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 míng | ①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作动词表示彰显、发扬。见“明德”条中“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②清楚,知道: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阐明。作动词表示“使明白”。《庄子·齐物论》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唐 杜甫《梦李白诗之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③懂得,了解: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④公开,不隐蔽:明说。明讲。明处。⑤能够看清事物: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又特明吏事,留心政术,简靖宽和,坦于任使。⑥睿智:英明。贤明。明君。⑦目,视觉,眼力:失明。《孟子·梁惠王上》: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⑧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⑨次(专指日或年):明日。明年。⑩中国朝代名:明代。11.姓。11.动词,点火。参见“明火执仗”。 |
明白 | míngbái | ①清楚;明确。《墨子·旗帜》:“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唐 元稹《四晧庙》诗:“出处贵明白,故吾今有云。”《朱子语类 卷六七》:“《易传》明白,无难看。”②确实。《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王安甚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既总闲牧,因择良马内范阳,又夺张文俨马牧,反状明白。”③明净;白净。《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唐 孙棨《北里志·王团儿》:“次曰福娘,字宜之,甚明白,丰约合度,谈论风雅,且有体裁。”④清白;光明。《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注:“言己修行清白,皎然日明。”《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⑤公然;显然;不含胡。《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夜与妻故来相别,不敢明白见你。”元 秦简夫《东堂老 第三折》:“他那里是着我叫,明白是羞我。”⑥了解;知道。《老子 第十章》:“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庄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⑦聪明;懂道理。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九徵》:“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於玄虑。”⑧犹明证。《晋书·王恭传》:“(王国宝)与其从弟绪同党凶狡,共相扇动。此不忠不义之明白也。”⑨辩明;辩白。唐 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执事好贤乐善,孜孜以荐进良士,明白是非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生前无分辨处,做鬼也要明白此事。”⑩了当。《何典 第二回》:“若未曾明白,要防他赶上司。”刘半农注:“明白,了当也。” |
明白了当 | míngbáiliǎodàng | 形容说话或做事干净利落。 |
明保 | míngbǎo | ①尽力保护;佑助勉励。②清制,京外大臣推荐有才能的人或叙录有功劳的官员,请求以某项官职任用或加以某项荣,奏报以后,交吏部审议。《老残游记第三回》:“宫保听着很是喜欢,所以打算专摺明保他。” |
明辟 | míngbì | ①明君。《尚书·洛诰》:“朕復子明辟。” 蔡沉集传:“明辟者,明君之谓。”《北史·隋越王侗传》:“今海内未定,须得长君,待四方乂安,復子明辟。” 《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武三思尝以事属,(宋)正色拒之曰:“今太后既复子明辟,王当以侯就第,何得尚干朝政!独不见(吕)产、(吕)禄之事乎!”清 洪昇《长生殿·收京》:“就军前瞻天仰圣,共尊明辟。”②谓还政于君。《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论》:“邓后称制终身,号令自出,术谢前政之良,身闕明辟之义。”《后汉书·杜根栾巴等传赞》:“邓(邓太后)不明辟,梁(梁太后)不损陵。慊慊欒杜,讽辞以兴。”明法,严明法律。《孔子家语·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参见“复子明辟”。 |
明辨 | míngbiàn | 明确地分辨;辨别清楚。《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清 姚鼐《赠孔撝约假归序》:“言忠信,行篤敬,本也;博闻明辨,末也。” 陶行知《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我们对于国外学制的经验,应该明辨择善,决不可舍己从人,轻于吸收。” |
明辨是非 | míngbiànshìfēi | 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3章:“但是我希望你明智的心中,还能保存一点冷静的明辨是非的理智。” |
明并日月 | míngbìngrìyuè | 光辉灿烂可以与日月相比拟;旧时多用于称颂圣贤、帝王。《礼记·经解》:“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晋·刘琨《对进表》陛下明并日月,无幽不烛;深谋远虑,出自胸怀。 |
明察 | míngchá | 明晰地看到;机警地发觉。明察秋毫。《庄子·盗跖》:“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秉人之知谋以为明察。”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帝内虽明察,外若不了,老臣宿将皆轻帝。《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若不尚明察,则守文之良主也。 |
明察暗访 明查暗访 | míngcháànfǎng | 察:调查研究;访:查询。公开察看了解;暗中调查访问。指用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进行调查了解。经过王队长明察暗访,这个案子终于有了眉目。清 林则徐《覆奉访察碎石工程情形折》:“臣仰奉谕旨,明察暗访,不必丞丞。”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八回:“差你往齐东村明查暗访,这十三条命案是否服毒?”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方老板明查暗访,先在店里查,伙计中有谁手脚不干净?” |
明察秋毫 不见舆薪 | míngcháqiūháo bùjiànyúxīn |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明诚 | míngchéng | ① 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②明哲真诚。前蜀 杜光庭《请驾不巡幸军前表之二》:“臣叨深睿奬,倍慊明诚,尘浼宸严,不任待责望恩迫切祷祈之至。”《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先皇帝诞膺天睠,光绍帝图,明诚动於三灵,德泽被於四海,方期偃革,遽嘆遗弓。” |
明耻教战 | míngchǐjiàozhàn |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魏书·张普惠传》:“文武之道,自昔成规;明耻教战,振古常轨。” |
明饬 | míngchì | 同“明敕”。告诫,命令。《汉书·循吏传·黄霸》宜令贵臣明飭长吏守丞,归告二千石,举三老孝弟力田孝廉廉吏务得其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请明饬吏部,应曾经论罢之人,虽免约法,而赃状显白,并须经郊,方许参注。清 管同《楚昭王论》夫苟君臣不忘仇讎,则必明飭政刑以肃纪纲。 |
明窗净几 | míngchuāngjìngjī | 形容室内明亮、整洁。宋 欧阳修《试笔 学书为乐》:“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丰子恺《钱江看潮记》:“看见列着明窗净几,全部江景被收在窗中,果然一好去处。”亦“窗明几净” |
明达 | míngdá | ①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通达。《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晋书 武帝纪》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既长,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②通达的人。 |
明旦 | míngdàn | ①天亮。《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帝挺身上马,帅数百人出战,与黑蠡拒战,自晡达明旦,矢石不息。②明晨。③明天。 |
明德 | míngdé | ①光明之德;美德。《礼记·中庸》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宋 朱熹《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参见“明①”。《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逸周书·本》:“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问伯父。”《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晋书 景帝纪》大将军世载明德,应期作辅。《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梁)琛曰:“太傅上庸王(慕容)评,明德茂亲,光辅王室;…” 唐 韩愈《原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宋 曾巩《谢雨文》:“吏无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赐之,其尚终惠。”清 孙枝蔚《春木诗之四》:“愿崇明德,以娱高年。”②指才德兼备的人。《左传 王孙满对楚子》天祚明德,有所底止。《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朱熹集传:“明德,谓明德之君,即太王也。”《晋书 文帝纪》昔先王选建明德,光启诸侯,体国经野,方制五等。南朝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餘生幸已多,矧迺值明德。”③彰明德行。《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姦,昭公灭私也。”《荀子·成相》:“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晋书 文帝纪》光泽庶方,永终尔明德。《晋书 惠帝纪》并以明德茂亲,忠规允著,首建大策,匡救国难。唐 李德裕《授张仲武招抚使制》:“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 |
明德惟馨 | míngdéwéixīn | 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香气。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尚书 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 |
明发 | míngfā | ①黎明;平明。《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朕思百姓病苦,民多非命,明发不寐,疚心疾首。②谓孝思。③早晨起程。④谓揭发查清。⑤阐明,发明。⑥清代军机处草拟上谕有明发、廷寄之别,有关巡幸、上陵、经筵、蠲赈、及内侍郎以上,外臣总兵、知府以上黜陟调补的谕旨,称为明发,经内阁传抄以次交于部科。 |
明发不寐 | míngfābùmèi | 明发:破晓,天色发亮;寐:昨。通宵未睡。《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
明罚敕法 | míngfáchìfǎ | 罚:刑罚;敕:整饬。严明刑罚,整顿法度。《周易 噬嗑》:“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晋书·郭璞传》然后明罚敕法,以肃理官,克厌天心,慰塞人事。 |
明法 | míngfǎ | ①使法令严明。②明确的法令。③通晓法令。《晋书 元帝纪》二千石令长当祗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④明显的规律。⑤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建元初令郡察人材,设四科,其三曰明习法令,为明法的开始。唐宋科举都有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 |
明法审令 | míngfǎshěnlìng | 审:谨慎。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出现差错。战国《尉缭子·战威》:“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晋书 元帝纪》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 |
明妃 | míngfēi | 喊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南朝梁 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唐 杜甫《咏怀古跡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宋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宫时,泪湿春风鬢脚垂。”郭沫若《东方集·再出夔门诗》:“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 |
明公 | mínggōng | 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晋书 文帝纪》令大魏之德,光于唐虞;明公(司马昭)盛勋,超于桓文。 |
明公正道 明公正气 明公正义 | mínggōngzhèngdào mínggōngzhèngqì mínggōngzhèngyì |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十七回:“若遇着买花儿东西,明公正义问他要。”曾朴《孽海花》第十五回:“这会儿,鬼使神差,活该败露!爽性明公正气的把簪儿拿出手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 |
明光烁亮 明光锃亮 明光铮亮 | míngguāngshuòliàng míngguāngzèngliàng míngguāngzhēngliàng | 光亮耀眼。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牛小水他们往他俩身上一搜,马上把那两卷票子,两个宝石戒指,一条明光烁亮的金链子搜了出来。”《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又站在一旁端详一会儿,确信自行车已经明光锃亮,纤尘不染,才古怪地嘘了一口长气。”西虹《家》:“窗户上的大玻璃明光铮亮。” |
明河 | mínghé | 天河,银河。唐 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宋 欧阳修《秋声赋》:“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宋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黄节《七夕园坐夜归同菑叟诗》:“雨后明河淡欲流,病餘不觉已成秋。” |
明晃晃 | mínghuǎnghuǎng | 光亮闪耀。明晃晃的刺刀。元 睢景臣《高祖还乡》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 |
明慧 | mínghuì | 聪明,聪慧。刘向《说苑·谈丛》:“辩智明慧,不如遇世。”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拓跋晃)明慧强识,闻则不忘。唐 陈鸿《长恨歌传》:“非徒殊艳尤态致是,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 曹禺《雷雨第一幕》:“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 |
明婚正配 明婚正娶 | mínghūnzhèngpèi mínghūnzhèngqǔ | 指经过正式手续的婚姻,现指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合法婚姻。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你小姐元是我崔文远明婚正配许与侄儿崔通的。”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那里是明婚正娶,公然的伤风败俗。”明·冯梦龙《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一卷:后来虽然做了亲,元不是明婚正配。清·李渔《凰求凤·作难》那曹家女子,或者说是明婚正娶,又且结发在先。 |
明火持杖 明火执械 明火执仗 | mínghuǒchízhàng mínghuǒzhíxiè mínghuǒzhízhàng | 明:用为动词;点明;执:拿着;仗:兵器。点着火把;拿着兵器。形容公开劫掠;也指毫无隐蔽地干坏事。《元典章·刑部·从贼不得财者免刺》:“从贼孙伯奴、孟干儿与首贼朱伴儿、李佛保等四人明火持杖强劫梁贤十家。”明·无名氏《临潼斗宝》楔子:“我是首将来皮豹,善晓六韬知三略,明火持杖打劫人,随着展雄做强盗。”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我在这瓦窑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执仗 ,无非赤手求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有一夜,无端被强盗明火执仗的抢了进来。清·毛祥麟《对山余墨·石洞绣鞋记》:“即募死士百人,明火执械为前锋,千军后随。” |
明见 | míngjiàn | ①明白看到;明显见于。《庄子·知北游》:“明见无值,辩不若默。”《史记·张仪列传》:“夫赵王之很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且以大王为可亲乎?”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虽唯通用例》:“《礼记·表记篇》:‘唯天子受命于天。’郑注曰:‘唯当为虽。’此‘虽’‘唯’通用之明见于经典者。”②高明的识见。《老残游记 第二十回》:“许大磕头,说:‘大老爷明见!开恩!’” |
明见万里 | míngjiànwànlǐ | 对于外界或远方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也比喻人有预见。清 李渔《比目鱼 征利》:“真可谓明见万里,智察秋毫。”凌力《少年天子》第五章:“母后明见万里,儿遵命,不日即拜多尼为征南大将军。” |
明鉴 | míngjiàn | 明亮的镜子。指能够引以为戒的明显的前例。明察,洞察。旧时称颂人有见识有眼力。明显的鉴戒或借鉴。《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于尔大神,其明鉴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
明鉴未远 | míngjiànwèiyuǎn | 明鉴:明显的鉴戒。明显的教训没过多久,不要忘记。《后汉书·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近习之权,复相扇结。”《魏书·世宗纪》:“慎狱重刑,著于往诰。朕御兹宝历,明鉴未远,断决烦疑,实有攸愧。” |
明教不变 | míngjiàobùbiàn | 教令明确,让老百姓有所适从,便不会发生变乱。《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
明经 | míngjīng | ①通晓经术。《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金)涉明经俭节,诸儒称之。《汉书·刘向传》:“更生年少於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漯水又东逕徵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宋 俞文豹《吹剑录外集》:“夏侯胜以明经取青紫语门人,臣尝鄙之,何敢復以此耸诱其徒。”《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以谏大夫贡禹明经著节,乃使人致意。②代以明经射策取士。 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今请杂取前代之制,立明经一科,以畅达教恉,阐发大义,能以今日新政,证合古经者为及格。”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一、文献通考·选举四》、 清 顾炎武《日知录·明经》。③明清对贡生的尊称。《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这陆氏 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好色身亡,把孩子严加教诲。后来明经出仕,官为别驾之职。”《儒林外史 第十八回》:“此位是石门隋岑庵先生,是老明经。” |
明旌 | míngjīng | ①丧具。旧时竖在灵柩前或敷在棺上,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幡。《 |
明镜 | míngjìng | ①明亮的镜子。魏晋 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不治”指不揩拭。明镜不拭,积满尘土。)唐·张九龄《照镜见白发联句》:“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碧野《雪路云程·驰往巴仑台》:“水深无波,像一面明镜,映照着四山的倒影和当空飘游的白云。”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面对明镜)唐 李白《长相思 其二》:“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宋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②用以称颂官吏判案公正,没有冤屈。《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伏乞相公高抬明镜,昭雪前寃!”元·关汉卿《窦娥冤 第二折》:“只望大人高抬明镜,替小妇人做主咱。”③喻月亮。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之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明·刘基《怨王孙》词:“明镜飞上青天,照无眠。”明·高棅《赋得罗浮霜月怀二逸人》:“梦回明镜没,寂历闻幽蛩。” |
明镜高悬 | míngjìnggāoxuán | 像一面明亮的镜子高高悬挂在面前。称颂官吏审案严明;判案公正;不使人受冤含屈。也比喻目光敏锐;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 |
明君 | míngjūn | ①贤明的君主。《左传·成公二年》:“大夫为政,犹以众克,况明君而善用其众乎?”《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晋书 武帝纪》且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北魏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受爵明君之朝,庆觴父母之室,不亦美乎!”唐 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诗》:“还应雪耻,持此报明君。” 明 刘基《拟连珠之六八》:“去奢尚俭,明君所以弭邪侈。”②舞名。宋 乐史《绿珠传》:“緑珠能吹笛,又善舞明君。” |
明来暗往 | míngláiànwǎng | 公开或暗地里来往。形容关系密切,往来频繁。浩然《艳阳天》第120章:“马小辫跟马之悦明来暗往,大伙儿嘴上不说,心里都有数目字儿。” |
明廉暗察 | míngliánànchá | 犹言明察暗访。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八卷:“正不怕明廉暗察,信不让于春秋里季札,治不让颖川黄霸。” |
明练 | míngliàn | ①熟悉;通晓。《三国志·魏志·田豫传论》:“田豫居身清白,规略明练。”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宋 吴坰《五总志》:“於舍人中选一人明练政事者,专机密,谓之解事舍人。”②明达纯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夫以子建明练,士衡沉密,而不免於谬。”《明史·方逢时传》:“逢时才略明练,处置边事,皆协机宜。” |
明露 | mínglù | 显露。《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二年》:“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发有二色,以谓表里足以明露,公私分计足用相保,义虽君臣,恩犹骨肉。” |
明略 | mínglüè | 高明的智谋。张衡《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后汉书 袁绍传》以曹兗州(曹操)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伯珪(公孙瓒),众实疲敝,而主骄将忲,军之破败,在此举矣。《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论》:“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周书·赫连达传》:“宇文夏州昔为左丞,明略过人,一时之杰。” 《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是日,以太后令,数苍梧王(刘昱)罪恶,曰:“吾密令萧领军潜运明略。安成王准,宜临万国。”唐 刘禹锡《华佗论》:“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 |
明伦堂 | mínglúntáng | 多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笑林广记 小恭五两》饬门斗:“押至明伦堂重惩,为大不敬者戒。” |
明媒正礼 明媒正娶 | míngméizhènglǐ míngméizhèngqǔ | 明、正:形容正大光明。旧指正式婚姻。元 柯丹邱《荆钗记 抢亲》:“我当初嫁你,也是明媒正娶。”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回:“老爷老奶奶明媒正礼与大爷娶的正头妻,上边放着老爷老奶奶,谁敢休?”老舍《四世同堂》:“她并不感激他,因为既是明媒正娶,她自有她的身分与地位。” |
明灭 | míngmiè | 灭,暗,看不见。指时隐时现,忽明忽暗。星光明灭。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覩。”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唐 温庭筠《菩萨蛮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宋 朱敦儒《好事近 摇首出红尘》:“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
明灭可见 | míngmièkějiàn | 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星光明灭。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明敏 | míngmǐn | 聪明机敏。《资治通鉴 梁纪十四》(西)魏丞相(宇文)泰于行台置学,取丞郎、府佐德行明敏者充学生,悉令旦治公务,晚就讲习。《北齐书·文宣帝纪》:“(文宣)内虽明敏,貌若不足,世宗每嗤之。”《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上性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赵志忠)自幼陷虏,为人明敏。”鲁迅《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大概明敏的读者,所得必当更多于我。” |
明明 | míngmíng | ①显然如此,确实。清楚,显然。这话明明是她说的,还用争?工业落后的问题,明明是我们自己的问题。②急急忙忙。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董生(董仲舒)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 |
明明白白 | míngmíngbáibái | 清清楚楚,明确无误;正大光明。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账目已明明白白,并无分文来去。”《杨家将演义》第十三回:但须不设暗计,明明白白,有手段平空拿我,吾即拜降。 |
明明德 | míngmíngdé | 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明明德是儒学三纲之一。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笑林广记 中酒》弟子又问:“‘在明明德’如何讲?”师遽捧额曰:“且住,我还中酒在此。” |
明明赫赫 | míngmínghèhè | 形容光亮夺目,声势显赫。《诗经 大雅 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太平天国·军次实录》:“天上之日月风雷、雨雪寒暑,明明赫赫,不可胜述矣。” |
明命 | míngmìng | ①圣明的命令。《礼记·大学》:“太甲:‘顾諟天之明命。’帝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晋书 武帝纪》至于皇考文王(司马昭),睿哲光远,允协灵祇,应天顺时,受兹明命。《明史·怀献太子见济传》:“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明 宋濂《代祀高丽国山川记》:“皇帝受天明命,丕承正统。”②特指帝王的命令,诏旨。《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唐 韩愈《沂国公先庙碑铭》:“臣适执笔隶太史,奉明命,其可以辞!”宋 曾巩《知制诰授中司制》:“掌明命,总持宪纲,非博学有文,强毅忠篤,曷可以兼斯任哉!”③犹尊名。恭敬地命名。《礼记·祭义》:“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郑玄注:“明命,犹尊名也,尊极於鬼神,不可復加也。” 孔颖达疏:“明犹尊也;命犹名也。”④谓成其教命。《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明命使赋。”马瑞辰 通释:“尔雅·释詁:‘明,成也。’明命犹言成命,谓成其教命使布之也。” |
明眸皓齿 | míngmóuhàochǐ | 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的美貌。亦指代美女。唐 杜甫《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元 汤式《集贤宾·友人爱姬为权豪所夺套曲》:“叫喳喳锦缆移,闹垓垓画桨摇。那里取明眸皓齿姆军稍,更做道孙武子教得来武艺高。”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一日晨兴,有少女搴帘入,明眸皓齿,光艷照人。”清 钮琇《觚賸·团圆》:“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闭良家。”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 |
明眸善睐 | míngmóushànlài | 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
明目 | míngmù | ①指明亮,视力好的眼睛。《商君书·错法》:“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②使眼睛看得清楚。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开襟驱瘴疠,明目扫云烟。”郭沫若《孔雀胆》第三幕:“爸爸教我说是蛇胆酒,吃了清心明目。”③谓扬眉张目。唐 杨炯《宴皇甫兵曹宅》诗序:“ 皇甫君冠冕於安定,李校书羽仪於陇西,岑正字明目於汉南,石宫坊抵掌於河朔。”④看到了希望。《汉书·王莽传上》:“赖蒙陛下圣德,扶服振救,遮扞匡衞,国命復延,宗室明目。” |
明目达聪 | míngmùdácōng | 或达聪明目。眼睛明亮,耳朵灵敏。形容力图透彻了解。《尚书·舜典》: "明四目,达四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永惟古之王者,御治之始,必明目达聪以防壅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自昔帝王即政之初,首辟四门,达聪明目,访予落止,小毖求助。明 王鏊《亲政篇》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清·无名氏《杜诗言志 卷五》当此际者,正宜明目达聪,励精图治。 |
明目张胆 | míngmùzhāngdǎn | 直截了当地,不加掩饰地;原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后人据此典故提炼为出成语“明目张胆”。 |
明年 | míngnián | 今年的下一年;第二年。东汉 班固《苏武传》武使匈奴,明年,(李)陵降,不敢求武。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明年复攻赵。《汉书 李广苏建传》明年陵降。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宋 苏轼《喜雨亭记》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
明器 | míngqì | ①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从宋代起,纸明器逐渐流行,陶、木等制的渐少。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晋书 宣帝纪》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北史·后妃传上·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其幽房大小,棺椁质约,不设明器;至於素帐縵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②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
明枪暗箭 | míngqiāng’ànjiàn | 比喻种种公开和隐蔽的攻击、伤害。元 无名氏《独角牛》:“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鲁迅《三闲集 通信》现在正有许多正人君子和革命文学家,用明枪暗箭,在办我革命及不革命之罪。 |
明抢暗偷 | míngqiǎng’àntōu | 公开抢劫,暗中偷盗。碧野《大巴山人》:“最使她痛恨的是,有些坏人滥伐森林,把木材明抢暗偷运出山去贩卖。”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六回:“白吃白喝明抢暗偷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 |
明敲明打 | míngqiāomíngdǎ | 指人说话直接与做事率直,不搞背后动作。我喜欢明敲明打的做法。 |
明日黄花 | míngrìhuánghuā | 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切记不是明天的黄花。宋代胡继宗 《书言故事·花木类》就称:“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
明如指掌 | míngrúzhǐzhǎng | 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象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予于《聊斋》,钩清段明,明如指掌。”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第二节:“况汉口有极大市街,依托掩护,逸以待劳,持久之力,明如指掌。” |
明睿 明叡 | míngruì | ①聪明有远见。《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呜呼!惟尔诞资明睿,岐嶷夙成。《资治通鉴 宋纪一》皇子(拓跋)焘年将周星,明睿温和,立子以长,礼之大经,若必待成人然后择之,倒错天伦,则召乱之道也。明 李贽《与耿司寇告别书》:“新邑明睿,唯公家二三子侄,可以语上。”清 陈确《哭吴子裒仲文》:“以吾仲木裒仲之明睿,必终鉴知之,而今已矣!”②犹清澈。端木蕻良可塑性的:“忧郁而缠绵的爱情的最后纯青色的爆花,在明睿的泪湖里浮载着。” |
明若观火 | míngruòguānhuǒ | 象看火那样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尚书 盘庚上》:“予若观火。”宋 蔡沈集传:“我视汝情,明若观火。” 周作人《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书》:“这个主张的理由明若观火,一国的文学如不是国民的,那么应当如何。” |
明赏不费 | míngshǎngbùfèi | 赏赐得当,就不浪费财物。《商君书·赏刑》:“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故曰:‘明赏不费。’” |
明慎 | míngshèn | 明察审慎。《易·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后汉书·章帝纪》:“有司明慎选举,进柔良,退贪猾。”《晋书 文帝纪》公明慎用刑,简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纠不虔,是用锡公鈇钺各一。《晋书 元帝纪》各明慎奉行。唐·虞世南《赋得慎罚》:明慎全无枉,哀矜在好生。五疵过亦察,二辟理弥精。宋·曾巩《胡援杜紘刑部郎中制》:“尚思明慎,以称厥官。”清·钱泳《履园丛话·旧闻·独立捐办御道》:“楫字济川,诸蒋中家最饶,性慷慨,仗义疏财。官刑部十年,明慎练达,囹圄有颂声焉。” |
明升暗降 | míngshēngànjiàng | 指表面上升官,而实际上被削去权力。明眼人可以看出你这是明升暗降的把戏。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就是再添一千个都老爷,也抵不上两个监督、一个织造的好:这叫做‘明升暗降’。” |
明圣 | míngshèng | 明达圣哲。《管子·霸言》:“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宋 丁谓《丁晋公谈录》:“太祖明圣、慈惠,歷代创业之主不可比也。”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澳门纪略 跋》:“今天子明圣,抚外夷有道。” |
明师 | míngshī | 贤明的老师。《韩非子·五蠹》:“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晋 葛洪《抱朴子·勤求》:“由此论之,明师之恩,诚为过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可不求之乎?”《老残游记第九回》今日幸见姑娘,如对明师。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 |
明识 | míngshí | ①透彻了解。《孔丛子·陈士义》:“非信义君子明识穷达,则不可。”《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但谄媚取容,虽闇亦所明识也。②高明的见识。《晋书·荀勖传》:“又尝在帝坐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咸未之信。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举世伏其明识。”宋 曾巩《移沧洲过阙上殿札子》:“(英宗)虽早遗天下,成功盛烈,未及宣究,而明识大略,足以克配前人之休。”明 郎瑛《七修类稿·义理一·羲之子昂》:“余尝观羲之諫殷浩北伐书,喜其事理通畅,深中当时之弊;劝其辑和朝廷,又见明识远略。”③明理,有见识。《南史·刘穆之传》:“其妻江嗣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 宋 苏辙《颍滨遗老传上》:“母成国太夫人程氏,亦好读书,明识过人,志节凛然。” |
明时 | míngshí | ①阐明天时的变化。《易·革》:“君子以治厤明时。”孔颖达疏:“脩治厤数以明天时也。”南朝梁 陆倕《新刻漏铭》:“治歷明时,盈缩之度无準。” 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治歷明时之本,固在于此也。”②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古时常用以称颂本朝。《隶续·沛相范皮阙》:“嗟痛明时,仲治旡年。”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志欲自效於明时,立功於圣世。”唐 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严复《戊戌八月感事诗》:“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 |
明十三陵 | míngshísānlíng | 明朝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清 纳兰性德《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
明试 | míngshì | 明白考验。公开考核。《尚书·舜》: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孔颖达疏:诸侯四处来朝,每朝之处,舜各使陈进其治理之言,令自説己之治政。既得其言,乃依其言明试之。《晋书 元帝纪》其次听言观行,明试以功。《资治通鉴 魏纪五》明试以功,三载考绩,诚帝王之盛制也。唐 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往在贞元,俱从宾荐,司我明试,时维邦彦。清 龚自珍明良论三:敷奏而明试,吾闻之乎唐虞。 |
明世 | míngshì | 政治清明的时代。《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三国志·蜀志·孟光传》:“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 明 李贽《复周南士书》:“如公大才,际明世,正宜藏蓄待时,为时出力也。” |
明恕 | míngshù | 明信宽厚;明察宽大。《左传·隐公三年》:“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宋 曾巩《韩晋卿莫君陈刑部郎中制》:“夫惟篤於明恕,可以副朕钦恤之心。” 明 李东阳《姜贞庵传》:“迁南京刑部郎中,讞鞫明恕。” |
明堂 明唐 | míngtáng | ①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吕氏春秋 通诠》载,明堂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左右房……左出谓之青阳,南出谓之明堂,西出谓之总章,北出谓之玄堂。《乐府诗集·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史记 孝武本纪》天子从封禅还,坐明堂,群臣更上寿。唐 李商隐《韩碑》:“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汉书 王莽传》是岁,莽奏起明堂。唐 韩愈《石鼓歌》:“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己未,内外官并以明堂赦书加恩,宰相韩琦封仪国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明堂之礼,有汉武汾上之制,绍兴元年,实已行之。②墓前祭台。又称为券台。《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坚起明堂,缮南北郊,郊祀其祖(苻)洪以配天,宗祀其伯(苻)健于明堂以配上帝。③秋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昊天四祭,在春曰祈谷,在夏曰大雩,在秋曰明堂,在冬曰圜丘,名虽不同,其实一也。④名堂;花招。 |
明堂正道 | míngtángzhèngdào | 犹明公正气。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还跟不上他,才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给他做了屋里人。” |
明通 | míngtōng | 明白通达;清楚而流畅。畅通无阻;使畅通无阻。深通;通晓。《荀子·哀公》:“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荀子《不苟》: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 |
明推暗就 | míngtuīànjiù | 表面上推拒,暗地里接受。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拒绝的样子。他明推暗就地接受了贿赂。清 李渔《慎鸾交 债饵》:“那老婆子走来央求我,被我故意作难,说了几句明推暗就的话,少不得我前脚走到,他后脚自会赶来。” |
明驼 | míngtuó | 善走的骆驼。《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一》:“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引作“明驼千里脚”。 清 孔尚任《桃花扇·逃难》:“似明驼出塞,琵琶在怀,珍珠偷洒。” 郁达夫《题文姬归汉图 诗》:“朔风度雁门,雪没明驼足。” |
明王 | míngwáng | ①圣明的君主。《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庄子·应帝王》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隋 王通《中说·天地》:“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寃人。”宋 范仲淹《君以民为体赋》:“先哲格言,明王佩服。”《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果能自信,则明王復作。”①旧时社神封号。《魏书·地形志》中载,东彭城郡勃海县有东海明王神。佛教也有明王之称,如不动明王、大威德明王等。明,光明。以有智力摧垮一切魔障之威德,故云明王。 |
明威 | míngwēi | 指上天圣明威严的旨意。《尚书·多士》:“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勑殷命终于帝。”《管子·霸言》:“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汉书 王莽传中》皇天明威,黄德当兴,隆显大命,属予以天下。晋 刘琨《劝进表》:“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宋 叶适《代宋彦远青词》:“上穹垂鉴,厥有明威;下人何知,独私恩造。” |
明霞 | míngxiá | 灿烂的云霞。唐 卢照邻《驸马都尉乔君集序》:“明霞晓挹,终登不死之庭;甘露秋团,儻践无生之岸。”宋 叶梦得《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元 刘因《山家》:“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綺,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她的两只眼睛可火亮火亮,就像早晨草原上燃起的一片明霞。” |
明效大验 | míngxiàodàyàn | 显著而又巨大的效验。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事既无可奈何矣,其明效大验已众箸于天下矣。” |
明心见性 | míngxīnjiànxìng | ①佛教语。谓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林语堂《论买东西》:“宋儒喜欢讲明心见性,以庄以诚求之,要除去物欲之蔽。” |
明信 | míngxìn | ①犹言诚心敬意、确信、贤明而诚笃、信物。赏罚明信。南朝陈 徐陵《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国家体兹明信,有同皎日。唐 柳宗元《送元暠师序》中山刘禹锡,明信人也。宋 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惟有明信,乃成茂勋。清 沈起凤《谐铎·鬼婿》妾有玉佩一枚,持献萱堂,以作明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金主(完颜雍)幸东宫,谓太子曰:汝惟无忘祖宗仁厚之风,以勤修道德为孝,明信赏罚为治而已。②北齐时期,明信也是妃子的称号。 |
明星 | míngxīng | ①明亮的星。唐 杜牧《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②借指织女星。③启明星。即金星。④指彗星。⑤传说中华山仙女名。⑥称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⑦旧时称交际场中有名的女子。⑧比喻杰出的人物或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珍品。 |
明刑弼教 | míngxíngbìjiào | 弼:辅助。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尚书 大禹漠》:“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唐 张说《起义堂颂》明刑弼教,道尊老氏。 |
明刑不戮 | míngxíngbùlù | 指刑罚严明,人民就很少犯法而被杀。《商君书·赏刑》:“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 |
明训 | míngxùn | ①偏正词组,明确的训诫。《国语·晋语八》:“图在明训,明训在威权。”韦昭注:“言既有明教,在威权以行之。”聂绀弩《兔先生的发言》:“‘明哲保身’,古有明训。”②动宾词组,光大教诲。《晋书 文帝纪》遭家多难,不明于训。③北齐时期嫔妃的称号。 |
明效大验 明验大效 | míngxiàodàyàn míngyàndàxiào | 显著而又巨大的效验。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宋·张琰《<洛阳名园记>序》:“后十五年,无一不如公料者,至今明验大效,与始言若符节。”清·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事既无可奈何矣,其明效大验已众箸于天下矣。” |
明扬侧陋 明扬仄陋 | míngyángcèlòu míngyángzèlòu | 明察荐举出身微贱的人。语本《尚书·尧典》:“明明扬侧陋。”曾运乾正读:“《史记》説,为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三国魏 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昔有鰥在下而四岳不蔽,明扬仄陋而元凯毕举。”《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元象)四年五月辛巳,神武朝鄴,请令百官每月面敷政事,明扬侧陋,纳諫屏邪,亲理狱讼。”李执信《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唐虞明扬侧陋,直粃政耳。” |
明衣 | míngyī | ①古人在斋戒期间沐浴后所穿的干净内衣。《论语·乡党》:“齐,必有明衣,布。”何晏集解:“孔曰:‘以布为沐浴衣。’”宋 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制·明衣》:“三代以来,袭有明衣,唐改用生绢单衣,今但新衣而已。”②古代死者洁身后所穿的干净内衣。《仪礼·士丧礼》:“明衣裳用布。”贾公彦疏:“下浴讫,先设明衣,故知亲身也。”③神明之衣。《穆天子传 卷六》:“昧爽,天子使嬖人赠用文锦明衣九领。”郭璞注:“谓之明衣,言神明之衣。” |
明夷 | míngyí | ①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易·明夷》:“明夷,利艰贞。”孙星衍集解引郑玄曰:“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故谓之明夷。”后因以比喻昏君在上,贤人遭受艰难或不得志。《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京房《易传》曰:‘贤者居明夷之世,知时而伤,或众在位,厥妖鸡生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且朝廷欲求众人之长,而元宰先之,似非明夷莅众之义。②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唐 柳宗元《箕子碑》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第三回》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 |
明禋 | míngyīn | 洁敬。指明洁诚敬的献享。《尚书·洛诰》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蔡沉集传:明,洁;禋,敬也,以事神之礼事公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五》明禋侍祠执事官既受事,毋得临期规避。如或循习,罚无赦。 |
明于治乱 | míngyúzhìluàn | 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史记·屈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明远 | míngyuǎn | ①透彻而深刻。《晋书·贾充传》:“雅量弘高,达见明远,武有折冲之威,文怀经国之虑,信结人心,名震域外。”《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请将成闵带到鄂州军马速发还本处,仍戒谕吴拱明远斥堠,严切捍御,常为待敌之策,庶几首尾不落敌人变诈。②清朗而旷远。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 |
明月 | míngyuè | ①明亮的月亮。唐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 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 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唐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 皇甫冉《春思诗》:“心随明月到胡天。”唐 齐浣《相和歌辞·长门怨》:“携琴就玉阶,调悲声未谐。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 欧阳修《晚泊岳阳》:“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宋 晏几道《临江仙词》:“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 苏轼《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宋 张抡《踏莎行 秋入云山》:“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宋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②指夜明珠。 |
明月清风 | míngyuèqīngfēng | 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歌楼舞厅的豪华享受更使我向往明月清风的生活。明 沈采《千金记 遇仙》:“恋功名水上鸥,俏芒鞋尘内走,怎如明月清风随地有,到头来消受。” |
明月入怀 | míngyuèrùhuái | 比喻人心胸开朗。南朝 宋 鲍照《代淮南王》诗:“朱城九门门九闺,愿逐明月入君怀。”清·钱谦益《三叠韵答孟阳慰余哭子作》:“老觉繁霜侵鬓早,愁看明月入怀迟。” |
明月之诗 | míngyuèzhīshī | 以明月为题材,体裁为诗歌的作品。明月之诗表达的通常是爱情、纯洁、思念、凄凉、悲壮等。代表性作品有:《诗经。陈风。月出》、《静夜思》、《月夜忆舍弟》等。宋·苏轼《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明允 | míngyǔn | ①明察而诚信。《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以温恭为基,孝友为德,明允笃诚,感于朕思,是用锡君秬鬯一卣,珪瓒副焉。《晋书·宣帝纪》:“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 景帝纪》彭城王据,太祖之子,以贤,则仁圣明允。②严明恰当。 |
明彰 | míngzhāng | 明白;明显。《水浒传第九十回》:“今者拜辞还京,某等众兄弟此去前程如何,万望吾师明彰点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如今再説一个肆行不孝,到底不悛,明彰报应的。”《再生缘第五二回》:“艷冶妍辞情暗露,深怜厚爱意明彰。” |
明昭昏蒙 | míngzhāohūnméng | 昭:明白;蒙:愚昧无知。聪明而通晓事理,愚昧而不明事理。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 |
明朝 | míngzháo I. | 方言,明天;明天早晨。以后。唐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唐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唐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唐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唐 杜甫《春宿左省诗》“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前蜀 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宋 刘克庄《长相思 惜梅》:“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明 文嘉《今日歌》:“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II.míngcháo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 |
明哲 | míngzhé | 明智、通达事理。贤明。《尚书 说明上》知之曰明哲。《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难,官才任贤,髃善必举,是用锡君纳陛以登。《晋书 武帝纪》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明哲,辅亮我皇家,勋德光于四海。《晋书。元帝纪》“天生蒸黎而树之以君,选建明哲以左右之,当深思以救其弊。”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唐 柳宗元《箕子碑》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 |
明哲保身 | míngzhébǎoshēn | 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后多指生怕有损于自己,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语本《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孔颖达疏:“既能明晓善恶,且又是非辨知,以此明哲择安去危,而保全其身,不有祸败。”《礼记·中庸》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明哲保身,《大雅》之絶踪也。” 唐 白居易 《杜佑致仕制》:“尽悴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 宋 欧阳修 《晏元献公挽辞》之三:“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清 沉起凤 《谐铎·烧录成名》:“君子明哲保身,而动称好辨,僇辱及之矣。” 《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八》夫唯郭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老舍《四世同堂》三九:“明哲保身在这危乱的时代并不见得就是智慧。”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三九章:“明明看到熊彬的缺点,没有从正面向熊彬提出来,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思想作怪。” |
明征 明徵 | míngzhēng | 明显的征验;明证。《尚书·胤征》:“圣有謩勋,明徵定保。”孔传:“徵,证;保,安也。圣人所谋之教训,为世明证,所以定国安家。”《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馀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徵。唐 薛用弱《集异记·邢曹进》:“吁!西方圣人,恩祐显灼,乃若是之明徵也。” 严复《救亡决论》:“既设之后,虽学生年有出入,尚未闻培成何才,更不闻如何器使,此则北洋练兵练将,不用西法之明徵。” |
明正典刑 | míngzhèngdiǎnxíng | 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处以极刑。旧时多用于处决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宋 吕颐浩《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郭沫若《不要怕死》:“已经明正典刑的汉奸们的供状,我觉得应该详细地记录出来。” |
明知故犯 | míngzhīgùfàn | 明知不对;却故意违犯。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问:‘一切生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一回:此物既与人无益,如何令尊伯伯却又栽这许多?岂非明知故犯么? |
明智 | míngzhì | 观察敏锐而判断正确,领悟恰当中肯之点和重要之点的能力。明智的态度。明智之举。西汉 贾谊《过秦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
明珠 | míngzhū | 珍珠,比喻珍爱的人或美好珍贵的事物。掌上明珠。明 徐渭《题葡萄图》:“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指画中葡萄,亦暗自喻) |
明珠暗投 明珠投暗 | míngzhū’àntóu | 语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后多用“明珠暗投”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或好人误入歧途。亦比喻贵重的东西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唐 李白《留别贾舍人至诗之一》:“远客谢主人,明珠难暗投。”《三国演义 第五七回》:“统曰:‘吾欲投曹操去也。’肃曰:‘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聊斋志异 鸽异》何以明珠暗投,致残鼎镬!今率儿辈去矣。 |
明珠弹雀 | míngzhūtánquè | 用珍珠打鸟雀。比喻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汉 扬雄《太玄 唐》:“明珠弹于飞肉,其得不复。测曰:明珠弹肉,费不当也。”《封神演义第十三回》若道兄隐护,只恐明珠弹雀,反为不美。清·嬴宗季女《六月霜·前提》:“彩凤随鸦,明珠弹雀,乐府凄凉咏采芜。” |
明烛 | míngzhú | ①古时祭祀用的烛。《周礼·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②明亮的烛。《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鐙错些。”南朝宋 谢惠连《雪赋》:“燎薰鑪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毛泽东《送瘟神诗之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③照见;明亮地照耀。《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清 姚鼐《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④引申为明察。孙中山《大总统劝告北军将士文》:“我诸同胞如不明烛几先,即时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効用无门,岂不可惜!” |
明主 | míngzhǔ | 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史记·刺客列传》:“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史记 太史公自序》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唐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 王昌龄《长信怨》:“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他原是妲己的舅公的干女婿,做着祭酒,因为知道天命有归,便带着五十车行李和八百个奴婢,来投明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