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滅 | miè | ①火熄:熄灭。②消失,丧失:灭口。灭亡。不可磨灭。灭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③淹没:灭顶之灾。 |
灭此朝食 | miècǐzhāoshí | 此:代词;指敌人;朝食:吃早饭。意思是消灭了这伙敌人再吃早饭。表示消灭敌人的急切心情或对敌人的仇恨蔑视。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广东之于桂军,骎有灭此朝食之势。 |
灭覆 | mièfù | 灭亡。《管子·五辅》:“凡人君之所以内失百姓,外失诸侯……社稷灭覆,身体危殆,非生於諂滛者,未之尝闻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迷惑,无与昭姦,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
灭虢取虞 | mièguóqǔyú | 比喻攻击甲国时先稳住乙国,等灭掉甲国后再灭乙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今先定西蜀,乘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并吞东吴,此“灭虢取虞”之道也。 |
灭景追风 | mièjǐngzhuīfēng | 看不见影子,追得上风。形容马跑得极快。景,同“影”。《说郛》卷六四引唐·无名氏《灌畦暇语》:“今马之能走者,忌必随其余步哉?顾所以灭景追风者有不在,是故也。” |
灭绝人性 | mièjuérénxìng | 灭绝:完全失去;人性:人的性情。完全丧失了人的理性和情感。形容极端残忍;像野兽一样。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我死难同胞达三十余万。傅抱石《郑板桥文集前言》:“一个是岳父灭绝人性,买通赃官,置无辜的女婿于死地。” |
灭裂 | mièliè | ①谓言行粗疏草率。《庄子·则阳》:“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成玄英疏:“耕地不深,鉏治不熟,至秋收时,嘉实不多,皆由疏略,故致斯报也。”宋 苏轼《与欧阳晦夫书》:“闻少游恶耗,两日为之食不下。然来卒説得灭裂,未足全信。”《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愿詔大臣按劾诸路勤王而灭裂者,悉加显黜,以为将来误国忘君之戒。”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江西第五次反‘围剿’,我军全然不讲退却,原因在于对局部形势和整个形势都不注意,实在是一种鲁莽灭裂的干法。”②犹败坏,毁灭。唐 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生涯一灭裂,岐路几裴徊。”清 王夫之《杂物赞序》:“雨坐无绪,念平生风物,或时已灭裂,或人间尚有。”梁启超《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故各部各省支离灭裂,各从其好,各营其私,无所统一,无所督责。”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二类所言,虽或若反,特其灭裂个性也大同。” |
灭德立违 | mièdélìwéi | 灭:消灭。败坏道德,做违背道德的事。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
灭门刺史 | mièméncìshǐ | 指地方官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破家灭门。明·敖英《东谷赘言》上卷:“人有恒言:‘破家县令,灭门刺史。’予谓此言,强宗豪右当常讼之。” |
灭门绝户 | mièménjuéhù | 全家死尽,无一幸免。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纵是你旧媳妇旧丈夫依旧欢聚,可送的俺一家儿灭门绝户。”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二回:“谁知你是灭门绝户之祸根也!” |
灭门之祸 | mièménzhīhuò | 灭:消灭;门:家,家族。满门老少皆被诛灭的灾祸。《周书·王轨传》:“皇太子,国之储副,事有蹉跌,便至灭门之祸。”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年羹尧始知有灭门之祸,因而以有孕之妾赠人,希望留下自己的骨血。” |
灭没 | mièmò | ①无影无声。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②消失了。明 归有光《沧浪亭记》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
灭私奉公 | mièsīfènggōng | 灭:消灭。消灭私念,一心为公。唐·元稹《崔倰授尚书户部侍郎制》:“辟名用物者逃无所入,灭私奉公者得以自明。” |
蔑衊 污衊,蔑視 | miè | ①小:蔑视。轻蔑。晋 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虽有夏之遘夷羿,宗姬之离犬戎,蔑以过之。”②涂染:诬蔑。污蔑。③竹蔑:《红楼梦 第88回》:忽见宝玉进来,手中提了两个细蔑丝的小笼子,笼内有几个蝈蝈儿。④无,没有:蔑以复加。《左传 季札观周乐/季札观乐》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晋书 文帝纪》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资治通鉴 晋纪六》百姓必不召自至,攘臂争进,蔑不克矣。《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石)韬死,主上必临丧,吾因行大事,蔑不济矣。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苻)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
蔑伦悖理 | mièlúnbèilǐ | 指违背道德和伦理。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备闻襄公淫妹之事,默然自叹:‘似此蔑伦悖理,禽兽不如。”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而蔑伦悖理之事,因之层出不穷,此皆学校不讲之故也。 |
蔑蒙 | mièméng | ①指风云雾气等浮游轻扬之物。一说,指蚊。《汉书·扬雄传上》:“历倒景而绝飞梁兮,浮蔑蠓而撇天。”颜师古注引晋灼曰:“蔑蠓,蚊也。”王先谦补注:“案《选》作蠛蠓,皆借字。吕向注:‘蠛蠓,浮风也。’”《后汉书·张衡传》:“涉清霄而升遐兮,浮蔑蒙而上征。”李贤注:“蔑蒙,气也。”《淮南子·修务训》:“今夫盲目者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②用以形容飞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纠蓼叫奡蹋以艐路兮,蔑蒙踊跃腾而狂趡。”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蔑蒙,飞扬也。” |
蔑弃 | mièqì | 轻视,鄙弃。《国语·周语下》:“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包藏祸心,蔑弃顾命。”《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三》(范)宁曰:“王、何蔑弃典文,幽沈仁义,游辞浮说,波荡后生,使缙绅之徒翻然改辙,以至礼坏乐崩,中原倾覆,遗风余俗,至今为患。…”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今不知何时何人作俑,六科都给事,俱随班骏奔于太庙中矣,此皆蔑弃旧规遗制之极。”鲁迅《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 |
蔑然 | mièrán | ①犹默然。《晋书·卫瓘传》:“瓘女与国臣书曰:‘先公名謚未显,无异凡人,每怪一国蔑然无言。’”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蓝田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刘孝标注引晋 孙盛晋阳秋:“虽羣英纷纷,俊乂交驰,述独蔑然,曾不慕羡,由是名誉久藴。”唐 罗隐《谗书·越妇言》:“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斯亦极矣;而向所言者,蔑然无闻。”②空无所有。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其所谓通经者,不过於覆射数字;明义者,纔至於辨析章条。是以中第者岁盈百数,而通经之士蔑然。”宋 苏辙《辞召试中书舍人状》:“伏念臣顷自外官擢任言责,虽继陈狂瞽,而报效蔑然。”宋 岳飞《奏乞解枢副第三札子》:“伏念臣滥厕枢庭,误陪国论,贪荣滋甚,补报蔑然。” |
蔑如 | mièrú | ①微细;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放在眼里:《汉书·东方朔传赞》:“而扬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 颜师古注:“言辞义浅薄,不足称也。”《晋书·江灌传》:“灌性方正,视权贵蔑如也,为大司马桓温所恶。”《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观其(指石虎)志,自陛下之外,视之蔑如。《明史·循吏传叙》:“吏治既以日媮,民生由之益蹙。仁宣之盛,邈乎不可復追,而太祖之法蔑如矣。”《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国忠屡言禄山有反状;上不听。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故一剑之力,即其权利,国家之法度,社会之道德,视之蔑如。”②犹不如,不及。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以明德……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李周翰注:“伊尹之高德上至皇天,周公之明德远照于四海,比之曹公则无如德者若此。”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昔沛献访对於云臺,东平齐声於杨史,淮南取贵於食时,陈思见称於七步,方斯蔑如也。”《南史·齐纪上·高帝》:“高勋至德,振古絶伦,虽保衡翼殷,博陆匡,方斯蔑如也。” |
蔑视 | mièshì | 小看,轻视,轻蔑鄙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汤思退)且匿名迹,远权势,大臣之事也,思退则蔑视同列,擅作威福,恩欲归己,怨使谁当? |
蠛 | miè | 虫。蠛蠓mièméng 即“蠓”。虫名。蠓虫,昆虫名,体微细,比蚊子小,聚集起来像雨,群飞塞路。褐色或黑色,雌的吸人、畜的血,能传染疾病。《花月痕第四十回》水腐而后蠛蠓生,酒酸而后醯鸡集。参见醯鸡xījī、蔑蠓mièméng。 |
篾 | miè | 本义指薄竹片,可以编制席子、篮子等。亦泛指劈成条的芦苇、高粱秆皮等:竹篾。苇篾儿。篾席。篾条。篾青(指竹子的外皮,质地柔韧)。篾黄(指竹子篾青以里的部分,质地较脆。亦称“篾白”) |
篾片 | mièpiàn | ①犹清客。旧时豪富人家专门帮闲凑趣,图取馀润的门客。②竹子劈成的薄片。在那个古老的村庄里,手工艺人还在使用篾片编织各种精美的篮子,传承着古老的技艺。《笑林广记 焦面鬼》闲汉曰:“白日见鬼,我只道是大老官,却原来也是个篾片。” |
篾丝 | mièsī | 竹篾劈的细丝。《红楼梦》第八八回:“忽見寶玉進來,手中提了兩個細篾絲的小籠子,籠内有幾個蟈蟈兒。”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不多时,只见薛婆抱着一个蔑丝箱儿来了。 |
眜 | miè I. | 中国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II.参见mò。 |
媙 | miè | 基本字义是用手拔。也有摩的意思。眦搣(miè):按摩眼角。眦,眼角。搣,按摩。《庄子·外物》静默可以补病,眦媙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四川湖南方言:第2声mié。如:搣瓜子壳。把墙上的纸搣下来。搣脚板皮。搣鼻屎痂。一层层搣细。第4声miè。在川东北一带有掰开,折断的意思。如:你怎么把家里的钥匙搣断了,硬是孽烦的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