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 | mī I. | ①微笑的样子。如:笑咪咪。②形容猫叫声或唤猫声——常叠用。如:小猫咪咪叫。II. mǐ名词,法国长度单位“米突”的省称。今作“米”。 |
眯 | mī I. | ①眼皮微微合拢:眯缝双目。笑眯了眼。②小睡:眯一会儿。II.mí尘土入眼,不能睁开看东西:让沙子眯了眼睛。 |
眯 | míI. | 尘土入眼,不能睁开看东西:让沙子眯了眼睛。II.参见 mī。 |
迷 | mí | ①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迷信。迷糊。迷津。迷惘。迷蒙(a.昏暗看不清;b.神志模糊不清;e.使迷惑,受蒙蔽)。执迷不悟。作使动词“使迷乱”。 《论语·阳货篇》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参见“迷国”②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迷恋。入迷。③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棋迷。革新迷。④使人陶醉:景色迷人。 |
迷邦 | míbāng | 隐居使国家迷乱。《论语·阳货篇》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何晏集解引马融 曰:“言孔子不仕,是怀其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后因以“迷邦”指不肯从政,隐居不仕。《周书·儒林传·沉重》:“若居形声而去影响,尚迷邦而忘观国,非所谓也。”唐 刘禹锡《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居数岁,投老於南荆,迷邦纵性,委和从化。”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岂终怀宝迷邦,谩説灌园避世。” |
迷沉 迷沈 | míchén | 犹沉迷。《后汉书 刘表传》何意奄然迷沈,堕贤哲之操,积怨肆忿,取破家之祸!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若其迷沉不反,将助乱人。”参见“沉迷”。 |
迷瞪 | mídeng | 心里迷惑:迷迷瞪瞪,同“迷顿”,“迷盹”。疲乏欲睡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前一人跨白卫,年四十已来,衣帽整洁,垂首蹇分,盹寐欲堕。或先之,或后之,因循十数里,王 怪问:‘夜何作,致迷顿乃尔?’”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高屯儿 迷迷盹盹说:‘怎么去?’” |
迷夺 | míduó | 犹惑乱。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曹操)迷夺时明,杜絶言路。” |
迷而不反 迷而不返 | míérbùfǎn |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汉 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程晓传》:“况奸回暴露,而复不罢,是衮阙不补,迷而不返也。”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主客倒置,迷而不反,惑而不解。 |
迷而知反 迷而知返 | míérzhīfǎn |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宋书 二凶传 元凶劭》:“所以淹霆缓电者,犹冀弟迷而知返耳。” |
迷榖 | mígǔ | 传说中木名。佩其花不会迷惑。参见“榖”。《山经·南山经》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
迷国 | míguó | ①指隐居不仕。 王逸《楚辞章句 序》:“若夫怀道以迷国,佯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后汉书·周燮黄宪等传序》:“然用舍之端,君子之所以存其诚也。故其行也,则濡足蒙垢,出身以效时;及其止也,则穷栖茹菽,臧宝以迷国。”晋 皇甫谧《高士传·闵贡》:“仲叔高栖,藏宝迷国,一介弗取,卓然贞白。”参见“迷邦”。②使国迷乱。 宋 叶适《宋吏部侍郎邹公墓亭记》:“子厚迷国,罪无匹朋,最大者二后废立之际,尤大者臣子不忍言也。”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诗二》:“人臣私聚敛,迷国坏纲纪。”《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而阿谀曲从,附下罔上,怀邪迷国,无大臣辅政之义,皆不道。③谓使国人着迷。 宋 陈师道《黄梅诗》:“留花如有待,迷国更须香。” |
迷花 | míhuā | ①迷恋花草。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巖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唐 李白《赠孟浩然 诗》:“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②比喻迷恋女色。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七》:“在上都里贪欢趣,镇日家耽酒迷花。”元 梵琦《列名净土诗·娼》:“从古娼人到处家,不惟恋酒更迷花。”《水浒传第二五回》:“恋色迷花不肯休,机谋只望永绸繆。” |
迷花沾草 | míhuāzhāncǎo | 指拈花惹草。明 孟称舜《娇红记 双逝》:“休只为迷花沾草,断送了美身躯。” |
迷魂夺魄 | míhúnduópò | 解释见“迷魂淫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八回:“既升绝顶,乐声嘹亮,俱在天际,觥筹交错,迷魂夺魄,不自知其在人间矣。” |
迷魂淫魄 | míhúnyínpò | 迷人魂、乱人魄。形容事物美好,使人醉迷。晋 王嘉《拾遗记 殷汤》:“师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 |
迷惑不解 | míhuòbùjiě |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王朔《永失我爱》:“街上行人都仰头卖呆,迷惑不解,面面相觑。” |
迷惑视听 | míhuòshìtīng | 使人耳目迷乱。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毒害群众。请不要乱唱高调,迷惑视听。萧作霖《复兴社述略》:“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毕竟还不敢公然承认我们主张实行法西斯主义,还是觉得抱着三民主义这块招牌较能迷惑视听。” |
迷津 | míjīn | 迷失渡头所在,找不到渡口。王勃《滕王阁序》: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唐 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唐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红楼梦 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参见“指点迷津zhǐdiǎnmíjīn” |
迷金醉纸 | míjīnzuìzhǐ | 犹言纸醉金迷。清·黄树仁《<淞南梦影录>序》:“迷金醉纸开芳宴,豹舌熊蹯尝几遍。”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3回:“稳重同山,轻柔比水;餐秀茹香,迷金醉纸。” |
迷离 | mílí | ①模糊不明,难以分辨。②眯着眼。《乐府诗集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参见“扑朔迷离”。 |
迷离惝恍 迷离徜仿 | mílíchǎnghuǎng mílíchángfǎng | 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余金,恰足两月余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朱自清《白马湖》:“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 |
迷离恍惚 | mílíhuǎnghū | 模糊闪烁;分辨不清;似有若无。走在夜晚的街道上,迷离恍惚的霓虹灯在眼前闪烁。清 曾朴《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
迷离扑朔 | mílípūshuò | 迷离:眼睛半闭半睁的样子;扑朔:脚乱蹬乱动。原指分辨不清雌雄、男女。整个案件迷离扑朔,令侦探人员非常头疼。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横吹曲辞五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同“扑朔迷离”。 |
迷恋骸骨 | míliànhàigǔ | 迷恋: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骸骨:尸骨。迷恋着尸骨。比喻舍不得丢弃陈旧腐朽的事物。老夫子才喜欢迷恋骸骨。梁实秋《旧》:“最可怕的是,倡言守旧,其实只是迷恋骸骨;唯新是骛,其实只是摭拾皮毛,那就是新旧之间两具失之了。” |
迷乱 | míluàn | ①迷惑错乱。《庄子·秋水》:“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唐 张鷟《游仙窟》:“下官寓游胜境,旅泊闲亭,忽遇神仙,不胜迷乱。” 茅盾《子夜三》:“她的脸色现在又飞红了,她的眼光迷乱,她的胸部很剧烈地一起一伏。”②指迷失。许地山《集外·女儿心三》:“她们走过几个山头,不觉把路途迷乱了。”③使迷惑错乱。《荀子·臣道》:“偷合苟容,迷乱狂生。” 杨倞 注:“迷乱其君使生狂也。”《百喻经·山羌偷官库衣喻》:“迷乱上下,不知法相。”清 李旦华《摸鱼子·雨词》:“他乡梦,休把音书远寄,空阶迷乱人意。” |
迷迷荡荡 | mímídàngdàng | 晃悠貌,摇荡的样子。 |
迷谬 | mímiù | ①迷惑谬误。晋·葛洪 《 |
迷目 | mímù | 使人看不清楚。《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先到书房,见柱上所贴诗稿,经年尘埃迷目。”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但见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骇人心目。 |
迷人 | mírén | ①沉湎于某项爱好或某种事物的人。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骋鹰犬於原兽,好博戏而无已者,迷人也。”②俗人;糊涂人。《全唐诗 卷八六二载示边洞元》:“拟将剑法亲传授,却为迷人未有缘。”明 汪廷讷《狮吼记·住锡》:“日把慈航浮法海,普渡迷人。”明 高攀龙《高子遗书·家训》:“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③迷惑人;使人分辨不清。唐 李商隐《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白杨别屋鬼迷人,空留暗记如蚕纸。”清 王有光《吴下谚联·张天师被鬼迷》:“或曰:鬼物最善迷人,适会天师,乘其不备,从而迷之。”《清史稿·灾异志一》:“(乾隆)三十九年二月朔,高邑黑眚迷人。”④使人昏迷。 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曾文正公奏天津教案答书》:“加以本年四五月间,有拐匪用药迷人之事;适於其时,堂中死人过多,由是浮言大起。”《六部成语注解·刑部》:“以药迷人:以药毒人而骗其财也。”⑤使人迷恋;使人眼花缭乱。使人陶醉。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巴金《灭亡第九章》:“一对迷人的大眼含笑地望着他。”峻青《秋色赋》:“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艾青《写在彩色的纸条上诗》:“秋天多么美,秋天的夜晚更迷人。” |
迷人眼目 | mírényǎnmù | 迷惑他人视线,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骗人。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这些人也是敌人的第五纵队,不过比前一种稍具形式上的区别,借以伪装自己,迷人眼目而已。”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这些人也是敌人的第五纵队,不过比前一种稍具形式上的区别,借以伪装自己,迷人眼目而已。 |
迷天 | mítiān | 迷,通“弥”。形容极大。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於中箇首将罪过迷天大。”参见“迷天大罪”。《水浒传第七十五回》文面小吏,罪恶迷天,曲辱贵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迷漫天空;满天。《英烈传第三十回》:“四围放火,黑焰迷天。”清 丘逢甲《珠江行乐词》:“安知海上东风起,摧花折柳尘迷天。”茅盾《子夜十五》:“现在那迷天的晓雾散了些了。” |
迷天大谎 | mítiāndàhuǎng | 迷:通“弥”。极大的谎话茅盾《子夜》:“她这临时诌起来的谎居然合式,她心里更加有把握了。她决定把这迷天大谎再推进一些。” |
迷天大罪 | mítiāndàzuì | 形容极大的罪恶。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纵有那弥天罪,也难赎。”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一回:你在沧州做下迷天大罪,却在这里。 |
迷头认影 | mítóurènyǐng | 佛家语。形容非常糊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言经》:“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
迷途 | mítú | ①分不清方向,走错了路。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②错误的道路,邪路。借指不知如何行事。《三国演义》今某已遇祸而死,愿求清晦,指点迷途。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迷涂知返(“涂”通“途”)。 |
迷途知返 迷涂知反 | mítúzhīfǎn | 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也。 |
迷罔 | míwǎng | ①神经失常。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 卷二》:“一女年十许岁,未适人,骤得迷罔之疾。” 《聊斋志异 造畜》魇昧之术,不一其道,或投美饵,绐之食之,则人迷罔,相从 而去,俗名曰“打絮巴”,江南谓之“扯絮”。②迷惑,欺罔。汉 王符《潜夫论·忠贵》:“迷罔百姓,欺诬天地。” ③犹迷网。谓事物惑人如罗网。陈世宜 《孟硕入狱不获探亲》诗:“泥犁亦是众生相,十方迷罔从今开。” |
迷雾 | míwù | ①能见度很差的雾。清 姚鼐《登泰山记》: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②叫人捉摸不透,迷失方向的事物。 |
迷眩 | míxuàn | ①迷失本性。②指迷惑。③目眩神迷。形容所见令人惊异倾倒。④ 形容(眼睛)昏花。沉迷于灯红酒绿的生活,她逐渐迷眩,迷失本性,失去了曾经的纯真。 |
迷阳 | míyáng | ①无所用心;诈狂。《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郭象注:“迷阳,犹亡阳也。亡阳任独,不荡於外,则吾行全矣。”成玄英疏:“迷,亡也;阳,明也……宜放独任之无为,忘遣应物之明智。”陆德明释文引 司马彪曰:“迷阳,伏阳也,言诈狂。”②一说,谓有刺的小灌木。王先谦集解:“谓棘刺也,生於山野,践之伤足,至今吾楚舆夫遇之犹呼迷阳踢也。”金 党怀英《寄贾因叔诗》:“鶉居鷇食两迷阳,四十犹贪桂子香。” 清 钱谦益《恭谒孔林先圣庙一百韵》:“累紲吾穷矣,迷阳遂已而。”清 黄遵宪《放歌》:“迷阳迷阳伤吾足,岂能絶漠渡磧远勒燕然铭。”鲁迅《集外集拾遗·秋夜有感》:“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
迷漾 | míyàng | 迷眩。迷漾灰黯。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人之读一小説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颺,而神经为之营注。” |
迷踪失路 | mízōngshīlù | 迷失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