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 | chú | ①去掉、“减免”:除害。除名。除根。铲除。废除。排除。除暴安良。《老子·第五十三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②改变,变换:岁除(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宋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③不计算在内:除非。除外。④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除法。⑤台阶:阶除。庭除。《汉书·苏武传》:“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⑥任命官职:除拜(授官)。除授。除书(授官的诏令)。《汉书 王莽传》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辄引入至近署对安汉公。《后汉书 袁绍刘表列传上》绍少为郎,除濮阳长,遭母忧去官。《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西晋·李密《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九》市贾小民相聚为宣陵孝子者数十人,诏皆除太子舍人。《晋书 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⑦打扫;扫除。清理。《聊斋志异 珠儿》儿曰:“但除斗室,为儿设床褥,日浇一杯冷浆粥,馀都无事。” 《聊斋志异 医术》既归,贫无业,乃摭拾海上方,即市廛中除地作肆,设鱼牙蜂房,谋升斗于口舌之间,而人亦未之奇也。 |
除拜 | chúbài | 授官;除旧职,拜新官。《后汉书·杨秉传》:"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唐 姚合《送张郎中副使赴泽潞》诗:"机筹通变化,除拜出寻常。"《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吕)公绰通敏有才,然其父(吕夷简)执政时,常漏除拜以市恩,时人以比窦申。清 魏源《圣武记》卷一:"(金声)起兵徽州宁国,并通表唐王,遥受其除拜。" |
除暴安良 | chúbàoānliáng | 暴:暴徒;泛指给人民带来危害的人;安:安顺、安抚;良:善良的人;良民。除掉为非作歹的坏人;安抚善良的百姓。也作“安良除暴”。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俺闻剑客行为莫不至公无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恶报;至除暴安良,尤为切要。”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俺闻剑客行为莫不至公无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恶报;至除暴安良,尤为切要。 |
除残 | chúcán | ①除去凶残的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汉书 王莽传》高皇帝受命除残,考功施赏,建国数百,后稍衰微,其余仅存。晋 葛洪《抱朴子·辨问》:“但自欲除残去贼,夷险平暴。”《三国演义 第四四回》:“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餘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②吴中风俗。农历年底扫除屋尘。明 袁宏道《岁时纪异》:“(十二月)二十七日扫屋尘,曰除残。”清 顾禄《清嘉录·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俗呼‘打埃尘’。清 蔡云《吴歈》:‘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 |
除残去秽 | chúcánqùhuì | 残:残暴。秽:污秽,比喻恶势力。清除社会上的残暴、腐朽势力。《后汉书·梁统传》:“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 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待。”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
除荡 | chúdàng | 清除。《宋书·武帝纪中》:“镇北将军臣宗之,青州刺史臣敬宣,并是裕所深忌惮,欲以次除荡,然后倾移天日,於事可易。”《南史·梁纪上·武帝上》:“凡昏制谬赋、淫刑滥役,外可详检前源,悉皆除荡。”《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诸堂殿壮丽,并宜除荡;甍宇杂物,分赐穷人。 |
除道 | chúdào | ①开辟、修治道路。《左传·庄公四年》:“令尹鬭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随。”杨伯峻注:“除道,犹开路。” 《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国语·周语中》:“九月除道,十月成梁。”韦昭注:“除道所以便行旅,成梁所以便民,使不涉也。”《史记 孝武本纪》於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新唐书·陈子昂传》:“今撤山羌,开阪险,使贼得收奔亡以攻边,是除道待贼,举蜀以遗之。”②犹清道。《战国策·秦策一》:“父母闻之,清宫除道。”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清 黄景仁《入市诗》:“喧填騶从除道来,呼声直欲缘云上。” |
除恶务尽 | chúèwùjìn | 务:必须,意为清除坏人坏事、恶势力必须要干净彻底,不留后患。《左传·哀公元年》:“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后人以此整理出成语“除恶务尽”。夏敬渠《野叟曝言》:“唐以屡赦而成藩镇之祸,蔓草难图,除恶务尽,赦岂善策?”鲁迅《南腔北调集》:“譬如对于敌人罢,有时是压服不够,还要‘除恶务尽’,杀掉不够,还要‘食肉寝皮’。” |
除非 | chúfēi | ①犹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唐 吕岩《五言诗之五》:“要觅长生路,除非认本元。”宋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词》:“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宋 黄庭坚《清平乐 春归何处》:“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若要他嫁我甚黑子,则除非死了李玉壶。”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汝要说我降,除非海枯石烂!前番吾念旧日交情,请你痛饮一醉,留你共榻;②表示不计算在内。上山那条路除非他,谁也不认识。 |
除废 | chúfèi | 废除。《晋书·元帝纪》:“昔吴起为楚悼王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除废公族疏远,以附益将士,而国富兵强。” |
除服 | chúfú | ①谓祥祭之服。古代丧祭,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称小祥;两周年后的祭礼,称大祥。②脱去丧服。谓不再守孝。《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晋书 武帝纪》初,帝虽从汉魏之制,既葬除服。《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礼有通塞随时之义,葬讫,内外悉除服从吉。 |
除改 | chúgǎi | ①免除现职,改任他职。任官改官。《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弘正闻之,笑曰:‘是闻除改,登即行矣,何能为哉!’”胡三省注:“除改,谓除书改授他镇。”《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上(德宗李适)密谕(陆)贽:“自今除改,卿宜自择,勿任诸司。”②革除和修改。宋 曾巩《论中书录黄画黄舍人不书检札子》:“然向来书检已连除改因依,况除改因依,参於故,即无舍人不得预闻之理。”宋 丁谓《丁晋公谈录》:“朝廷每有除改,外面多谤议。” |
除宫 | chúgōng | 清除宫室。喻宫廷易主。《汉书·周勃传》:“东牟侯兴居,朱虚侯章弟也,曰:‘诛诸吕,臣无功,请得除宫。’乃与太僕汝阴滕公入宫…… 滕公召乘舆车载少帝出。少帝曰:‘欲持我安之乎’滕公曰:‘就舍少府。’乃奉天子法驾,迎皇帝代邸,报曰:‘宫谨除。’”《后汉书·天文志上》:“慧星入营室,犯离宫,是除宫室也。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宫之象也。” |
| 除关 | chúguān | 废除关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爲服制,以興太平。《汉书文帝纪》三月,除关,无用传。 |
除官 | chúguān | ①授官。唐 黄滔《寓题 诗》:“纷纷墨勅除官日,处处红旗打贼时。”《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时以军功除官者众,版不能供,始用黄纸。《资治通鉴 齐纪八》帝(南齐东昏侯)疑(曹)虎旧将,且利其财,遂杀之。(萧)坦之、(刘)暄、(曹)虎所新除官,皆未及拜而死。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二》:“内外制,凡草制除官,自给諫待制以上,皆有润笔物。”参见“除⑥”。②免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五》 (宋哲宗)诏:“朝散郎汪衍,瀛州防御推官余爽,并除官勒停,永不收叙;衍送昭州,爽送封州编管。”明 王鏊《震泽长语·杂论》:“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暗行黜落,士大夫除官。” |
除奸革弊 | chújiāngébì | 除掉坏人,改革弊端。古人都想有除奸革弊的清官执政。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小官职居清廉,理当正直,除奸革弊也呵。” |
除翦 | chújiǎn | ①剪除;砍伐。《左传·襄公十四年》:“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嘷。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②革除。《宋书·礼志四》:“及秉大政,普加除翦,世之淫祀遂絶。”《北齐书·慕容绍宗传》:“洛中人士繁盛,骄侈成俗,若不加除翦,恐难制驭。” |
除旧布新 | chújiùbùxīn | 革除旧的,建立新的。《左传·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杨伯峻注:“彗为扫帚,所以去尘,故云除旧布新。”《晋书·杜轸传》:“今大军来征,必除旧布新,明府宜避之,此全福之道也。”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除旧布新,移风易俗。”《资治通鉴 唐纪三》太史令乐德融曰:“昔岁长星出,乃除旧布新之徵;…”毛泽东《矛盾论四》:“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
除门 | chúmén | 扫除门庭。《国语·周语中》:“卿出郊劳,门尹除门。”韦昭注:“除门,扫除门庭也。” |
除名 | chúmínɡ | 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军吏梅平得病,除名还家。"《事物纪原 卷十》"何法盛《晋中兴书》曰:'胡毋崇为永康令,多受货赂,除名为民。'此事不他见,疑始于晋。"《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 甲子,右正言邹浩除名,新州羁管。 |
除目 | chúmù | 除授官吏的文书。《新五代史·唐臣传刘延朗》:“乃令(薛)文遇手书除目,夜半下学士院草制。”《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先是术者言国家今年应得贤佐,出奇谋,定天下,帝意(薛)文遇当之,闻其言,大喜,曰:‘卿言殊豁吾意,成败吾决行之。’即为除目。付学士院使草制。”胡三省注:“御笔亲除付外行者谓之除目。其经宰相奏拟而行者,亦谓之除目。”《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初,中书尝进除目,数日不决,帝(宋神宗)曰:“当问王安石。”《续资治通鉴 元纪一》帝(忽必烈)嘉之,命御史台清其选,每除目至,必集幕僚、御史议其可否,不协公论者,即劾去之。清 吴伟业《送湘阴沉旭轮谪判深州》诗之二:“故旧怜除目,妻孥笑俸钱。” |
除却 | chúquè | 除去,除掉。唐 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前蜀 韦庄《女冠子词》:“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
| 除日 | chúrì | 在古代中国,特指黄道吉日中的一个日子,即除夕,这一天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因此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祈福呈祥而展开。《镜花缘第五十六回》但遇除日,若花就同红红诸人煎汤洗浴;就是良氏、缁氏也都跟著煎洗。 |
除丧 | chúsàng | ①守孝期满、脱除丧服的礼仪。《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且说周敬王二十六年春二月,吴王夫差除丧已久,乃告于太庙,兴倾国之兵,使子胥为大将,伯嚭副之,从太湖取水道攻越。②举行大猎祭後,第二天是新的一年开始。前一年有丧事的人家要先经过除丧的仪式。《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傅)尧俞始除丧,至京师,王安石数召之。 |
除授 | chúshòu | 拜官授职。《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李峤、唐休等奏:“窃见朝廷物议,远近人情,莫不重内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戊子,制:“凡政事皆取太子(李隆基)处分。其军旅死刑及五品已上除授,皆先与太子议之,然后以闻。”唐 白居易 《论孙璹张奉国状》:“况今圣政日明,朝纲日举,每命一官一职,人皆侧耳听之。则除授之间,深宜重慎。”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德宗躬亲庶政,中外除授皆自揽。”《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先君因赴试,流落京师,以后得第,除授钱塘县尹。” |
除书 | chúshū | ①拜官授职的文书。唐 韦应物《始治尚书郎别善福精舍 诗》:“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宋 陆游《十一月十八日蒙恩再领冲佑邻里来贺谢以长句诗》:“緑章封事彻虚皇,黄纸除书降野堂。”清 赵翼《擢授贵西兵备道诗》:“天上除书恩主眷,风前残烛老亲年。”②选任官员的花名册。宋 曾巩《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其以举授之由,各载除书之内。得贤则有进考增秩褒升之赏,失实则有夺俸赎金黜免之罚。” |
除死 | chúsǐ | 免死。《左传·昭公二十年》:“臣惧不免於戾,请以除死。”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
除邪惩恶 | chúxiéchéng’è | 惩:处罚。清除邪气,惩办坏人。鲁迅《编校后记》:“他爱看侠士小说,固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碰了种种钉子。” |
除夜 | chúyè | 一是除夕之夜、大年三十晚上;二是冬至前一日之夜。唐 崔涂有五律《除夜》。《明史·冯恩传》:“除夜无米且雨,室尽湿, 恩读书牀上自若。”《太平广记》卷三四○引《通幽录·卢顼》:“是夕冬至除夜,卢家方备粢盛之具。”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八》:“予读《太平广记》三百四十卷有《卢顼传》云:‘是夕,冬至除夜。’乃知唐人冬至前一日,亦谓之‘除夜’。”《聊斋志异 镜听》是岁大比,窃于除夜以镜听卜。 |
除中 | chúzhōng | 中医学名词。即消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禄数》:“逾年,忽病‘除中’,食甚多而旋飢,一昼夜十餘餐。” |
除罪 | chúzuì | ①免罪。《史记·平准书》:“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晋书·王羲之传》:“今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为重於杀戮,可以绝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九》夏,四月,壬辰,(宋仁宗)诏:“锁厅举人所试不合格者,除其罪。”②谓开脱罪责。《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为亡命弃市罪诈捕命者以除罪。” 裴駰集解引晋灼曰:“亡命者当弃市,而王藏之,诈捕不命者而言命,以脱命者之罪。” |
篨 | chú | ①粗竹席。②亦作"籧蒢"。有丑疾不能俯身的人。《诗经·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
蜍 | chú | 蟾蜍:见“蟾”。 清·陈维崧《风流子》天边蜍兔,去我堂堂。 |
滁 | chú | 滁河:水名,源出中国安徽省,流至江苏省入长江。宋 欧阳修《丰乐亭记》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宋 欧阳修《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