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旄麾máohuī

①即旌麾。帅旗。《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孤(曹操)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②泛指旗帜。

旄节

máojié

①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唐 张守节正义:“旄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书云‘苏武执节在匈奴牧羊,节毛尽落’是也。”参见“节旄”。宋 梅尧臣《送马仲涂司谏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諫諍,又持旄节使阴山。” 清 曾朴《孽海花第九回》想要叫局,只碍着雯青如今口衔天语,身膺使旄,只好罢休。②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唐 李嘉祐《送从弟归河朔诗》:“诸将矜旄节,何人重布衣。”《新唐书·杨汝士传》:“开成初,繇兵部侍郎为东川节度使。时嗣復镇西川,乃族昆弟,对拥旄节,世荣其门。”《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二》邵真(李)劝惟岳执李正己使者送京师,且请讨之,曰:“如此,朝廷嘉大夫之忠,则旄节庶几可得。”惟岳然之,使真草奏。

旄倪

máoní

老人和幼儿。《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於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赵岐注:“旄,老耄mào也。倪,弱小倪倪者也。”宋 范成大《麻线堆 诗》:“但冀米盐给,不烦金币支。非客敢窃议,道傍询旄倪。”郁达夫《杂感诗 之三》:“诛求又掠旄倪去,风鹤重添妇女惊。”

旄牛

máoniú

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史记 孝武本纪》兕旄牛犀象之属弗用。

旄头

máotóu

①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汉书·燕剌王刘旦传》:“旦遂招来郡国姦人,赋敛铜铁作甲兵,数閲其车骑材官卒,建旌旗鼓车,旄头先敺。”颜师古注:“敺与‘驱’同……凡此旄头先驱,皆天子之制。”《后汉书·儒林传上·杨政》:“武骑虎賁惧惊乘舆,举弓射之,犹不肯去;旄头又以戟叉政,伤胷,政犹不退。”《后汉书 刘表传》(公孙度)乘鸾辂九旒旄头羽骑。《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晋书 文帝纪》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虡宫悬,位在燕王上。《宋书卷十 顺帝纪》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虡宫县。唐 王维《为羽林将军祭武大将军文》:“羽林孤儿,旄头突骑,罔不毕劝,为之元帅。”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下》:“国朝承五代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仅同藩镇,而尽去戈戟旌旗之制,非所谓旄头清道后行之谨也。”②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汉书·天文志》:“昴曰旄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唐 武元衡《送徐员外还京诗》:“旄头星未落,分手轆轤鸣。”唐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清 孔尚任《桃花扇·誓师》:“月升鴟尾城吹角,星散旄头帐点兵。”

旄钺

máoyuè

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语本《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蔡沉集传:"钺,斧也,以黄金为饰……旄,军中指麾,白则见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旧唐书·王珂传》:"天子以珂为河中节度,授以旄钺。" 宋 苏轼 《上皇帝书》:"是时四方豪杰,不能以科举自达者,皆争为之,往往积功以取旄钺。"《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史)宪诚虽喜得旄钺,外奉朝廷,然内实与幽、镇连结。唐孙华《次韵酬宫恕堂》:"君家门阀高,哲兄拥旄钺。"

máo

①古代称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发。②毛中的长毫,喻英俊杰出之士:髦硕。髦士。髦俊。③指马鬃:髦马。④时髦:时兴的,如“时髦的服装”。⑤古同“”,牦牛。

髦节

máojié

古代使者所持的竹节,以牦牛尾作饰。髦,通“旄”。《后汉书·孔融传》:“日磾 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

髦彦

máoyàn

杰出的人才。《陈书·后主纪》:“朕以寡薄,嗣膺景祚……敢忘康济,思所以登显髦彦,式备周行。”

máo

①犛牛尾。②泛指獸尾。③同“”。見“犛牛”。④長毛。《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六》(至正二十五年五月)甲子,京师天雨氂,长尺许。或言于帝曰:“龙须也。”命拾而祀之。⑤硬而捲曲的毛。同“”。

máo I.

古同“”,牦牛。II.qián:中国汉代西域国名。又汉代张掖郡县名,在今甘肃省永昌县。

犛牛

牦牛

máoniú

产于西藏的一种大型的野牛或家畜牛,在其背部有短而光滑的毛,在其胸部、体侧、四肢和尾部则有长而卷曲的毛。野牛的毛色黑褐,肩高可达2米,体重可达600公斤。《史记 孝武本纪》杀一犛牛以为俎豆牢具。

máo

:昆虫,腿细长,鞘翅上黄黑色斑纹,成虫危害农作物,可入药。

蝥弧

móuhú

春秋诸侯郑伯旗名。后借指军旗。《左传·隐公十一年》:“潁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孔颖达疏:“周礼诸侯建旂,孤卿建旜。而左传郑 有蝥孤,齐有灵姑鉟,皆诸侯之旗也……其名当时为之,其义不可知也。” 唐 卢纶《和张仆射 塞下曲》:“鷲翎金僕姑,燕尾绣蝥弧。”太平天囯 杨秀清《萧朝贵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公等世居中国,孰非上帝子女,倘能奉天诛妖,执蝥弧以先登,戒防风之后至;在世英雄无比,在天荣耀无疆。”

蝥贼

máozéi

食禾稼的两种害虫。多比喻危害人民和国家的坏人或灾异。《左传·成公十三年》:“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杜预注:“蝥贼,食禾稼虫名。谓秦纳公子雍。”《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其勉顺时气,劝督农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贼。”李贤注引尔雅:“食苗心曰螟,食节曰贼,食根曰蝥。”《晋书 文帝纪》“暨诸葛诞,滔天作逆,称兵扬楚,(文)钦、(唐)咨逋罪,同恶相济,帅其蝥贼,以入寿春,凭阻淮山,敢距王命。”唐 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诗》:“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 梁启超《新民说·论公德》:“苟放弃责任者,无论其私德上为善人为恶人,而皆为羣与国之蝥贼。”

máo

吃苗根的害虫:贼(喻坏人)。《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保定路清苑县水,平阳路松山县旱,高唐、夏津、武城等县蟊害稼,并免今年租,计三万六千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