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 | mò | ①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②最后,终了:末了(liǎo)。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③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与“本”相对):末业。末技。舍本逐末。商业,非农业。《庄子·天道》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汉文帝《文帝议佐百姓诏》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 ④碎屑:末子。碎末。⑤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末。副末。外末。末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
末大必折 | mòdàbìzhé | 谓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左传·昭公十一年》:“若由是观之,则害於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三国魏 曹冏《六代论》:“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尾同於体,犹或不从,况乎非体之尾,其可掉哉!”亦省作“末折”。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故世及之制,弊於彊御;厚下之,漏於末折。”吕延济注:“厚封土地,则失於末大而本折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 |
末大不掉 | mòdàbùdiào | 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唐·柳宗元《封建论》:“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
末度 | mòdù | ①指具体的措施。相对于本数(根本的大道)而言。《庄子·天下》:“明於本数,係於末度。”成玄英疏:“本数,仁义也;末度,名法也。”②引申为无关根本的小事。宋 王安石《与陈和叔》:“交游三十年,非敢相求於末度,然人道交际,又须以礼,是以不果拜赐。” |
末技 | mòjì | ①古指工商业。贾谊《论积贮疏》:“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各以口率种树畜养。《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九》凡差役造作,先科商贾末技富贵之家,以优农力。②谓不足道的技艺;小技。宋 陈师道《出清口 诗》:“文章末技将自效,语不惊人神可吓。” 明 胡应麟《诗薮·唐下》:“夫书画末技,钟、王、顾、陆,咸负此称。” 鲁迅《书信集·致姚克》:“所以其实是能作大幅油画,却不能作‘末技’之插画的。” |
末甲 | mòjiǎ | 古代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宋史·宗泽传》:“(泽)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寘末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一》时史弥远柄国久,邓若水对策,论其奸,宜罢之,考官置之末甲。 |
末减 | mòjiǎn | 谓从轻论罪或减刑。左传·昭公十四年:“﹝叔向﹞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 杜预 注:“末,薄也;减,轻也。”《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上(德宗李适)又命理其亲党,(陆)贽奏:“罪有首从,法有重轻,(窦)参既蒙宥,亲党亦应末减;况参得罪之初,私党并已连坐,人心久定,请更不问。”从之。宋 陆游 南唐书·后主纪:“论决死刑,多从末减。” |
末将 | mòjiāng | ①位次于上将和次将的将领。②低级将官。③小将。将官的谦称。《西游记第四回》末将战他不得,败阵回来请罪。《封神演义 第十四回》李靖看见,口称:“老师救末将之命!” |
末节 | mòjié | ①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元史·隐逸传·杜瑛》:“若夫簿书期会,文法末节,汉唐犹不屑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长者道:亲口交盟,何须执伐!至于仪文末节,更不必计较。②卑下的品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③晚节。《南史·袁湛传》:“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录。” |
末节细行 | mòjiéxìxíng | 谓无关大体的细小行为。我们得注意生活中的末节细行,但不能处事谨小慎微。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古之所谓小人儒者,亦不过依据末节细行以自律。” |
末利 | mòlì | ①古代指工商业。《史记·商君列传》:“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后汉书·桓谭传》:“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宋 曾巩《上欧阳舍人书》:“推而行之,则末利可弛,本务可兴,富且安者可几而待也。”②指经营工商业所获之利。《尚书·贡禹传》:“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穷则起为盗贼。何者?末利深而惑於钱也。”③花名。即茉莉。晋 嵇含《南方草木状·末利》:“末利花,似蔷蘼之白者,香愈於耶悉茗。”宋 张孝祥《临江仙词》:“翠叶银丝簪末利,樱桃澹注香脣。”宋 姜夔《齐天乐 蟋蟀 序》:予裴回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参见“茉莉”。 |
末流 | mòliú | ①水流的下游。《后汉书·傅燮传》:“臣之所惧,在於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弥增其广耳。” ②比喻事物的后来的发展状态。 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昔 周之人,拘群饮而被之以杀刑者,以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於死者众矣,故重禁其祸之所自生。”《明史·徐溥传》:“即位以来,未尝有内降。倖门一开,末流安底?”清 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罗洪先赵贞吉等》:“按王门惟心斋氏盛传其説,从不学不虑之旨,转而标之曰‘自然’,曰‘学乐’。末流衍蔓,浸为小人之无忌惮。” ③末期,末世。《汉书·叙传上》:“昔周立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其势然也。”元 曹之谦《变白头吟》:“梧桐不独老,鸳鸯亦双死……奈何及末流,不知再醮羞。” ④指后世。宋 王安石《和吴御史汴渠》:“郑国欲弊秦,渠成秦富强。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长。” ⑤馀绪,遗业。《汉书·司马迁传》:“惟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絶业。”章炳麟《辨诗》:“极乎王粲、曹植、阮籍、左思、刘琨、郭璞诸家,其气可以抗浮云,其诚可以比金石…… 谢瞻承其末流,张子房诗本之。” ⑥后辈,后人。亦指已经衰落而失去其原有精神实质的流派。宋 苏轼《试馆职策题》:“太公治齐,举贤而上功,而其末流亦有争夺之祸。”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麴糵》:“自非炎黄作祖,末流聪明,乌能竟其方术哉!”鲁迅《三闲集·流氓的变迁》:“惟侠老实,所以墨者的末流,至于以‘死’为终极的目的。” ⑦指颓风弊俗。《史记·游侠列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汉书·游侠传序》:“惜乎不入於道德,苟放纵於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晋 葛洪《抱朴子·交际》:“风成俗习,莫不逐末流,遁遂往,可慨者也。” 唐 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甄明大义,矫正末流。”清 顾炎武《朱处士彝尊过余于太原东郊赠之诗》:“词赋雕鐫老,江山骋望频。末流弥宇宙,大雅接新人。” ⑧后列,下等。班倢伃《自悼赋》:“奉共养於东宫兮,託长信之末流。共洒埽於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杜篤贾逵 ,亦有声於文,跡其为才,崔傅之末流也。”金 王若虚《论语辨惑二》:“均是儒也,而有君子、小人之辨……皆学之力也,末流或至叛圣人害天下而不顾,非小人而何?”清 刘大櫆《东皋先生时文序》:“至於赋诗作文,专以末流自待。言及於杜甫韩愈,则惭然变色,以为天人,非吾之所企。吾是以悲其志之不立也。” |
末路 | mòlù | ①路途的终点,比喻衰亡没落的境地。穷途末路。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②指朝代的末期或人的晚年。宋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
末路穷途 | mòlùqióngtú | 穷途:处境困窘。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吴越春秋 王僚伎公子光传》:“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孙中山《心理建设》第四章:至八十九年则一败涂地,而地拉涉氏竟至破产被刑,末路穷途,情殊可悯。 |
末如之何 | mòrúzhīhé | 犹言无法对付,莫可奈何。晋·葛洪《抱朴子·塞难》:“吾所以不能默者,冀夫可上可下者,可引致耳。其不移者,古人已末如之何也。”宋·周密《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九月十日,闻王旻带所纳叛军来襄,人疑其反复不常,而末如之何。” |
末路之难 | mòlùzhīnán |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宋史 赵蕃传》既髦,犹患末路之难。 |
末偻 | mòlǚ | 驼背。《庄子·外物》:“有人於彼,修上而趋下,末僂而后耳。”成玄英疏:“肩背傴僂。”《淮南子·墬形训》:“其人面末僂,脩颈卬行,窍通於鼻。”高诱注:“末犹脊也。”刘文集解引俞樾曰:“高注曰:‘末犹脊也。’然则末僂者谓其脊勾僂也。‘末’上不当有‘面’字,疑是衍文。” |
末年 | mònián | ①历史上一个朝代或一个统治者统治的末期。②从过去到现在一年一年地数下来,如今就是“末年”。《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③老年;晚年。《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末年遂不能进食,唯数饮酒,曲蘖成灾,因而致毙。 |
末世 | mòshì | ①指一个朝代衰亡的时期。《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荀子·议兵》:“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新唐书·邢文伟传》:“圣人作乐、平人心,变风俗。末世乐坏,则为人所移。”清侯方域《豫省试策二》:“昔之得统於前代者,易其,不易其礼,即革其末世之礼,而不革其由旧之礼。”②指家族的衰败时期。《红楼梦 第一回》:“因他生於末世,父母祖宗根业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红楼梦 第五回》:“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运偏消。” ③终身。《荀子·劝学》:“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末世矣。宋 王安石《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平生志业无高论,末世篇章有逸才。” ④后世,后代。《汉书·公孙弘传》:“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虙fú字从虍hū,宓mì字从宀mián(宝盖头),下俱为必,末世传写,遂误以虙为宓。”宋 苏辙《民政策下》之二:“巨谓古者天下皆天子之人,田亩之利,衣食之用,凡所以养生之具皆赖于天子……至于末世,天子之地转而归於豪民。” ⑤后嗣,后裔。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传》:“(范伯)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苗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 ⑥现世。宋人吕本中著《紫微诗话》曰:汪信民于文无不精到,尝代荣阳公作张先生哀词“惟古制行必中庸兮,降及末世戾不通兮,…” |
末事 | mòshì | 非关根本之事;小事。古指商业和手工业。犹言馀事。《隋书·经籍志二》:“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 |
末属 | mòshǔ | 犹支属。《汉书 王莽传》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 |
末俗 | mòsú | ①谓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董仲舒《士不遇赋》:“生不丁三代之隆盛兮,而丁三季之末俗。”晋 葛洪《抱朴子·明本》:“末俗偷薄,雕伪弥深。”唐 元稹《戒励风俗德音》:“末俗偷巧,内荏外刚。”宋 王安石《杨刘诗》:“末俗忌讳繁,此理寧復在?”李大钊《青春》:“末俗浇漓,未始非为此説者阶之厉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末俗之敝,政事烦多。②世俗之人。指一般平庸的人。 金 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元 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三》:“今末俗浅识,殊无知者。”清 纳兰性德《杂诗之三》:“吚吚奏皇华,末俗自不识。”③世俗之人。指未出家的人。与“僧侣”相对。清 顾炎武《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征诗纪之》:“犹怜末俗愚难寤,故作幽龕小座供。”清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火葬倡於释氏,末俗因之。” |
末未易明 | mòwèiyìmíng | 事情的原委不是容易说明白。《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
末习 | mòxí | ①末世的不良风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请诏有司公心考校,无得徇私,专尚王(安石)、程(颢)之末习。明 宋濂《佛光普照大师塔铭序》殊不知末习浇漓,人怀厌怠,苟无以耸动瞻视,何以表真悟而启正信哉。明 宋濂《明处士黄逢原》黄氏能不染於末习,卓然不变其恒度,岂非真豪杰者耶。②谦称自己的习惯爱好。明 文徵明《遣怀》诗:末习丹铅未扫除,等闲宣索到公车。 |
末喜 | mòxǐ | 亦作“末嬉”。即妺喜。夏桀之妃。《荀子·解蔽》:“桀蔽於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吕氏春秋·慎大》:“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汉书·外戚传序》:“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颜师古注:“末喜 , 桀之妃,有施氏女也,美於色…… 桀常置末喜於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 |
末学 | mòxué | ①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庄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详在於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成玄英疏:“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宋 苏轼《与封守朱朝请》:“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稍窥家法之秘,幸甚,幸甚。” 明 杨慎《孔明渊明》:“朱子谓孔明之学本申韩,渊明之学本老庄。此语末学不敢议,亦不敢从。”参见“末学肤受”。②指浅薄的学者。蔡邕《刘镇南碑》:“深愍末学远本离直,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剗浮辞,芟除烦重。”晋 袁宏《后纪·献帝纪论》:“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清 黄宗羲《戴西洮诗文题词》:“所接不过腐生末学,所读不过毛头制义。”③犹后学。南朝宋 谢灵运《撰征赋》:“闕里既已千载,深儒流於末学。”唐 韩愈《读墨子》:“余以为辩生於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説,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宋 苏轼《谢应中制科启》:“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芻蕘之説。亟收末学,以辅大猷。”④指非正统之学。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
末学肤受 | mòxuéfūshòu |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工夫,只学到一点皮毛。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清·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原序》:“而况乎末学肤受如鄙人者,偶有论述,不过演师友之口说,拾西哲余唾,寄他人之脑之舌于我笔端而已。” |
末业 | mòyè | 古代指手工业、商业。与称为“本业”的农业相对。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
末艺 | mòyì | 小技艺。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当时山林田亩潜德隐行君子,不闻於世多矣,而贱工末艺,得所附托,乃垂於不朽,盖其有幸不幸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士先器识而后辞章,果然内行克敦,文辞都是末艺。 |
末议 | mòyì | 对自己的议论的谦称。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龙游令四淳上疏谏曰:“今甲子欲交,阴阳变动,天运人事,合有改更。如采厚敛之末议,必乱经国之大伦。” |
末由 | mòyóu | 无由,没有门径和机会。《论语·子罕》:“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荀悦《申鉴·政体》:“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末由行矣。”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读之閎肆沉雄,浩乎司马之气矣。而左规右矩,一字增损末由也。”鲁迅《花边文学·法会和歌剧》:“时轮金刚法会募捐缘起中有这样的句子:‘……非仗佛力之加被,末由消除此浩劫。’” |
末员 | mòyuán | 小官员。《歧路灯 第四回》到了次日日出时,大僚末员,陆续俱到黄河南岸……单等迎接圣旨。《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凡所纠劾止末员,岂称设官之意。 |
末运 | mòyùn | 行将衰亡的命运。《陈书 本纪卷二高祖武帝陈霸先下》有梁末运,仍叶遘屯。清 吴伟业《赠愿云师诗》:“末运初迍邅,达人先大觉。”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閭里之有游侠,其武士道之末运乎……由春秋战国之武士道而一变为初之游侠,其势之不足以久存,抑章章矣。”鲁迅《南腔北调集·我们不再受骗了》:“它们自身正在崩溃下去,无法支持,为挽救自己的末运,便憎恶苏联的向上。” |
末胄 | mòzhòu | 子孙;后裔。《三国演义 第三十八回》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
末作 | mòzuò | ①古代指工商业。劝农桑,抑末作。《管子·治国》:“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其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史记·平準书》:“诸贾人末作貰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 宋 苏辙《民政策下之一》:“当此之时,民之供上之令者三:曰租,曰庸,曰调……此三者,农夫皆兼为之,而游惰末作之民,亦不免於庸调。”清 李颙《四书反身录·论语下》:“禁止末作及建庙赛神、演戏杂剧,皆所以节食之流。”②谓低下的作品。 金 王若虚《滹南诗话 卷中》:“盖诗词祇是一理,不容异观。自世之末作,习为纤艳柔脆,以投流俗之好;高人胜士,亦或以是相胜,而日趋於委靡。” |
沫 | mò | ①液体形成的许多细泡:沫子。泡沫。②指“唾沫”:相濡以沫。 |
抹 | mò I. | ①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抹墙。抹石灰。②紧靠着绕过去:抹头。抹身。③用手指轻按,奏弦乐指法的一种。II.mǒ①涂:涂抹。抹粉(喻美化或掩饰)。抹黑(喻丑化)。抹子(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亦称“抹刀”)。②揩,擦:抹拭。哭天抹泪。③除去,勾掉,不计在内:抹煞。④轻微的痕迹:“林梢一抹青如画”。一抹余晖。III.参见mā。 |
抹粉施脂 | mòfěnshīzhī | 解释见“搽脂抹粉”。 |
抹胸 | mòxiōng | 古代内衣的一种。多为妇女所服。有前片无后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故称。 清代又称肚兜。《红楼梦 第65回》: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南唐 李煜《谢新恩》词之三:“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 |
茉 | mò | 茉莉:a.常绿灌木,叶卵形,花白色,很香,常用来熏制茶叶;b.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有红、白、黄、紫各色,果实圆形,成熟时黑色。根和种子可入药。花供观赏,可制化妆品。亦称草茉莉、紫茉莉。 |
帓 | mò I. | . ①头巾:“皇后御绛帓。”②带子:“箱箧馈巾帓。”《西游记第一回》扯葛藤,编草帓。II.wà古同“袜”,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