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瀰 | mí I. | ①满,遍:弥满。弥月(a.整一个月;b.婴儿满月)。弥望(满眼)。弥天(满天,形容极大的)。弥月不雨。唐 王勃 《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②补,合:弥补。弥缝。弥封。③更加:弥坚。欲盖弥彰。《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四年春夏,此行弥数。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资治通鉴 梁纪十》(北魏孝庄)帝畏余人怪之,还以他语乱之曰:“然。抚宁荒余,弥成不易。”《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帝后李氏色美,每预宴会,容貌远过靖德皇后,文襄(高澄)弥不平焉。《资治通鉴 随纪三》后(独孤皇后)弥不平,颇遣人伺察,求(杨)勇过恶。《资治通鉴 随纪六》(隋炀)帝从容谓秘书郎虞世南曰:“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宋 苏洵《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④水满的样子:弥漫。⑤久,远:弥留(病久留不去,后称病重将死)。弥亘(连绵不断)。⑥接。东汉 王粲《登楼赋》北弥陶牧,西接昭邱。II.mǐ古同“弭”,平息,消灭。 |
弥笃 | mídǔ | 弥,更加;笃,原义有忠实、厚道、坚定、重等众多含义,可以引申为深厚、更加等视语境而异。王引之《经义述闻》:"其德不犹',言久而弥笃,无有已时也。"一说假借为"訧",缺点、毛病。《晋书 王羲之传》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王)凝之弥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七》富弼忠义之性,老而弥笃,家居一纪,斯须未尝忘朝廷。 |
弥封 | mífēng | 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宋 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封弥》:"《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弥封以后,考官不见姓名,须实考文艺,稍合至公。 |
弥缝 | míféng | ①缝合;补救。《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闕,而匡救其灾。”《后汉书·袁绍传》:“莫府方詰外姦,未及整训,加意含覆,冀可弥缝。”唐 元稹《杨汝士授右补阙制》:“朕闻袞职有闕,仲山甫补之。盖所以节置天子之嗜欲,而弥缝其不及也。”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长孙氏)后奉事高祖,承顺妃嬪,弥缝其闕,甚有内助。”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一:“(人主)不得不委重於人,其所委而重者,幸而得其人,则犹可弥缝其闕,而苟安於一时。”②设法遮掩以免暴露。唐 吴兢《贞观政要·论择官》:“互相姑息,惟事弥缝。”北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神策军宦官主兵》:“自是参掌机密,遂至内务百司皆归宦者,上下弥缝,共为不法。”《明史·杨继盛传》:“守法度者为迂疎,巧弥缝者为才能。”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顷窃听所言,非揣摩迎合之方,即消弭弥缝之术。”③调和;斡旋。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三》:“已而不合,虽子华极力弥缝,亦不乐。”明 高启《评史·李泌》:“当是时,倓有功也,而李辅国嫉之;诵无过也,而张延赏搆之。二子盖岌岌矣,赖泌居其间,左右弥缝,上下欢悦。”周恩来《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中央对于党内的纠纷,反对弥缝敷衍的妥协办法,而要坚决地肃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④勉强维持。郭沫若《万引》:“平常不怕就是家贫,她是从不肯拖欠,想方设计把每月每日的生活总要弥缝下去。” |
弥缝其阙 | míféngqíquè | 弥缝:补救;阙:过错。补救行事的过失。《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
弥亘 | mígèn | 犹绵延。《后汉书·马防传》:“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道路。”《资治通鉴 魏纪六》诸将皆疑,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遂帅所领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旧唐书·德宗纪上》:“自顷以来,灾沴仍集,雨泽不降,绵歷三时,虫蝗继增,弥亘千里。” 宋 陈亮《酌古论·刘备》:“或出皖城,或出广陵,东西弥亘,直造长江,因蜀之势,大举攻吴。” 《聊斋志异 嫦娥》宗(子美)自娶嫦娥,家暴富,连阁长廊,弥亘街路。清 周亮工《书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丽,必有素雾自岊起,须臾粉堞青甃,弥亘数里。” |
弥勒 | mílè | 梵语Maitreya音译,意译“慈氏”。著名的未来佛。我国的弥勒塑像胸腹坦露,面带笑容。传说五代时布袋和尚是其化身。《西游记第六十六回》极乐场中第一尊,南无弥勒笑和尚。 |
弥历 | mílì | 久经;经历。《后汉书·桓帝纪》:“比起陵塋,弥歷时岁,力役既广,徒隶尤勤。”南朝宋 谢灵运《昙隆法师诔序》:“加以巧乘骑,解丝竹,秣絶景於康衢,弄絃管於华肆者,非徒经旬涉朔,弥歷年稔而已。”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溱水》:“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憇之,自尔年丰,弥歷一纪。”《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交趾叛涣,罪由宗室,遂使僭乱数州,弥历年稔。唐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弥歷九载,方始毕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自枯旱以来,弥历年岁,未闻陛下改过之效 |
弥留 | míliú | ①亦作“弥流”。久病不愈。《尚书·顾命》:“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中兵参军京兆王敬先说休若曰:“今主上弥留,政成省,群竖汹汹,欲悉去宗支以便其私。…”北周 庾信《谢滕王集序启》:“比年疴恙弥留,光阴视息。桑榆已逼,蒲柳方衰,不无秋气之悲,实有途穷之恨。”②多指病重濒死。《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咷,若丧考妣。《晋书 武帝纪》既而寝疾弥留,至于大渐,佐命元勋,皆已先没,群臣惶惑,计无所从。南朝齐 王俭《褚渊碑文》:“景命不永,大渐弥留。”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肃宗弥留,众皆迭侍。”《明史·王之寀传》:“乃先帝一生遭逢多难,弥留之际,饮恨以崩。”茅盾《三人行》:“母亲弥留的一刹那,像电影似的在他的回忆中展开来了。”③停留。《宋书·蔡兴宗传》:“车驾屡幸贵第,酣醉弥留。”屈武中非人民心连心:“特别是非洲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坚强意志,同中国人民友好团结的强烈愿望,却将长久的弥留在我们每人个的记忆之中。” |
弥留之际 | míliúzhījì |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危将死的状况;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王爷爷想念他的儿子,在弥留之际还念着儿子的名字。《尚书 顾命》:“病日臻,既弥留。” |
弥漫 | mímàn | ①布满,到处充斥着。弥漫着猜疑的气氛。②纷繁渺茫。唐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
弥弥 | mímí | ①水满貌。《诗·邶风·新台》:“新臺有泚,河水瀰瀰。”南朝宋 谢灵运《山居赋》:“瀰瀰平湖,泓泓澄渊。”宋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一派西湖景致奇,青山叠叠水瀰瀰。”张素《江干夜眺诗》:“横流水瀰瀰,鯁臆愁莽莽。”②指云密布。明 陈子龙《上巳城南雨中诗》:“渫云行瀰瀰,平田纷漠漠。”③盛多貌。焦赣《易林·困之晋》:“魴鲤瀰瀰,利来无忧。”《宋史·乐志七》:“献兹重觴,降福瀰瀰。”清 赵翼《六哀诗·故相刘文正公》:“此情何能忘,回首泪瀰瀰。” |
弥年 | mínián | ①高年。《逸周书·谥法》:“弥年寿考曰胡。”②经年;终年。《后汉书·李固传》:“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晋书 谢安传》于时悬象失度,亢旱弥年,安奏兴灭继绝,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唐 韦应物《七夕诗》:“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明 归有光《与吴三泉书》:“弥年沉疴,无一日强健。”《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 |
弥日 | mírì | 终日。《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登瑶臺以回望兮,冀弥日而消忧。”李贤注:“弥,终也。”《晋书 王羲之传》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资治通鉴 魏纪四》(诸葛)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谘弥日,有所不尽,更来求决耳。公所问者,公琰(蒋琬)其宜也。”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张遂诣刘 …… 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明 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唐代州西有大槐树,震雷击之,中裂数丈,雷公为树所夹,狂吼弥日,众披靡不敢近。”清 无名氏《后会仙记》:“会既散,仇生惘然若有所失,悵念弥日。” |
弥日累夜 | mírìlèiyè | 连日连夜,夜以继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遂留共语,弥日累夜。”南朝·梁·任昉《述异记》:“绍之见群鼠大者如豚,鲜泽五色,或纯或驳,或著平上帻,或著龙头,大小百数,弥日累夜。” |
弥甥 | míshēng | 外甥的儿子。《左传·哀公二十三年》:“以肥之得备弥甥也。” 杜预注:“弥,远也。康子父之舅氏,故称弥甥。” 宋 李曾伯《挽吴总干》诗之二:“夙托弥甥列,常怀范叔寒。” 清 钱谦益《毛君墓志铭》:“君娶戈氏,於仲醇 为弥甥婿。”《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妪曰:“子当是我弥甥。老身钟漏并歇,残年向尽,骨肉之间,殊所乖阔。” |
弥山亘野 | míshāngènyě | 满山遍野。宋·洪迈《容斋随笔·王蕊杜鹃》:“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殆与榛莽相似。”清·魏源《圣武记》第一卷:“明兵弥山亘野,且战且走,六镇兵皆溃入杏山。” |
弥时 | míshí | 谓历时久。《宋书 本纪武帝上》自(温)玄篡逆,于今历年,亢旱弥时,民无生气。 |
弥天大谎 | mítiāndàhuǎng | 弥:充满。天大的谎话。元 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那厮主置定乱宫心,酝酿着漫天谎。”冯德英《迎春花》第十四章:“谁撒这个弥天大谎啊,”胖老婆道:“那可丧尽天良啊!” |
弥天大祸 | mítiāndàhuò | 弥:满。天大的灾祸。他意识到自己闯了弥天大祸。元 无名氏《盆儿鬼》:“这都是你不合自揽着这场弥天大祸。” |
弥天大罪 | mítiāndàzuì | 弥天:满天;形容极大。天大的罪过。宋 王偁《东都事略》:“臣有弥天之罪,也有弥天之功。”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一回:你在沧州做下弥天大罪,却在这里。 |
弥陀 | mítuó | 阿弥陀佛的简称。意译为无量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化之主。《西游记第四九回》圣僧奉旨拜弥陀,水远山遥灾难多。 |
弥望 | míwàng | 弥:满。充满视野,满眼。宋 苏轼《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轼近在钱塘,见飞蝗自西北来,声乱浙江之涛,上翳日月,下掩草木,遇其所落,弥望萧然。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且以江东、西、二广论之,村疃之间,人户凋疏,弥望皆黄茅、白苇、膏腴之田,耕犹不遍,岂有馀力可买官产!明 王鏊《震泽长语·食货》北方平原沃野,千里弥望,皆不起科,使势要得占为庄田。《聊斋志异 庚娘》顷之,皎月初升,见弥望皆芦苇。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
弥远 | míyuǎn | “弥”久、远;“远”距离长,与“近”相对,久远。《道德经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文选·班固》:“靖潜处以永思兮,经日月而弥远。”李善注引曹大家曰:“言己安静长思,不欲毁绝先人之功迹,日月不居,忽复大远。”《后汉书·章帝纪》:“《五经》剖判,去圣弥远,章句遗辞,乖疑难正。”《晋书 文帝纪》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 |
弥月 | míyuè | 小儿初生满一月;指新婚满一月;足月,怀孕满十个月。满月又称弥月,整月。汉族民俗礼仪。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满月时做的庆贺习俗称为做满月,或为弥月之喜。《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范)仲淹处之弥月,京邑肃然称治。宋 苏轼《喜雨亭记》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明 陆弼《酒家佣·姊弟式庐》:"不若择吉成亲,弥月之后,同去展墓更好。" |
弥足珍贵 | mízúzhēnguì | 弥和足都是满的意思,加一起就是十分的意思。十分珍贵、非常珍贵 。含褒义。 |
猕 | mí | 猕猴的简称,哺乳动物,猴的一种,上身皮毛灰褐色,腰部以下澄黄色,面部微红色,尾短,四肢都像人。以野果、野菜等为食物。古亦称“母猴”、“沐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