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 | móu | ①计划,计策,主意:计谋。出谋划策。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②设法寻求:谋求。图谋。谋面。谋篇。谋生。谋幸福。清 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③商议:谋议。谋划。不谋而合。《聊斋志异 长亭》曩夜之归,胡再不谋?④祘计,推算,谋划。明 方孝孺《深虑论》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⑤贬义的“阴谋”“诈谋”。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⑥姓。 |
谋财害命 | móucáihàimìng | 谋:谋求;谋取。图谋钱财;残害性命。明 吴承恩《西游记》:“也只是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脱皮露骨,折臂断筋,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 |
谋臣 | móuchén | 为帝王出谋划策的臣子,有谋略的臣子。宋·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宋 刘过《西江月 词》: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
谋臣猛将 | móuchénměngjiāng | 善于谋划的文臣和勇猛善战的将帅。《晋书·石崇传》:“先帝决独断之聪,奋神武之略,荡灭逋寇,易于摧枯。然谋臣猛将,犹有致思竭力之效。”明·周楫《西湖二集·吴越王再世索江山》:“随你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璘、吴玠这一班儿谋臣猛将苦口劝他恢复,他只是不肯。” |
谋臣如雨 | móuchénrúyǔ | 形容智谋之士极多。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南岳会议是在十一月尾上召开的,我只是在闭幕的一天赶去参加了一次,依然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场面。” |
谋臣武将 | móuchénwǔjiàng | 指有计谋的大臣和勇猛的战将。汉 张衡《南都赋》:“尔其则有谋臣武将,皆能攫戾执猛,破坚摧刚。” |
谋道 | móudào | 探求事理和道义等。谓用心于学。《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 宋 王令《奉寄黄任道诗》:“久諳末俗难谋道,益厌庸儿妄问儒。”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江西主马祖,湖南主石头 。一般学禅的大都往来于两家之间。其中有谋道的,也有谋食的。” |
谋道作舍 | móudàozuòshě | 造房子请教路人。比喻人多嘴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宋·宋祁《杂说》:“谋道作舍,三年弗架。” |
谋反 | móufǎn | 图谋反叛。《晋书 元帝纪》故归命侯孙皓子璠谋反,伏诛。 |
谋夫孔多 | móufūkǒngduō | 指谋划的人很多。孔,很。《诗 小雅 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集。”《糊涂世界》卷二:这个差使本是丁忧后委的,现在就是续丁,谅亦无改委之理。但是谋夫孔多,还要求在抚台面前保举点的话。 |
谋府 | móufǔ | 指谋虑所从出之处。《庄子·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成玄英疏:“虚淡无心,忘怀任物,故无復运为谋虑於灵府耳。” |
谋攻 | móugōng | 谓谋划进攻之事。《孙子·谋攻》:“必以全争於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梅尧臣注:“全争者,兵不战,城不攻,毁不久,皆以谋而屈敌,是曰谋攻,故不钝兵利自完。” |
谋画 谋划 | móuhuà | ①谋略,打算。《后汉书·马援传》:“帝乃召援计事,援其言谋画。”《隋书·李景传》:“仪同三司侯莫陈乂多谋画,工拒守之术。”唐 柳宗元《对贺者》:“夫为天子尚书郎,谋画无所陈,而羣比以为名,蒙耻遇僇,以待不测之诛。”②筹谋策划。《后汉书 刘表传》表不能得至,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与共谋画。《后汉书·刘瑜传》:“竇武欲大诛宦官,乃引瑜为侍中,又以侍中尹勋为尚书令,共同谋画。”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先是贯在北境,约赵良嗣归国,以副使印给凭,令边臣不得阻障。良嗣既至,贯引居清职,听其谋画。”峻青《海啸第三章》:“在战斗发起之前,在审慎地估量敌我形势,谋划如何争取胜利的时刻。” |
谋谟 | móumó | 谋划;制定谋略。军旅谋谟。《管子·四称》:“昔者有道之臣……居处则思义,语言则谋謨,动作则事,居国则富。”西晋 陈寿《东观汉记·明帝纪》:“数问以政议,应对敏达,谋謨甚深。”《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谋谟所及,遂无骨鲠之臣,权要所在,莫匪侵渔之吏。唐 司空图《复安南碑》:“且四夷猾夏,千古劳师,折衝实在於谋謨,委寄惟艰於授受。”严复《原强》:“法弊之极,人各顾私,是以谋謨庙堂,佐上出令者,往往翘巧伪污浊之行以为四方则效。” |
谋谟帷幄 | móumówéiwò | 犹言运筹帷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宋·陈亮《王珪确论如何》:“唐太宗之兴也,房玄龄相得于艰难之中,谋谟帷幄以定大业。” |
谋逆 | móunì | 图谋叛逆。《后汉书·天文志中》:“后广陵王荆与沉凉,楚王英与颜忠各谋逆,事觉,皆自杀。”《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刘)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乘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锋。”“丞相乙浑谋逆,显祖年十二,居于谅暗,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宋范蔚宗谋逆,就刑于市。”陈白尘《大风歌》第三幕第十场:“吕须:侯封胆敢谋逆,立即斩首示众。”《薄熙来传》:八月,三司会审之,帝又念晋国公功臣,诣有司隐谋逆交通等恶,止罪取贿及擅权尔。 |
谋如涌泉 | móurúyǒngquán | 谋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多。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乃招集豪杰,晓诱羌戎,谋如涌泉,势如转规。” |
谋食 | móushí | 设法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 |
谋事在人 | móushìzàirén | 谋:谋划;安排。计划安排事情是属于人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茅盾《子夜》不过剩下的五百万就没有把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谋听计行 | móutīngjìxíng | 犹言言听计从。宋·王令《读<孟子>》:“然后天下之君,下堂去席,引手倒耳,以倾就其说而谋听计行。” |
谋图 | móutú | 阴谋算计。《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或谋图城邑,或劫剥吏人,昼伏夜游,鼠窜狗盗。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明英宗之得归,燕都之不陷,不但于少保之功,亦因也先谋图普化,思结好于中国。” |
谋图不轨 | móutúbùguǐ | 谋划进行违法、叛逆等活动。亦“图谋不轨”。《晋书·王彬传》:“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隋书·元景山传》:“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以轻兵袭孝宽。” |
谋为不轨 | móuwéibùguǐ | 指准备做违反法纪的事或搞叛乱活动。《魏书 任城王澄传》:“适得阳平表曰:穆泰谋为不轨,招诱宗室。”鲁迅《两地书》序言:“这并非为了消灭‘谋为不轨’的痕迹,不过以为因通信而累及别人,是很无谓的。” |
谋无遗策 谋无遗谞 | móuwúyícè móuwúyíxū | 遗谞:才智不足之处。所设计谋没有不足之处。形容计谋周密,十分稳妥。晋·陆机《辩士论》:“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谞,举不失策。”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7卷:“亦且长于谈兵,料敌制胜,谋无遗策。” |
谋心 | móuxīn | 图谋不轨之心;算计他人之心。明 孔迩《云蕉馆纪谈》:“适万山筑苏州街,以茅山石为心。上谓其有谋心,将为逆,遂收杀之。”《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宋江一志坚如铁,翻使谋心渐渐开。《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元来临安的光棍,欺王公远方人,是夜听了説话,即起谋心,拐他卖到官船上。” |
谋猷 | móuyóu | 计谋;谋略。谋猷规益。《尚书·文侯之命》:“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晋书 愍帝纪》公宜思弘谋猷,勖济远略,使山陵旋反,四海有赖。《宋书·刘穆之传》:“故尚书左僕射、前将军臣穆之,爰自布衣,协佐义始,内端谋猷,外勤庶政。”《资治通鉴 齐纪三》近侍先掌机衡者,皆谋猷所寄,且可委之;如有疑事,当时与论决。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事既违例,势必反驳而已,安有以手足而参谋猷哉?” |
谋诈 | móuzhà | 阴谋诡计。《史记·孝文帝本纪》:“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宋 曾巩《战国策目录 序》:“向敍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清 方苞《书 史记·六国年表序 后》:“以谋诈驭谋诈,则秦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 |
谋主 | móuzhǔ | 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析公奔晋,晋人寘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后汉书·苏竟传》:“延岑护军邓仲况拥兵据南阳阴县为寇,而刘歆兄子龚,为其谋主。”《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宋 洪迈《容斋三笔·记张元事》:“张吴既至夏国,夏人倚为谋主,以抗朝廷。”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他捉住了谋害她的谋主,调集了告密的案卷,要为她报仇。” |
鍪 | móu | ①参见“兜鍪”,古代打仗时戴的盔。韩世忠的“狻猊之鍪”,参见“狻猊suānní”《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三》(太史)慈便前斗,正与(孙)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水浒传第一○九回》只见一条血颡光连肉,顿落金鍪在马边。②古代的一种锅。 |
缪 | móu I. | 参见“绸缪chóumóu”:紧密缠缚;连绵不断;情意殷切;深奥;事前准备等。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十二回》:“况我家虽有预备,积储几仓,亦当未雨绸缪,要防自己饥馑。”II.参见miù。III.参见mù古同“穆”。IV.参见miào姓。V.参见liǎo古同“缭”,缭绕。参见“山川相缪” |
某 | mǒu | ①代替不明确指出的人、地、事、物等:某人。某处。某国。②自称(代替“我”或名字):某姓李。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三国演义 第四十六回》(簧)盖曰:“某愿行此计。”③指示代词,表示确定的。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某所”指这个地方) |
某家 | mǒujiā | ①指不确定的一家。《新唐书·卢坦传》:“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②戏曲中自称之辞。我。《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某家久闻将军是一条好汉,特来相劝,若肯归降了某家,就官封王位,不知将军意下若何?元 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令人报復去,道某家来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