干《中论·治学》:“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且太乐先代遗音,不可与也,不如掠吴口与之。 |
大礼 | dàlǐ | 一种隆重的礼仪。古代宫廷迎送宾客时,以祭祀天、地、鬼神等礼为大礼。中国民间交际往来,亦行此礼,表示尊敬,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此俗今已不存。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大理 | dàlǐ | 掌刑法的官。秦为廷尉,景帝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卿,隋唐以后沿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夷吾不如弦商,请立以为大理。”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礼·月令注》:‘理,治狱官也。有虞氏曰士;夏曰大理;周曰大司寇。’”唐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疏》:“高昌昏迷,陛下(李世民)命君集等讨而克之,不逾旬日,并付大理。虽君集等自挂网罗,恐海内之人疑陛下唯录其过而遗其功也。” |
大理寺 | dàlǐsì | 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少保、醴泉观使岳飞,下大理寺。 |
大例 | dàlì | 通例,通则。《晋书·刘颂传》:“苟不至於害政,则皆天网之所漏;所犯在甚泰,然后王诛所必加,此举罪浅深之大例者也。”《周书·明帝纪》:“四方州镇使到,各令三日哭,哭讫,悉权辟凶服,还以素服从事,待大例除。” |
大敛 | dàliǎn | 人死后的第三天,将已装裹好的尸身放入棺材盖棺。《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辛卯,文宗(李昂)始大敛。武宗(李炎)即位。 |
大梁 | dàliáng | ①古地名。战国魏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隋唐以后,通称今开封市为大梁。《晋书 元帝纪》汉高经大梁,美无忌之贤;齐师入鲁,修柳下惠之墓。②星次名。在十二支中为酉,在二十八宿为胃、昴、毕三星。③房屋的主梁。比喻事物中起主要作用者。 |
大吕 | dàlǚ | 钟名,周朝的宝物。《庄子·骈拇》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大辂 | dàlù | 亦作“大路”。玉辂。古时天子所乘之车。《尚书·顾命》:“大輅在宾阶面。”孔传:“大輅,玉。” 孔颖达疏:“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輅: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是为五輅也……大輅,輅之最大,故知大輅玉輅也。”《礼记·乐记》:“所谓大輅者天子之车也。”《左传 臧哀伯谏纳郜鼎》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
大辂椎轮 大路椎轮 | dàlùzhuīlún | 华美的大车是从无辐车轮的原始车开始的。比喻事物的进化,是从简到繁,从粗到精。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然大辂椎轮之功,不可泯也。 |
大麓 | dàlù | 犹总领,谓领录天子之事。《汉书 王莽传》《书》曰:“纳于大麓,列风雷雨不迷”,公之谓矣。“予前在大麓,至于摄假,深惟汉氏三七之厄,赤德气尽。”“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遭以虏逆贼且止。” |
大戮 | dàlù | ①杀而陈尸示众。《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韩非子·十过》:“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夫鼂错患诸侯彊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②亦作“大僇”。大耻辱。《荀子·王霸》:“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杨倞注:“为天下大戮辱也。”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身残家破,为世大僇。” |
大吕 | dàlǚ | 钟名,周朝的宝物。《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 |
大略 | dàlüè | ①大概;大要。《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赵岐注:“略,要也。”宋 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论》:“其妙处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然可道其大略。”②远大的谋略。《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酈生曰:‘吾闻沛公 慢而易人,多大略。’”《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晋书·景帝纪》:“(景皇帝)雅有风彩;沉毅多大略。”宋 陈亮进《中兴五论》札子:“臣闻治国有大体,谋敌有大略。”《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子敬(鲁肃)因公瑾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 |
大伦 | dàlún | 基本伦理道德。大的原则。伦常大道,此指夫妇伦常。伦常是古时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孟子·公孙丑下》:“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君臣而外,加夫妇、兄弟、朋友,封建礼教称“五伦”。 |
大马金刀 | dàmǎjīndāo | 形容豪爽,气派大。形容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姑娘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皱,说:‘你怎么这么俗啊?起来!’”清·汉血愁予《崖山哀·汉奸》您再别说甚么野蛮文明,安国堤起这两个字儿,已受了一顿大马金刀儿的申斥,不是嘴里会辩,恐怕脑袋儿都靠不住。 |
大梦 | dàmèng | ①古人用以喻人生。《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唐 李白《与元丹邱方城寺谈玄作诗》:“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宋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明 陈所闻《端正好·赠罗江城套曲》:“不放緑樽空,不厌青山眺,任疎狂白髮萧骚,好将大梦闲中觉,倚杖掀髯笑。”②古大泽名,即云梦泽。《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南方曰大梦,曰浩泽。”高诱注:“梦,云梦也;浩亦大也。” |
大梦初醒 | dàmèngchūxǐng | 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指突然之间觉醒示例:从一九年以来,她才仿佛大梦初醒似的,又从事于版画了。《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
大名 | dàmíng | ①谓尊崇的名号。②谓好名声,大名望。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③敬称别人的名字。④人的正名,与字、小名相对。⑤犹总名。 |
大名鼎鼎 | dàmíngdǐngdǐng | 形容名气很大,极其有名。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这便是你从前的乡邻,现在的房客,大名鼎鼎的傅彩云。”鲁迅《伪自由书·人话》:“这毛病,是连法布尔写的大名鼎鼎的《昆虫记》也是在所难免。” |
大名难居 | dàmíngnánjū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后称盛名之下不易自处为“大名难居”。 唐·李白《泽畔令序》所谓大名难居,硕果不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