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

①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②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③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④某族的人:汉民。回民。⑤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民。渔民。⑥非军事的:民品。民航。⑦同“”。

民安国泰

mínānguótài

人民安乐,国家太平。亦“国泰民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大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历传真、仁、英、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元·宫大用《垂钓七里滩》第三折:百姓每家家庆,庆道是民安国泰,法正官清。

民安物阜

mín’ānwùfù

阜:多。人民平安,物产丰富。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明·朱有炖《灵芝庆寿 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清史稿・圣祖纪三》天下和乐,四海人又安。虽未敢谓家给人足,俗易风移,而欲使民安物阜之心,始终如一。

民胞物与

mínbāowùyǔ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宋 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那里有一个是认真存了“仁人测隐”之心,行他那“民胞物与”的志向,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

民保于信

mínbǎoyúxìn

指执政的人有信还要有义,才能受到人民拥护。《左传·定公十四年》:“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

民表

mínbiǎo

民众的表率。礼记·缁衣》:“故上之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宋 苏轼《赐吕公著辞恩命上第二表不允断来章批答口宣》:“卿以全德,式符具瞻,宜与师臣,共为民表。”

民兵

mínbīng

①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人民武装组织。也称其成员。②古时称列入兵籍,平日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召入伍的农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军人说谕民兵曰:“此是必死之地,若齐心求生,万一有得归之理。”民兵皆然之。

民病

mínbìng

民众的苦难。《周礼·地官·司救》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宋 张孝祥《与胡帅书》孝肃公一代伟人,名盖夷虏,其忠言嘉谟,既已行之当时,补衮职而起民病,遗稿所传,又当使凡为士大夫者家有而日见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盐者,民食所资。向也官利其赢而自鬻,久为民病。明 宋濂《赠吴府伴读陈生孟旸序》且察夫民病,请免夏赋之丝,频役之军,与夫挽运刍茭之艰。

民不安枕

mínbùānzhěn

安:安稳。人民不能安心睡觉。形容生活极不稳定。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三回:“被他这一闹,却闹得人心皇皇,民不安枕了。”

民不堪命

mínbùkānmìng

民众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二年》:“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由今之道,且顿变而为千万无赖之尤,民不堪命矣,于兴国究何与焉。

民不聊生


mínbùliáoshēng

成语,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形容人民生活困难。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百姓罢敝头会箕敛jīliǎn,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资治通鉴 后唐纪三》以军食不足,敕河南尹豫借夏秋税;民不聊生。

民不畏死

mínbùwèisǐ

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概。《老子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姚雪垠《李自成 第二卷第四十三章》夫民不畏死,欲其不为陈胜、吴广、赤眉、铜马之纷纷发难,不可得也。

民财

míncái

人民的财物。《墨子·节用上》:“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孟子·尽心上》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汉 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不以人力徇於禽兽,不夺民财以养狗马。”《宋史·食货志上五》:“朝廷欲宽力役,立法召募,初无过敛民财之意。”清 丘逢甲《汕头海关歌寄伯瑶》:“入口岁赢二千万,曷怪民财日穷匱。”

民淳俗厚

mínchúnsúhòu

民风质朴敦厚。明·宋濂《敦睦堂记》:“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必张氏之化也欤!”

民德

míndé

①民众的道德。《尚书·君奭》:“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严复《原富 按语七二》:“此谓合众可,谓之民主不可。何则?以其有奴婢故也。又以知民主之制,乃民智最深民德最优时事。”②指有德之人。《楚辞·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朱熹集注:“言皇天神明,无所阿私,观民之德,有圣贤者,则置其辅助之力,而立以为君也。”③犹民力。《墨子·节用上》:“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废,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民富国强

mínfùguóqiáng

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我们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民富国强了。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民膏民脂

民脂民膏

míngāomínzhī

mínzhīmíngāo

膏、脂:油脂。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宋 张唐英《蜀壽杌》下卷:“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三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也呵!”

民功

mín’gōng

①治民有劳绩。《周礼·夏官·司勋》:“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郑玄注:“辅成王业,若周公;保全国家,若伊尹 ;法施於民,若后稷。” ②百姓的职事。多指务农之事。《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不夺民时,不蔑民功。《国语·越语下》:“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韦昭注:“从事有业,故功不乱。”

民贵君轻

mínguìjūnqīng

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他劝国王行仁政,王天下,虽然也包含着‘民贵君轻’、‘土芥寇仇’等危险思想……”

民和

mínhé

①民众和睦团结。《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晋书 武帝纪》于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晋 潘岳《河阳县作诗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宋 梅尧臣《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②民众的信赖。《史记·楚世家》:“熊渠甚得江间民和。”《汉书·萧何传》:“客又説何曰:‘……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梁书·止足传·顾宪之》:“(顾宪之)性又清俭,彊力为政,甚得民和。”

民和年丰

民和年稔

mínhéniánfēng

mínhéniánrěn

百姓安居,年成很好。犹言民乐年丰。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后汉书·孝桓帝纪》:“幸赖股肱御侮之助,残丑消荡,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迩洽同。”

民穷财尽

民穷财匮

mínqióngcáijìn

mínqióngcáikuì

人民穷困,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况且民穷财尽,百姓饔餐不饱,没闲钱去养马骡。”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一回:“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清史稿·长庚传》:“当时民穷财匮之时,尤不可轻战。”清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自古以来,有民穷财尽而人主独拥多藏于上者乎?

民康物阜

mínkāngwùfù

人民平安,物产丰富。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 吏治下》:“可见当时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无故也。”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倘在民康物阜的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吧。”

民困国贫

mínkùnguópín

人民困苦,国家贫穷。《宋史·河渠志》:“当此天灾岁旱,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知其有大不可者五。”

民力

mínlì

民众的人力、物力、财力。《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民力雕弊

mínlìdiāobì

雕弊:困苦,衰败。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当武帝之时,赋役烦众,民力雕弊。”

民命

mínmìng

①民众的意旨。《尚书·盘庚下》:“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宋 陈亮《廷对策》:“二者(指君道、师道)交脩而并用,则人心有正而无邪,民命有直而无枉,治乱安危之所由以分也。”②民众的生命;人命。《六韬·王翼》:“揔揽计谋,保全民命。”南朝梁 沉约《授蔡法度廷尉制》:“民命所悬,繫乎三尺。止杀除残,寔由乎此。”宋 陈善《扪虱新话·张巡许远刘昌守城》:“孟子之意皆欲其轻土地而重民命也。巡远虽忠义乃能以三万口而博一城,城终不可守,其得为仁乎?”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清 高旭《甘肃大旱感赋诗》:“官心狠豺狼,民命贱鷄狗。”③指主宰民命之君。《尚书·多士》:“今我曷敢多誥,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孔传:“我惟大下汝四国民命,谓诛管、蔡、商、奄之君。”④人民的生活,生计。《三国志·魏志·辛毗传》:“(方今二袁)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失所以用兵之要矣。”《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斯乃国储是资,民命攸属,豊俭隆替,靡不由之(指农耕)。明 唐顺之《凤阳等处灾伤疏》:“况今兵荒相继,民命不堪,流莩满路,伤心怵目。”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建都》:“江南之民命竭於输輓,大府之金钱糜於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民瘼

mínmò

瘼:疾,疾苦。人民的疾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民瘼不闻于上,上意不孚于下,朕(宋孝宗)何望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以朕(宋理宗)之不德,上天示谴,夙夜震恐,虑切民瘼。(元)定宗(贵由)常命鄂多齐佩金符,奉使,省民瘼,至是复尊礼纳摩,令总天下释,鄂多齐亦贵用事。《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九》陛下(元英宗)初登大宝,不求民瘼,而遽兴大役以妨农务,恐失民望。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三十四回》非得关心民瘼之员,竭力抚循,不足以资补救。《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现在武、汉既复,亟宜援救民瘼。

民母

mínmǔ

①在民间的母亲。《汉书·卫青传》:“(卫青)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父使牧羊。民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颜师古注:“言郑季正妻本在编户之间,以别於公主家也。”②指皇后。旧时谓皇后为万民之母。《汉书·王莽传下》:“莽妻死,謚曰 孝睦皇后 ……郎阳成脩献符命,言继立民母。”

民情土俗

mínqíngtǔsú

一地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清·恽敬《与福子申》:“顺德近接省会,民情土俗,仁弟必一一措置得宜。”

民情物理

mínqíngwùlǐ

人情事理。清·钱泳《履园丛话·廿一经》:“民情物理之隐微,无不了如指掌。”

民人

mínrén

人民,百姓。《诗·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论语·先进篇》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孟子·滕文公上》:“五穀熟而民人育。”《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新唐书·狄兼谟传》:“岁旱饥,发粟脤济,民人不流徙。”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安可取民人膏血之利,輟军国急难之备。”清 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主檄》:“凡内地民人,贩鸦片食鸦片者,皆应处死。”

民社

mínshè

民间祭祀土神。《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 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 ②指人民和社稷。引申指民间。《封神演义 第九八回》:“纣王聚敛吸民脂,不信当年放桀时……今日还归民社去,从来天意岂容私。” ④指州、县等地方。亦借指地方长官。《聊斋志异 王大》故昔之民社官,皆为势家役耳。

民神

mínshén

人和神。《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

民生凋敝

mínshēngdiāobì

民生:人民的生计;凋敝:破落;衰败。形容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序》:“民用凋敝,奸宄不禁。”鲁迅《而已集 革命时代的文学》那时民生凋敝,一心寻面包吃尚且来不及,那里有心思谈文学呢?

民生国计

mínshēngguójì

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荀子 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国计之极也。《左传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清 颐琐《黄绣球》第七回:旧章既失,便新不成新,旧不成旧,一物一器,尚不适用,何况那政治上的事,关系民生国计的呢?

民生涂炭

mínshēngtútàn

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尚书 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 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元 郑德辉《伊川耕莘》楔子:不修德政,暴戾顽狠,诸侯多叛,至于禽鸟走兽不安,民生涂炭。

民生在勤

mínshēngzàiqín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左传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而不匮。”

民时

mínshí

犹农时。《管子·臣乘马》:“彼王者,不夺民时,故五穀兴丰。”《史记·五帝本纪》:“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汉书 王莽传》司马典致武应,考方法矩,主司天文,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力来农事,以丰年谷。宋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杂说》:“能无祭而福乎?曰:不夺民时,而顺物宜。”

民事

mínshì

①有关民法之事。民事权利。②农事;民间的事情。民事不可缓也。晋 干宝《晋纪总论》:“节理人情,恤隐民事。”

民庶

mínshù

庶民,百姓。《管子·国蓄》:“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后汉书·党锢传·刘祐》:“民庶穷困,州郡累气。”《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皇兴五年)九月壬戌,诏在位及民庶直言极谏,有利民益治,损政伤化,悉心以闻。《周书·王子直传》:“淮南民庶因兵寇之后,犹聚为盗。”宋 范仲淹《奏赎法等三事》:“臣请陛下日修至仁之德,下及民庶。”《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一》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

民望

mínwàng

①民众的期望。民望所归。《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思平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下慰民望。《宋书 本纪武帝上》:“晋室微弱,民望久移,乘运禅代,有何不可!”“由是王谧等诸人时众民望,莫不愧而惮焉。”《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今制:刺史守宰到官之日,仰自举民望忠信,以为选官,不听前政共相干冒。②民众的榜样。《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诏诸州中正各举其乡之民望,年五十以上守素衡门者,授以令长。《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太后外礼民望元丕、游明根等,颁赐金帛舆马。

民惟邦本

民为邦本

mínwéibāngběn

惟:乃,是;邦:国家。人民是立国之本。《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春秋鲁·孔丘《论语·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元史·岳柱传》:“民惟邦本,伤本以敛怨,亦非宰相福也。”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八章:“无论如何,民为邦本。”

民无噍类

mínwújiàolèi

噍类: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老百姓没有活路了。这地方让敌人搞得民无噍类。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民伍


mínwǔ

平民的行列。《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復民伍。南朝梁 沉约《大赦诏》凡诸反侧,咸与维新。并加宣慰,还復民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州县之官,或擢自将校,或起由民伍,率昧于从政,甚者专以掊克聚敛为能,官吏相与为贪私以病民。

民熙物阜

mínxīwùfù

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明·杨柔胜《玉环记·延赏庆寿》:“民熙物阜岁时丰,三边烽火息,四海受恩隆。”

民心

mínxīn

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等。民心所向。《孟子·尽心上》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广东军务记》民心稍安。

民心不壹

mínxīnbùyī

人民的心意不一致。《左传 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同始异终,胡可常也?”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七十五回:永与陛下系出同宗,乃独僭称尊号,煽动华夷,惑民视听……今若不先加除灭,恐民心不壹,后患方长,怎得谓不足深忧!

民性

mínxìng

人的天赋本性。《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荀子·大略》:“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淮南子·泰族训》:“圣人治天下,非易民性也。”《庄子·马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艺文类聚卷五二引王粲儒吏论》:“是以博陈其教,辅和民性,达其所壅,祛其所蔽。”

民依

mínyī

百姓心向往之。《钦定授时通考 七十八卷》又详考旧章,胪陈政典,不仅以自生自息听之闾阎,尤见轸念民依之至意,非徒农家言矣。《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朕夙夜求治,念切民依。清高宗《御题紫禁城斋宫诚肃殿》慎独谨几旦明怀帝载、思艰图易宵旰念民依。

民夷

mínyí

犹民众。古代用于少数民族。《后汉书·刘虞传》:“虞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餘、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民夷安业,无或携贰。《隋书·豆卢勣传》:“民为之謡曰:‘我有丹阳,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乌来翔。’”《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家在凉州,奕世豪望,为民夷所附。”

民彝

mínyí

犹人伦。旧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天理民彝不可废。《尚书·康诰》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孔传:天与我民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而废弃不行,是大灭乱天道。宋 叶适《归愚翁文集 序》:“天下以佞谀鄙浅成俗,岂惟圣贤之常道隐,民彝并丧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有司议刑,亦从流宥之法,则天理民彝,几何不至于泯灭也!

民意

mínyì

民心,民志。共同的、普遍的思想或意愿。 《庄子·说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民殷财阜

民殷国富

mínyīncáifù

mínyīnguófù

殷:殷实,富足;阜:丰富。民众富足,物产丰饶。国家人民殷实富裕。汉·扬雄《法言·孝至》:“君人者务在殷民阜财,明道信义。”《后汉书 刘陶传》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则百姓不劳而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今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民隐

mínyǐn

民众的痛苦。《国语·周语上》:“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韦昭注:“隐,痛也。”南朝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振民隐,脩国章。”《宋书 卷九 后废帝》夫兴王经制,实先民隐,方求广教,刑于四维。《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宋真宗赵恒)诏自京至兗州察吏治民隐,听以便宜行事。清 姚鼐《圣驾南巡赋序》:“皇帝承基,至仁究物,念东南之幽阻,惧民隐之不闻。” 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民有菜色

mínyǒucàisè

菜色:饥饿的脸色。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汉书 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

民欲

mínyù

民众的欲望。《尚书·泰誓上》:“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吕氏春秋·达郁》:“民欲不达,此国之鬱也。”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民怨沸腾

mínyuànfèiténg

人民的怨声就象开水在翻滚一样。形容人民对腐败黑暗的反动统治怨恨到了极点。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十卷:“王荆公行新法,自知民怨沸腾。”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上半年在那里办过几个月厘局,不该应要钱的心太狠了,直弄得民怨沸腾,有无数商人来省上控。

民贼

mínzéi

严重危害国家、人民利益,给国家、人民带来重大损害的罪人。《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与民贼相搏。

民贼独夫

mínzéidúfū

指残害人民众叛亲离的反动统治者。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这种险惨刻毒的民贼独夫思想,与孔孟正统派的仁义学说恰恰处于对立的地位。

民政

mínzhèng

政府处理的有关人民的行政事务,如户政、婚姻登记、优抚、救济等。②政务。《宋书·后废帝纪》:“朕以煢眇,夙膺寳歷,永言民政,未接听览,眷言乃顾,无忘鉴寐。”

民脂民膏

mínzhīmíngāo

民膏民脂。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明·许仲琳《封神演义 第二十五回》可怜民膏民脂,弃之无用之地。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第32回》管甚么民脂民膏,竟忘了礼义廉耻,直至身将就木,还遗命叫儿子薄殡殓,勿治丧,勿礼忏。

民志

mínzhì

民意,民心。《易·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礼记·大学》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张衡《东京赋》:“且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 南朝梁 萧子云《雅乐歌·需雅之四》:“在昔哲王观民志,庶羞百品因时备。”清 端方《请平满畛域密折》:“奏为统筹全局,永策治安,请降明詔,举行满一家之实,以定民志而固国本。”章炳麟《序 革命军》:“蜀邹容为革命军方二万言,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

民冢

mínzhǒng

民间坟地。《史记·吕太后本纪》:“丁丑,赵王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民冢次。”

民壮mínzhuàng旧时被征募服役的壮丁。《说岳全传第六十五回》知州闻报是越了狱,即刻升堂,急急点起弓兵民壮,先在城内各处搜寻,那里有一点影响,空闲了半夜。《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汪大尹)教左右唤进民壮快手人等,将寺中僧众,尽都绑缚。”清代州、县官衙前卫兵。也叫壮班。《老残游记第六回》:“又有几个人穿着号衣,上写着‘城武县民壮’字样,心里知道这上房住的必是城武县了。”
民赀mínzī

汉代对未成年者征收的人口税。《吴三桂》掠民赀,淫人妇,烧人庐舍,民恨矣。

mín

庄稼生长期较长,成熟期较晚。如:苠高粱。黄谷子比白谷子苠苠:众多的样子。

mín

山:山名,在中国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地方。《晋书 文帝纪》由斯征伐,则可朝服济江,扫除吴会,西塞江源,望祀岷山。岷江:水名,在中国四川省。县:县名,在中国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是定西市下辖县。毛泽东《七律 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mín

像玉的石头:玉(玉石)。“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珉玉

mínyù

①似玉的美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珉玉旁唐,玢豳bīnbīn文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珉”作“瑉”。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谷水》:“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石为口。”《宋史·舆服志六》:“册制。用珉玉,简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②珉与玉。喻好坏,贵贱。南朝宋 鲍照《见卖玉器者》诗:“泾渭不可杂,珉玉当早分。”南朝梁武帝《注解大品经序》:“於此五义,不善分别,坚著三乘,教同一门,遂令朱紫共色,珉玉等价。”宋 陆游书叹》诗:“世方乱珉玉,吾其老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