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ò I.

①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阡陌、陌上、陌头(路边)、陌路。参见④。②泛指道路:巷陌。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晋 陶潜《咏荆轲》:“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晋·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宋 陈亮《水龙吟 春恨》:“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③生疏、不熟悉:生、形同陌路。④田野。贾谊《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⑤头巾。如:陌头(束发的头巾);陌额(头巾)II.参见bǎi。

陌刀

mòdāo

唐代长柄大刀。为两面刃刀,通长一丈,有重至十五斤者。开元年间军队中始用,以后有很大发展,军中有的专设陌刀队、陌刀将。《新唐书》有“陌刀五千列阵后”的记载,据说由汉代斩马剑演变而来。陌刀多为步兵所持,利于斩马。

陌路相逢

mòlùxiāngféng

与陌生人相遇在一起。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我与你家小姐陌路相逢,欲言恩,恩深难言;欲言情,又无情可言。”

陌阡

mòqiān

阡陌。指在广袤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农田地里的小道和灌溉渠道,纵者(南北方向)称为"阡",横者(东西方向)称为""。田界:阡陌纵横,杂乱不堪。押韵需要时亦可写作“陌阡”。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陌上

shàng

就是“田间”,有时也指不在城市中心。古代规定,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做“阡”,东西走向的田间小路叫做“陌”。可泛指道路,简言之,就是“路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阡陌交通……”。南朝梁 江淹 《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前蜀 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南唐 冯延巳《几日行云何处去》:“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宋 韩稹《凤箫吟 锁离愁》:“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宋 俞国宝《风入松 词》:“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清 尤侗《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聊斋志异 瞳人语》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

陌上草薰

mòshàngcǎoxūn

路上的草香怡人,泛指路上的香草气味招惹行人。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之句。令人感到春天的气息。

陌头

mòtóu

①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②路上;路旁。元 赵孟頫《东城》:“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①古代汉族称对东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古书上说的一种野兽。②《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晋纪总论》至于王季,能貊其德音。姓氏,貊姓为台湾罕见姓氏之一。大陆也有此姓氏,分布在河南郸城,新疆等地区。

貊道

mòdào

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制度的贬称。《后汉书·仲长统传》“二十税一,名之曰貊”唐 李贤注:“《孟子》载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貊道也。’ 赵岐注云:‘貊,夷貊之人在荒者也。貊在北方,其气寒,不生五谷,无中国之礼,故可二十取一而足也。’此言欲轻税也。”明 归有光 《与王子敬小简》之六:“惟土俗俭陋,近来务为裁损,几于貊道。”清 范濂《云间据目抄 卷四》:“元入中国,定天下田税:上田每亩三升,中田二升五合,下田两升,水田五升。以此貊道治天下,赋虽轻,不足法也。

貊乡鼠攘

貊乡鼠壤

mòxiāngshǔrǎng

旧谓民风浇薄、宵小横行的地区。在这貊乡鼠壤中能有什么好人?清·龚自珍《升平分类读史雅诗 自序》:“今之世,有穷陬荒滨,貊乡鼠攘。”

mò I.

古同“貊”。参见“狐貉”。II.hé哺乳动物,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皮很珍贵:一丘之貉。III. háo用于“貉子”、“貉绒”。

貉道

mòdào

犹貊道。《孟子·告子下》:“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朱熹集注:“貉,北方夷狄之国名也。”参见“貊道”。

万俟

mòqí

复姓,源于鲜卑族,典型的少数民族姓氏,源出敕勒名族的一个分支氏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零九位。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万俟卨mòqíxiè,南宋奸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右谏议大夫万俟禼疏言:“枢密副使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颓坠。”《聊斋志异 秦桧》于青州城北通衢旁建岳王殿,秦桧、万俟卨伏跪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