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ì

①绿色:翠绿。苍翠。翠微(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清 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②翠鸟:属鸣禽类,形似杜鹃,嘴长,头部深橄榄色,有青绿色斑纹,背青绿色,腹赤褐色,尾短,捕食小鱼。③指“翡翠”(硬玉):翠玉。翠镯。珠宝翠钻。

翠葆

cuìbǎo

①帝王仪仗的一种。以翠羽联缀于竿头而成,形若盖。南朝齐 谢朓《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诗》:“翠葆随风,金戈动日。”宋 史浩《满庭芳·立春词时方狱空词》:“知是东皇翠葆,飞星、来止人间。”②作为天子的代称。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参见“羽葆”。③形容草木青翠茂盛。唐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嫩嵐滋翠葆,清渭照红妆。”宋 欧阳修《送赵山人归旧山诗》:“屈贾江山思不休,霜飞翠葆忽惊秋。”明 徐渭《宣府槐龙篇》:“乘凉翠葆颯,撑暑碧油烘。”

翠被

cuìb/pèi

翡翠羽制成的背帔。被,同“帔”。《左传·昭公十二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杜预注:“翠被,以翠羽饰被。”杨伯峻注:“被当读为帔pèi。盖以翠毛为之。”书·西域传赞:“天子负黼依,袭翠被,冯玉几,而处其中。”张衡《西京赋》:“大驾幸乎平乐之馆,张甲乙而袭翠被。”

翠鬓cuìbìn

黑而光润的鬓发。南朝梁 丘迟《答徐侍中为人赠妇诗》:“罗裙有长短,翠鬢无低斜。” 宋 柳永《促拍满路花词》:“香靨融春雪,翠鬢嚲秋烟。楚腰纤细正笄年。”《水浒传第四回》香肌扑簌瑶台月,翠鬓笼松楚岫云。《花月痕第二七回》:“緑酒红灯如此夜,青衫翠鬢可怜人。”

翠黛

cuìdài

①眉的别称。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名。宋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词》:“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②指画眉用的青黑色螺黛。③黑绿色。

翠凤

cuìfèng

①以翠羽制成的凤形旗饰。文选·李斯《上秦始皇书》:“建翠凤之旗,树灵鱓之鼓。” 吕延济注:“以翠羽为凤形而饰旗也。”②天子所乘饰以翠羽的凤形车驾。亦借指天子。《汉书·扬雄传上》:“乃抚翠凤之驾,六先景之乘。”颜师古注:“天子所乘车为凤形,而饰以翠羽。”文选·沉约《锺山诗应西阳王教》:“翠凤翔淮海,衿带绕神坰。”李善注:“凤翔淮海,喻宋之兴也。”③翠玉制的凤形首饰。《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戴翠凤步摇之冠,躡琼纹九章之履。”

翠凤毛翎cuìfèngmáolíng

典故出自明代汤显祖的《邯郸记》中的《度世》一节,是何仙姑在蓬莱山门之外扫花时的唱词,“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描述的是何仙姑在天门外扫花的故事。

翠凤明珰

cuìfèngmíngdāng

髻插翡翠凤钗,耳饰明珠耳坠。极言首饰的华丽名贵。 珰,耳饰,珍珠做成的耳坠。比喻妇女装饰的华美。唐·李瑞《寒阳曲》:“雀钗翠凤动明珰。” 《聊斋志异 狐嫁女》微目之,翠凤明珰,容华绝世。

翠釜

cuìfǔ

指精美的炊器。唐 杜甫《丽人行》:“紫駞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元 本高明《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络绎八珍送,无非翠釜驼峰。”《剪灯新话·龙堂灵会录》:“忙呼玉女捧牙盘,催唤神娥调翠釜。”

翠盖cuìgài

①饰以翠羽的车盖。泛指华美的车辆。②帝王的代称。帝王的乘舆有翠羽为饰的华盖,故称。②指形如翠盖的植物茎叶。《花月痕第十五回》小院无人,庭前一树梧桐,高有十余尺,翠盖亭亭,地下落满梧桐子。

翠冠

cuìguān

①翠玉所饰之冠。为古代贵族妇女所服用。宋 周密《武林旧事·皇后归谒家庙》:“皇后散付本府亲属、宅眷、干办、使臣已下……翠花、翠冠。”宋 李清照《永遇乐 词》:“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明 唐顺之《封孺人庄氏墓志铭》:“其封十五六年,余未尝为置一翠冠。”②鸟头上高耸的翠毛。北齐 刘昼《新论·知人》:“及凤之成,翠冠云耸,朱距电摇,锦身霞散,綺翮焱发。”

翠盒cuìhé

专门用于存放和展示翡翠饰品的盒子。这种盒子通常由优质材料制成,如红木、紫檀、黄花梨等珍贵木材,或者金属、玻璃、陶瓷等其他材质。《红楼梦 芙蓉女儿诔》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

翠华

cuìhuá

①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李善注:翠华,以翠羽为葆也。南朝梁 沉约《九日侍宴乐游苑 诗》:“虹旌迢递,翠华葳蕤。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四》:“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唐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唐·白居易《长恨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②为御车或帝王的代称。唐 陈鸿《长恨歌传》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宋 陆游《晓叹》诗:翠华东廵五十年,赤县神州满戎狄。

翠斝cuìjiǎ

翠玉酒杯。宋 梅尧臣《李端明宅花烛席上赋》诗:“已接冰壶润,宁辞翠斝醇。”《红楼梦第八回》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翠眉cuìméi

古代女子用青黛画眉,故称。为美女的代称。《老残游记第九回》(申)子平觉得翠眉含娇,丹唇启秀,又似有一阵幽香,沁入肌骨,不禁神魂飘荡。

翠幕

cuìmù

①翠色的帷幕。晋 潘岳《藉田赋》:“青坛蔚其岳立兮,翠幕黕以云布。”宋 柳永《望海潮词》:“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元 本高明《琵琶记·报告戏情》:“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②比喻苍翠浓荫的林木。南朝梁 简文帝《和藉田》:“地广重畦浄,林芳翠幕悬。”唐 苏颋《奉和恩赐乐游园宴应制》:“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通。”文汇报1986.6.17:“略过了翠幕烟霞的杭州,且舍下曲水流觞的绍兴,休道行色匆匆,只为归心如箭。”

翠辇

cuìniǎn

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北史·突厥传》:“启人奉觴上寿,跪伏甚恭。帝大悦,赋诗曰:‘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輦回。’”唐 李贺《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霑翠輦,今日似襄王。”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元 虞集《和马侍御西山口占》:“岧嶢宫殿水西头,春日时闻翠輦游。”清 洪昇《长生殿·冥追》:“这不是羽盖飘扬,鸞旌荡漾,翠輦嵯峨!”

翠鸟

cuìniǎo

①许多种非鸣禽鸟类的任一种,构成翠鸟科,多半有冠羽,颜色鲜艳,尾比较短,喙粗长而尖锐,有比较弱的并趾足。②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在冬至前后筑巢漂浮于海上。翠鸟孵卵时能使波浪平定。

翠屏cuìpíng

①绿色屏风。《三国演义 第三十七回》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②借指青翠的竹丛。③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

翠翘

cuìqiào

①翠鸟尾上的长羽。《楚辞·招魂》:“砥室翠翘,絓曲琼些。”王逸注:“翠,鸟名也;翘,羽也。”②古代妇人首饰的一种。状似翠鸟尾上的长羽,故名。唐 韦应物《长安道诗》:“丽人綺阁情飘颻,头上鸳釵双翠翘。”唐 白居易《长恨歌》:“花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宋 周邦彦《忆秦娥·佳人词》:“人如玉,翠翘金凤,内家妆束。”清 李渔《蜃中楼·训女》:“终朝阿母梳云髻,甚日檀郎整翠翘。”

翠禽

cuìqín

翠鸟。晋 郭璞《客傲》:“夫攀驪龙之髯,抚翠禽之毛,而不得絶霞肆、跨天津者,未之前闻也。”唐 杜牧《朱坡诗》:“树老萝紆组,巖深石启闺。侵窗紫桂茂,拂面翠禽栖。”宋 姜夔《疏影词》:“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宋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清 宋琬《曹秋岳园亭诗之四》:“翠禽巢卧柳,苍鼠落高柯。”

翠绕珠围cuìràozhūwéi

形容富家女子的华丽装饰。亦比喻随从侍女众多。亦作“翠围珠绕”、“翠围珠裹”。《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听一派凤管鸞簫,见一簇翠围珠绕。”清 曾朴《孽海花第七回》过时见名花满坐,翠绕珠围,次芳就向众人道:“大家都有相好,如何老前辈一人向隅!”

翠微

cuìwēi

①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翠的山。唐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唐 温庭筠《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宋 岳飞《池州翠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金 元好问《台山杂咏》:“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毛泽东《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指亭)②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为”。唐 杜甫《丽人行》:“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

翠尾

cuìwěi

①孔雀尾。晋 左芬《孔雀赋》:“戴緑碧之秀毛,擢翠尾之修茎。” 唐 杜甫《赤霄行》:“赤霄玄圃须往来,翠尾金花不辞辱。”宋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一》:“孔雀毛著龙脑则相缀,禁中以翠尾作帚。每幸诸阁,掷龙脑以辟秽,过则以翠尾扫之皆聚,无有遗者。”②泛指绿色的鸟尾。唐 杜牧《鹦鹉诗》:“避笼交翠尾,罅嘴静新毛。”宋 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词》:“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翠幄

cuìwò

翠色的帐幔;树幕。晋 左思《吴都赋》:“蔼蔼翠幄,嫋嫋素女。”《晋书·刘琨传》:“臣等祖考以来,世受殊遇,入侍翠幄,出簪彤管。”唐 元稹《宛转行》:“华屋重翠幄,綺席雕象牀。”宋 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词》:“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翠雾cuìwù

苍郁的雾气。元 倪瓒《题画》诗:“雨後池塘竹色新,鈎簾翠霧濕衣巾。”《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两个坠子却似打鞦韆一般,灯光之下,越显得柳眉笼翠雾,檀口点丹砂。

翠绡

cuìxiāo

绿色的薄绢。宋 秦观《八六子 倚危亭》:“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宋 陈亮《水龙吟 春恨》:“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

翠消红减

cuìxiāohóngjiǎn

形容女子姿容减退。宋·柳永《八声甘州》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元 李子昌《梁州令》翠消红减乱如麻,隔妆台慵梳掠,掩菱花。

翠袖

cuìxiù

①青绿色衣袖。泛指女子的装束。唐 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宋 苏轼《王晋叔所藏画跋尾·芍药诗》:“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著薄罗裳。”清 龚自珍《菩萨鬘词》:“无言垂翠袖,粉蝶窥人瘦。”②指女子。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明 何景明《明妃引》:“琵琶马上再三弹,翠袖朝啼关塞寒。”

翠轩

cuìxuān

华丽的亭台楼阁。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翠烟

cuìyān

青烟;烟霭。唐 孟郊《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碧瀨漱白石,翠烟含青蜺。”宋 秦观《望海潮词》:“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宋 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词》:“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清 魏源《湘江舟行诗》:“孤篷入翠烟,住久波始定。”

翠叶

cuìyè

①绿叶。司马相如《上林赋》:“扬翠叶,扤紫茎,发红华,秀朱荣。”南朝齐 谢朓《泛水曲》:“玉露沾翠叶,金风鸣素枝。”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宋 晏殊《踏莎行词》:“翠叶藏鶯,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宋 姜夔《念奴娇》:“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②翡翠制的叶形饰物。宋 周密《武林旧事·端午》:“分赐后妃诸阁大璫近侍翠叶、五色葵榴。”《明史·舆服志二》:“冠用皁縠……前后珠牡丹二,花八蕊,翠叶三十六。”

翠阴cuìyīn

指有叶树木底下的阴处,常用于描述夏日绿荫遮阳、避暑的好去处。《三侠五义》借着月光浅淡,翠阴萧森,碧沉沉竟无门可入。

翠羽

cuìyǔ

①翠鸟的羽毛。古代多用作饰物。前蜀 韦庄《菩萨蛮词》:“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宋 李清照《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②翠鸟。③绿色的羽毛。④指鸟翼。⑤比喻青葱的树叶。⑥借指珍宝。

翠玉

cuìyù

矿物,成分是NaAl(Si 2 O 6 ),绿色,蓝绿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有玻璃光泽,可做装饰品。也叫“硬玉”。 宋 黄孝迈《湘春夜月 近清明》:“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翠樾cuìyuè

成荫的绿树,绿荫。“翠樾埭”cuìyuèdài字面意思就是绿荫覆盖的堤坝。《红楼梦第七十八回》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

翠云

cuìyún

①碧云。后汉 冯衍《显志赋》:“駟素虯而驰骋兮,乘翠云而相佯。”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絳幘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宋 曹勋《绿头鸭词》:“喜雨薰泛景,翠云低柳。”②形容妇女头发乌黑浓密。南唐 李煜《菩萨蛮词》:“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宋 柳永《洞仙歌》:“记得翠云偷翦,和鸣彩凤于飞。”

翠竹

cuìzhú

绿竹。南北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南朝齐 谢朓《游后园赋》:“积芳兮选木,幽兰兮翠竹。”唐 鲍溶《云溪竹园翁诗》:“硠硠云溪里,翠竹和云生。”明 何景明《过马溪田村居诗》:“宛宛清河曲,团团翠竹村。”叶圣陶《线下·金耳环》:“绿意弥漫的原野在两旁平转;时时有一丛深树或翠竹一闪而过,标识着那里有村落。”

翠竹黄花

cuìzhúhuánghuā

指眼前境物。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翠尊

翠樽

cuìzūn

饰以绿玉的酒器。《文选·曹植》:“於是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吕延济注:“翠樽,以翠饰樽也。”宋·周邦彦《浪淘沙慢》词:“翠尊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宋 姜夔《暗香词 旧时月色》:“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cuì

①容易断,容易碎的:脆性。脆枣。脆骨。青脆爽口。脆生生。脆弱。②声音清爽(高音):脆亮。脆美。清脆悦耳。③说话做事爽利痛快:干脆。办事很。④作使动词,使脆,使硬。宋 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脆而不坚

cuìérbùjiān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cuì

①毳毛:医学上指人体表面除头发、阴毛、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细毛。俗称“寒毛”。②鸟兽的细毛。通“脆”,易碎;脆弱。《汉书·丙吉传》:“数奏甘毳食物。”荀子·议兵》:“是事小敌则偷可用也。”《聊斋志异 佟客》遂于衣底出短刃尺许,以削董剑,毳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

毳幕

毳幙

cuìmù

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李陵《答苏武书》:“韦鞴毳幕,以御风雨。”唐.王维《兵部起请露布文》:“毡裘之长,思向风以无阶;毳幕之人,惟涂地而可获。”亦称为“毳帐”。《资治通鉴 后梁纪四》契丹乘胜进围幽州,声言有众百万,毡车毳幕弥漫山泽。《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零五》愿陛下(宋高宗)处宫室之安,则思二帝、母后毡庐毳幕之居。

毳衣

cuìyī

①古代天子、大夫的礼服之一。用毛布制成。天子祀四望山川、子男爵及大夫朝聘天子、助祭或巡行决讼皆服之。《诗·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毛传:“毳衣,大夫之服。菼tǎn,鵻zhuī也,芦之初生者也。天子大夫四命,其出封五命,如子男之服……服毳冕以决讼。”郑玄笺:“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国,而决男女之讼……毳衣之属,衣繢而裳绣,皆有五色焉,其青者如鵻。”②毛皮所制衣。北齐 刘昼《新论·适才》:“紫貂,白狐,製以为裘,鬱若庆云,皎如荆玉,此毳衣之美也。”唐 李敬方《太和公主还宫》诗:“金殿更戎幄,青袪换毳衣。”明 张岱《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宣和遗事》后集:“有小儿三人,自梁栋中循柱而下,弓矢在手,跳跃笑语,皆毳衣跣足。”③僧服的一种。《法苑珠林》卷一○一:“衣中有四者:一,粪扫衣;二,毳衣;三,衲衣;四,三衣。”

cuì

①挖墓穴:“卜葬兆,甫竁亦如之。”名词墓穴:“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丁姬竁中。”孔洞。②象声词,小鼠声。③月竁即月窟。指极西之地。元 欧阳玄《辟雍赋》:“东逾若木之日津,西探崦嵫之月竁,南穷火维之陬,北际冰天之澨。”

cuì方言,叹词,表示轻蔑或嘲笑。古同“啐”,尝 。


啛啛喳喳cuìcuìzhāzhā 象声词。形容杂乱细碎的说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