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

①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名帖如投名。《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刘休范父子先昨皆已死,戮尸在南冈下,身是萧平南(萧道成),诸君善见观。汝等名(帖)皆已焚除,勿惧也。②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遂书以名其亭焉。宋 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③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④叫出,说出:不可名状。孟子·滕文公上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⑤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⑥作动词:形容,称赞。《论语·泰伯篇》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⑦占有:不名一文,分文不名。⑧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名标青史

míngbiāoqīngshǐ

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老宰辅,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流芳。”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老宰辅,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流芳。

名不符实

名不副实

míngbùfúshí

míngbùfùshí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与实际不符,空有虚名。三国魏 刘邵《人物志 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县、区、乡各级民众政权是普遍地组织了,但是名不副实。廖仲恺《对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训话》:“所谓盛名难负,名不符实,反为见笑。”张恨水《夜深沉》第27回:“但不摆下三四口圆桌面的大酒缸,那是名不符实。”

名不虚传

名不虚得

míngbùxūchuán

míngbùxūdé

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谓盛名非凭空取得。唐·孟綮《本事诗·高逸》:“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倩娘端妍绝伦,紫云名不虚得。”

名垂后世

míngchuíhòushì

好名声流传的后代。《三国志·魏书·臧洪传》:“身著图象,名垂后世。”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臧洪传》:“身著图象,名垂后世。”

名垂千古

名垂万古

míngchuíqiāngǔ

míngchuíwàngǔ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唐 杜甫《醉时歌》:“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余秋雨《文化苦旅 五城记》六朝金粉足能使它名垂千古,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

名垂青史

míngchuíqīngshǐ

垂:流传;青史:历史黄籍;古代在青皮竹简上刻记大事;故史书把历史称为“青史”。姓名和功绩在历史典籍中流传下来。清 卓尔堪《<明遗民诗>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三章:无不希望捧着张献忠成就大事,自己成为开国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荫子,并且名垂青史。

名垂竹帛

míngchuízhúbó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名垂竹帛,万世不朽。”

名刺

mingci

又称“名帖”,拜访时通姓名用的名片。名片在中国,经历了谒、刺、帖、片几个历史阶段。“刺”是通达的意思。曰:“刺者,达也,若针之通结也。” 明朝人 田艺衡《留青日札》认为“刺”是指削竹木。曰:“古者削竹木以书姓名,故曰刺”。《聊斋志异 元少先生》韩元少先生为诸生时,有吏突至,白主人欲延作师,而殊无名刺。参见“投刺”。

名从主人

míngcóngzhǔrén

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榖梁传·桓公二年》:“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李去病听见他开口说‘支那’两字,心中好生不悦,忖道:怎么连名从主人的道理都不懂得?”

名存实亡

míngcúnshíwáng

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自从日方半途撤走后,这家合资企业已经名存实亡。先秦 韩非《韩非子》:“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

名德

míngdé

①名望与德行。《后汉书·黄琬传》:“卓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后汉书  袁绍传》绍使王匡杀班、王瓖、吴循等,袁术亦执杀阴循,惟韩融以名德免。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大觉寺》:“名德大僧,寂以遣烦。”宋 沉作喆《寓简卷四》:“抑春秋之义,责备於贤者。如魏公名德之重,盖可以责备矣。” 清 龚自珍《阮尚书年谱 第一叙》:“或藉阶经术,致身卿相,非其名德之无偶,则必世主之非圣。”《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据奏前事。②指有名望德行的人。《旧唐书·昭宗纪》:“关东藩镇,请除用朝廷名德为节度观察使。”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杂抄·经》:“先生但问吴中旧事与吴中昔日名德,絶口不及讲学。” 清 叶廷琯《吹录·元祐党籍碑融县重刻本》:“梁勒碑而止为珪一人翻案,何以解於其餘诸名德乎?”

名德重望

míngdézhòngwàng

犹德高望重。明·李贽《与弱侯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清·叶廷琯《吹网录·赵用圹志书女再嫁》:“当时尝屡布之诏令,是以名德重望若范文正公家,亦有是事。”

名牒

míngdié

名册。《后汉书·质帝纪》:“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

名都

míngdōu

①著名的城市。《战国策·秦策二》:“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②著名的都城。如: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为我国古代六大名都。班固《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三国魏 曹植《名都篇诗》:“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唐 皇甫湜《送丘儒序》:“怀贝玉以之名都之肆,未有而不售者也。”清 查慎行《渡漳河诗》:“天垂旷野名都壮,地入中原战垒多。”

名分

míngfēn

①名位与身分。《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南朝梁 何逊《答丘长史诗》:“宿夕敦远游,名分乃异路。”宋 岳珂《桯史·御名不联字》:“其实去联文,尊王统,所以辨名分,示等威也。”清 李渔《奈何天·闹封》:“只因这三位主母,都是不曾正过名分的,大的説是大,小的又説是大,若还只封一位,就有无限的争端。”沈从文《顾问官》:“至于落在冷门的家伙,即或名分上是‘高参’、‘上校’,生活可就够苦了。”②犹名义。《商君书·定分》:“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在这种合作中,权利来了,他以儒的名分来承受;义务来了,他又以道的资格说,本来我是什么也不管的。”

名副其实

名符其实

míngfùqíshí

míngfúqíshí

副:相配,相称。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汉书 王莽传》“臣愚以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宋·范祖禹《唐鉴·玄宗下》:“故夫孝子慈孙之欲显其亲,莫若使名副其实面不浮。”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〇五·吕贤其传》:“贤基品行端正,居官忠直,名副其实,即报可。”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只是做官要做得名符其实,官派十足,那就不容易了。”

名高难副

mínggāonánfù

副:相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黄琼传》:“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北史·邢邵传》当时文人,皆邵之下,但以不持威仪,名高难副,朝廷不令出境。

名高天下

mínggāotiānxià

比喻全国闻名。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不可,不可!主公德被八方,名高天下,岂可称臣逆贼!”

名根

mínggēn

指好名的根性。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七十后即一切名根繫念,尽与勅断,以保天年可也。”(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清 曹寅《雨夕偶怀桐皋僧诗》:“名根缚枯寂,慧业障烦搅。”

名公

mínggōng

①有名望的贵族或达官。《宋书·谢景仁传》:“高祖目之,曰:‘此名公孙也。’”唐 杜甫《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活国名公在,拜坛羣寇疑。”明 高明《琵琶记·官婚议婚》:“紫阁名公,黄扉元宰,三槐位里排列。”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②泛指有能耐或有名的人。《儒林外史 第五二回》:“你敢在凤四哥的肾囊上踢一下,我就服你是真名公。” 鲁迅《准风月谈·偶成》:“上海又有名公要来整顿茶馆了。”

名公巨卿

名公钜卿

mínggōngjùqīng

指有名望的权贵。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与他往来的,俱是名公巨卿。”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这些案件,是不是有名公巨卿在内的。”

名公巨人

名公钜人

mínggōngjùrén

谓有名望的显要人物。唐·韩愈《徐偃王庙碑》:“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宋·刘麟《<元氏长庆集>序》:“其余名公巨人之文,所传盖十一二尔。”

名攻利敌

mínggōnglìdí

为了争名夺利而互相敌对和攻击。《红楼梦 第三十七回》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

名贯

míngguàn

姓名与籍贯。《魏书·卢同传》:“其实官正职者,亦列名贯。”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心头小人》:“唱昆曲,音节殊可听;说白自道名贯,一与己合。”清 吴敏树《书谢御史》:“引见时,唱陈名贯毕,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

名过其实

míngguòqíshí

名位或名声超过实际。《韩诗外传 卷一》:“禄过其功者削,名过其实者捐。”《晋书 符坚载纪上》汝(苻融)为德未充而怀是非,立善未称而名过其实。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璋子德璘,名过其实。”宋 刘炎《迩言》:“或问:‘唐孰能用諫?’曰:‘祖实副其名,唐宗名过其实。’”

名花

mínghuā

名贵的花;可指美女。唐 李白《清平调词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宋 袁文《瓮牑闲评卷七》:“苏东坡海棠诗云:‘惟有名花苦幽独’,是以海棠为名花也。”清 汪懋麟《雨后咏瓶中芍药之二》:“天街餘湿尚沾衣,无限名花捆载归。”有名的美女。旧时常指名妓。亦指有名的交际花。《西湖佳话·西泠韵迹》:“既係妓家,便不妨往而求见。纵不能攀折,对此名花,留连半嚮,亦人生之乐事也。”《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一回》:“正是坐对名花,足不出户,连自己公馆也不回去。”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太太是当时社交界的一朵名花。”

名讳

mínghuì

古代指应该避讳的师、长之名。《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名讳昭著。

名鞿利鞚

míngjīlìzhōu

犹“名缰利锁”。

名家

míngjiā

①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思想派别,重视“名”(概念)和“实”(事)的关系的研究。代表人物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孙龙子。《史记 太史公自序》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在某种学术或技能方面有特殊贡献的著名人物。③名门。

名检

míngjiǎn

亦作“名俭”。名誉与礼法。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俭,五臣本作“检”。张铣注:“名检,法度也。”唐 白居易《寄元九诗》:“身为近密拘,心为名检缚。”明 唐顺之《与蔡白石郎中书之二》:“江左诸人,任情恣肆,不顾名检,谓之脱洒。”《西湖佳话·南屏醉迹》:“你是个有意思的高僧,为何这等倒街卧巷,不惜名检?”

名缰利锁

míngjiānglìsuǒ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宋 柳永《夏云峰》词:“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回:我们原系方外闲人,逍遥散淡,无束无拘,又何名缰利锁之不能解脱耶。

名教

míngjìao

①名声与教化。《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於天下。《晋书 王羲之传》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宋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②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晋 袁宏《后汉纪·献帝纪》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三国魏 康《释私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晋纪总论》以三圣之知,伐独夫之纣,犹正其名教,曰逆取顺守。《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九》多尔济巴勒立朝,以扶持名教为己任,荐拔人才而不以为私恩。

名节

míngjié

名誉节操《汉书·龚胜传》二人相友,并著名节。晋 李密《陈情事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宋王禹偁《上史馆吕相公书》今馆中之士先进者……皆砥礪名节,老于文学。宋 欧阳修《朋党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帝(宋孝宗)谕宰臣曰:“敌人既不受本朝礼币,(汤)邦彦乃受敌人所赐。辞受之际,理亦易晓,乃不顾名节,辱命如此!”

名利

mínglì

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不求名利。清除名利思想。尹文子·大道上》:“故曰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后汉书·种暠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唐 韩愈复志赋》:“惟名利之都府兮,羌众人之所驰。”唐 崔颢《行经华阴》:“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宋 黄庭坚《牧童诗》:“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你要感觉名利老是在那里诱惑你,就写不出艺术品。”

名流

míngliú

杰出的人士。所有的名流都举行舞会。清 龚自珍《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名流巨子

míngliújùzǐ

著名人士与重要人物。他做梦都想跻身于名流巨子之列。萧乾《未带地图的旅人》:“凭着个人奋斗而出人头地,不是变成百万富翁,就是当上名流巨子。”

名落孙山

míngluòsūnshān

宋范公偁《过庭录》第六十一条记载,孙山考取了末名举人,回乡后,有人问他:“我的儿子考中没有?”孙山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榜上最后一名是孙山,你的儿子还在孙山的后边。后指考试没有考取或选拔时没被录取。解(jiè)。《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已而晓榜既揭,竟落孙山,咨嗟蹇步,懊惋丧志。

名满天下

míngmǎntiānxià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宋 苏轼《上梅直讲书》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

名贸实易

míngmàoshíyì

贸:齐等;易:变易。指名称相似,实质不同。《商君书·开塞》:“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

名门世族

名门望族

míngménshìzú

míngménwàngzú

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三回:“即如家嫂,是名门世族,他本族家进士一大堆,他偏是异样的难讲。”清·陈忱《水浒后传》第40回:“莫若遍选名门望族,与中土来的文武各官。”

名器

míngqì

名号与车服仪制。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用以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杜预注:“器,车服;名,爵号。”后汉书·来歙传》:“愚闻为国者慎器与名,为家者畏怨重祸,俱慎名器,则下服其命;轻用怨祸,则家受其殃。”名贵的器物。亦特指钟鼎。《国语·鲁语上》:“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若盍以名器请籴于齐!”韦昭注:“名器,钟鼎也。”③犹大器。喻国家的栋梁。《魏书·崔宽传》:“衡举李冲、李元恺、程骏等,终为名器,世以是称之。”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唐 刘禹锡《奚公神道碑》:“公少以名器自任。”郭沫若《虎符 第一幕》:“魏太妃:成了名器的人,我们把他们无可如何。”

名卿

míngqīng

有声望的公卿。《管子·幼官》:“三年名卿请事,二年大夫通吉凶。”《汉书·翟方进传》:“三人皆名卿,俱在选中。”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明 文徵明《沉府君石表》:“府君之葬,一时文学名卿为志铭,为誄,为挽悼之词。”清 方东树《书惜抱先生墓志后》:“树慨先生名在海内,而当时名卿学士无铭辞,於事义为闕。”

名卿巨公

名卿钜公

míngqīngjùgōng

名公巨卿。有名声的权贵。宋·欧阳修《<江邻几文集>序》:“自明道、景佑以来,名卿巨公,往往见于余文矣。”

名区

míngqū

指有名之地;名胜。南朝梁 王屮《头陀寺碑文》:“惟此名区,禪慧攸託。倚据崇巖,临睨通壑。”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清 赵翼《游洞庭东西两山诗》:“家乡有名区,垂老乃未到。”

名人

míngrén

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参与其事的有从王子到出版家等名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名色

míngsè

①有名的美色。指著名的美女。唐 孟棨《本事诗·情感》:“(韩翃)邻有李将妓柳氏……间一日,(李)具馔邀韩。酒酣,谓韩曰:‘秀才当今名士,柳氏当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②名目;名称;称呼。巧作名色。宋 汪应辰《与周参政书》近户部行下,以今岁下半年赋,限七月内令以其他名色,先次兑那,起发一半。③名义。《东周列国志 第五二回》灵公一心贪著夏姬,把游幸当个名色,正是“窃玉偷香真有意,观山玩水本无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系欠官负,不以名色皆免。《天雨花 第二十回》小姐自知难伉俪,名色夫妻过一生。《笑林广记 借称呼》一家父子僮仆,专说大话,每每以朝廷名色称呼。一日友人来望,父出外,遇其长子,曰:“父王驾出了。”④佛教语。五蕴yùn(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之总称。名指心的方面,色指物的方面。《功德经》卷下:“绝诸名色,尽诸欲垢,斯等疾逮无量功德。”唐 李邕《东林寺碑序》:“众生可度,名色两忘。”

名僧

míngsēng

有名望的高僧。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见有名僧高行,弃而不説;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梁书·武帝纪下》:“听览餘闲,即於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説,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餘人。”《周书·薛慎传》:“太祖雅好谈论,并简名僧深识玄宗者一百人於第内讲説。”

名山

míngshān

①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礼记·礼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饗帝于郊。”郑玄注:“名,犹大也。”孙希旦集解:“名山,谓五岳也。”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唐 李白《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鱸鱼鱠,自爱名山入剡中。” 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晋国名山不可数,恒岳居尊太岳附。”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一》:“它上面:没有名山,没有盛景,没有古庙。”②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史记·太史公自序》:“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司马贞索隐:“言正本藏之书府,副本留京师也。穆天子传云:‘天子北征,至于羣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所谓策府。’郭璞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则此谓‘藏之名山’是也。” 晋 葛洪《抱朴子·内篇自序》:“余所著子书之数而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虽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缄之金匱,以示识者。”③借指著书立说。清 谭嗣同《夜成诗》:“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康有为《苏村卧病写怀诗之三》:“名山渺莽千秋业,大地苍茫七尺身。”

名山大川

名山胜川

名山胜水

míngshāndàchuān

míngshānshèngchuān

míngshānshèngshuǐ

著名的高山和大河。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祖国的名山胜川数不胜数。《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晋书 孙统传》:“居职不留心碎务,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虽然那子胥多有本事,凭着俺这名山大川,长江险阻,那伍子胥怎便容易到的俺国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四卷:“从来天子建都之处,人杰地灵,自然名山胜水,凑着赏心乐事。”孙犁《告别》:“虽名山胜水,不能增一分之快。”

名山事业

míngshānshìyè

指著作。王西彦《乡下朋友》:“庄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专心于名山事业。”

名声

míngshēng

一般指普遍被认定的一个人的品德。政治名声。某人受到的一般评价。把他和他的名声分清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③声望。名声是人们容易轻信的原因。《庄子·天道》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名声过实

míngshēngguòshí

名声超过实际。指虚有其名。西汉·司马迁《史记·陈豨传赞》:“及为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

名声籍甚

míngshēngjíshèn

比喻名声极大。《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名尸

míngshī

名誉之主。谓囿于名誉。《庄子·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 成玄英疏:“尸,主也。身尚忘遗,名将安寄?故无復为名誉之主也。”《淮南子·诠言训》:“圣人不为名尸,不为谋府。”

名实

míngshí

①名利,参见“实”。《庄子·人间世》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声与实际。《史记 太史公自序》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晋书 愍帝纪总论》内外混淆,庶官失才,名实反错,天纲解纽。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参见“名实相副”。

名实不副

míngshíbùfù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鲁迅《十四年的“读经”》:“无论怎样言行不符,名实不副。”

名实难副

míngshínánfù

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这儿的特产真是名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名实相称

名实相副

名实相符

míngshíxiāngchèn

míngshíxiāngfù

míngshíxiāngfú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汉 路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魏书·于忠传》:“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既表贞固之诚,亦所以名实相副也。”《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李林甫)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委尚书覆试,御史中丞监之,取名实相副者闻奏。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二回:“妹子这个名字,叫做有名无实,那里及得尧蓂姐姐弹得幽雅,他才名实相称哩。”参见“名副其实”。

名世

míngshì

①名显于世。《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朱熹集注:“名世,谓其人德业闻望,可名於一世者。”宋 陆游《书愤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明 叶盛《水东日记·张夏各推所长》:“两人竟各以所长名世。”《宦海第四回》:“(邵凤康)更兼经济非常,文章名世。”②指名显于世的人。宋 叶适《巽岩集 序》:“自有文字以来,名世数十,大抵以笔势纵放,凌厉驰骋为极功。” 宋 文天祥《抚州乐安县进士题名记》:“斯土也,盖文明之会也……是故名世出於其间。” 清 谈迁《北游录·上霍鲁斋大理书》:“名世在上,谊当蛰默,而忘其愚且贱,以干于下职事者,诚迫桑榆之景,限斥鷃之悲,庆其遭而惧其晚也。”

名士风流

míngshìfēngliú

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一回:好好!咱们名士风流,下该洒脱些才是。

名士夙儒

míngshìsùrú

名士:有名的人;夙儒:有学问的人。知名人士和老学者。《新唐书·萧复传》:“复衣垢弊,居一室,学自力,非名士夙儒不与游。”

名书锦轴

míngshūjǐnzhóu

锦轴:古代把历史写在带轴的锦缎上,代称历史。将名字写在史书上。《神童诗·劝学》:“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名书竹帛

míngshūzhúbó

书:书写,记载;竹帛:史书。把名字留在史书上。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名姝

mínɡshū

著名的美女。唐 李希济《妖妄传·张和》:“蜀郡豪家,富拟卓郑。蜀之名姝,无不毕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吴玠素服(岳)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宋 文天祥《名姝吟》:“名姝从何来,婉娈出神京。”清 李渔《蜃中楼·述异》:“访名姝,历尽花街。”廖仲恺《全民政治论 译本序》:“而场内演说后之馀兴,则有名姝之音乐会,舞蹈会。”

名水

míngshuǐ

犹名川。指大的江河。银雀山 墓竹简《孙膑兵法·雄牝城》:“营军取舍,毋回名水。”

名宿

míngsù

素有名望的人。《后汉书·朱浮传》:“浮年少有才能,颇欲厉风迹,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属,以为从事。”清 吴伟业《寿王鉴明五十诗》:“当世数大儒,如君号名宿。”冰心《晚晴集·我的故乡》:“不久,海军名宿萨鼎铭将军,就来了一封电报。”

名同实异

míngtóngshíyì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实异者也。”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元稹所说均田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名同实异。”

名头

míngtóu

名声;由头;名义;名号;名称:名头响亮

名王

míngwáng

①指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汉书·宣帝纪》:“(神爵二年)匈奴单于遣名王奉献,贺正月,始和亲。”颜师古注:“名王者,谓有大名,以别诸小王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晋 潘岳《闲居赋》:“故髦士投紱,名王怀璽。”唐 杨师道《咏马诗》:“徒令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隔水氊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②泛指皇族有封号的王。唐 李白《任城县厅壁记》:“则名王分茅,魏则天人列土。”

名位

míngwèi

官职与品位;名誉与地位。《后汉书 刘表传》轻荣财于粪土,贵名位于丘岳。

名闻

míngwén

名声。犹闻名。《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传》: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魏书·崔浩传》:“奚斤辨捷智谋;名闻遐迩”。②上报姓名。《晋书 元帝纪》及当官软弱,茹柔吐刚,行身秽浊,修饰时誉者,各以名闻。

名闻天下

míngwéntiānxià

形容名声极大。《北齐书·魏收传》:“功业显著,名闻天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这个以韩信而名闻天下的古淮阴,是南来水陆要冲的第一大码头。”

名闻遐迩

míngwénxiáěr

遐:远;迩:近。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亦“闻名遐迩”。 中国的长城名闻遐迩。《魏书 崔浩传》:“奚斤辨捷智谋,名闻遐迩。” 

名我固当

míngwǒgùdāng

叫我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名物

míngwù

①事物的名称、特征等。《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贾公彦疏:“此禽兽等皆有名号物色,故云‘辨其名物’。”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后有扬雄着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②给事物命名;辨明物理。董仲舒《春秋繁露·实性》:“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 ③有名的物产。宋 梅尧臣《和答韩奉礼饷荔支》:“韩盛人所希,四海馈名物。”④犹事物。梁启超《变法通议·幼学》:“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

名下无虚

míngxiàwúxū

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三卷:“俨如江西景德镇所烧窑器,瑰玮可观,可谓名下无虚矣。”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今得幸遇,真是名下无虚。

名贤

míngxián

著名的贤人。东汉 应劭《风俗通·十反·聘士彭城姜肱》:“中常侍曹节秉国之权,大作威福,翼宠名贤,以弭己谤。”《晋书 元帝纪》:“宾礼名贤,存问风俗,江东归心焉。”“其吴之高德名贤或未旌录者,具条列以闻。”唐 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诗》:“才淑随廝养,名贤隐锻鑪。”《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况先生是当代一位名贤。岂可当面错过?”

名显天下

míngxiǎntiānxià

形容名声极大。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名心

míngxīn

求功名之心。清 张岱《陶庵梦忆 序》:“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囈。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清 李渔《风筝误·遣试》:“老年最忌名心热,壮岁还愁宦念疎。”清 沉曰霖《晋人麈·异闻·刻阴骘文得中式》:“然自维迟暮,名心久冷,固非有为而为也。”

名扬四海

míngyángsìhǎi

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他这个无名小子,在这世界赛中勇挫其他世界名将,夺冠而回,真可谓名扬四海了!·关汉卿五侯宴 第四折》:“雄赳赳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参见“扬名四海”。

名扬天下

míngyángtiānxià

形容名声极大。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8回:“瓶儿罐儿也有两个耳朵,你须曾闻我等十节度使累建大功,名扬天下,大将王文德么?”王朔《一点正经没有》:“拿出那势不两立深恶痛绝劲儿——一打棍子我就名扬天下了。”

名鱼

míngyú

大鱼。《国语·鲁语上》:“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韦昭注:“名鱼,大鱼也。”

名誉扫地

míngyùsǎodì

指彻底失去声誉。她名誉扫地,没法在此呆下去了。王朔《过把瘾就死》:“我也在一边坐下,喘出一口气,感到名誉扫地,威信扫地。”

名园

míngyuán

著名的园囿。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唐 杜甫《奉中王手札诗》:“主人留上客,避暑得名园。”宋 周邦彦《瑞龙吟词》:“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明 朱有燉《风月牡丹仙第一折》:“小生再不敢希望佳期,但於明日在此名园,请邀东道,宴请芳卿。”清 唐孙华《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渌水名园比洛涘,板舆奉母方闲居。”

名噪一时

名震一时

míngzàoyīshí

míngzhènyīshí

名声震动当时社会。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新唐书 刘晏传》:“号神童,名震一时。”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此人名震一时,恐将来果报也在不可思议之列。”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 科场》:“朱半仙,时文中之能手也,名噪一时。”

名正理顺

名正言顺

míngzhènglǐshùn

míngzhèngyánshùn

名正:名义或名分正当;言顺:道理讲得通。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春秋 孔子《论语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唐·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高祖谥太武,用汉制;太宗谥曰文,行周道也。名正理顺,垂之无穷。”宋·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三卷:“三酒之名,以酌有事者,取赐酒则别为一名,庶几名正理顺。”元 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二折: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

名纸生毛

míngzhǐshēngmáo

名片纸磨得生了毛,字迹模糊了。比喻人的声誉下降,今不如昔。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刘鲁风投谒所知,为典谒所阻,因有诗曰:‘无钱乞与韩知客,名纸生毛不为通。’”

名秩

míngzhì

①名次。《文选·何晏 景福殿赋》:“屯坊列署,三十有二。星居宿陈,綺错鳞比,辛壬癸甲,为之名秩。”吕延济注:“秩,次也。言以甲乙为名次也。”②名位官阶。唐 韩愈《题张十八所居》诗:“名秩后千品,诗文齐六经。”《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初,太宗(赵光义)命文仲为翰林侍读,寓直禁中,以备顾问,然名秩未崇。宋 曾巩《母薛氏追封汉国太夫人制》:“盖列於廊庙,名秩既殊;故追荣其亲,命数亦异。”

名重

míngzhòng

名声显赫。《后汉书·袁安传》:“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其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闇。”《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薛涛笺)真正名重一时,流芳百世。”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此人名重,然其书法,实不甚佳。”

名重当时

名重一时

míngzhòngdāngshí

míngzhòngyīshí

重:敬重,器重。名望很高,在当时很有名。亦作“名震一时”、“名得当时”、“名噪一时”、“名倾一时”。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茂与孔休,蔡勋、刘宣、龚胜、鲍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并名重当时。”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师住径山时,名重一时,如侍郎张公子韶,状元汪公圣锡少卿、冯公济川俱问道。”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这位朱大人,学问经济,名重一时。

名踪

míngzōng

名声和踪迹。宋 侯蒙《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名族

míngzú

犹名姓。《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高诱注:“名,字。族,姓。”。”②名门望族。《史记·项羽本纪》:“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王廼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二》:“成都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车。”清 葆光子《物妖志·兽类·猴》:“有侯将军者,富贵名族,仕御马院,蒙天子眷宠。”

míng

茶。引申义:由嫩芽制成的茶,而茗由吴人陆玑《毛诗·草木疏》发表,说"蜀人作茶,吴人作茗"。或由老叶制成的茶(取其特殊的食疗功效)。又:《尔雅·释木》“檟,苦荼”晋 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宋 宋自逊《蓦山溪 自述》:“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

茗碗唾壶

míngwǎntuòhú

茗,指优质的茶叶;碗,指茶碗。唾壶:唾,指唾液;壶,指一种小口阔腹的器皿,常用于盛痰或唾液。《红楼梦第三回》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唾壶等物。

茗饮

míngyǐn

①茶汤。三国魏 张揖《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②以茶为饮料的简说。宋 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宋代陈渊《同魏李修雪中闲步》携手望春同茗饮,小坊灯火自相亲。《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奇氏)后,高丽人,徽政院使图们岱尔进为宫女,主供茗饮以事帝(元惠宗),性颍黠,日见宠幸。

míng

①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铸、刻或写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迹或警诫自己的文字:铭刻。铭文。铭志。墓志铭。座右铭。在器物上刻字,表示纪念,永志不忘:铭记。铭心。铭骨。铭诸肺腑(喻永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八》自昔帝王必有佐命之臣,功铭鼎彝,侑食清庙,以劝万世。宋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②可作动词表示写铭记。宋 苏轼《三槐堂铭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③信守的话语。《庄子·让王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

铭感不忘

mínggǎnbùwàng

铭:在器物上刻字,比喻记在心里。深刻地记在心里,感激不忘。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得蒙仗义释放,已是铭感不忘,厚贶断不敢受。”

铭感五内

mínggǎnwǔnèi

比喻内心非常感激。

铭功

mínggōng

在金石上刻写文辞,记述功绩。《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铭功封石,倡呼而还。”李贤注:“为刻石立铭於燕然山。”《宋书 本纪武帝下》夫铭功纪劳,有国之要典,慎终追旧,在心之所隆。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吕望铭功於昆吾,仲仙鏤绩於庸器。”王闿运《振威将军武提督碑》:“其先出于武丁,铭功作族。”

铭怀

mínghuái

铭记在心。《宋书·武帝纪上》:“念功惟德,永言铭怀。”

铭肤镂骨

铭肌镂骨

míngfūlòugǔ

míngjīlòugǔ

同“铭心镂骨”。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鏤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唐·令狐楚《代李仆射谢男赐绯鱼袋表》:“铭肤镂骨,不敢殒坠。”

铭记不忘

míngjìbùwàng

比喻牢记在心,永远不忘。这次事故让我终身铭记不忘。梁晓声《表弟》:“我相信,他将庆幸自己的生活里出现过那么一个女孩儿,他将对我终生铭记不忘!”

铭飨

míngxiǎng

谓列名受祭。《晋书·武帝纪》:“沛王子文薨。以故太傅郑冲 …… 齐王攸等皆列於铭饗。”

铭心

míngxīn

指刻在心里,牢记不忘。如:那一段经历铭心刻骨,永远难忘。《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铭心立报,永矣无贰。” 宋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铭心既往,图报方来。”《聊斋志异 褚遂良》君乃唐朝锗遂良,曾有恩于妾家,每铭心欲一图报。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我对于报章,向来就不是博览家,然而这半年来,已经很遇见了些铭心绝品。” 参见“刻骨铭心”。

铭心刻骨

铭心镂骨

míngxīnkègǔ

míngxīnlòugǔ

铭、刻:镂:雕刻,在器物上刻出字迹。刻写在心上骨上。形容感念甚深,永记不忘。唐 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铭心鏤骨,无报上天。” 明 张居正 《谢赉银币疏》:“铭心鏤骨,惟安社稷以为图。”明 李开先《林冲宝剑记》:“恩同海岳,铭心刻骨难忘。”水浒传 第九七回:“真是铭心刻骨,誓死图报!”红楼梦 第三二回:“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生降死不降”》:“这志愿,便到现在也铭心刻骨。”《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革命作家出自铭心镂骨的仇恨,塑造生死搏斗的灵魂。”

铭诸肺腑

míngzhūfèifǔ

比喻永记不忘。回眸自己走过的人生旅程,总有一些足迹让人铭诸肺腑而历历在目。

míng

洺河:水名,在中国河北省;洺州:古地名,在今中国河北省永年县。《明史卷二十二 熹/喜宗》(天启元年五月)辛酉,陕西都指挥陈愚直以固原兵入援,溃于临洺。未几,宁夏援辽兵溃于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