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ǐn

消灭,丧失:灭(消灭净尽)。除。没()(消失)。默(寂然不言)。良心未耻心未泯。道家主张泯是非。童心不泯。《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资治通鉴 晋纪四》周之诸侯,有罪诛放其身,而国祚不泯;《资治通鉴 陈纪三》泯如天地之外,无由暂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金主诏河南吏民,略曰:天其意者不忍遽泯宋氏社稷,犹留康邸在江之南,以安吾南北之赤子也。《聊斋志异 莲香》奈何具此身者,往往而置之,遂至觍然而生不如狐,泯然而死不如鬼。鲁迅《题三义塔》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泯荡

mǐndàng

消失干净。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清 魏源《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铭》:“以怡贤亲王之畿辅水利,犹不旋踵而泯荡。”

泯绝


mǐnjué

完全消灭或消失。《资治通鉴 周纪一》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汉立(赵)飞燕,胤礼泯绝。《陈书 本纪卷二高祖武帝陈霸先下》天地荡覆,纪纲泯绝。

泯灭


mǐnmiè

①消灭,消失。《三国志·钟会传》往者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唐 杜甫《咏怀古跡之二》:“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②(形迹、印象等)消灭。难以泯灭的印象。

泯躯济国mǐnqūjìguó

舍弃身躯,报效国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泯然mǐnrán

①辽阔貌。亦形容胸襟开阔。②完全符合貌。③消失净尽貌。《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写一纸伏辨与我,我们便净了口,将这只脚烧化了,此事便泯然无迹。


mǐn

①刷,抹:抿子(妇女梳头时抹油用的小刷子)。抿头发。②(嘴、翅膀等)收敛,稍稍合拢:抿嘴。③收敛嘴唇,少量沾取:抿酒。④擦拭:抿泣(揩拭眼泪)。


mǐn

竹子的表皮,可劈成篾条。《说文》笢,竹肤也。笢笏mǐnwěn:笛孔。吹笛时用手按着笛孔。文选 马融《长笛赋》:"笢笏抑隐,行入诸变。"李善注:"笢笏抑隐,手循孔之貌。"一说,笢笏即篾忽,状其声之微细。


mǐn I.

古同“闵”,古代谥号用字。II.hūn昏乱:湣湣之浊世。


mǐn

①同“悯”。西晋 李密《陈情表》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晋书 武帝纪》先帝深愍黎元,哀矜庶狱,乃命群后,考正典刑。《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死生冤痛,朕甚愍焉。《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五》(李)光颜谓使者曰:“(韩)相公愍光颜羁旅,赐以美妓,荷德诚深。然战士数万,皆弃家远来,冒犯白刃,光颜何忍独以声色自娱悦乎!”②忧虑。《史记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

愍恻mǐncè

怜悯。《红楼梦第八七回》属在同心,能不为之愍恻乎?

愍悼


mǐndào

哀悼;哀怜。《东观记·朱遂传》:“政失厥中,狼灾为应,至乃残食孩幼,朝廷愍悼。”晋 干宝《搜神记卷十六》:“颖仍还眠向寐处,梦见谓颖曰:‘我以穷苦告君,奈何不相愍悼乎?’”《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乙卯,魏诏曰:“下民凶戾,不顾亲戚,一人为恶,殃及阖门。朕为民父母,深所愍悼。自今非谋反大逆外叛,罪止其身。”唐 陆龟蒙南泾渔父诗:“民皆死搜求,莫肯兴愍悼。”《辽史·萧海瓈传》:“年五十卒,帝愍悼,輟朝二日。”

愍凶


mǐnxiōng

①谓父母之丧。《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朕以不德,少遭愍凶。②指帝王死于非命。


mǐn I.

勉:努力,勉力。②()II.miǎn古同“”。III.měng古书上说的一种蛙。

黾勉

黾俛


mǐnmiǎn

①勉力,努力。毛传:“言黾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唐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宋 苏轼《屈原庙赋》黾勉於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五》中书所掌钱粮、工役、选法十有二事,若从臣(托克托)言,恪遵旧制,则臣愿与诸贤黾勉从事。②勉强。晋 葛洪《抱朴子 自叙》:"乃表请洪为参军,虽非所乐,然利避地於南,故黾勉就焉。"唐 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及除知制诰,(司马)光乃自言:“拙于文词,本当辞召,初疑朝廷不许,故黾勉从命,继闻(吕)公著终辞得请,臣始悔恨向者之不辞而妄意朝廷之不许也。”

黾塞

miǎnsāi

战国时的要塞。故址在河南信阳西。其地有大小石门,凿山通道,地势险厄。《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内,而投己乎黽塞之外。”《史记·春申君列传》:“秦踰黽隘之塞攻楚 。”张守节《正义》:“黽隘之塞在申州。”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一·重险》:“黽阨塞在汝寧府信阳州东南九十里,湖广应山县北六十五里,亦曰冥阨,亦曰黽塞,又谓之平靖关, 宋时名为行者坡。其地有大小石门,凿山通道,实为险阨。”

mǐn I. 

《传》绳绳,戒愼也。《朱传》不绝貌。《传》绳,戒也。《朱传》绳,继也。音泯。绳绳,无涯际貌。一曰运动不绝意。 曾朴《孽海花第二回》列圣相承,绳绳继继,正是说不尽的歌功颂德,望日瞻云。II.yùn音孕。《周礼·秋官·薙氏》秋绳而芟之。《注》含实曰绳。III.参见shéng。

绳绳

mǐnmǐn

①《管子·宙合》:“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尹知章注:“绳绳,戒慎也。”颜师古注引臣瓒曰:“《尔雅》曰:‘绳绳,戒也。’”北周庾信《周祀圜丘歌》之五:“思虔肃肃,致敬绳绳。”宋岳珂《桯史·李敬子》:“敬子既归,躬锄耰,其乐不改;治庙祀,裁古今,彝制为通行,家事绳绳有法度。”②《汉书·礼乐志》:“绳绳意变,备得其所。”《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朱熹集传:“绳绳,不绝貌。”《老子 第十四章》:“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参见“寻寻”。唐 李邕《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绳绳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测已。”清 钮琇《觚賸·粟儿》:“儿不自知,魄化心融,言未已,悄乎变容,泪绳绳下。”康有为《强学会序》:“夫中国之在大地也,神圣绳绳,国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