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 | chuí | ①配合秤杆称(chēng)轻重的金属块:秤锤(秤砣)。②敲打物件的器具:锤子。铁锤。③用锤敲打:锤打。锤炼(a.磨炼;b.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技艺等精炼、纯熟)。千锤百炼。明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④古代的一种兵器,柄的上头有一个金属圆球:铜锤。⑤古代重量单位,一锤等于八铢(一说六铢)。 |
棰 | chuí | ①短木棍:《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②用棍子打,杖刑:“笞棰暴国,齐一天下”。③鞭子,鞭打:“士以马棰击亭长”。《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吾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折棰笞之,非诸将忧也。《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三》上(玄宗李隆基)问以讨贼方略,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上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彼(金完颜匡)恃汉水以为险阻,棰马而渡,如涉坦途,荆楚削平,不为难事。 |
棰楚 箠楚 | chuíchǔ | 指鞭杖之类刑具。亦以称鞭杖之刑。鞭扑棰楚。《汉书·路温舒传》:“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北史·后妃传上·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左右纤介之愆,动加棰楚,多至百餘,少亦数十。” 明 翁大立《吴妪诗》:“残躯被棰楚,苦切难具陈。”《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箠楚:本指棍杖之类,引申为拷打。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李善注:“箠与棰同,以之笞人,同谓之‘箠楚’。箠、楚皆杖木之名也。” 《聊斋志异 锦瑟》先是,生去,妻召两兄至,将箠楚报之;至暮不归,始去。 |
棰辔 | chuípèi | 马鞭和缰绳。泛指御马之具。《汉书·王吉传》:“口倦乎叱咤,手苦於箠轡,身劳乎车舆。” |
棰辱 | chuírǔ | 拷打侮辱。明 方孝孺《萧仆赞》:“萧氏僕独爱主之才,受其箠辱而不悔。”《镜花缘 第四十一回》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营加棰辱,(窦)滔深以为憾。 |
棰杀 | chuíshā | 用棍棒打死。后书·酷吏传·董宣:“主(湖阳公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清 王士禛《居易录》:“妾前生唐开元宫人也,君前生亦为内侍,一夕偶语,有婚姻之约,为上所见,箠杀之。”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某公尝箠杀一干僕。” |
棰挞 | chuítà | 拷打。《东观记·左雄传》:“刘据为大司农,以职事被谴,召诣尚书,将加箠挞。”《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八》州录事言于(陆)象先曰:“明公不施棰挞,何以示威!”宋 施彦执《北窗炙輠卷上》:“今之教子者,都不喻以道理,但箠挞之。”《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妾以诚心告君,如何反告主人,几遭箠挞!” |
箠 | chuí | ①是“鞭子、马鞭”的意思。《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季氏负箠谢过。②同“棰”。《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奇彻皇后方骄妒,数箠辱之(奇氏)。《聊斋志异 考弊司》鬼乃箠之,仆地,颠落一齿。 |
箠楚 | chuíchǔ | 指鞭杖之类刑具。亦以称鞭杖之刑。本指棍杖之类,引申为拷打。《汉书·路温舒传》:“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北史·后妃传上·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左右纤介之愆,动加棰楚,多至百餘,少亦数十。”明 翁大立《吴妪诗》:“残躯被棰楚,苦切难具陈。”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李善注:“箠与棰同,以之笞人,同谓之‘箠楚’。箠、楚皆杖木之名也。”唐 元稹《授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制》:“守臣婴疾,幕吏擅权,挠政行私,亏恩剥下,过为箠楚,妄作威稜。” 明 屠隆《昙花记·阎君勘罪》:“伏后,你可手执铁鞭,亲行箠楚。”郭沫若《孔雀胆 后记》:“郑回的教育很严,凤迦异和异牟寻,都要受他的箠楚。” |
捶 | chuí | 敲打:捶衣。捶鼓。捶打。捶拓。捶挞。捶楚(古代的杖刑)。捶胸顿足。《庄子·至乐》檄以马捶。《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公羊传·定公八年》捶马衔走。《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苻)坚挥剑捶马,志气感厉,士卒莫不惮服焉。《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主师以白太宗(命帝刘彧),上辄敕昱所生,严加捶训。《聊斋志异 邵临淄》既嫁,悍甚,捶骂夫婿以为常。马杖。通“箠”。 |
捶楚 | chuíchǔ | 杖击;鞭打。亦为古代刑罚之一。《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左右纤介之愆,动加捶楚,多至百余,少亦数十。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益护其短也。”《资治通鉴 随纪二》于是上下相驱,迭行捶楚,以残暴为干能,以守法为懦弱。唐 韩愈《赠张功曹》诗:“判司卑官不堪説,未免捶楚尘埃间。”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马啮定襄簿》:“河西程氏马逸,直上厅,嚙主簿,倒。旁立数十人,号叫捶楚,不能救。” 清 王晫 《今世说·识鉴》:“其师计青麟,大加捶楚。” |
捶床 | chuíchuáng | 用手击床。表示愤怒、激动的动作。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得闻之,搥牀便大怒。”《南史·恩倖传·茹法亮》:“先帝故人多见摈斥,今召而使之,谁不慷慨?近闻王洪范与赵越常、徐增亮、万灵会共语,皆攘袂搥牀。” 宋 陆游《草书歌》:“此时驱尽胸中愁,搥牀大叫狂堕幘。” |
捶钩 | chuígōu | ①锻打带钩。《庄子·知北游》:“大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郭象注:“拈(玷)捶鉤之轻重,而无豪芒之差也。”成玄英疏:“捶,打锻也;鉤,腰带也。”②喻功夫纯熟。唐 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鏑。”唐 刘禹锡《绝编生墓表》:“夫权衡所以揣轻重,不为捶钩者设也。” 清 黄鷟来《雨晴游弘济寺 诗》:“捶钩畅玄旨,妙理穷指摘。” |
捶扑 | chuípū | 杖击;鞭打。《后汉书·申屠刚传》:“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於前,羣臣莫敢正言。”《宋书·恩倖传奚显度》:“世祖常使主领人功,而苛虐无道,动加捶扑。”《周书·王罴传》:“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羆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帝每有过,(武帝宇文邕)辄加捶扑。宋 无名氏《异闻总录 卷二》:“从者拽子卿捶扑之,其夜遂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崔猛》:“途遇数人,縶一男子,呵駡促步,加以捶扑。” |
捶挞 | chuítà | 杖击,鞭打。《晋书·乐志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篤,嫂捶挞婢过苦。” 《资治通鉴 齐纪五》苟不失有罪,虽捶挞之薄,人莫敢犯;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骄慢已习,方復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 (李)日知在官,不行捶挞而事集。明 郑若庸《玉玦记·设誓》:“昔日陶侃之僕,常遭主人捶挞。” 清 陈天华《狮子吼 第二回》:“数十人如驱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 |
捶胸跌脚 捶胸跌足 椎胸跌足 捶胸顿足 | chuíxiōngdiējiǎo chuíxiōngdiēzú
chuíxiōngdùnzú | 用拳敲打胸部,跺着双脚,形容非常悲痛与懊悔的样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我衷肠,除告天,奈天高,又不知,只落的捶胸顿足空流泪。”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不是我炒炒闹闹,痛伤情捶胸跌脚。”《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老翁捶胸跌足道:‘眼面前错过了仙缘,悔之何及!’”明·李开先《闲居集·昆仑张诗人传》: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实然,捶胸顿足,若不欲生。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蚩蚩蚩碎俺姻缘簿,忽刺八掘断俺前程路,空没乱椎胸跌足,揉腮瞪目。”《西游记》第六七回:八戒捶胸跌脚,大叫道‘哥耶!倾了你也’ |
陲 | chuí | 边疆,国境,靠边界的地方:边陲。山陲:山旁。唐 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唐 王维《送别》:“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明 宋濂《阅江楼记》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 |
倕 | chuí | ①重。②人名。相传为中国上古尧舜时代的一名巧匠,善作弓、耒、耜等。参见“工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