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 | cún | ①东西在那里,人活着:存在。存亡。生存。作使动词,使存活。《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②保留,留下:保存。留存。存照。存疑。去伪存真。③寄放:寄存。④停聚:存水。⑤怀有,怀着:存心。不存任何奢望。⑥察,观察。《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
存处 | cúnchù | 抚慰安置。《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契丹、瀛、莫、幽州大水,流民入塞散居河北者数十万口,契丹州县亦不之禁。詔所在賑给存处之。”《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初,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漳王(李凑)傅母杜仲阳坐宋申锡事放归金陵,(唐文宗李昂)诏(李)德裕存处之。 |
存而不论 | cúnérbùlùn | 存,保存;论,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三国魏嵇康《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况乎天下微事,言所不能及,数所不能分,是以古人存而不论。”唐 刘餗《序》:“释教推报应之理,余尝存而不论。” |
存抚 | cúnfǔ | 安抚;慰抚。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书·张敞传:“愿尽力摧挫其暴虐,存抚其孤弱。”《资治通鉴 晋纪九》初,琅邪王(司马)睿之镇建业,裴妃(东海王妃)意也,故睿德之,厚加存抚,以其子(司马)冲继越后。宋 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二:“録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明 方孝孺上蜀府笺:“赐号易名,賻以泉币,閔恤存抚,不一而足。” |
存孤 | cúngū | 恤养孤儿。《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巖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聊斋志异 乔女》然存孤易,御侮难;若无兄弟父母,遂坐视其子死家灭而不一救,则五伦中可以无朋友矣。 |
存活 | cúnhuó | 生存,保全生命。存身。存活率。他受伤这么重,能存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明 佚名《闯王》:“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
存录 | cúnlù | 存恤录用。《后汉书·李燮传》:“灾眚屡见,史官上言宜有赦令,又当存录大臣冤死者子孙。”《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 |
存没 存殁 | cúnméi cúnmò | 生存和死亡。犹言生死。亦指生者和死者。《资治通鉴 卷一百零三》(褚太后)至半,便止,索笔益之曰:“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资治通鉴 卷二百九十二》上(后周世宗柴荣)曰:“近广京城,于存殁扰动诚多;怨谤之语,朕自当之,他日终为人利。”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旬会之异》:“十日一宴,集中一举子物故,诸子感叹存殁,仍於故人设位。”《红楼梦 第四回》:“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存殁感激大恩不尽!” |
存身 | cúnshēn | ①保全身体。《易·繫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孔颖达疏:“蛟蛇初蛰,是静也。以此存身,是后动也。”《庄子·缮性》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尹文子·大道下》:“不羡爵禄者,自足于己也;不畏刑罸者,不赖存身也。” 晋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絶於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於有身,不存身以息患。”②安身。《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张铁臂见人看破了相,也存身不住,过几日,拉着臧蓼斋回天长去了。”河北梆子《喜荣归》:“家遭不幸,父母双亡,又失了一把大火,只烧得片瓦无存。夫妻二人来在岳母家存身。” |
存神 | cúnshén | 存养精神,保全精神。留神,留心。存神机虑息,养气语言迟。明 宋濂《阅江楼记》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
存生 | cúnshēng | 保存、维系生命。《庄子·达生》:“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 晋 陶潜《影答形诗》:“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
存亡 | cúnwáng | ①生存和死亡,存在和灭亡。关系生死存亡的战争。《孟子·离娄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明 方孝孺《深虑论》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②使灭亡的得以存在。《汉书王莽传》收复绝属,存亡续废。 |
存亡安危 | cúnwángānwēi | 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 |
存亡继绝 | cúnwángjìjué | 亦作“存亡续绝”。原谓使亡国复存,绝嗣得续。亦泛指使濒临灭亡或已亡者得以继续存在或延续。《穀梁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存亡继絶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范宁集解:“存亡,谓存邢卫;继絶,谓立僖公 。”《汉书·吴王濞传》:“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絶,振弱诛暴,以安刘氏,社稷所愿也。”《资治通鉴 周纪二》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
存亡绝续 | cúnwángjuéxù | 绝:完结;续:延续。事物处在生存或灭亡、断绝或延续的关键时刻,形容局势万分危急。《晚清文学丛钞·新中国未来记》第一回:“这六十年中,算是中国存亡绝续的大关头。”清·刘大櫆《金节母传》:“呜呼,太恭人以一女子,当金氏存亡绝续之交,一心惟鞠子为事。” |
存亡未卜 | cúnwángwèibǔ | 卜:猜测,估计。或是活着,或是死了,不能预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七卷:“况宗族远离,夫家存亡未卜,随缘快活,亦足了一生矣。”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孙儿跟在军前,存亡未卜。” |
存慰 | cúnwèi | 存问、慰抚。文选·应瑒《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和颜既以畅,乃肯顾细微。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李善注:“郑玄周礼注曰:‘存,省也。’毛萇诗传曰:‘慰,犹安存之也。’”《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士大夫诣军门,无少长,皆引入存慰,使人人尽言,少有才用,咸加擢叙。《宋书·王微传》:“微既为始兴王濬府吏,濬数相存慰,微奉答牋书,輒饰以辞采。”《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宋史·真宗纪一》:“丁卯,以向敏中为河北、河东宣抚使,按巡郡国,存慰士民。” |
存问 | cúnwèn | ①慰问;慰劳。察访。多指尊对卑,上对下。存问父老。《史记·高祖本纪》:“病愈,西入关,至櫟阳,存问父老。”《史记 孝武本纪》使者存问所给,连属於道。《汉书 王莽传中》州牧数存问,勿令有侵冤。《资治通鉴 汉纪八》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晋书 武帝纪》“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晋书 元帝纪》宾礼名贤,存问风俗,江东归心焉。《清史稿·穆宗纪》:“传旨存问疫疾将士。”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路之父老负担壶浆,远近迎謁,上皆亲加存问,受其献馈。”《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高宗李治)诏以河南、北旱,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问赈给。《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四》诸王有疾,(宣宗李忱)常亲至卧内存问,忧形于色。《明史卷六 本纪第六》发京师,命给事中、御史所过存问高年,赐酒肉及帛。②问候;探望。通常带有客气的意思。唐 张籍《答刘竞诗》:“昨日街西相近住,每来存问老夫身。”元 无名氏《快活三过朝天子四换头·忆别套曲》:“新痕,旧痕,泪滴尽愁难尽,今宵鸳帐睡怎稳?口儿念心儿印,独上粧楼,无人存问,见花梢月半轮。”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又因道远,遂数载不一存问。”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顷奉到十八日惠函,同时亦得家母来书,知蒙存问,且贶佳品,不胜感谢。”《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及卫将军张安世,宜赐几杖归休,时存问召见,以列候为天子师。 |
存心 | cúnxīn | ①蓄意,有意,故意。我不是存心这么做的。②怀着某种念头、打算;居心。他说这番话,不知存什么心?③用心;专心,放心上。《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
存心养性 | cúnxīnyǎngxìng |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指修心养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二程全书·外书十二》释氏只令人到知天处休了,更无存心养性事天也。 |
存恤 | cúnxù | 爱抚;爱惜;慰问救济。存恤孤老。《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三国志·诸葛亮传》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三国演义 第六三回》:“西川豪杰甚多,不可轻敌。於路戒约三军,勿得掳掠百姓,以失民心。所到之处,并宜存恤,勿得恣逞鞭挞士卒。”《晋书·元帝纪》:“二千石令长当祗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西湖佳话·葛岭仙迹》:“但思贼本民也,汹汹而起者,不过迫於饥寒,有司不知存恤,復以催科酷虐之,使其不能生,便不畏死而作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帝(宋高宗)诏州县存恤,毋令失所。 |
存恤耆老 | cúnxùqílǎo | 恤:救济;存恤:慰问救济;耆:古称六十岁为耆;耆老:指年老的人。慰问救济年老的人。《三国志·魏志·吕蒙传》:“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 |
存肄 | cúnyì | 练习。《汉书·礼乐志》:“河间献王王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颜师古注:“肄,习也。” |
蹲 | cún I. | 腿、脚猛然落地,因震动而受伤。如:蹲了腿。II. 参见dūn |
蹲蹲 | cúncún | ①舞的样子。②行为稳重而合乎礼节。《汉书》遂臻阴宫,穆穆肃肃,蹲蹲如也。《诗·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③丛聚茂密的。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荆棘郁蹲蹲。 |
壿 | cún | 《尔雅·释训》喜也。《说文》舞也。引《诗》:壿壿舞我。○按《诗·小雅》今作蹲。 |
壿壿 | cúncún | 形容舞姿。《说文·士部》:“墫,舞也。從士尊聲。《詩》曰:‘墫墫舞我’。”今本《诗·小雅·伐木》作“蹲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