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 dà I. | ①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作及物动词表示扩大,增加,延长等。《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将齐之基宇,止在于斯。帝欲大之,天不许也?②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③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④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⑤年长,排行第一:老大。⑥敬辞,可表示赞扬:大作。大名。大手笔。参见“大其”。⑦时间更远:大前年。⑧(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⑨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⑩副词,很,非常。《史记 孝武本纪》上既见大迹,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为仙人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11.崇尚。《汉书 司马迁传》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参见“详⑥”。II.dài①(大夫)医生(“夫”读轻声)。②(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III.tài①古通“太”。《庄子·齐物论》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参见“大璞不完”②古通“泰”。 |
大安 | dà’ān | ①身体康复。②天下太平。《史记 太史公自序》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
大白 | dàbái | ①谓白色旗。②古白布冠。③大酒杯。宋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明 张岱《湖心亭看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大船名。⑤方言。粉刷墙壁用的白垩。⑥最白者。⑦完全显露,彻底明白。大白于天下。 |
大白若辱 | dàbáiruòrǔ | 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真正高洁廉明的,往往是被忽视甚至嫌弃的。这个“辱”字,宋朝范应元注本写作“黑辱”,是污黑的意思,与“白”相对。《庄子·寓言》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
大白于天下 | dàbáiyútiānxià | 大白:彻底明白,完全清楚;天下:旧指全中国。全国的人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9回》:“吾辈救国护法之初衷,将无以大白于天下,而佥壬假借,得以自便私图。”季羡林《悼念沈从文先生》:“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 |
大伯子 | dàbǎizǐ | ①称丈夫的哥哥。《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方必开一来迫于太亲翁之命,二来是他女儿大伯子中举的大事,还有什么不愿意的?②称老年男子。《京本通俗小说》大伯子许多年纪,如今说亲,说甚么人是得? |
大败亏轮 | dàbàikuīlún | 遭到很大的失败和损失。 |
大败亏输 | dàbàikuīshū | 打了败仗,损失很大。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梁实秋《书》:“这样的人在人生的战场之上怎能不大败亏输?” |
大包大揽 | dàbāodàlǎn | 把事情、任务等尽量兜揽过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四章:“他手里摇摆着酒瓶子,大包大揽地说:‘这个小姑娘,跟我投缘分。’”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不像父亲那样大包大揽,全部吃进咽下。” |
大宝 | dàbǎo | ①皇帝之位。久居大宝。《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三》翰林学士李绛等奏曰:“陛下嗣膺大宝,四年于兹,而储闱未立,典册不行,是开窥觎之端,乖重慎之义,非所以承宗庙、重社稷也。伏望抑谦之小节,行至公之大典。”②对佛法的称呼。 |
大饱眼福 | dàbǎoyǎnfú | 饱,是充足,满足的意思。福,顺利,幸运的意思。形容观赏到好的东西或者美丽景色而满足了视觉的享受。桂林一游使我大饱眼福。 |
大本大宗 | dàběndàzōng | 本:根本;宗:本,主旨。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
大比 | dàbǐ | 一般科举考试分为高低两级,低一级叫“乡试”,高一级叫“会试”和“殿试”,会试和殿试可以算作一个级别。科考每三年举行一次,称为“大比”;乡试在前,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会试在后,每逢辰、戌、丑、末年举行。隋唐以后泛指科举考试。唐 白行简《李娃传》:“其年遇大比,詔应直言极諫科,策名第一。”宋·汪洙《神童诗》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红楼梦 第二回》:“他於十六日便起身赴京,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 |
大笔如椽 | dàbǐrúchuán |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梁实秋《梦》:“王珣梦大笔如椽,果然成大手笔。” |
大笔一挥 | dàbǐyīhuī | 挥:挥写。形容善于写作者运笔神速或任意签字、涂改。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三回:“老贼看了,连说:‘妥当结实,就劳贤契大笔一挥。”钱钟书《围城》:“他们决不会了解,说不定父亲就会大笔一挥,直接向唐小姐替自己求婚,他会闹这种笑话的。” |
大辩不言 | dàbiànbùyán | 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他显示出大辩不言沉稳的个性。《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
大辩若讷 | dàbiànruònè | 讷:言语迟钝。真正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表面看起来好像不善于言辞。表示善辩的人说话持重,不露锋芒。《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大宾 | dàbīn | ①周王朝对来朝觐的要服以内的诸侯的尊称。《周礼·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郑玄注:“大宾,要服以内诸侯。”②泛指国宾。《论语·颜渊》:“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西汉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明 宋濂《林君母墓铭》:“吾母事吾大父母,如子事父,敬吾父犹大宾。”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象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③古乡饮礼,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宾,也称“大宾”。《儒林外史 第二四回》:“他是做过福建汀州知府,和我同年,今年八十二岁,朝廷请他做乡饮大宾了。” |
大病初愈 | dàbìngchūyù | 患了重病,刚刚治愈的那个时候。 |
大帛 | dàbó | ①古白布冠。②粗丝织成的厚帛。《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每寝大布之被,服大帛之衣,凡是器用,皆无雕刻。③指古代行聘问之礼时使者所用的旃。即纯赤色曲柄旗。 |
大布 | dàbù | ①古指麻制粗布。《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每寝大布之被,服大帛之衣,凡是器用,皆无雕刻。②指宽幅的棉制土布。③古代货币名。王莽所铸的十布之一。 |
大不敬 | dàbùjìng | 封建时代指对皇帝极不尊敬,现也指对长辈或上级极不尊敬。《汉书·申屠嘉传》:“通(邓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汉书·苏武传》:“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不以实闻者,以大不敬论。《唐律疏议·名例·十恶》:“六曰大不敬。”《旧唐书·刑法志》:“又有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谋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清·昭连《啸亭杂录·赵勇略》:“公复不平,屡上疏争,珠主使其党人御史龚翔麟劾以大不敬,宜坐斩。” |
大步流星 | dàbùliúxīng | 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十五章:“他不在城上耽误,就带着揭下的巡按手谕大步流星地走下城去。”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听到叫他名字,他大步流星的迈过去,把它牵上。” |
大才榱盘 | dàcáicuīpán | 同“大才盘盘”。 |
大才盘盘 大才槃槃 | dàcáipánpán | 槃槃;盘盘:形容大的样子。指有大才干的人。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下》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大才盘盘谢家安。” |
大材小用 | dàcáixiǎoyòng | 指大器物摊派小用场,表示使用不当。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也指人事安排不恰当,以致造成屈才和浪费。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边让传》:“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材小用”。峻青《老交通》:“实际上他是不安心工作,他觉得以他那样的“才能”,干这个‘小小的投递员‘,简直是大材小用。” |
大吵大闹 | dàchǎodànào | 指争论各方并无严重分歧而进行毫无秩序的争吵骚动。 |
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 dàchēwúní xiǎochēwúyuè | 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的横木叫做鬲,鬲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鬲的关键。车子没有它,自然无法套住牲口,那怎么能走呢。小车无軏,古代用马力的车叫小车,軏,小车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小车没有軏是走不了的。圣人云:‘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又云:‘自古旨有死,民无信不立。’ |
大车以载 | dàchēyǐzài | 大车材坚,能载重物。比喻人有大材,能够胜重任。《易经·大有》:“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
大彻大悟 | dàchèdàwù | 彻底觉悟或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元·郑德辉《伊尹耕莘》楔子:“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欧阳山《苦斗四三》这一回,得看你是不是大彻大悟,决心离开下流社会,迈步走进上流社会了。 |
大成 | dàchéng | ①大的成就。指事功。《易·井》:“元吉在上,大成也。”孔颖达疏:“上六所以能获元吉者,只为居井之上,井功大成者也。”《诗·小雅·车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郑玄笺:“大成,谓致太平也。”②大的成就。指学问。《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③大的成就。指道德。《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赵岐注:“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 明 方孝孺《崔浩》:“若圣贤之大成,则岂如斯而止哉。”④完备。《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⑤特指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相当完备。宋 秦观《韩愈论》:“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歟!” 陈垣《史讳举例 序》:“海寧周广业 ……著经史避名滙攷四十六卷,可谓避讳史料之大成也。”⑥复姓。古代有大成执。 |
大成若缺 | dàchéng ruòquē | 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大吃大喝 | dàchīdàhē | 狼吞虎咽地吃。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不耐烦和群众在一块作艰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古华《芙蓉镇》他上馆子,下酒铺,从不敢大吃大喝,大手大脚,颇为紧吃慢用,细水长流。 |
大吃一惊 | dàchīyījīng | 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则一张那员外大吃一惊,回身便走,来到后边,望后倒了。”巴金《等着盼着》那个朋友和他再次见面,不禁大吃一惊。 |
大虫不吃伏肉 | dàchóngbùchīfúròu | 老虎不吃因畏惧而慑伏的动物的肉。比喻对于降服的人,不应该赶尽杀绝。真正的强者不欺已经服输的弱者。《水浒传》第二回:“他们直恁义气!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教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自古道:‘大虫不吃伏肉。’” |
大虫口里倒涎 | dàchóngkǒulǐdàoxián | 涎:口水。谚语,意思是比喻冒险触犯强有力者。《水浒传》四五:“你这贱人,腌躜泼妇,那厮敢大虫口里倒涎!我手里不到得轻轻放了你!”《说岳全传》二五:“艄公道:‘那有此事,反在大虫的口里来挖涎。”’ |
大出风头 | dàchūfēngtóu | 指成为舆论注意的中心,出头露面,显示个人的表现。林语堂《谈中西文化》:“记得民国二十四年,中国戏剧诗文在外国大出风头。”张恨水《夜深沉》第14回:“自己有这样好的一个心上人,在千百人面前大出风头。” |
大处落墨 大处着墨 | dàchùluòmò dàchùzhuómò | 画画或写文章在重要部分多花笔墨;着意下功夫。也比喻做事从大处着眼;抓住关键。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你老哥也算得会用的了,真正阔的笔!看你不出,倒是个大处落墨的!” |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 dàchùzhuóyǎn xiǎochùzhuóshǒu | 从大的目标去观察,从小的地方去动手。比喻既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去考虑问题,也要在具体事情上一件件地做好。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只感念姑娘救了自己的儿子,延了安家的宗祀,大处着眼,便不忍吹求到此。”李欣《潜移默化》移风易俗,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任务,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大吹大打 | dàchuídàdǎ | 谓鼓乐齐作。《西游记》第六四回:“文武多官,满城百姓,伏龙寺僧人,大吹大打,送四众出城。”《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他媳妇也是个翰林的女儿,万家费了几千两银子娶进来,那日大吹大打执事灯笼摆了斗街,好不热闹。 |
大吹大擂 | dàchuīdàléi | 许多乐器同时吹打。比喻大肆宣扬。元·王实甫《丽春堂》第四折:赐你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庆喜的筵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许禇方欲前进,只听得山上大吹大擂。明 施耐庵《水浒》第五十回《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正厅上大吹大擂,众多好汉饮酒至晚方散。 |
大吹法螺 | dàchuīfǎluó | 指佛家讲经说法时要吹法螺,后比喻空口说大话。《金光明经·赞叹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庚子事变》于是在端王前大吹法螺,硬说他曾在陈国瑞军营打过前敌。 |
大椿 | dàchūn | 古寓言中的木名,以一万六千岁为一年。《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陆德明释文引 司马彪 曰:“木,一名橓。橓,木槿也。” 郭庆藩集释:“案齐民要术引司马 云:木槿也,以万六千岁为一年。一名蕣椿。与释文所引小异。”后用以喻指父亲。明 杨珽《龙膏记·砥节》:“痛惊风大椿忽掊,恨临霜灵萱摧朽。” |
大醇小疵 | dàchúnxiǎocī | 大体纯正,而略有缺点。这个剧本虽然在艺术情节上还有一些不是之处,但也不过是大醇小疵,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唐·韩愈《读荀子》:“孟氏,醇采醇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清 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初随俗看性理,雅不服朱子,后读《朱子语类》,始知先儒俱是天下第一等人,但未免大醇小疵。”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3篇》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儒林外史)“大醇小疵”。 |
大慈大悲 | dàcídàbēi | 形容人心肠慈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明·施耐庵《水浒全第四回》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 |
大次 | dàcì | 帝王祭祀﹑诸侯朝觐时临时休息的大篷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将祭之夜,驾幸大次更衣,数星现云表。 |
大错特错 | dàcuòtècuò | 强调错误到极点。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如今想来,真是大错特错!邹韬奋《经历五十》现在我们进了牢狱便是‘得仁’,那是大错特错! |
大打出手 | dàdǎchūshǒu | 比喻逞凶打人或殴斗。郭沫若《南京印象》:“这儿在三天前正是大打出手的地方,而今天却是太平无事了。”许涤新《周总理战斗在重庆》:“国民党反动派发现了这一情况,气急败坏地大打出手,警察、宪兵、便衣、特务,纷纷出动。” |
大大方方 | dadafangfang | 指人的行为举止自然不俗气。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所以他们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总是贼头贼脑,躲躲藏藏,背人而食。” |
大大咧咧 | dàdàliēliē | 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他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金师长仍然大大咧咧地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 |
大大落落 | dàdaluōluō | 形容态度大方。李准《两代人》三:“不能大大落落的,一定得认真负责,多向支部汇报,争取帮助。” |
大大小小 | dàdàxiǎoxiǎo | 指大小人物或事物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小人只认的大郎一个养家经纪人,且是在街上做些买卖,大大小小,不曾恶了一个人。”邓小平《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党应用最大努力去培养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要知道群众领袖是最值得珍贵的。” |
大胆包身 | dàdǎnbāoshēn | 谓胆量极大。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关云长雄略盖世,赵子龙大胆包身。”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三卷:“这贼大胆包身,通贼谋财,罪该斩首。” |
大刀阔斧 | dàdāokuòfǔ | 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四回:“秦明辞了知府,飞身上马,摆开队伍,催趱军兵,大刀阔斧,径奔清风寨来。”第一百十八回:“当下催军劫寨,大刀阔斧,杀将进去。”朱自清《山野掇拾》世界上原有两种人:一种是大刀阔斧的人,一种是细针密线的人。 |
大道 | dàdào | ①宽阔的道路。②正确的道理。合于大道。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③君子之大道。《孟子·尽心下》其(盆成括)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焦循在《孟子 正义》里说了:“君子明足以察奸而仁义行之,智足以面事而谦顺处之,是为大道也。”④宋 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孟子 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⑤道教指世道本无没有界限的教义。《史记 太史公自序》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
大道如砥 | dàdàorúdǐ | “砥”可以理解为磨砺的石头,象征着磨砺与坚韧。“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意指人生道路应无限宽广,人们应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境界。 |
大纛 | dàdào | 古代行军中或重要礼上的大旗。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 |
大德 | dàdé | ①大功德;大恩。《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吾且不以一眚掩大德。《晋书 文帝纪》惠襄之难,桓文以翼戴之劳,犹受锡命之礼,咸用光畴大德,作范于后。②品德高尚。《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③德行高尚的人。④大节,坚定地按照道德、艺术和其他价值准则办事。《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⑤《易经·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本性。《庄子·在宥》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参见“小德”。 |
大得人心 | dàdérénxīn | 人心:即民心。指受百姓热烈拥护。《魏书·昭成子孙传》:“太祖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家稼,大得人心。”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14章:“他的行为大得人心,双水村有许多人为他歌功颂德。” |
大敌当前 | dàdídāngqián | 面对着强敌。形容形势严峻。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大敌当前,全无准备,取败之道,不待智者而决矣。”高阳《清宫外史下册》大敌当前,自然以收揽民心,合力御侮为顶要的事。 |
大地春回 大地回春 | dàdìchūnhuí dàdìhuíchūn |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二回夹注:阴历正月初三日立春,当时有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义,故诹吉于初四日。《北宫词纪·满庭芳·自述》:“大地回春。雪儿飘深深闭门,鱼儿脍旋旋开尊。”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六章:“楼三室的对联,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头。’横额是:‘大地春回’。” |
大跌眼镜 | dàdiēyǎnjìng | 指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来自台湾用语。 |
大动干戈 | dàdònggān’gē |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指进行战争。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乎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
大动肝火 | dàdònggānhuǒ | 指大怒。见到不务正业的他,父亲一定大动肝火。 |
大动公惯 | dàdònggōngguàn | 形容公众愤然而出,主持正义。恐怖分子的罪恶行径,使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大动公惯,同声谴责。 |
大度 | dàdù | 胸怀开阔,气量宽宏。豁达大度。宏伟的抱负。《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晋书 武帝纪》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瞻视审定,不好戏弄,深沈有大度。 |
大度包容 | dàdùbāoróng | 形容气量大,能宽容人。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这事情自以为不办为是。倘若嫂夫人是大度包容的呢,自然没得话说。 |
大渡河 | dàdùhé | 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历史上被作为中国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从河源学上应为岷江正源。毛泽东《七律 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大趸 | dàdǔn | 方言词汇,意思是“一总”,即全部或通通,通常用来指代一次性的、整体的或大量的事物。“他今天一大趸儿地把工作都做完了”,这里的“一大趸儿”就是指他一次性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婆子笑道:“王太医和张太医每常来了,也并没个给钱的,不过每年四节大趸送礼,那是一定的年例。 |
大恶不赦 | dàèbùshè | 又叫十恶不赦,是指封建社会中十种非常罪大恶极不能加以赦免(宽恕)必须处以极刑的行为。隋朝法律规定是这十种行为,“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
大恩不谢 | dàēnbúxiè | 对有大恩大德的人,不能只一谢了事。《儿女英雄传》九回:“自古道‘大恩不谢’,此时我倒不能说那些客套虚文。” |
大而化之 | dà’érhuàzhī | ①化:改变,转变。感化。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谓圣。《续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零九》(韩)镛居官,自奉澹泊,僚属化之。②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
大而无当 | dàérwúdàng | 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庄子·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实在的是大而无当的书,可供陈列而不适于实用的。 |
大发慈悲 | dàfācíbēi | 比喻起善心,做好事。慈悲:慈善和怜悯。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七:“伏望母亲大人,大发慈悲,优容苦志。”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二回》他说三天之内,照着祖爷爷的吩咐送过来。请祖爷爷大发慈悲,代他们打点打点! |
大发横财 | dàfahèngcái | 用非法的手段谋取大量钱财。横:意外的。有时也指意外地发了财。邹韬奋《抗战以来·万方感念马寅初先生》而后方之达官资本家,于政府无所贡献,且趁火打劫,大发横财,忍心害理,敦甚于此。 |
大发雷霆 | dàfāléitíng | 霆:极响的雷,比喻震怒。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考试没考好,爸爸大发雷霆,打了我一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不知说了一句甚么话,符老爷登时大发雷霆起来,把那独脚桌子一掀。 |
大发谬论 | dàfāmiùlùn | 指空泛不切合实际的言论。发表意见之前须对事情的真实情况先有所了解,不可一只半解便大发谬论,否则必将遭人耻笑。 |
大发洋财 | dàfāyángcái | 洋财:跟外国人做生意得到的财物。指从外国人身上得到财物或非常稀罕的东西。也指得到不义之财。金庸《鹿鼎记》四六回:“罗刹人梦想大发洋财,结队东来,沿途劫掠,残害百姓,哥萨克骑兵尤为残暴。” |
大法小廉 | dàfǎxiǎolián | 旧时指大臣尽忠,小臣尽职。《礼记·礼运》:“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末吏有个知识,便规谏上宪,一堂和气,大法小廉。” |
大藩 | dàfān | 古代比较重要的州郡一级的行政区。《梁书·明山宾传》:明祭酒虽出抚大藩,拥旄推毂,珥金拖紫,而恒事屡空。《旧唐书·卢祖尚传》:交州大藩,去京甚远,须贤牧抚之。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宋 周密《齐东野语·绍熙内禅》:侂胄怨望殊甚,宜以厚赏酬其劳,处以大藩,出之於外。明 何景明《赠刘大参》诗:自识文翁化,佳声满大藩。 |
大方 | dàfāng | 参见“大小方脉”。 《笑林广记 幼科》富家延二医,一大方,一幼科。 |
大方之家 | dàfāngzhījiā | 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有学问的内行人。《庄子·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宋 欧阳修《送方希则序》:“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不见於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
大方无隅 | dàfāngwúyú | 大方:最大的方形;隅:角落,方角,棱角。指最大的方形没有棱角。宽宏大度的人心中没有阴暗的角落。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大放悲声 | dàfàngbēishēng | 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宝钗走到跟前,见凤姐已经停床,便大放悲声。”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九回:少奶奶掩面大哭道:“只是我的天唷!”说着大放悲声。 |
大放厥词 | dàfàngjuécí | 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多是贬义。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词。”郭良蕙《焦点 十》也许他认定我年轻无知,才毫无顾虑地在我面前大放厥词。 |
大放异彩 | dàfàngyìcǎi | 闪耀着无比灿烂的光辉,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或色彩。比喻有着优异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 |
大费周章 | dàfèizhōuzhāng | 指事情复杂,办起来非常困难。《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清文宗显皇帝实录》:“转运漕粮,自无庸多费周章。”夏衍《别桂林》:“临时执笔的时候,在构思和布局又费了绝大的周章。” |
大费周折 | dàfèizhōuzhé | 周折:曲折,不顺利。指事情复杂,办起来非常困难。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三十九回:“惟恐他别生枝叶,那时更难拿获,到要大费周折呢。”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那样一来,鹿死谁手,又得大费周折。” |
大分 | dàfēn | ①大体,大致。大要。②名分;本分。多用于君臣之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③大限;寿数。④情分。⑤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
大风 | dàfēng | ①强气流;特指速度每小时为63英里的风。②麻风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已(止,治愈)大风。 |
大风大浪 | dàfēngdàlàng | 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高阳《母子君臣》:“然而她到底是经过无数大风大浪的,深知躲避不了的烦恼,只有昂起头来硬顶。” |
大风歌 | dàfēnggē |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称此歌为大风歌。唐 杜甫《伤春诗之五》:“得无中夜舞,谁忆大风歌?”宋 刘过《西江月》:“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明 夏完淳《送友北行诗》:“高皇丰沛地,愁絶大风歌。” |
大府 | dàfǔ | ①周代掌管财币的机构。②公府。③泛指上级官府。④明清时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⑤高级府第。《晋书 谢安传》顷之,加司徒,后军文武尽配大府,又让不拜。 |
大父 | dàfù | ①祖父。《韩非子·五蠹》:“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裴駰集解引应劭曰:“大父,祖父。”《史记 孝武本纪》坐中有年九十馀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兒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梁书·王茂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资治通鉴 随纪八》十二月,癸未,追谥唐王(李)渊大父襄公为景王…清刘大櫆阮君墓志铭:“然吾父痛先大父之早卒,大母之苦节。”②外祖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
大富大贵 | dàfùdàguì | 形容(人)非常的富有和高贵。《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当初我嫁你的时候,并不想什么大富大贵,只图有碗饱饭吃也够了。钱钟书《围城》:“两位将来大富大贵,未可限量。” |
大腹便便 | dàfùpiánpián | 形容肥胖的样子。同“空腹便便”。《后汉书·边韶传》:“边孝先,腹便便。”清·姚鼐《王君病起有诗见和因复次韵赠之》室如悬磬待遗秉,大腹便便乃空洞。 |
大羹 | dàgēng | 不和五味的肉汁。《礼记·乐记》:“大饗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郑玄注:“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毇,粢食不凿,昭其俭也。”亦写成“太羹不和”。唐 郑薰《赠巩畴 诗》:“淡薄贵无味,羊斟惭大羹。”明 李东阳《土室 诗》:“大羹及元酒,此味久已识。” |
大功 | dàgōng | ①大功业,大功劳。②奖励用语。③丧服五服之一,服期九月。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较小功为粗,故称大功。旧时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之丧,都服大功。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礼·间传》云:大功之哭,三曲而偯。 |
大功告成 | dàgōnggàochéng | 功:事业。告:宣告。现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尚书·禹贡》:“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汉书·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章炳麟《驳革命驳议》及大功告成,天下已定,而后实行其共和主义之政策,恢复我完全之金瓯。 |
大公无私 | dàgōngwúsī | 比喻一心为公,毫无私心;常用来歌颂人的优良品质和秉公处理事情。《管子·形势解》:风雨至公而无私。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去私》: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公无私”。 |
大贾 | dàgǔ | 大商人。《管子·国蓄》:“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史记·平準书》:“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苏扬各地之烟花,亦都图上海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花月痕第五十一回》国家版图寥阔,譬诸上农大贾之家,食指累累,安坐而食… |
大故 | dàgù | ①重大的事故。多指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祸患,如灾害、兵寇、国丧等。《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馀子。” 郑玄注:“大故,谓灾寇也。”②指父母丧。《孟子·滕文公上》:“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后行事。” 赵岐注:“谓大丧也。”③泛指死亡。《楚辞·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王逸注:“大故,死亡也。”④指严重的过失或罪恶。《论语·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何晏集解引 孔安国 曰:“大故,谓恶逆之事。”⑤犹言特别。《朱子语类 卷九》:“除是大故聪明,见得不是便翻了。”⑥犹言大约,大概。《朱子语类 卷六一》:“如此说时,好名大故未是好事在。”⑦《墨经》中的逻辑术语,与“小故”相对。即充足而必要条件。《墨子·经说上》:“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⑧重要的原因。唐 柳宗元《与许京兆孟容书》:“宗元於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神理降罚,又不能即死。犹对人言语,求食自活,迷不知耻,日复一日。然亦有大故……恐一日填委沟壑,旷坠先绪,以是怛然痛恨,心肠沸热。” |
大观 | dàguān | 景象盛大壮观。蔚为大观。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大归 | dàguī | ①谓妇人被夫家遗弃,永归母家。《左传·文公十八年》:“夫人姜氏归於齐,大归也。” 《聊斋志异 阿霞》妻大归后,数浼知交,请复于景(星),景不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②谓最终的归宿;必然的趋向。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生死者生命之区域。” ③指死。唐 顾况《祭李员外文》:“先生大归,赴哭无由。” |
大圭 | dàguī | 古代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形状狭长而锐上,略似剑叶。《明史 卷九 宣宗》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参见“圭”。 |
大过 | dàguò | ①《周易》卦名。巽下兑上。②重大的过失、错误。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二十已后,大过稀焉。③处分用语。记大过一般是对性质较严重的错误的处分。 |
大海捞针 | dàhǎilāozhēn |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极难找到。元·柯丹丘《荆钗记·误讣》:“儿,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东海捞针。”明 王錂《春芜记·定计》:觅利如大海捞针,搅祸似干柴引火。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这却是大海捞针似的,那里捉得他着。 |
大含细入 | dàhánxìrù | 原指文章的内容,既包涵天地的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事物,形容文章博大精深。汉·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清·俞兆晟《渔洋诗话序》夫先生之诗,大含细入,无所不包。 |
大寒索裘 | dàhánsuǒqiú | 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十分慌乱。汉·扬雄《法言·寡见》:“大寒而后索认裘,不亦晚乎?” |
大喊大叫 | dàhǎndàjiào | 形容大声叫嚷,表示要大肆宣传,大造舆论。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矛盾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会造成人歇斯底里。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五十九章:“吴毓鳞首先大喊大叫,‘内阁不能统一,我们不如及早下台。’” |
大旱望雨 | dàhànwàngyǔ | 同“大旱望云”。《孟子·滕文公下》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这边朱景光家里,日日盼望消息,真同大旱望雨。” |
大旱望云 大旱望云霓 | dàhànwàngyún dàhànwàngyúnní | 好像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样。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宋 苏轼 《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因修廨宇书》日与吏民延颈企锺,虽大旱望云,执热思濯,未喻其急也。 |
大旱云霓 | dàhànyúnní | 云霓:下雨的征兆。好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清 沈曾植《和缶翁元日韵》下泉蓍黍思王泽,大旱云霓企说霖。22 |
大行大市 | dàhángdàshì | 指商品的一般市场价格。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0回:“这是大行大市,你一定不易哄我。”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五章:贵啥子?大行大市的。 |
大好河山 | dàhǎohéshān | 无限美好的祖国国土。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举其防家贼、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
大和 | dàhé | 非常和协。或太和。《左传·襄公十三年》:“晋国之民,是以大和。”《纪泰山铭》:岁云嘉熟,人用大和。 |
大喝一声 | dàhèyīshēng | 大叫让对方震惊或猛醒。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第五十回:“宁大喝一声,顗措手不及,被宁手起一刀,翻身落马。”明 冯梦龙 清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二回:“朱亥大喝一声:‘畜生何敢无礼!’” |
大横 | dàhéng | 龟卜卦兆名。龟文呈横形故称。《史记.孝文本纪》:“卜之,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后因以指帝王登基之兆。 |
大轰大嗡 | dàhōngdàwēng | 形容不注重实际﹐只在形式上轰轰烈烈。我们干工作要脚踏实地,不要大轰大嗡。 |
大鸿 | dàhóng | 大鸿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人物,是黄帝的大臣,中国上古人物。《史记 孝武本纪》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 |
大鸿胪 | dàhónglú | 大鸿胪,是古代官职位。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晋书 葛洪传》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祖系,吴大鸿胪。 |
大红大绿 | dàhóngdàlǜ | 谓颜色浓艳。她的衣着大红大绿,很远就能认出来老舍《新时代的旧悲剧》七:“各处都是新油饰的,大红大绿,象个乡下的新娘子,尽力打扮而怪难受的。” |
大红大紫 | dàhóngdàzǐ | 形容显赫、得意。老舍《四世同堂》:“我看出来,现在干什么也不能大红大紫,除了作官和唱戏!”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曾制台现在正大红大紫的时候,参他不倒。” |
大红猩猩毡 | dàhóngxīngxīngzhān | 《红楼梦》中写到的一种御寒衣料。传说猩猩血染的布料永不褪色,故称大红猩猩毡,实际也有比喻颜色之意,与猩猩无关。《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宝玉正说着,只见他屋里的小丫头子送了猩猩毡斗篷来。 |
大呼小喝 | dàhūxiǎohē | 解释同“大呼小叫”。《水浒传》第二八回:“武松答应道:‘老爷在这里,又不走了,大呼小喝做甚么?’” |
大呼小叫 | dàhūxiǎojiào | 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叫乱喊。元·无名氏《谢金吾》:“是什么人在门口大呼小叫,我去看咱。”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明 吴承恩 《西游记》第二回: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 |
大荒 | dàhuāng | ①荒废不治。《荀子·强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杨倞注:“大荒,谓都荒废不治也。”②大灾之年。《周礼·地官·大司徒》:“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郑玄注:“大荒,大凶年也。”《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③荒远的地方;边远地区。日月所出。一望无际的原野。仙乡。刘逵注:“大荒,谓海外也。”唐 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髮下大荒。” |
大秽 | dàhuì | 大便,屎。《红楼梦第一○二回》贾珍连忙请了大夫看视。说感冒起的,如今缠经,入了足阳明胃经,所以谵语不清,如有所见,有了大秽即可身安。” |
大获全胜 | dàhuòquánshèng | 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大获全胜,引军入樊城,县令刘泌出现。”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遗弃儿》:“唐代被梁家杀得七零八落……梁家大获全胜。 |
大惑不解 | dàhuòbùjiě | 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宋·陆游《与赵都大启》:“伏念某下愚无知;大惑不解;罪宜永斥。”母疑涉妄,然窥女无他,大惑不解。 |
大祸临头 | dàhuòlíntóu | 临:光临。即将发生大灾祸。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六回:“做官到了三品时,就要急流勇退,不然就有大祸临头。”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一旦被别人发现,真的要大祸临头了。” |
大吉 | dàjí | 大吉利。《易·家人》:“富家,大吉。”《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后汉书·皇甫嵩传》:“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徐言奴反,大将军被伤,无大吉也。茅盾《子夜七》:“也罢,这是开市大吉!将来我们再干!” |
大吉大利 | dàjídàlì | 非常吉祥、顺利。旧时用于占卜和祝福。巴金《家》:“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便写了‘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红纸条,拿出来贴在门柱上。” |
大计小用 | dàjìxiǎoyòng | 用于大事的计策,结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计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孔明连夜驱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军兵,重赏姜维。维曰:‘某恨不得杀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计小用矣。’” |
大家 | dàjiā | ①众人,大伙儿,代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大家都叫她祥林嫂。②我们。你们。他们。怎样靠自己呢?岸秋,你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大家不要吵,听我说。他们谈了很久,直到晚上,大家才乐呵呵地走了。③巨室,世家望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古指卿大夫之家。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聊斋志异 陈云栖》既归,女先白夫人,盛乃入。举止大家;谈笑间,练达世故。④犹言大作家,大专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李杜始。 |
大家风范 | dàjiāfēngfàn | 大家:旧指有声望地位的高门贵族。风范:风度、气派。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8回:“叙起话来,问答如流,气度从容,真是大家风范。”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八回:献茶已毕,叙起话来,问答如流,气度从容,真是大家风范,把个狄后乐了个了不得。 |
大家闺秀 | dàjiāguīxiù | 旧指世家望族中有才德的女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清·文康《儿女英雄 第八回》姑娘既是位大家闺秀,怎生来得到此?参见“小家碧玉”。 |
大甲 | dàjiǎ | ①长而大的铠甲。②指甲士。军队。《孙膑兵法·威王问》故曰,三里沮洳将患军……涉将留大甲。 |
大驾 | dàjià | ①皇帝出行,仪仗队之规模最大者为大驾,在法驾、小驾之上。《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大驾布六军,备凯乐,献俘于太庙。②皇帝的代称。《后汉书 袁绍传》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晋书 惠帝纪》东海王(司马)越严兵徐方,将西迎大驾。《晋书 怀帝纪》宜及吉辰,时登储副,上翼大驾,早宁东京,下允黔首喁喁之望。《晋书·嵇绍传》大驾亲征,以正伐逆,理必有征无战。③对他人的尊称。 |
大渐 | dàjiàn | 古代汉语中极为常见,是病危的意思,但现代汉语中已很少使用。谓病危。《尚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列子·力命》:“季梁得病,七日大渐。”张湛注:“渐,剧也。”《晋书 武帝纪》既而寝疾弥留,至于大渐,佐命元勋,皆已先没,群臣惶惑,计无所从。南朝齐 王俭《褚渊碑文》:“景命不永,大渐弥留。”《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今遘疾大渐,力气稍微,有志不申,以此叹息。《资治通鉴 陈纪二》周世宗(北周明帝宇文毓)明敏有识量,晋公(宇文)护惮之,使膳部中大夫李安置毒于糖而进之。帝颇觉之。庚子,大渐,口授遗诏五百馀言…《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褚)遂良上表自陈:“先朝大渐,独臣与(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资治通鉴 唐纪十七》(李世民)大渐之际,名医不知所为,议者归罪娑婆寐,将加显戮,恐取笑戎狄而止。《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庚午,上(穆宗李恒)疾复作;壬申,大渐,命太子(李湛)监国。《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六》杨公庆出斜封文书以授,发之,乃宣宗(李忱)大渐时请郓王(后来的懿宗李漼)监国奏也。宋 苏轼《东坡志林·单骧孙兆》:“仁宗皇帝不豫,詔孙兆与驤入侍,有间,赏賚不貲,已而大渐。”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自姜之讼也,邵氏始知福不肖状,一号几絶,冥然大渐。” |
大渐弥留 | dàjiànmíliú | 大渐:病危;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指病重将死。表示病危将死。《尚书顾命》:“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南朝 梁 萧统《文选 王俭〈诸渊碑文〉》:“景命不永,大渐弥留。唐 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既而天机忽爽,大渐弥留。 |
大监 | dàjiàn | 黄帝时有左右大监。相传黄帝所置,主监察。通称大监。汉朝官名。汉时,乌孙贵官有大监二人,位次于相、大禄、左右大将、侯、大将、都尉之下。《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故贤哲之后,牧伯征于四方,神武之君,大监治乎万国。 |
大江东去 | dàjiāngdōngqù |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宋·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靖华《智慧花开烂如锦》:“早被我们伟大的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的巨掌击退,如大江东去,永不复返了。” |
大江南北 | dàjiāngnánběi | 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明·郭勋《英烈传》第25回:“目今大江南北,盗贼蜂起,江淮之地,十去其五;河南、河北,或复或失,不得安宁。”清 恽敬《上曹俪笙侍郎书》而大江南北,以文名天下者,几于昌(猖)狂无理,排溺一世之人,其势力至今未已。 |
大匠 | dàjiàng | 对在某种技艺上造诣极高的人的称呼。《孟子·告子上》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
大匠运斤 | dàjiàngyùnjīn |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以“大匠运斤”称人技艺精湛或文笔娴熟高超。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东坡尝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
大将难过美人关 | dàjiàngnánguòméirénguān | 指英雄人物往往也经不起女色的诱惑。参见“英雄难过美人关”。 |
大较 | dàjiào | 概,大略。《史记·货殖列传序》此其大较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凡此诸人,皆其翘秀者,不能悉记,大较如此。 |
大醮 | dàjiào | 道教举行的隆重的祭天仪式。《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六年五月)辛巳,大醮于正武殿,以报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秋,七月,壬寅朔,金主幸天庆观,建普天大醮,禁屠宰,七日无奏刑,百司权停决罚。 |
大街小巷 | dàjiēxiǎoxiàng | 城镇里的街道,形容都市里的各处地方。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朗,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花放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九回》吃了早饭,摇个串玲上行走去了,大街小巷乱走一气。 |
大节 | dàjié | ①高尚的节操。宋李觏《袁州州学记》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宋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公(张方平),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②重要的节日。 |
大节不夺 | dàjiébùduó | 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丧失。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大浸 | dàjìn | ①大水。《庄子·逍遥游》:“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唐 刘禹锡《苏州上后谢宰相状》:“伏以当州繇大浸之后,物力萧然。”浸,一本作“祲”。②指大海。 |
大经 | dàjīng | ①常道,常规。根本道理,大事。《左传·昭公十五年》:“礼,王之大经也。”《吕氏春秋·骄恣》:“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高诱注:“经,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唐 柳宗元《梓人传》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君臣也,夫妇也;乱世人道所号为大经也,此非天之所立,人之所为也。”②唐宋国子监教课及进士考试经书,皆按经文长短,分大、中、小三级。唐 以《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宋 以《诗》、《礼记》、《周礼》、《春秋左传》为大经。③宋徽宗 崇信道教,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④佛教各派以本派最主要的经典为大经。如净土宗称《无量寿经》为大经,天台宗称《涅槃经》为大经。 |
大惊失色 | dàjīngshīsè | 形容十分慌张,吓得脸色都变了。《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四回: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容,帝大惊失色。《金瓶梅》第三三回:这韩道国听了,大惊失色,口中只咂嘴,下边顿足,就要翅趫走。 |
大惊小怪 | dàjīngxiǎoguài | 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过分惊讶。宋·朱熹《答林择之》:“要肱把此事做一平常事看,朴实头做将去,久之自然见效,不必如此大惊小怪,起模画样也。” |
大局已定 | dàjúyǐdìng | 大局:形势大的方面。指基本的格局已经确定,不会再有大的变更了。 |
大举 | dàjǔ | ①广泛推荐人才。②大兴军旅。③普遍检举。④大规模地进行。大举进犯。《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晋书 愍帝纪》间遣使适还,具知平阳定问,云幽并隆盛,余胡衰破,然犹恃险,当须大举。 |
大开大合 | dàkāidàhé | 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清·赵翼《忧旱》:“今年天作奇文章,大开大合为弛张。”清 赵翼《忧旱》今年天作奇文章,大开大合为弛张。 |
大开方便之门 | dàkāifāngbiànzhīmén | 给予极大的方便。明 冯惟敏《僧尼共犯》四:“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四折:“谁想巡捕老爷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是好快乐也呵!” |
大开眼界 | dàkāiyǎnjiè | 指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唐·李濬《松窗杂录·楚几》:“光业马上取笔答之,曰:‘大开眼界莫言冤“。 |
大可不必 | dàkěbùbì | 指完全没有必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如今要再去学那下马冯妇,也就似乎大可不必了。”茅盾《追求》:“可是你打算特约人来投稿,我以为大可不必。” |
大块 大塊 | dàkuài | ①大自然;大地。《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文选·张华《答何劭 诗之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羣生。”李善注:“大块,谓地也。”《晋书 葛洪传》岂况大塊禀我以寻常之短羽,造化假我以至驽之蹇足?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郭沫若《蜩螗集·题关山月画》:“大块无言是我师,陆离生动孰逾之。” ②犹大片。中国的一大块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大块朵颐 | dàkuàiduǒyí | 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朵颐:鼓动腮颊;即大吃大嚼)。有经验的报纸编辑常常把编好的一个版面,比作办好一桌筵席,要大盆小盆,甜酸苦辣,搭配整齐,色香味俱全让“顾客”大块朵颐。《周易 颐》:“观我朵颐,凶。” |
大快人心 | dàkuàirénxīn | 指坏人受到惩罚使人感到非常痛快。明·许三阶《节侠记·诛佞》:“李秦授这厮,今日圣旨杀他,大快人心;兄请正坐了,就决了他,使小弟得以快睹。” 清·全祖望《移诘宁守魏某帖子》:“若果有激浊扬清之当道,则乘是狱之起,并其监生而黜之,是为大快人心者矣。” |
大块文章 | dàkuàiwénzhāng | 大块:大地;大自然;文章:错综的花纹;华美的色彩。原指大自然锦绣般美好的景色。后用来别人内容丰富的长篇文章。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清 黄景仁《砚铭》眉山苍苍,大块文章,兽纽头,篆鸟迹,中空无物,何止容卿辈数十。 |
大赉 | dàlài | 犹重赏。《晋书 文帝纪》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 |
大浪淘沙 | dàlàngtáoshā | 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粟裕《激流归大海》:“这支队伍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质量更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 |
大老官 | dàlǎoguān | 财主,阔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還有那些本是手頭空乏的,雖是空着心兒,也要充作大老官模樣,去逐隊嬉游。”《笑林广记 借脑子》苏州人极奉承大老官,平日常谓主人曰:“要小子替死,亦所甘心。” |
大乐 | dàlè | 或“太乐”。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汉 徐干《中论·治学》:“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资治通鉴晋纪三十六》且太乐先代遗音,不可与也,不如掠吴口与之。《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六》南燕主(慕容)超使左仆射张华、给事中宗正元献太乐伎一百二十人于秦,秦王兴乃还超母妻…唐 皮日休《忧赋》:“大乐既没,淫声是起。” |
大礼 | dàlǐ | 一种隆重的礼仪。古代宫廷迎送宾客时,以祭祀天、地、鬼神等礼为大礼。中国民间交际往来,亦行此礼,表示尊敬,全国各地普遍流行。此俗今已不存。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大理 | dàlǐ | 掌刑法的官。秦为廷尉,景帝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卿,隋唐以后沿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夷吾不如弦商,请立以为大理。”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礼·月令注》:‘理,治狱官也。有虞氏曰士;夏曰大理;周曰大司寇。’”唐 中书侍郎岑文本《上疏》:“高昌昏迷,陛下(李世民)命君集等讨而克之,不逾旬日,并付大理。虽君集等自挂网罗,恐海内之人疑陛下唯录其过而遗其功也。” |
大理寺 | dàlǐsì | 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少保、醴泉观使岳飞,下大理寺。 |
大例 | dàlì | 通例,通则。《晋书·刘颂传》:“苟不至於害政,则皆天网之所漏;所犯在甚泰,然后王诛所必加,此举罪浅深之大例者也。”《周书·明帝纪》:“四方州镇使到,各令三日哭,哭讫,悉权辟凶服,还以素服从事,待大例除。”严复《原强》:“欲论其合,先考其分,则昭昭若揭日月而行,亘天壤不刊之大例也。” |
大敛 | dàliǎn | 人死后的第三天,将已装裹好的尸身放入棺材盖棺。《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辛卯,文宗(李昂)始大敛。武宗(李炎)即位。 |
大梁 | dàliáng | ①古地名。战国魏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隋唐以后,通称今开封市为大梁。《晋书 元帝纪》汉高经大梁,美无忌之贤;齐师入鲁,修柳下惠之墓。②星次名。在十二支中为酉,在二十八宿为胃、昴、毕三星。③房屋的主梁。比喻事物中起主要作用者。 |
大吕 | dàlǚ | 钟名,周朝的宝物。《庄子·骈拇》多于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大辂 | dàlù | 亦作“大路”。玉辂。古时天子所乘之车。《尚书·顾命》:“大輅在宾阶面。”孔传:“大輅,玉。” 孔颖达疏:“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輅: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是为五輅也……大輅,輅之最大,故知大輅玉輅也。”《礼记·乐记》:“所谓大輅者天子之车也。”《左传 臧哀伯谏纳郜鼎》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是用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是用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晋书 文帝纪》“以公思弘大猷,崇正典礼,仪刑作范,旁训四方,是用锡公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石)宣乘大辂,羽葆华盖,建天子旌旗… |
大辂椎轮 大路椎轮 | dàlùzhuīlún | 华美的大车是从无辐车轮的原始车开始的。比喻事物的进化,是从简到繁,从粗到精。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然大辂椎轮之功,不可泯也。 |
大麓 | dàlù | 犹总领,谓领录天子之事。《汉书 王莽传》《书》曰:“纳于大麓,列风雷雨不迷”,公之谓矣。“予前在大麓,至于摄假,深惟汉氏三七之厄,赤德气尽。”“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遭以虏逆贼且止。” |
大戮 | dàlù | ①杀而陈尸示众。《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韩非子·十过》:“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夫鼂错患诸侯彊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②亦作“大僇”。大耻辱。《荀子·王霸》:“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杨倞注:“为天下大戮辱也。”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身残家破,为世大僇。” |
大吕 | dàlǚ | 钟名,周朝的宝物。《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战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 |
大略 | dàlüè | ①大概;大要。《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赵岐注:“略,要也。”宋 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论》:“其妙处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然可道其大略。”毛泽东《论持久战 八一》:“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②远大的谋略。《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酈生曰:‘吾闻沛公 慢而易人,多大略。’”《晋书·宣帝纪》:“少有奇节,聪朗多大略。”《晋书·景帝纪》:“(景皇帝)雅有风彩;沉毅多大略。”《北齐书·文宣帝高洋纪》:“军国几策,独决怀抱,规模宏远,有人君大略。”《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上性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宋 陈亮进《中兴五论》札子:“臣闻治国有大体,谋敌有大略。”《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子敬(鲁肃)因公瑾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 |
大伦 | dàlún | 基本伦理道德。大的原则。伦常大道,此指夫妇伦常。伦常是古时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孟子·公孙丑下》:“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君臣而外,加夫妇、兄弟、朋友,封建礼教称“五伦”。《论语·微子》: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礼记·学记》: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聊斋志异 菱角》此处太平,幸可无虞。然儿长矣,虽在羁旅,大伦不可废。三两日,当为儿娶之。 |
大马金刀 | dàmǎjīndāo | 形容豪爽,气派大。形容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姑娘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皱,说:‘你怎么这么俗啊?起来!’”清·汉血愁予《崖山哀·汉奸》您再别说甚么野蛮文明,安国堤起这两个字儿,已受了一顿大马金刀儿的申斥,不是嘴里会辩,恐怕脑袋儿都靠不住。 |
大梦 | dàmèng | ①古人用以喻人生。《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唐 李白《与元丹邱方城寺谈玄作诗》:“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宋 苏轼《李宪仲哀词诗》:“大梦行当觉,百年特未满。遑哀已逝人,长眠寄孤馆。”宋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明 陈所闻《端正好·赠罗江城套曲》:“不放緑樽空,不厌青山眺,任疎狂白髮萧骚,好将大梦闲中觉,倚杖掀髯笑。”②古大泽名,即云梦泽。《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南方曰大梦,曰浩泽。”高诱注:“梦,云梦也;浩亦大也。” |
大梦初醒 | dàmèngchūxǐng | 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指突然之间觉醒示例:从一九年以来,她才仿佛大梦初醒似的,又从事于版画了。《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
大名 | dàmíng | ①谓尊崇的名号。②谓好名声,大名望。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③敬称别人的名字。④人的正名,与字、小名相对。⑤犹总名。 |
大名鼎鼎 | dàmíngdǐngdǐng | 形容名气很大,极其有名。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这便是你从前的乡邻,现在的房客,大名鼎鼎的傅彩云。”鲁迅《伪自由书·人话》:“这毛病,是连法布尔写的大名鼎鼎的《昆虫记》也是在所难免。” |
大名难居 | dàmíngnánjū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后称盛名之下不易自处为“大名难居”。 唐·李白《泽畔令序》所谓大名难居,硕果不食。 |
大明 | dàmíng | ①指日。《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大明,日也。”唐 白居易《为宰相贺赦表》:“大明升而六合晓,一气熏而万物春。”宋 文天祥《发陵州诗》:“大明朝东出,皎月正在天。”②月。 唐 李白《古朗月行诗》:“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③泛指日、月。《管子·内业》:“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於大清,视於大明。”尹知章注:“日、月也。”④指君主。《魏书·张衮传》:“今大明临朝,泽及行苇,国富兵强,能言率职。”⑤最光明的境地。《庄子·在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 |
大明法度 | dàmíngfǎdù | 明:严明;法度:规矩,制度。大力严明制度、法规。宋·王安石《上时政疏》:“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
大命 | dàmìng | ①天命。《尚书·太甲上》:“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李善注:“大命,谓天命也。”《晋书 武帝纪》:“肆予宪章三后,用集大命于兹。”“肆魏氏弘鉴于古训,仪刑于唐虞,畴咨群后,爰辑大命于朕身。”②称天子之命。《周礼·夏官·大仆》:“大僕,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郑玄注:“出大命,王之教也。”《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布大命於诸侯。”《汉书 王莽传中》皇天明威,黄德当兴,隆显大命,属予以天下。《后汉书·王常传》:“臣蒙大命,得以鞭策,託身陛下。”③谓自然规律。《韩非子·扬权》:“天有大命,人有大命。” 陈奇猷集释:“大命,谓自然之数。”④天年,寿命,长命。《左传·哀公十五年》:“使人逢天之慼,大命陨队。”《庄子·列御寇》达大命者随,达小命者遭。《史记·春申君列传》:“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 明 何景明《东门赋》:“大命旦夕,何为迁延。”⑤谓大事,要事。贾谊《新书·无蓄》:“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七岁之旱。夫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路温舒《上德缓刑书》:“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
大谬不然 | dàmiùbùrán | 大错特错,与实际完全不符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明·张敬修《文忠公行实》:“太师心知其事大缪不然,为解说于上,请以百口保其无他。”《毛泽东选集 井岗山的斗争》从表面看,似乎既称红军,就可以不要党代表了,实在大谬不然。 |
大漠 | dàmò | 无边的沙漠。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 张乔《书边事》:“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唐 李颀《古从军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唐 高适《燕歌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大莫与京 大莫与竞 | dàmòyǔjīng dàmòyǔjìng | 这里的京,是通假字通竞赛的竞,比较之意。《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
大谋不谋 | dàmóubùmóu | 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六韬·武韬·发启》:“大谋不谋,大勇不勇。” |
大模大样 | dàmúdàyàng | 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明·王世桢《鸣凤记》第二十三出:“又见他烈烈轰轰,呼呼喝喝,大模大样,前遮后拥,把那街上闲人尽打开。” |
大母 | dàmǔ | ①母系社会,母亲的母亲叫大母。②父系社会,父亲的母亲叫大母。参见“先大母”。③古代称太后。 |
大难不死 | dànànbùsǐ | 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一》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
大难临头 | dànànlíntóu | 难:灾祸;临:来到。指大祸落到头上。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鲁迅《彷徨·弟兄》:他仿佛已经有什么大难临头似的,说话有些口吃了,声音也发着抖。朱自清《你我》:大难临头,不分你我。 |
大内 | dà’nèi | 皇宫、天子的居所。《旧唐书 卷十二 德宗本纪》天宝元年四月癸巳,生于长安大内之东宫。清 洪升《长生殿 第十出》在这宣阳里中,四家府门相连,俱照大内一般造法。《清史稿 卷十六 仁宗本纪》自川、楚教匪平后,方期与吾民共享承平之福,乃昨九月十五日,大内突有非常之事。亦称为“内家”。 |
大逆不道 大逆无道 | dànìbùdào dànìwúdào | 指犯上谋反等反叛行为。在现代汉语中指罪孽深重,严重破坏固有秩序的行为。《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班固《汉书·高帝纪》汉王数羽曰:“夫为人臣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正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客,大逆不道,罪十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何列传》:因大呼曰:“陈蕃、窦武奏白太后废帝,为大逆!”孙中山《自传》昔以革命为大逆无道,去之若浼者,至是也稍知动念矣。 |
大年 | dà’nián | ①春节。过大年。②农业丰收年。③果树结果的年或结果多的年。④农历12月有30天的年份。⑤春分点运动一整圈所需的约25800年的周期,在此期间天极环绕黄极描出一个完整的圆。⑥长寿。《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醒世恒言 苏小妹三难新郎》取巍科则有馀,享大年则不足。参见“小年”。 |
大鹏 | dàpéng | 鹏。传说中的大鸟。《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
大辟 | dàpì dàbì | 古五刑之一,谓死刑。《尚书·吕刑》:“大辟疑赦,其罚千鍰。”孔传:“死刑也。”孔颖达疏:“释詁云:辟,罪也。死是罪之大者,故谓死刑为大辟。”《汉书·礼乐志》:“自京师有誖逆不顺之子孙,至於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絶,繇不习五常之道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上书陈国事,有司劾以大辟。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隋书 帝纪卷五恭帝杨侑》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昧爽以前,大辟罪以下,皆赦除之。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宋 欧阳修《纵囚论》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宋 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夏禹之时,大辟二百,周公之时,大辟五百,岂可谓周治而禹乱耶?”清 方苞《狱中杂记》唯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郭沫若《海涛集·跨着东海(三)》:“就在那‘三·五’事件之后,国内又流布过这样的谣传,以为我被日本政府递解回国,已经遭了大辟。” |
大酺 | dàpú | ①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酺,特许民间举行大聚饮三天。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三月)乙酉大赦,改元,大酺五日,恤孤老困穷。《晋书 符坚载纪上》女子百户牛酒,大酺三日。《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大象二年)三月丁亥,赐百官及百姓大酺。《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阅骑射,赐将军以及官兵大酺。②唐代诗人杜审言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写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那热闹的场面如同庆丰收或过传统的盛大节日一样,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绪。 |
大其 | dàqí | 大:很,太,非常。很高程度。其:代词。那,那个,那些。引申为赞扬。公羊高《宋人及楚人平》“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 |
大起大落 | dàqǐdàluò | 大幅度地起落。形容变化大。他的一生多次都是大起大落的。老舍《四世同堂》:“她的喜怒哀乐都是大起大落,整出整落的。” |
大气磅礴 | dàqìpángbó | 形容气势浩大。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首大气磅礴的革命浪漫主义诗篇,是历史剧《屈原》之精华所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你的大作,大气磅礴。” |
大器 | dàqì | ①宝器。②喻重要的事物。③《庄子·让王》:“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成玄英疏:“夫帝王之位,重大之器也,而不以此贵易夺其生,自非有道,孰能如是!”因以大器比喻国家、帝位。《晋纪总论》天下,大器也;群生,重畜也。④比喻有大才、能担当大事的人。⑤指天。 |
大器晚成 | dàqìwǎnchéng |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老子 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汉 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 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 |
大千世界 | dàqiānshìjiè | 道教、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充满了矛盾。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聊斋志异 江城》观自在(即观世音)愿力宏大,何不将盂中水洒大千世界也? |
大巧若拙 | dàqiǎoruòzhuō | 若:似。拙:笨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大智若愚。先秦·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胠箧》故曰:大巧若拙。参见“大智若愚”。 |
大亲 | dàqīn | 父亲;父母。《庄子·庚桑楚》:“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成玄英疏:“若父蹋子足,则默然而已,不复辞费。”汉·贾谊《新书·容经》:“子之大亲,毋乃不宁乎。” |
大卿 | dàqīng | 宋代俗称中央各寺的正职长官为大卿。宋 赵与时《宾退录 卷三》世俗称列寺卿曰大卿,诸监曰大监,所以别於少卿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大卿辛弃疾帅浙东。 |
大请大受 | dàqǐngdàshòu | 谓优厚的待遇。《水浒传》第七回:“他现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平妖传》第七回:我又不是杨老佛、杨奶奶,你有本事到他那里,享用他大请大受,缠我怎的? |
大权独揽 | dàquándúlǎn | 揽:把持。一个人把持着权力,独断专行。他大权独揽,把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都一一铲除了。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他却忘其所以,大权独揽,只弄些小聪明,闹些空意气。” |
大权旁落 | dàquánpángluò | 处理重大事情的权力落到旁人手里(多指领导人被架空)。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一回:“借光唬百兽,大权叹旁落。”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八回》现在京里,很有人说亲家的闲话说亲家请了一位洋人做老夫子,大权旁落,自己一点事不问。 |
大权在握 | dàquánzàiwò | 手中掌握有很大权力。他大权在握,为所欲为。蒲韧《二千年间 九》:“王安石得到神宗皇帝的支持,大权在握,就全力来推行一些新的政治。” |
大穰/大壤 | dàráng | 大丰收。《庄子·庚桑楚》:“居三年,畏垒大壤。”《列子·天瑞》:“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梁书·武帝纪中》:“是岁(天监五年)大穰,米斛三十。”唐·韩愈《崔评事墓铭》:“连岁大穰,军食以饶。” |
大嚷大叫 | dàrǎngdàjiào | 大声喧闹、叫喊。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一二回》:看门的不肯传,他就在门上大嚷大叫。 |
大人 | dàrén | ①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唐 柳宗元《箕子碑》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②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父亲大人。《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③成年人。大人小孩都可以来。《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④身材长大的人。⑤对老者、长者的敬称。⑥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
大人先生 | dàrénxiānshēng | 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晋·刘伶《酒德颂》:“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回:咳!好好一座中国江山,被这班强有力的大人先生闹到四分五裂,不可究结,共和在哪里? |
大仁大义 | dàréndàyì | 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郭沫若《胆剑篇》:“尤其是赦免勾践的大仁大义的决断,全部刻在碑上,叫它与乾坤同存。” |
大戎 | dàróng | ①用以冲锋陷阵的兵车,即元戎。②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京兆尹杜,(李)宗闵党也,尝诣宗闵,见其有忧色,曰:“得非以大戎(兵部尚书李德裕)乎?”参见宋洪迈《容斋四笔官称别名》。③古族名。春秋时分布在晋国境内,当今山西太原附近。一说是周的同姓子孙。《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 ……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预注:“大戎,唐叔子孙别在戎狄者。” |
大散关 | dàsǎnguān | 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花月痕第五回》痴珠自此入益门,度大散关,寓意山水,日纪一诗,转也摆脱一切。 |
大煞风景 大煞风趣 | dàshāfēngjǐng dàshàfēngqù | 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漂亮的公园里,鸟语花香,路边却堆着一堆垃圾,真是大煞风景。唐·李商隐《杂纂》把“松下喝道”、“月下把火”等列为“杀风景”的事情。郭末若《<孔雀胆>故事补遗二》:“三十未嫁,不近情理,如作为再醮亦无根据,且觉大煞风趣,因此我仍照原似未改。” |
大厦栋梁 | dàshàdòngliáng | 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才。《晋书·和峤传》:“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见而叹曰:‘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
大厦将倾 | dàshàjiāngqīng | 高大的房屋即将倒塌。比喻即将崩溃的形势。明 梁辰鱼《浣纱记 论侠》:“我一身去国常回顾,若使齐事了便归乡土,只怕有大厦将倾,一木怎扶!”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其实,这也难怪,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谁又不是这样? |
大山小山 | dàshānxiǎoshān | 汉淮南王刘安招集文人从事著述,各造辞赋,以类相从,分别称为大山或小山,犹《诗经》之有《大雅》和《小雅》。见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或以为大小、小山是人名,见汉高诱《淮南子 序》。后用来称呼同时有名的两兄弟。如南朝梁何点、何胤兄弟俱隐遁不仕,世号点为“大山”。胤为“小山”。 |
大少爷作风 | dàshàoyezuòfēng | 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青年男子的生活方式或习惯。 |
大射 | dàshè | 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汉书 王莽传》居摄元年正月,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行大射礼于明堂,养三老五更,成礼而去。 |
大赦 | dàshè | 对全国已判罪犯普遍赦免或减刑。《晋书 武帝纪》宜宽有罪,使得自新,其大赦天下。 |
大声疾呼 | dàshēngjíhū | 疾:急,快。急切地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形容当时很激动(害怕)从而发出的声音。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
大师 | dàshī | ①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象棋大师。②即“太师”,古代乐官之长。《孟子·梁惠王下》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③佛的十尊号之一。即天人师。佛教徒称佛,也用作对和尚的尊称。《史记 伏生列传》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
大失人望 | dàshīrénwàng | 指在群众中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史记·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
大失所望 | dàshīsuǒwàng | 指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二回:宝玉听了,大失所望,便说没福得见这世面。《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后来一打听,制台只肯在善后局拨三千银子以为盘费及定机器的定钱,在他人必然大失所望,饶鸿生却毫不介意。 |
大是大非 | dàshìdàfēi | 指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一定要站稳立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徐迟《歌德巴赫猜想》:“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 |
大事不好小事不了 | dàshìbúhǎo,xiǎoshìbúliǎo | 谚语。了(liǎo):了结。大事情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其他事情的处理。《十把穿金扇一二回》但见两个喽兵由京都探听王府回山,禀报道:“寨主娘娘,大事不好小事不了,祸从天降,我等在北京探得明白,只因娘娘前在太行山短劫囚车之事,王府内全家遭斩。” |
大事不糊涂 | dàshìbùhútú | 谓对待大是大非问题﹐头脑清醒明白﹐毫不含糊。《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李哥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适宜担此重任。 |
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dàshìhuàxiǎo xiǎoshìhuàliǎo | 原指变大事为小事,变小事为无事。即事情最终得到解决。了:了结,结束。也指以折中调和的方式息事宁人。也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
大事铺张 | dàshìpūzhāng | 指对场面特别安排,过于讲究,以显示自己的阔绰。多用于婚丧大事。 |
大事去矣 | dàshìqùyǐ | 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政权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
大势所趋 | dàshìsuǒqū | 大势:指整个局势。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解放区人民的力量,大后方人民的力量,国际形势,大势所趋,使得国民党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 |
大势已去 | dàshìyǐqù | 势:趋势。去:失掉。有利的形势已经丧失,前途已经没有希望。《新唐书·卷一〇·昭帝本纪·赞曰》: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宋·朱熹《朱子谏类》卷五十一:“程子说天命之改,莫是大势已去。”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纣王看见,不觉大惊,知大势已去,非人力可挽。明 冯梦龙 《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大势已去,时不再来。” |
大手笔 | dàshǒubǐ | ①旧指有关朝廷大事的文字。唐 李商隐《韩碑》:“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②指名作家,也指名家的作品。 |
大手大脚 | dàshǒudàjiǎo | 原指人手大,脚大;后多用来形容花钱、用东西不节省。众人说王熙凤大手大脚惯了,出手真大方。清·曹雪芹《红楼梦》:“成年家大手大脚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赔垫了多少东西。” |
大受小知 | dàshòuxiǎozhī | 大受:委以重任,这里指能承担重任的人;小知:让他办不重要的事,从细事上察知。形容大材小用。《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
大书特书 | dàshūtèshū | 书:写。大写特写。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唐·韩愈《答元侍御书》:“而足下年尚强,嗣德有继,将大书特书,屡书不一书而已也。”《明史·公鼐传》:“凡一月间明纶善政,固大书特书;其有闻见异词及宫闱委曲之妙用,亦皆直笔指陈,勒成信史。”清 吴汝纶《答严几道》:倘令为林文忠作传,则烧鸦片一事,固当大书特书。 |
大数 | dàshù | ①有交易员术语,指汇率的头几位数字。这些数字在正常的市场波动中很少发生变化,因此通常在交易员的报价中被省略,特别是在市场活动频繁的时候。②数学用语,指两个数中较大的数。十的七十二次方。③命运注定的寿限,如大数已尽等意思。《封神演义 第十四回》哪咤道:“这是大数造定,将生替死。”《聊斋志异 刘全》因呵曰:“此汝大数已尽,何得妄控!” ④大数在编程中表示超过32位二进制位的数。 |
大树底下 好乘凉 | dàshùdǐxià hǎochéngliáng | 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在关系的帮助下,自己不劳而获。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每日如是吃他家的,便好道这大树底下好乘凉。同背靠大树好乘凉。 |
大树将军 | dàshùjiāngjūn | 原指东汉冯异。后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后汉书·冯异传》:“诸将军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南史 冯道要列传》武帝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美其口不论勋。约曰:“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 |
大率 | dàshuài | ①副词。大概、大致;大体;大略。《喻世明言第四卷》:世情以成败论人,大率如此!《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太常博士石待问上时务策十数条,大率言:“北鄙凶变,非与中国渝盟,即遭其弟篡夺。乞选将练兵,为之预备。”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4篇》不知西政万端,大率主于为民开智慧,裕身家。②统率偏师之将。《墨子·迎敌祠》五步有五长,十步有什长,百步有百长,旁有大率。孙诒让间诂:即《旗帜篇》四面四门及左右军之将,分守四旁。 |
大顺 | dàshùn | ①谓顺乎伦常天道。《礼记·礼运》:“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异,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晋 刘琨《劝进表》:“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唐 白居易《李愬赠太尉制》:“在建中岁,泚贼叛逆,惟太师晟,实仗大顺,翦而瀦之。”②自然,天然。《老子·第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陈鼓应注引林希逸曰:“大顺即自然也。”《庄子·天地》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三国魏 嵇康《养生论》:“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③犹大法。《史记·太史公自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
大司马 | dàsīmǎ | 大司马,古代官名,职责是掌邦政。宋 姜夔《长亭怨慢 渐吹尽 序》: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
大肆挥霍 | dàsìhuīhuò | 大肆:任意;放纵。无节制地大量花钱。我们不能大肆挥霍,要注意勤俭节约。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自己依旧大肆挥霍,三千两银子还一个人情债,简直毫无心肝。” |
大肆厥辞 | dàsìjuécí | 大肆:毫无顾忌。厥:其,他的。铺张辞藻,大展文才。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先生不分至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 |
大肆宣传 | dàsìxuānchuán | 极力宣传使大家知道。这件丑闻经过报纸大肆宣传后,使他声望骤降,因此决定退出选举。张平《抉择》:“他以前也看过这一类的报道,好像还有什么报纸和电视把这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大肆宣传。” |
大肆渲染 | dàsìxuànrǎn | 很夸张的描述,渲染:把水、墨淋在纸上再擦匀的画法,引申为夸大地形容。比喻为了达到目的肆意夸大事实,加以宣传。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李参戎带著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的向前进发。” |
大索 | dàsuǒ | 大力搜索的意思。秦始皇二十九年,张良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乃令天下大索十日"。但是自中古起"大索"成为有组织的烧杀淫掠的委婉语。例如《新唐书》记载安禄山叛乱占领长安之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赀尽掠之"。《清史稿卷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光绪二十六年正月戊子,诏大索康有为、梁启超,毁所著书,阅其报章者并罪之。 |
大题小做 大题小作 | dàtíxiǎozuò | 把大题目作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的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沈从文传》这种打算实在是太幼稚,对国事言太近于“大题小做”,对文学言又像太近于“小题大作”了。 |
大体 | dàtǐ | ①大概;基本上。大体上说来。收支大体平衡。大体相同。②总体来说。我大体上同意你的看法。③有关大局的重要道理。识大体,顾大局。重要原则。《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西汉·贾谊《治安策》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后汉书 刘表传》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 |
大天白日 | dàtiānbáirì | 白天。强调跟暮夜黑暗对照。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回:“大天白日人来人往,你就在这里也不方便。”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二回》大天白日,人来人往,你就在这里忆不方便。 |
大庭广众 大廷广众 | dàtíngguǎngzhòng | 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六回》这是秘密的事,他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喧扬起来?清·龚自珍《上大学士书》:“大廷广众,苟且安之,梦觉独居,胸弗谓是。”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刘心武《栖凤楼》五零:“康杰虽然常在影视中出现,可是他走到大庭广众之中,很少被观众认出来。” |
大通 | dàtōng | ①犹大道。《庄子·大宗师》:“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三国魏 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故古人仰準阴阳,俯协刚柔,中识理性,使三才相善,同会於大通,所以穷理而尽物宜也。”②通于大道。谓顺应自然。洞彻通明的境地。《淮南子·诠言训》:“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服不视,行不观,言不议,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见怪,容而与众同。无以名之,此之谓之通。”《庄子·秋水》:“始於玄冥,反於大通。”晋 陈寿《表上诸葛氏集》:“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以明大通之道也。”③谓宽宏豁达。晋 陈寿《表上诸葛氏集目录》:“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④谓大亨通,吉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今年是大通之年,我有心待交他将着 刘二两口儿骨殖还乡,认他伯父。” |
大同 | dàtóng | ①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②战国末至初的儒家学派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与“小康”相对。③指国家统一。《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④大体相同。 |
大同小异 | dàtóngxiǎoyì | 指大体相同,略有差异。亦“小异大同”。《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马南邨《燕山夜话·八股余孽》读者总觉得有许多文章,似乎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没有什么新东西。 |
大统 | dàtǒng | ①帝业;帝位。《汉书 王莽传》建平、元寿之间,大统几绝,宗室几弃。《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②军队统帅。③僧官名。 |
大头小尾 | dàtóuxiǎowěi | 犹“虎头蛇尾”。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3回:“这是中国官场办事一向大头小尾惯的,并不是做书的人先详后略,有始无终也。”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这是中国官场办事一向大头小尾惯的,并不是做书的人先祥后略,有始无终也。 |
大喜过望 | dàxǐguòwàng | 形容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史记·黥布传》:“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汉书·英布传》:“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官人大喜过望,立时把楼上囊橐搬下来,放在妇人间壁一间房里。” |
大喜若狂 | dāxǐruòkuáng | 高兴得几乎发狂。没想到,我竟被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录用,真是大喜若狂。 |
大贤 | dàxián | 非常有道德才能的人。《汉书 王莽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贤然后能之。西汉·贾谊《治安策》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
大贤虎变 | dàxiánhǔbiàn | 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周易·革》:“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唐·李白《梁父吟》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
大显身手 | dàxiǎnshēnshǒu | 指充分地显示出本领和才能。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爱唱的人,就在舞台上痛痛快快唱吧!爱种棉花的,就在连成片的土地上大显身手吧!” |
大显神通 | dàxiǎnshéntōng | 原为佛教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后指特别高超的本领。形容充分显示出高明本领。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九回:“他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九回:吕岳在金眼驼上,现出三头六臂,大显神通。清·袁枚《续子不语》卷五:惟有召西乃明心见性之人,学佛未成者来,大显神通,将此辈一扫而空之。 |
大限 | dàxiàn | 迷信指寿数已尽,注定死亡的日期或死亡的期限。大限到时依然不堪一击。《晋书 愍帝纪》赴同大限,克成元勋。明 冯梦龙写有《喻世明言》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水浒传第八十五回》罗真人笑道:“大限到来,岂容汝等留恋乎!” |
大献殷勤 | dàxiànyīnqín | 为讨好别人而细心伺候﹑奉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一回:因自献殷勤,把如何去打听,如何挽人去说……一一都说了。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回:护院接见之下,原来不为别事,为的是胡巡捕当了半年的差,很献殷勤,护院不久就要交卸,意思想给他一个美缺,无非是调剂他的意思。老舍《骆驼祥子》四: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 |
大相径庭 大有径庭 | dàxiāngjìngtíng dàyǒujìngtíng | 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鲁迅《集外集拾遗·田园思想》虽然结果一样,其“因”却大相径庭。 |
大祥 | dàxiáng | 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朞jī而大祥,曰荐此祥事。”郑玄注:“又,復也。”贾公彦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復朞也。魏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资治通鉴 唐纪一》是时于朝堂宣旨,以时钟金革,公私皆即日大祥。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丙午,(宋)徽宗大祥,帝(宋高宗)衰服,御几筵殿,易白罗袍,行祭奠之礼,前后不视事十日。 |
大享 | dàxiǎng | 合祀先王的祭礼。《尚书·盘庚上》:“兹予大享於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孙星衍疏:“大享,即《礼记》大饗也。”宋 欧阳修《归田录 卷二》:“皇祐二年、嘉祐七年秋季大享,皆以大庆殿为明堂。”《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逾年若大享讫事,众议谓陛下以酬劳为名,必当进用两府。 |
大飨 | dàxiǎng | ①合祀先王的祭礼。大飨肆赦。《礼记·礼器》:"大飨其王事与?"郑玄注:"谓祫祭先王。"《荀子·礼论》:"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杨倞注:"大飨,祫祭先王也。"②遍祭五方天帝。《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大飨帝。"郑玄注:"言大飨者,遍祭五帝也。《曲礼》曰'大飨不问卜',谓此也。"③指上级以酒食慰劳下级。《魏书 卷四世祖纪上》秋九月,永安、安乐二殿成,丁卯,大飨以落之。 |
大象 | dàxiàng | ①易传之一。以卦象为根据来解释卦辞。《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 孔颖达疏:“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②大道,常理。《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河上公注:“象,道也。圣人守大道,则天下万民移心归往之。” 晋 干宝《晋纪总论》:“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於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矣。”③犹天象。旧指日月星辰运行等天文现象,有时亦指气象现象。 晋 陆机《应嘉赋》:“寄冲气於大象,解心累於世罗。” 晋 陶潜《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唐 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观星文而考南北,大象入於璣衡。”④动物名。即象。《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六年正月,永昌徼外夷遣使译献犀牛、大象。”⑤大势。《晋书 愍帝纪》于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 |
大象无形 | dàxiàngwúxíng | 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老子·第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大小方脉 | dàxiǎofāngmài | 中国古医学旧分十三科,治大人杂病的称大方脉,治小孩病的称小方脉(即小儿科)。合称“大小方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承輝又打聽得有一個醫生叫朱博如,他的招牌是‘專醫男婦老幼大小方脈’。”《笑林广记 大方打幼科》大方脉采住小儿科痛打,旁人劝曰:“你两个同道中,何苦如此。”大方脉曰:“列位有所不知,这厮可恶得紧。我医的大人俱变成孩子与他医,谁想他医的孩子,一个也不放大来与我医。” |
大心 | dàxīn | ①志向大,有抱负。《荀子·不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②谓傲慢自大。《韩非子·亡徵》:“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 |
大昕 | dàxīn | 黎明。《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郑玄注:早昧爽击鼓以召众也。《新唐书·元结传》今天子重城深宫,燕和而居,凝冕大昕,缨佩而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今大昕坐朝,间有时不视事之文;私第谒假,或有时不入堂之报。 |
大兴土木 | dàxīngtǔmù | 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规模地盖房子。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一:“奸佞之臣,罔真宗以符端,大兴土木之役,以为通宫玉清昭应之建。”《旧五代史·汉书·李守贞传》:“以广其第,大兴土木,治之岁余,为京师之甲。”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又大兴土木,作昭明宫,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又召术士尚广,令筮蓍问取天下之事。 |
大兴问罪之师 | dàxīngwènzuìzhīshī | 兴师:起兵。讨伐犯错者的队伍或前来责难的人。比喻对人进行严厉的质询或斥责。《旧唐书˙卷六十九˙侯君集传》:天子以高昌骄慢无礼,使吾恭行天罚,今袭人於墟墓之间,非问罪之师也。《聊斋志异˙卷十˙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心渐宁贴。至於“大兴”,“兴”有发起,兴起,发动之意, |
大行 | dàxíng | ①古代称刚死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指新近去世的皇帝,取一去不返之意。《汉书 王莽传》“比三世为三公,再奉送大行,秉冢宰职。”“绶和、元寿,再遭大行,万事皆举,祸乱不作。”《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大行在殡,曾无戚容,即通乱先帝宫人。《明史 卷二十 神宗一》以大行未期,罢明年元夕灯火及宫中宴。②远行。③广为推行,普遍流行。④一统天下。《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⑤行大事。《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大行皇帝 | dàxínghuángdì | 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对皇帝死后且谥号未确立之前的称呼。《晋书 元帝纪》天祸荐臻,大行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崩殂,社稷无奉。《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一》丁巳,辽使祭大行皇帝(宋仁宗)于皇仪殿,遂见帝(宋英宗)于东厢。《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三》臣(塔喇海)等与翰林、集贤、太常老臣集议,皇帝嗣登宝位,诏追尊皇考(元武宗之父答剌麻八剌)为皇帝。皇考,大行皇帝(元成宗铁穆耳)同母兄也。《明史 卷十七 世宗一》是日日中,入自大明门,遣官告宗庙社稷,谒大行皇帝几筵,朝皇太后,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 |
大兄 | dàxiōng | ①长兄。《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从上入苑猎,与上同輦,常谓上‘大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孤儿行》:“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②对朋辈的敬称。《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曹公遣徐晃救曹仁 ”裴松之注引晋王隐蜀记:“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晋 虞溥《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③古代高丽职官名。《周书·异域传上·高丽》:“大官有大对卢,次有太大兄、大兄……仙人并褥萨凡十三等,分掌内外事焉。” |
大雪纷飞 | dàxuěfēnfēi | 雪花大量飘落的样子,形容雪下得大。古华《芙蓉镇》第三章:“就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来到黎满庚家。” |
大雅 | dàyá | ①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唐 李白《古风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清 侯方域《司成公家传》:“自杜甫后,大雅不作,至明乃復振。”②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文选·班固《西都赋》:“大雅宏达,於兹为羣。” 李善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有大雅,故以立称焉。”明 蒋灿《题杜少陵像诗》:“大雅长往矣,遗容后代看。”②泛指学识渊博的人。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 拾遗附文》:“至于分类分得不伦不类,那是小子底学识不到,还得大雅指正指正呢。” |
大雅君子 | dàyǎjūnzǐ | 大雅:对品德高尚,才学优异者的赞词。君子:泛指有才德的人。指有才德的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之矣。”《论语·八佾》:“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大雅君子,于安思危,以远咎悔;小人临祸怀佚,以待死亡。二者之量,不亦殊乎。 |
大雅之堂 | dàyǎzhītáng | 高雅的厅堂。比喻高的要求;完美的境界。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实无集印之必要,真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让它随风而逝吧。清 袁枚《与陈刺史虚斋》:“未登大雅之堂,还望刺史陶冶而成全之。” |
大言 | dàyán | ①高声地说。②有关大事的言论;重要言论;名言。《庄子·知北游》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初,汤邦彦敢为大言,虞允文深器之。③夸大的言辞,大话。《史记 卷八 高祖纪》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史记 孝武本纪》(栾)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④宏大的谋议。《礼记 表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 |
大言不惭 | dàyánbùcán |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欲践其言,其不难哉! |
大眼看小眼 | dàyǎnkànxiǎoyǎn |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恐或无奈而一时说不出话来。《金瓶梅词话》七八回:“坐了一回,大眼看小眼,外边抬轿子的催着要去。玉楼见不是事,向袖中拿出一钱银子来,打发抬轿的去了。”《醒世姻缘传》八三回:“光棍们听见这话,大眼看小眼,挽起头发,坎上帽子,披上布衫就待往外跑。” |
大吆小喝 | dàyāoxiǎohē | 大声喊叫、谩骂。他还小,不要对他大吆小喝。 |
大摇大摆 | dàyáodàbǎi | 指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次日早晨,大摇大摆出堂,将回子发落了。《老残游记》第十六回:老残走上,将差人一扯,说道:”住手。“便大摇大摆走上暖阁。许地山《空山灵雨·荔枝》:“他们嫌从正门进去麻烦,就把篱笆拆开,大摇大摆地进前。” |
大要 | dàyào | 指要旨。《尹文子·大道上》:“人君有术……大要在乎先正名分。”《汉书·陈万年传》:“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讇也。”《晋书 宣帝纪》帝谓(卫)演曰:“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宋 司马光 《上殿谢官札子》:“臣窃以为方今国家之得失,生民之利病,大要不过择人、赏罚、丰财、练兵数事而已。”清 周亮工 《序》:“虽诗文异辙,揆其大要,均之不出乎此也。”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序言》:“三年前,偶当讲述此史,自虑不善言谈……则疏其大要,写印以赋同人。” |
大业 | dàyè | ①大功业,大事业。潘勗《册魏公九锡文》:“粟帛滞积,大业惟兴。”②谓帝业。③谓高深的学业。 |
大野 | dàyě | ①广大的原野、田野。唐 李邕《石赋》:“植杖大野,周目层巖。”宋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清。谭嗣同《潼关》:“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臧克家《自己的写照诗》:“看敌人随着枪声仆地,像七月的高粱倒在大野里。”②古泽名。又名巨野、鉅野。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嘉祥县一带。《尚书·禹贡》:“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孔传:“大野,泽名。” 孔颖达疏:“地理志云:大野泽在山阳鉅野县北。鉅即大也。”②复姓。北魏有大野拔,为南青州刺史。见魏书·静帝纪。北周阎庆赐姓大野氏。 |
大义 | dàyì | ①代表正义的道理。深明大义。《三国志·诸葛亮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宋书 本纪武帝上》高祖位微于朝,众无一旅,奋臂草莱之中,倡大义以复皇祚。②夫妇之义,谓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③文章、论著或理论的精要之处。要义;要旨。《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拓跋晃)及长,好读经史,皆通大义。 |
大义凛然 | dàyìlǐnrán | 形容为了公理正义,坚强不屈,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大义凛然,奋裙首倡。”明·郑仲夔《耳新》二:“夫人亦且大义凛然。”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二回:“因想起文丞相和谢先生,一般的大义凛然,使宋室虽亡,犹有余荣。” |
大义灭亲 | dàyìmièqīn |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唐·房玄龄等《晋书·慕容垂载记》:“大义灭亲,况于意气之顾!”现代·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一条汉子,大义灭亲,死活只有一个党。” |
大意失荆州 | dàyìshìjīngzhōu | 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导致荆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
大音希声 | dàyīnxīshēng |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於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
大尹 | dàyǐn | 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明代官名,明代称太守为大尹。多见于三言两拍。《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适有小仆窃象箸,卖诸其家,知袁所赠,因报大尹。 |
大勇若怯 | dàyǒngruòqiè | 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 |
大猷 | dàyóu | 谓治国大道。《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郑玄笺:“猷,道也;大道,治国之礼法。”《晋书·文帝纪》:“惟公严虔王度,阐济大猷,敦尚纯朴,省繇节用,务穡劝分,九野康乂。”“以公思弘大猷,崇正典礼,仪刑作范,旁训四方,是用锡公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晋书·元帝纪》:“王室多故,姦凶肆暴,皇纲弛坠,颠覆大猷。”晋 潘岳《杨荆州诔》:“弈世丕显,允迪大猷。” 《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春官侍郎贾大隐奏:“皇太后亲承顾托,光显大猷,其崇先庙室应如诸侯之数,国家宗庙不应辄有变移。”太后乃止。唐 白居易《为宰相 请上尊号第二表》:“伏惟陛下略撝谦之小节,弘祖宗之大猷。” |
大有裨益 | dàyǒubìyì | 裨益:益处、好处。形容益处很大。《北齐书·唐邕传》:“比及武平之末,府藏渐虚,邕度支取金,大有裨益。”明 焦竑《玉堂丛语 文学》其间卓然自得者,于圣经贤传,大有裨益。 |
大有见地 | dàyǒujiàndì | 很有见解。赵先生对民俗学研究多年,他的发言大有见地,且具缜密的逻辑,很有说服力。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43回:“这等人如何能够相与,怪不得帝君要召回令师兄,正是大有见地。” |
大有径庭 大有迳庭 | dàyǒujìngtíng | 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他这次发言和上次比较,内容大有径庭。《庄子·逍遥游》:“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王先谦集解引宣颖云:“迳,门外路;庭,堂外地;大有,谓相远之甚。”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五:故古人的所谓‘封建’,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封建’,本质上大有迳庭。 |
大有可观 | dàyǒukěguān | 很值得一看。形容事物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元 无名氏《李师师传》:“殊不知美成文笔,大有可观,作《汴都赋》,如笺奏杂著,皆是杰作。”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这个捐款也就大有可观了。 |
大有可为 | dàyǒukěwéi | 比喻指前途极有希望,值得去做。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后也是大有可为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地方虽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为。 |
大有起色 | dàyǒuqǐsè | 明显地出现好转的样子(多指焕散的工作或觉重的疾病)。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皖省惟英、霍有零贼,余亦肃清,南中军务,大有起色。”清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皖省惟英、霍有零贼,余亦肃清,南中军务,大有起色。 |
大有人在 | dàyǒurénzài | 形容某一种人为数不少。《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十一年》:“帝至东都,顾眄街衢,谓侍臣曰:‘犹大有人在。’意谓向日平杨玄感,杀人尚少故也。”《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出面的虽是章士钊,其实黑幕中大有人在。 |
大有文章 | dàyǒuwénzhāng | 指有很多文章可做。多指言谈、文字或表面的现象之中很有令人捉摸不透的意思。清·无名氏《三侠五义》:“艾虎听了,暗暗思忖道:‘这话语之中大有文章。’” |
大有作为 | dàyǒuzuòwéi | 作为:做出成绩,指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一番贡献。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孙丑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主不之。”宋·朱熹集注:“大有为之君,大有作为,非常之君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有作为”。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四年》:“仁宗治效浃洽,神宗大有作为。” |
大鱼吃小鱼 | dàyúchīxiǎoyú | 汉 刘向《说苑.指武》:“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吃)小鱼也。”后以“大鱼吃小鱼”比喻大欺小,强凌弱。 |
大鱼大肉 | dàyúdàròu | 指美好丰盛的饮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大鱼大肉,热酒热饭,只顾搬将出来。” |
大雩 | dàyú | 也叫"雩礼",简称"雩",古代吉礼的一种。所祀对象为被认为能兴云降雨的"山川百源"。《晋书 武帝纪》(咸宁二年五月)庚午,大雩。参见"雩"。 |
大雨滂沱 | dàyǔpāngtuó | 滂沱:雨大而多的样子。形容雨下的很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行了数日,忽值大雨滂沱。” |
大雨倾盆 | dàyǔqīngpén | 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明·徐渭《英烈第十四回》倏忽间四边黑云陡合,大雨倾盆。 |
大雨如注 | dàyǔrúzhù | 注:灌入。形容寸下得很大,雨水象往下灌似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明 朱国桢《涌幢小品 山子道气》又三日,率众诅龙潭,以激神怒,大雨如注。 |
大庾岭 | dàyǔlǐng | 五岭之一。古名塞上、台岭,相传汉武帝有庾姓将军筑城于此,因有大庾之名。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宋 文天祥《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指大庾岭,梅岭)参见“梅岭”。 |
大禹治水 | dàyǔzhìshuǐ |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你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昔日大禹治水,从岷山导出岷江。” |
大宛 | dàyuān | 古国名。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北通康居,南面和西南面与大月氏接,产汗血马。《晋书 武帝纪》(泰始六年)九月,大宛献汗血马,焉耆来贡方物。 |
大阅 | dàyuè | 大规模地检阅军队。《左传·桓公六年》秋,大閲,简车马也。汉 张衡《东京赋》岁惟仲冬,大閲西园。《晋书 武帝纪》(咸宁元年)十一月癸亥,大阅于宜武观,至于己巳。唐 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尝大閲於并城东,种落毕会,旗帜满野,周迴七十里不絶。 |
大葬 | dàzàng | ①按封建礼制举行的隆重葬礼; 泛指正式葬礼。《论语·子罕》:“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刘宝楠正义:“大葬,谓用大夫礼葬也。”《清史稿·礼志十一》:“大葬前期,遣辅臣及三品以上官诣陵陈祭。”清·方文《述哀 诗》:“母柩难久停,须迁就原隰。大葬年未利,今且治攒室。”②指祖坟。《逸周书·大聚》:“立勤人以职孤,立正长以顺幼,立职丧以恤死,立大葬以正同。”朱右曾校释:“大葬,祖坟墓也。” |
大造 | dàzào | ①指天地,大自然。《红楼梦 第28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②大功劳;大恩德。《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於西也。”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则幕府无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三国志平话》卷上:“专令张飞持书远见,倘蒙大造,特为解围。非特刘备蒙恩,抑且生灵受惠。”《晋书·武帝纪》:“粤在魏室,仍世多故,几於颠坠,实赖有晋匡拯之德,用获保厥肆祀,弘济于艰难,此则晋之有大造于魏也。”《资治通鉴 后周纪五》冯延鲁、钟谟来自唐,唐主(李璟)手表谢恩,其略曰:“天地之恩厚矣,父母之恩深矣,子不谢父,人何报天,惟有赤心,可酬大造。” |
大泽 | dàzé | ①大湖沼;大薮泽。《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宋 梅尧臣《送赵谏议知徐州诗》:“吕梁水注千寻险,大泽龙归万古空。” 清 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近星宿海,为导者误入大泽中,沮洳难行,人马多死。”鲁迅《亥年残秋偶作诗》:“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髮寒。”②即大泽乡。《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③大恩惠。《礼记·祭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李周翰注:“大泽,谓天子之惠泽。” |
大泽乡 | dàzéxiāng | 古地名。在今安徽宿县南蕲县集西的小刘村。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于此。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
大札 | dàzhá | ①瘟疫。《周礼·天官·膳夫》:“大丧则不举,大荒则大举,大札则不举。” 郑玄注:“大札,疫癘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迩英阁讲《周礼》“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②尊称别人来信。鲁迅《书信集·致陶亢德》:“大札与《人间世》两本,顷同时拜领。” |
大展宏图 | dàzhǎnhóngtú | 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 |
大展经纶 | dàzhǎnjīnglún | 经纶:整理丝缕,比喻治理国家,也指政治才能。充分施展政治才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老舍《四世同堂》:“他有一张善于辞令的嘴,从各方面看,他都觉得胜任愉快,而可以大展经纶。” |
大张其词 | dàzhāngqící | 张:宣扬。大肆宣扬某种说法。 |
大张旗鼓 | dàzhāngqígǔ | 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清·青心才人《金云翘传》:“张、李二将领兵先行,督府下令,大张旗鼓,高扯代天招抚杏黄旗。”后据此总结出成语“大张旗鼓”。清·曾朴《孽海花》三十回:“再嫁呢,还是住家,还是索性大张旗鼓的重理旧业?这倒是个大问题。”近代·粱启超《过渡时代论》:“青年者流,大张旗鼓,为过渡之先锋。” |
大张声势 | dàzhāngshēngshì |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明·余纪登《典故纪闻》卷十五:“直又寄耳目于群小如韦瑛、王英辈,大张声势,蠹众害人。”沈从文《传奇不奇》:大队长为面子计,竟大张声势邀县长出巡剿匪。 |
大张挞伐 | dàzhāngtàfá | 比喻大规模地攻击或声讨。《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那里肯甘心就范呢! |
大丈夫 | dàzhàngfū | 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孟子·滕文公下》:“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宋 苏轼《范增论》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
大政 | dàzhèng | 国家政务或犹善政。《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吾子为鲁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晋书 元帝纪》今宗庙废绝,亿兆无系,群官庶尹,咸勉之以大政,亦何敢辞,辄敬从所执。唐仍然维持刘肃《大唐新语·匡赞》:“张说独排太平之党……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清史稿·醇贤亲王奕譞传》:“臣愚以为诸事当先请懿旨,再於皇帝前奏闻,俾皇帝专心大政,承圣母之欢颜,免宫闱之剧务。”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 |
大政方针 | dàzhèngfāngzhēn | 重大的政策与措施,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指针。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8回:“颇欲展施抱负,造成一法制国,所以一经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针宣言书,拟向国会宣布。”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八回:颇欲展施抱负,造成一法治国,所以一经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针宣言书,拟向国会宣布。 |
大知 | dàzhī | 通指最博学有大智慧的人。道学认为“小知(智)”是指不属于“道”的“小聪明”,“大知(智)”反之。《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知北游》:“彷徨乎冯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庄子·外物》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
大直若诎 大直若屈 | dàzhíruòqū |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韩诗外传》卷九:“大直若诎,大辩若讷。”《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论》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
大制不割 | dàzhìbùgē | 完善的制度是不会伤害老百姓的。制,制度。割,伤害。《老子·第二十八章》:“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
大智大勇 | dàzhìdàyǒng | 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气。陈立德《前驱》:“他们需要探求真理的大智大勇,需要百折不回的坚韧毅力。”例子:我们很佩服他在处理此事过程中所展示的大智大勇。 |
大智如愚 大智若愚 | dàzhìrúyú dàzhìruòyú | 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形容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老子》《周训》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明.李贽《焚书.卷三.李中谿先生告文》: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欲以实其坚。故大智若愚。也作「大智如愚。参见“大巧若拙”。 |
大中 | dàzhōng | 适当的道理和方法,不偏于极端。《易·大有》:“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王弼注:“处尊以柔,居中以大。”高亨注:“象大臣处於尊贵之位,守大正之道。”后以“大中”指无过与不及的中正之道,中庸之道。《汉书·孔光传》:“皇之不极,是为大中不立。”《晋书 文帝纪》公明慎用刑,简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纠不虔,是用锡公鈇钺各一。唐 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近世之言理道者众矣,率由大中而出者咸无焉。”唐 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清 王夫之《诚明篇》:“君子之行藏刑赏,因时变通而协於大中,左宜右有,皆理也,所以在帝左右也。” |
大中至正 | dàzhōngzhìzhèng | 极为公正,不偏不倚。明 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
大重 | dàzhòng | ①尊贵的名位。《荀子·仲尼》:“求善处大重理任大事。” 杨倞注:“大重,谓大位也。”《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司马贞索隐:“大重,谓尊贵也。”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②指重任。《汉书·霍光传》:“察羣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 |
大篆 | dàzhuàn | 周朝的字体,是一种笔画较繁复的篆书。秦朝创制小篆以后,把这种字体叫大篆。石鼓文系我国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内容记叙狩猎情状,文为大篆。 |
大宗 | dàzōng | ①大量(东西)。数量最多的商品或产品。②最大的要旨。《史记·太史公自序》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③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馀子为“小宗”。《汉书 霍光传》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④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馀子为“小宗”。《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 |
大宗伯 | dàzōngbó/tàizōngbó | 《周礼》谓春官之长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小宗伯为佐官。《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六》伶人为大宗伯,何以示后世? |
大做文章 | dàzuòwénzhāng | 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在某些问题上横生枝节,或借题发挥,扩大事态。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前回的一封信,我见过几次转载,有些人还因此大做文章,或毁或誉。” |
垯 | dà I. | 圪垯:上党地区一种粗粮主食。一般在早上吃。II.dá方言里指地方、处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