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 | cè I. | ①旁:侧面。侧影。侧门。侧室。侧翼。侧记(关于某些活动的侧面的报道)。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②斜着,倾斜:侧重(zhòng)(偏重)。侧射。侧卧。侧枝。侧芽。辗转反侧。引申为酒醉失态。《庄子·列御寇》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聊斋志异 浙东生》生坠网上,网为之侧;以腹受网,身半倒悬。③卑陋:侧陋(a.偏僻简陋;b.指地位低下)。II.zè同“仄”。 |
侧柏 | cèbǎi | ①亚洲的一种常绿乔木,为绿化而广泛栽培。②亚洲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垂直面扁平。 |
侧出 | cèchū | ①旁出。《后汉书·马融传》:“神泉侧出,丹水涅池 。”②指行为异于流俗,被视为不正。 清 戴名世《庆历文读本序》:“余孤行侧出,为世所弃。”③谓妾婢所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河北鄙於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魏书·杨大眼传》:“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飢寒之切。” |
侧耳细听 | cèěrxìtīnɡ | 形容仔细听人讲话的样子。也作“侧耳谛听”。 |
侧陋 | cèlòu | ①处在僻陋之处的贤人或卑贱的贤者。《论衡.吉验》:“舜未逢尧,鳏在侧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八》金主(完颜亮)以励官守、务农时、慎刑罚、扬侧陋、恤穷民、节财用、审才实七事诏中外。《汉书.元帝纪》:“延登贤俊,招显侧陋,因览风俗之化。”②狭窄简陋。《晋书.左贵嫔传》:“生蓬户之侧陋兮,不闲习于文符。”③谦词。犹言浅陋。 |
侧媚 | cèmèi | ①用不正当的手段讨好别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故体貌大臣非不厚,而便嬖侧媚得以被腹心之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今世侧媚成风,欲求魏征之贤,实难其人。②形容用生僻的文词来博取世俗赞赏的不良文风。 |
侧目 | cèmù | ①不敢正视,形容畏惧。侧目重足。《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唐 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序》:“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姦吏束手,豪宗侧目。”《贵妃艳史演义第十章》:话说安禄山拜认杨贵妃为母之后,外得玄宗之宠,内仗贵妃之势,声威煊赫,百僚侧目。《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恭、显及许、史子弟、侍中、诸曹皆侧目于望之等。《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自是公卿见凤,侧目而视。沙汀淘金记第一章:“在他身后一席上,一共有五个茶客,全是江湖上的朋友,曾经凭着手枪或者骰子使人侧目,但是现在已经规矩起来了。”②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汉书·邹阳传》:“今爰盎 事即穷竟,梁王恐诛。如此,则太后怫鬱泣血,无所发怒,切齿侧目於贵臣矣。” 宋 欧阳修《书简·与孙威敏公》:“至於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如此下笔,抑又艰哉!” 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始皇之暴戾恣睢,虽人皆侧目,而卒无敢发难者,必待其死而后反侧四起。”吴组缃《山洪 三十》:“长庆儿的笑嚷引起全堂的侧目。”③斜眼旁视。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褒义)。夏丏尊《叶圣陶文心十五》:“乐华侧目凝想,同时把收据藏进衣袋里。” |
侧目而视 | cèmùérshì | 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恃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清刘鹗《老残游记 第三回》:诸君记得当年常肃剥皮做衮州府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总是做得人人侧目而视就完了。 |
侧畔 | cèpàn | 旁边。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元章·户部九·道路栽植榆柳槐树》:“自大都随路州县城郭周围,并河渠两岸急递舖道店侧畔,各随地宜,官民栽植榆柳槐树。”明 刘基《玉烛新梦归词》:“楼臺侧畔,记向日新栽花柳。” |
侧身 | cèshēn | ①使身体处于倾斜状态。排队买票的拥挤的人群使他不得不侧身站着。②置身。加入,参与。《资治通鉴 唐纪四》(御史大夫郑)退谓其妻曰:“吾束发从官,志慕名节,不幸遭遇乱世,流离至此,侧身猜忌之朝,累足危亡之地,智力浅薄,无以自全,人生会有死,早晚何殊,姑从吾所好,死亦无憾。”③形容恐惧不安。《诗·大雅·云汉序》:"遇烖而惧,侧身修行。"孔颖达疏:"侧者,不正之言,谓反侧也。忧不自安,故处身反侧。"唐 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宋 司马光《乞罢修感慈塔札子》:"陛下当此之际,所宜侧身刻意,降服损膳,以救其患。"《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吕公弼曰:“彗非小变,不可不惧。陛下(宋英宗)宜侧身修德以祇天戒,臣恐患不在边也。”《明史·陆昆传》:"伏望侧身修行,亟屏永成辈以绝祸端。" |
侧室 | cèshì | ①燕寝旁侧之室。《礼记·内则》:“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 孔颖达疏:“夫正寝之室在前,燕寝在后,侧室又次燕寝,在燕寝之旁,故谓之侧室。”②官名。古诸侯置卿大夫,称家臣。卿又置侧室一官,管宗族事,选旁支者充任,故名。《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杜预注:“侧室,众子也,得立此一官。” 孔颖达疏:“卿之家臣,其数多矣,独言立此一官者,其餘诸官,事连於国,临时选用,异姓皆得为之,其侧室一官,必用同族,是卿廕所及,唯知宗事,故特言之。”③嫡子外的众子。《左传·文公十二年》:“赵有侧室曰穿 。” 孔颖达疏:“郑玄云:‘正室,适子也。’正室是适子,知侧室是支子,言在适子之侧也。”《韩非子·亡徵》:“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则国躁,国躁者,可亡也。” 清 赵翼《陔馀丛考·继室侧室之误》:“侧室乃嫡子外之众子,非必妾所生子也,即嫡母所生之第二子,亦侧室也。”④妾。《汉书·西南夷传》:“朕,高皇帝 侧室之子。” 颜师古注:“言非正嫡所生也。”明 陶宗仪《辍耕录·阴府辩词》:“(李子昭)侧室刁氏 有娠,妻怒之,箠挞苦楚,昼夜不息。”《儒林外史 第五三回》:“任凭他是青楼婢妾,到得收他做了侧室,后来生了儿子,做了官,就可算的母以子贵。” |
侧视 | cèshì | 侧目斜视;行动谨慎,左顾右盼。他用眼角的余光侧视了一下后面的人群。《庄子·山木》:“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慄。” |
侧庶 | cèshù | 嫡妻外的偏房。《宋书·孝义传·何子平》:“(何子平)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资治通鉴 随纪三》(太子杨勇)每云:‘至尊恶我多侧庶,高纬、陈叔宝岂孽子乎!’ |
侧听 | cètīng | ①在旁边偷听。《礼·曲礼上》:“毋侧听。”《后汉书·马严传》:“时有侧听严言者,以告竇宪兄弟,由是失权贵心。”《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子侍中音独侧听,具知章言,以语凤。②侧耳而听。晋 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之二》:“顿轡倚嵩巖,侧听悲风响。” 南朝宋 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侧听风薄木,遥睇月开云。”③从旁听到。 唐 戎昱《闺情诗》:“侧听宫官説,知君宠尚存。”④侧身而听。表示尊敬。 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侧听逾旬,威命不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而侧听十旬,陛下(宋宁宗)之端拱渊默犹昔也,臣(袁燮)窃惑焉。 |
侧微 | cèwēi | 卑贱。低微人士。《尚书·舜》:“虞舜侧微。”孔颖达疏:“此云侧微,即尧侧陋也。不在朝廷谓之侧,其人贫贱谓之微。”《史记·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尚父侧微,卒归西伯, 文武是师。”《资治通鉴 齐纪六》臣光曰:夫君子、小人,不在于世禄与侧微,以今日视之,愚智所同知也。《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虽因革傥殊,驰张或异,至于旁求俊乂,爰逮侧微,用适和羹,是隆大厦。宋 司马光《乞省览农民封事札子》:“太宗兴於侧微,民间事固无不知。”清 刘大櫆《方氏庶母传》:“自古侧微之中,未尝无贤者,以不遇圣人,故不传,而其贤终不可没也。” |
侧闻 | cèwén | 从旁听到。谓传闻,听说。贾谊《吊屈原赋》:“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 。” 唐 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清 黄景仁《晓过滁州诗》:“侧闻酿泉水,云可醒人心。”亦用作谦词。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僕虽罢駑,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郭沫若《归去来·到浦东去来》:“他(张发奎)很慷慨地和慰劳队诸人握手言欢,我也侧闻了他的高论。” |
侧息 | cèxī | 侧体呼吸。谓不敢大口出气,表示恐惧、不安。《三国志·吴志·薛综传》:“斯诚羣僚所以倾身侧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者也。”《晋书 宣帝纪》手诏曰:“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晋书·李密传》:“刘氏(李密祖母)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旧唐书·严挺之传》:“挺之所歷皆严整,吏不敢犯,及莅大郡,人乃重足侧息。” |
侧席 | cèxí | ①不正坐。谓因忧惧而坐不安稳。刘向《说苑·尊贤》:“楚有子玉得臣,文公(晋文公)为之侧席而坐。” 晋 袁宏《后纪·桓帝纪》:“公卿以下皆畏,莫不侧席。” 宋 岳珂《桯史·黄潜善》:“宣和六年春,东都地震……驛书闻朝廷,徽祖为侧席。”②指谦恭以待贤者。《资治通鉴 晋纪十一》卜(崇)泣谏曰:“陛下方侧席求贤,而一旦戮卿大夫七人,皆国之忠良,无乃不可乎!…”后书·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 李贤 注:“侧席,谓不正坐,所以待贤良也。” 前蜀 贯休《寄乌龙山贾泰处士诗》:“吾君方侧席,未可便怀安。” 清 王韬韬《园文录·洋务上》:“凡属洋务人员,例可获优缺,擢高官,而每为上游所器重,侧席諮求。”③正席旁侧的席位。《汉书·元后传》:“王多材艺,上甚爱之,坐则侧席,行则同輦。”《红楼梦 第十一回》:“尤氏让邢夫人、王夫人并他母亲都上坐了,他与凤姐儿、寳玉侧席坐。” |
侧足 | cèzú | ①因畏惧而不敢向前。南史.卷七十.循吏传.郭祖深传:“远近侧足,莫敢纵恣。”《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一》是时,酷吏恣横,百官畏之侧足,昭德独廷奏其奸。《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自皇太子以下,畏之(李林甫)侧足。明史.卷三○七.佞幸传.江彬传:“成国公朱辅为长跪,魏国公徐鹏举及公卿大臣皆侧足事之。”②插足,干预其事。如:“这是我们自家兄弟的事,请你别侧足。” |
侧足而立 | cèzúérlì | 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自李固之废,朝野丧气,群臣侧足而立 |
测測 | cè | ①利用仪器来度量:测绘。测量。测控。测算。观测。②检定,检验:测试。测验。③料想:推测。④清:“漆欲测,丝欲沈”。 |
測影 | cèyǐng | 亦作“测景”。测量日影,以推算岁时节候。《宋书•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诏,以土圭测影。《旧唐书•天文志上》开元十二年,诏太史交州测景。《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再阅朱裕疏,内云观象台晷表,与南京矛盾,是即正统间彭德清测景不同之说也。未审其说确否。 |
恻 | cè | 悲痛:恻隐。恻怛(忧伤)。恻恻(悲痛的样子)。凄恻。恻然。《史记·屈原列传》《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 |
恻恻 | cècè | 悲痛:恻隐。恻怛(忧伤)。恻恻(悲痛的样子)。凄恻。恻然。杜甫《梦李白 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聊斋志异 封三娘》封亦恻恻,讯十一娘兴居。 |
恻楚 | cèchǔ | 悲痛。唐 韩愈《元和圣德诗》:“戚见容色,泪落入俎。侍祠之臣,助我恻楚。”宋 曾巩《祭王逵龙图文》:“闻公之逝,恻楚歔欷,戴德莫酬,寓荐以辞。”《聊斋志异 马介甫》孝廉言之,不觉恻楚,因念昔与庶伯母同受酷虐,倍益感伤。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嫦娥》:“宗曳坐,执手款曲,历诉艰难,不觉恻楚。” |
恻怆 | cèchuàng | 恻:悲痛,悲伤。怆:悲伤,悲戚。①哀伤。汉 荀悦《汉纪·文帝纪论》:"夫贾谊过湘水,吊屈原,恻怆恸怀,岂徒忿怨而已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还,(宋真宗赵恒)幸崇文院,登秘阁,观太宗圣制墨迹,恻怆久之。②由悲伤引发的痛苦。 |
恻怛 | cèdá | ①哀伤。《礼记·问丧》:“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气盛,故袒而踊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老龙舡户》:“状中称死者不下百馀,其千里无主者,更不知凡几。公骇异恻怛,筹思废寝。”②犹恻隐。宋 叶适《乐清县学三贤祠堂记》:“贾公恻怛长者,惠贫恤孤。”③恳切。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卷一》(杜甫)诗意与狄昌同,而其恻怛规戒,涵蓄不露,则大有迳庭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四》帝(宋神宗)与(吕)惠卿诏曰:“徐禧论措置析将事,恻怛忼慨,谋国不顾己,令代延庆帅泾原,卿宜勉终之。” |
恻怛之心 | cèdázhīxīn | 解释见“恻隐之心”。晋·苻郎《苻子》:“观刑曰乐,何无恻怛之心焉?!” |
恻动 | cèdòng | 犹悲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聂政》:“王恻动心怀,不觉失声。” 清 邹容《革命军 第二章》:“有一有名之扬州、嘉定,有千百无名之扬州、嘉定。吾忆之,吾恻动於心,吾不忍而又不能不为同胞告也。” |
恻然 | cèrán | 哀怜貌;悲伤貌。《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资治通鉴 晋纪七》僚属随(蔡)克入者数十人,流涕固请,颖恻然,有宥(陆)云色。《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九》(姚)兴恻然悯之,召姚赞、梁喜、尹昭、敛曼嵬与之谋…南朝宋 周朗《报羊希书》:“今天子……惻然动仁,欲使餘氓被惠。”《北齐书·废帝纪》后文宣登金凤台,召太子使手刃囚。太子恻然有难色,再三不断其首。《资治通鉴 唐纪十六》故后王氏、故淑妃萧氏,并囚于别院,上(高宗李治)尝念之,间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窍壁以通食器,恻然伤之…《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三》(李)揆言于上(德宗李适)曰:“臣不惮远行,恐死于道路,不能达诏命!”上为之恻然,谓(卢)杞曰:“揆无乃太老!”明 张居正乞宥言官疏:“臣观臺疏中,尚有垂白父母在家,臣实惻然怜之。”朱自清儿女:“下车时,看着他的害怕与累赘,很觉恻然。” |
恻隐 | cèyǐn | 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群臣幸得居尊官,食重禄,岂有肯加恻隐于细民,助陛下流教化者邪!《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四》故遗书恋恋,以致恻隐之计。明 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聊斋志异 王六郎》前一念恻隐,果达帝天。 |
恻隐之心 | cèyǐnzhīxīn | 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又“恻怛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