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ú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刍。《东周列国志第一回》:料民者,将本地户口,按籍查阅,观其人数之多少,车马粟刍之饶乏,好做准备,征调出征。《资治通鉴 汉纪六》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聊斋志异 潍水狐》倘执束刍而诱之,则帖耳辑首, 喜受羁勒矣。②割草:刍荛(割草称“刍”,打柴称“ráo”。指割草打柴的人。③引申为食粮,如“刍米”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馈之刍米。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④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刍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刍议(同“刍言”)。

刍豆

chúdòu

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宋 沉作喆寓简卷三:“昔刘景升有大牛,重千斤,噉/芻/豆十倍常牛。”《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六》天驷监刍豆山积,异时郭药师来朝,得旨打球于其间,金人兵至,径趣其所,药师导之也。《聊斋志异 画马》夜不甚餤刍豆,意其病。

刍藁

chúgǎo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刍藁山积。秦汉实物税的一种。刍为饲草,藁为禾杆。《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六》淮西兵寇水镇,杀三将,焚刍藁而去。《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百二十》蒲台民有供刍藁违令者,徐达欲斩之,其子乞以身代,达送之建康。

刍稿

chúgǎo

又名“稿税”。秦、汉田赋的一种。刍稿是农作物的秸秆,用以充当饲料,燃料。从秦到汉,刍稿和粟米同时征收。西汉元帝时贡禹上书:“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cù把土。田租、刍稿为二大田赋收入,“田租刍稿,以给经用”。《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其令南阳勿输今年田租刍稿。

刍狗

chúgǒu

古时用草编结成的狗形,供祭祀用,用完即丢弃。后比喻轻贱无用之物。《老子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三国志 卷二十九.魏书.方技传.周宣传》:“刍狗者,祭神之物。” 《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一》向时之妙策,乃当今之刍狗也。

刍豢

chúhuàn

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泛指肉类食品。孟子·告子上》:“故义理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朱熹集注:“草食曰芻,牛羊是也;穀食曰豢,犬豕是也。”《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庄子·齐物论》:“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与王同筐牀,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庄子·盗跖今富人,耳营钟鼓管籥之声,口惬于刍豢醪醴之味。史记·货殖列传序》:“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芻豢之味。”荀子《荣辱篇》: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秉刍豢稻梁而至者,则瞲然视之曰:此何怪也?荀子《荣辱篇》: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刍豢过饱,猖獗遽彰。

刍茭

chújiāo

干草。牛马的词料。《尚书·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孔颖达疏:“郑云:‘茭,乾刍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七》先是大名府豪民有峙刍茭者,将图厚利,诱奸人潜穴河堤,岁仍决溢,知府事赵昌言识其故,一日,堤吏告急,昌言命径取豪家廥积以给用。宋岳飞《乞兵马粮食状》:“刍茭糗粮,一一窘乏。”

刍粮

芻粮

chúliáng

粮草。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资治通鉴 晋纪一》(杜)预以虏乘胜马肥,而官军县乏,宜并力大运刍粮,须春进讨。宋 梅尧臣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诗:“海隅异兽乘舟航,连日道路费芻粮。” 明 陆垹《篑斋杂著·时务策》:“若夫边镇之弊,常推其故,平居无事,抚循非人,芻粮不时,朝廷实惠,半归奸猾之筐篋。”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一》:“金陵龙蟠虎踞之区,雄师雾屯,芻粮山积,士女登陴,咸誓死守。”

刍秣

chúmò

牛马的饲料。《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路)盛马毙,怒厩人刍秣失时,杖之,令抱石立五昼夜,又杖之。

刍牧

chúmù

①割草放牧。《左传·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不入田。”《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晋书 宣帝纪》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六》高车杂种尽叛,四面寇钞,不得刍牧,什翼犍复渡漠南。《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帝令史建瑭以轻骑尝寇,获芻牧者二百人,问其兵数,精兵七万。”《资治通鉴 周纪二》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兵至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资治通鉴 梁纪二》垒成,使别将赵草守之,有抄掠者,皆为草所获,是后始得纵刍牧。②放牧的人。唐 陆龟蒙《村夜二篇诗之二》:“祗効芻牧言,敢防轻薄駡。”③家畜。指马牛羊之类。《旧唐书·罗弘信传》:“存信御军无法,侵魏之芻牧,弘信不平之。”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盖宗法社会之视外人,理同寇盗,凡皆侵其芻牧,夺其田畴而已。”④粮秣。《资治通鉴 宋纪三》夏主乘胜,日来城下钞掠,不得刍牧,诸将患之…

刍荛

chúráo

割草称“刍”,打柴称“ráo”。指割草打柴的人。指草野之人。刍荛之见、刍荛之言、询于刍荛。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殿下圣德宽明,博察刍荛,参军王宪、大夫刘明并以言事忤旨,主者处以大辟,殿下虽恕其死,犹免官禁锢。《资治通鉴 后周纪四》上(后周世宗柴荣)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况今荐绅之士,咸怀忠良,刍荛之言,岂无一得!《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采狂夫之瞽言纳刍荛之谋虑。” ②浅陋的见解。多用作自谦之辞。《西湖佳话·葛岭仙迹》:“葛洪因辞谢道:‘刍荛上献,不过备大人之一采。’”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东邻墓》:“郎若听妾刍荛,准於闱后获一县令。”《聊斋志异 孝子》司凤教者,重务良多,无暇彰表,则阐幽明微,赖兹刍荛。《聊斋志异 鸮鸟》少年笑曰:“酒且勿饮。闻诸公雅令,愿献刍荛。”

刍荛之见

chúráozhījiàn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谦虚说法。《诗经·大雅·》:“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七章》但军旅之事,容当陆续奉献,刍荛之见,供将军斟酌可否。《歧路灯第六回》:弟倒有一个刍荛之见,未必有当高明。

刍菽

chúshū

即刍豆。《管子·轻重乙》:“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庄子·列御寇》:“衣以文绣,食以刍叔。”《魏书·卢昶传》:“卿若杀身成名,贻之竹素,何如甘彼刍菽,以辱君父乎?”

刍粟

chúsù

刍粮。《资治通鉴 随纪八》吾(李渊)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六》李晟乃以判官张假京兆尹,择四十余人,假官以督渭北刍粟,不旬日,皆充羡;乃流涕誓众,决志平贼。《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卢从史)又高刍粟之价以败度支,讽朝廷求平章事,诬奏诸道与贼通,不可进兵。上(宪宗李纯)甚患之。宋 曾巩《王中正种谔降官制》:“兵西出则近,而尔等东繇绥德回远之路,以疲士马,费芻粟,致功用不集。”《明史·杨博传》:“时右衞围六月,守将王德战亡,城中芻粟且尽,士死守无二心。”

刍薪

chúxīn

薪刍,柴草。《周礼·秋官·掌客》米二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一》闻其诸将不睦,迁徒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当乘隙先取之。

刍舆

芻舆

chúyú

指地位低微的人。《宋书·后废帝纪》:“广纳芻舆之议,博求献艺之规。”隋 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唐旌已立,芻舆不远而至;殷既开,肖翘咸遂其所。”

chú

做饭菜的场所:厨房。庖厨(厨房)。厨师。厨子。名厨。厨娘。厨具。

厨车

chúchē

运载食物的车辆。《汉书·刘屈氂传》:“有詔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 颜师古注:“厨车,载食之车也。”

厨传

chúchuán

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汉书·王莽传中》:“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 颜师古注:“厨,行道饮食处;传,置驛之舍也。”宋 苏轼《到官病倦毛正仲惠茶戏作一诗为谢》:“繆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吏或擅兴徭役,饰厨传,称过使客,越职逾法以取名誉,譬如践薄冰以待白日,岂不殆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河北民流相属,吏不加恤,而乃饬厨传,交赂使客,以取虚名。清 钱谦益朱府君墓志铭:“山川登涉,岁时燕赏,画船游屐,周流数百里间,厨传供张,皆取给于称贷。”

厨子chúzǐ

旧时指厨师。《儒林外史第二七回》:“丫头一会出来要雨水煨茶与太太嗑,一会出来叫拿炭烧着了进去与太太添着烧速香,一会出来到厨下叫厨子蒸点心、做汤,拿进房来与太太喫。”《笑林广记 偷肉》厨子往一富家治酒,窃肉一大块,藏于帽内。

chú

一种收藏、放置东西的家具,前面有门:橱柜。书橱。衣橱。壁橱。碗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