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 máo | ①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毛笔。羽毛。毛织品。毛骨悚然。轻于鸿毛。②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毛之地。③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毛了。④粗糙,没有加工的:毛布。毛估(粗略地估计)。毛坯。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⑤不是纯净的:毛利。毛重。⑥行动急躁:毛躁。⑦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毛了。⑧小:毛病。毛孩子。毛毛雨。⑨货币贬值:钱毛了。⑩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毛钱。11.通“芼”。草木;五谷。《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注:“草也。”《谷梁传·定公元年》毛泽未尽。注:“凡地之所生谓之毛。”《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注:”墝埆不生五谷曰不毛。”晋 刘琨《劝进表》苟在食土之毛,含血之类,莫不叩心绝气,行号巷哭。参见“食毛践土”。12.姓。 |
毛发 | máofà | ①人的体毛和头发。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褒公:即段志玄、封褒国公。鄂公:即尉迟敬德,封鄂国公。二人均系唐代开国名将,同为功臣图中的人物。)宋 贺铸《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②哺乳动物身上的一层毛。 |
毛发不爽 | máofābùshuǎng | 犹毫发不爽。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二卷:“四至八到,方方凑合,求其毛发不爽难矣。” |
毛发倒竖 | máofādǎoshù |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0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牙嚼舌,满口流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看那月色时,也淡淡的,不似先前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
毛发皆竖 毛发尽竖 毛发森竖 | máofàjiēshù máofàjìnshù máofàsēnshù |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宋·岳珂《桯史·馆娃浯溪》:“余忽心动,毛发森竖,乃迹故步,还至水浒。”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一回:“黑蛮龙听了,不觉腮边火冒,毛发尽竖。”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回:“猛然间听的呼呼风响,杨忠觉得毛发皆竖,连忙起身,手掣宝剑。” |
毛发丝粟 | máofàsīsù | 比喻十分细小的事物。宋 欧阳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 |
毛发悚然 毛发耸然 毛发悚立 | máofāsǒngrán máofāsǒngrán máofàsǒnglì | 毛发:头发和汗毛;耸:竖起。头发与汗毛竖起。形容非常恐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迄今思之,尚毛发悚立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回顾孟获曰:‘此乃神兵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戴监生偷听到两个鬼的一番议论,议论中居然提到他。戴骤聆至此,毛发悚然。”邓洪《山中历险记》:“煞静的深夜,一个人在毫无掩蔽的山顶上,听到一声虎啸,那是不由人毛发悚然的。” |
毛发之功 | máofàzhīgōng | 形容极微小的功劳。请不要再提这毛发之功了。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 |
毛骨 | máogǔ | ①毛发与骨骼。唐 刘禹锡《桃源行》:“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宋 苏舜钦《演化琴德素高因为作歌以写其意云》:“风吹仙籟下虚空,满坐沉沉竦毛骨。”宋 陆游《夜汲井水煮茶诗》:“肺腑凛清寒,毛骨亦苏省。”②谓人的骨相容貌。《晋书·元帝纪》:“琅邪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祖士少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復见如此人。”前蜀 韦庄《寄薛先辈》:“不説文章与门第,自然毛骨是公卿。” |
毛骨耸然 毛骨竦然 毛骨森竦 | máogǔsǒngrán máogǔsǒngrán máogǔsēnsǒng | 毛:头发和汗毛;骨:脊背。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恐惧。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觉毛骨森竦。”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叠两个指头,说将出来。言无数句,使听者毛骨耸然。”清·李渔《比目鱼·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巴金《春》淑英看得毛骨竦然,淑华看得怒气冲天。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茅盾《过年》这笑,老赵听了,却毛骨耸然。 |
毛举 | máojǔ | ①粗略地列举。《子华子·北宫子仕》:“毛举其目,尚不胜为数也。”宋 司马光《议学校贡举状》:“只於旧条之中毛举数事,微有更张,则於取士之道并无所益。”②琐细地列举。《汉书·刑法志》:“徒钩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颜师古注:“毛举,言举毫毛之事,轻小之甚。”《宋史·陈桷传》:“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二》(沈该)起造第宅,扰害公私,贪鄙之迹,不可毛举,上孤陛下之恩,下失四海之望。 |
毛举缕析 | máojǔlǚxī | 毛举:琐碎列举。缕:一条一条,详详细细。缕析:详细地分析。琐细列举,详细地剖析。宋·张孝祥《乞改正迁谪士大夫罪名札子》:“毛举缕析,旁逮知旧,惧其不能废锢,必以赃私罪污之。” |
毛举细故 | máojǔxìgù | 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明史 叶向高传》:“忠贤乃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清·梁启超《南学会序》而犹禽视息息,行尸走肉,毛举细故,瞻前顾后,相妒相轧。 |
毛举细事 毛举细务 | máojǔxìshì máojǔxìwù | 毛举:列举琐碎的事情。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宋·陈亮《论励臣之道》:“而群臣邈焉不知所急,毛举细事,以乱大谋。”《宋史 陈桷传》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 |
毛里拖毡 | máolǐtuōzhān | 在毛里拖毡行进困难。比喻畏缩不前的样子。元·关汉卿《金线池》第四折:“好教我足未移心先战,一步步似毛里拖毡。” |
毛翎 | máolíng | 翎毛。借指羽翼。唐 卢照邻 |
毛毛楞楞 | máomáoléngléng | 慌手慌脚。他一进屋就毛毛楞楞地脱下外套。 |
毛毛细雨 | máomáoxìyǔ | 毛:小,细碎。形容雨下得很细。《刘胡兰传》:“那天恰好是个阴天,还落着毛毛细雨。”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二卷:“早晨紧接夜风的停息,下起了一场毛毛细雨。” |
毛毛腾腾 | máomáoténgténg | 形容不沉着,慌里慌张。请不要毛毛腾腾地处理事情。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九十一回:“见他们毛毛腾腾,北侠看着,有点诧异。” |
毛嫱 | máoqiáng | 古代美女名。《庄子·齐物论》:“毛嬙、丽姬,人之所美也。”成玄英疏:“毛嬙,越王嬖妾; 丽姬,晋国之宠嬪。此二人者,姝妍冠世。”战国楚 宋玉《神女赋》:“毛嬙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淮南子·齐俗训》:“待 西施、毛嬙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多力何必孟賁、乌获,逸容岂唯郑旦、毛嬙?” 明 沉鲸《双珠记·假恩图色》:“其妻甚美,果然花容月貌,可赛毛嬙。” |
毛热火辣 | máorèhuǒlà | 毛:粗率,急躁。形容十分焦急。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周大勇心里毛热火辣地发躁。” |
毛森骨立 | máosēngǔlì | 森:阴森;立:竖立。阴森可怖,汗毛都竖了起来。元 无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是三更时分了,觉一阵风过,吹的我毛森骨立。” |
毛手毛脚 | máoshǒumáojiǎo | 做事粗心,不细致。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六回:“但凡有点毛手毛脚的,小人决不用他。”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你毛手毛脚地弄坏了。” |
毛遂堕井 | máosuíduòjǐng | 用为传闻不实之典。《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后用为传闻不实之典。唐·李白《系寻阳上崔相涣》诗之二:毛遂不墮井,曾参宁杀人?虚言误公子,投抒惑慈亲。 |
毛遂自荐 | máosuìzìjiàn |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自荐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随从至楚,果然说服了楚王,使其同意发兵。平原君于是奉他为上客。 |
毛头毛脑 | máotóumáonǎo | 形容年轻人的鲁莽冒失或很着急的样子。徐光耀《平原烈火》:“三个战士正毛头毛脑没有办法,见他回来了,眼里又放出光彩。”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毛头毛脑的高增荣在门台蹲下来了。” |
毛头小子 | máotóuxiǎozi | 指年轻人。他是没有经验的毛头小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1章:“想不到世事一变,这么个毛头小子倒把他像毛头小子一样指教了一番!” |
毛血 | máoxuè | ①动物的毛与血。指祭祀时所用牺牲。《孔子家语·问礼》:“玄酒以祭,荐其毛血。”《旧唐书·孝友传·崔沔》:“未有火化,茹毛饮血,则有毛血之荐。”②指鸟兽。唐 杜甫《雕赋》:“观其夹翠华而上下,卷毛血之崩奔,随意气而电落,引尘沙而昼昏……斯亦足重也。”宋 李纲《答宾劳:“譬犹仗下之马,韝上之鹰,饱毛血而不搏,飫芻豆而不鸣。”③指人的毛发与气血。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
毛羽 | máoyǔ | ①兽毛和鸟羽。羽,鸟翼上的长毛。②鸟的羽毛。汉 扬雄《逐贫赋》恩轻毛羽,义薄轻罗。③借指鸟类。④指翅膀。⑤鸟羽的一种。散生在眼缘、喙基部和正羽的下面。有护体、感觉等作用。又称线羽、纤羽。 |
毛羽鳞鬣 | máoyǔlínliè | 鬣:指鱼的背鳍。鸟的羽毛,鱼鳞鱼鳍。指事物的表面现象。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
毛羽零落 | máoyǔlíngluò | 比喻失去了帮手或亲近的人。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外失辅车唇齿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渐。” |
毛羽未丰 | máoyǔwèifēng | 比喻力量不足,条件还不成熟。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惜此时群治毛羽未丰,又迭经挫折。 |
毛锥 | máozhuī | ①笔的代称。《聊斋志异 雷曹》乐子(云鹤)文章名一世,忽觉苍苍之位置我者不在是,遂弃毛锥如脱屣,此与燕颔投笔者何以少异?②一种乔木。 |
芼 | máo I. | ①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芼羹(用菜杂肉为羹)。②草覆地蔓延。II.参见mào。 |
牦 | máo | 牦牛, 也作旄牛、髦牛。哺乳动物。分家养的和野生的。身上有长毛,多黑褐色,喜寒冷气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善于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峻岭间驮运。野生牦牛数量稀少,属国家保护动物。 |
酕 | máo | 大醉的样子。 |
酕醄 | máotáo | 大醉的样子。晁补之《即事》有时醉酕醄,大笑翻盏斝。唐·姚合《闲居遣怀十首》遇酒酕醄饮,逢花烂漫看。《西游记·第五回》吃勾了多时,酕醄醉了。《西游记第八回》酕醄醉了卧松阴,无挂碍,无利害,不管人间兴与败。 |
髦 | máo | ①古代称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②毛中的长毫,喻英俊杰出之士:髦硕。髦士。髦俊。③指马鬃:髦马。动物的毛。《山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④(时髦)时兴的,如“髦髦的服装”。⑤古同“牦”,牦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