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古代称编串好的竹简,现在指装潢好的纸本子:纪念册。花名册。画册。②量词,指书籍:一册书。③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仙的文书或封爵的诏书:册文(文体名,为册命、册书等诰命文字的一种。简称“册”)。册命。册封。

册宝

bǎo

册书宝玺。宋大臣皇帝太后等上尊号,加以称颂时,常奉上册宝,册以条玉,加以红线相联,可以卷舒,以金填字,宝即印章。清册封皇太后、皇后、贵妃等,皆用金册与金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前日奉上册宝,太上甚悦,翌日过宫侍宴,实帮家非常之庆。《清史稿卷十四 高宗本纪五》命皇十一子永瑆等迎册宝至盛京,藏於太庙。

册命

cèmìng

①古代帝王封立继承人、后妃及诸王大臣的命令。书·顾命:“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太史东面,於殯西南而读策书,以命王嗣位之事。”②指册立或册封之事。文献通考·帝系四引晋穆帝册皇后文:“皇帝使使持节兼太保侍中太宰武陵王晞册命故散骑侍郎女何氏为皇后。”《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八》初,回鹘屡求册命,(僖宗李儇)诏遣册立使郗宗莒诣其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五》金遣左宣徽使刘筈以衮冕、圭宝、佩璲、玉册来致册命。

册书cèshū

最早称“策书”。《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道:“顾二哥是俺户下册书,又是拜盟的好弟兄。”户下册书:代官府征收若干户钱粮的税吏叫做“册书”。

册祝cèzhù

把告神之言写在册书上,读以祝告神。亦指写在册书上的祭告天地宗庙的祝词或写有祝词的册书。孔颖达疏:“告神之言,书之於策……史读此策书以祝告神也。”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按 唐故事,凡有事於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於某所,不敢不告’。”

①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唐 韩愈杂说四·马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斋志异 辛十四娘》仰见高闳,以策挝门。②鞭打:马。鞭晋 葛洪《抱朴子·序》: “岂敢力苍蝇而慕冲天之举,策跛鳖而追飞兔之轨。”唐 韩愈杂说四·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激励,促进:动。勉。④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⑤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策书。《汉书 王莽传》于是莽为惶恐,不得已而起受策。《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策免车骑将军许嘉。《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十一月,策命权曰…⑥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⑦杖:杖。作动词表示“拄着”。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⑧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⑨计谋,算计,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计策。判断。策定,断定。《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前以策贼必破,何也?”“惟郭嘉策(刘)表必不能任(刘)备,劝公行。”⑩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策拜

cèbài

谓帝王以策书命官。《史记 淮阴侯列传》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唐 康骈《剧谈录·命相日雨雹》:“崔相国、豆卢相国同日策拜。”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宿直者,离家独宿,人情所贵,其人初蒙策拜,故以此相处。”

策策

cècè

象声词。唐 韩愈《秋怀诗》之一:“牕前两好树,众叶光薿薿,秋风一披拂,策策鸣不已。” 《聊斋志异 夜叉国》一日,北风策策,少年忽至,引与急窜。悲戚貌。宋 叶适《送高仲发》诗:“细君吁久寂,季弟犹长贫,弃我涉远道,策策伤心神。”

策画

策划

cèhuà

谋划;计谋。《后汉书·隗嚣传》:“夫智者覩危思变,贤者泥而不滓,是以功名终申,策画復得。”司马光《肥水之战》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唐 元稹《奉和权相公行次临阙驿》:“将军遥策画,师氏密訏謨。”宋 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人之常情,谁不爱富贵而畏刑祸,於是搢绅大夫望风承流,竞献策画,务为奇巧,捨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清 魏源《再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前此种种策画,皆题目过大,旷日无成,均可束之高阁。”宋庆龄《为新中国而奋斗·两个“十月”》:“那时候,孙中山也正在想望着、策划着中国的自由。”

策蹇

cèjiǎn

见“策蹇驴”。《聊斋志异 阿霞》视女子,策蹇去如飞,怅恨而已

策蹇驴

cèjiǎnlǘ

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

策论cèlùn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明·张宁《方洲杂言》:“公以予策论颇优,而经书义不及彼卷,遂以彭华为首。”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八股文旧事》:“康熙二年癸卯八月,定试士不用八股时文,用策论制,分二场。”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4篇》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策马

cèmǎ

①驱马使行。宋 周邦彦《虞美人 疏篱曲径田家小》:“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②古占星家用语。常与“王良”连用。意谓“王良主天马之星也。其动策马则车骑盈野。车骑盈野者,喻刀兵之乱也。”

策免

cèmiǎn

帝王以策书免官。《汉书·孔光传》:“后数月遂策免光。”《后汉书·徐防传》:“凡三公以灾异策免,始自防也。”《后汉书 董卓列传》乃讽朝廷策免司空刘弘而自代之。《旧唐书·张行成传》:“策免之科,义乖罪己。”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四》:“公卿列侯,卒于位者,皆以印綬赐葬,致仕策免者,始上印綬。”《花月痕 第四六回》:“臣闻古三公有因水旱策免,有不待策免而自行引退者。”《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夏,四月,戊申,敞坐策免,自杀

策名

cèmíng

①“策名委质”之省。出仕做官。《后汉书·蔡邕传》:“吾策名室,死归其正。”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唐 独孤及《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繇韩幼深诗》:“种田不遇岁,策名不遭时。” 明 张煌言《答唐枚臣书》:“某生也晚,不及见盛明之型,始策名而輒遭国难,故署名削牘之仪,益为闕焉。”《花月痕第一回》:“上既不能策名于朝,下又不获力于家。”参见“策名委质”。②谓科试及第。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梦》:“钟辐,虔州南康人也,始建山斋为习业之所,因手植一松於庭际,俄梦朱衣吏白云:‘松围三尺,子当及第。’辐恶之。尔来三十餘年,辐方策名,使人验之,松围果三尺矣。”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平日春闈较才艺,策名屡获科甲。”③谓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唐 白行简《李娃传》:“二岁而业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该览,生谓娃曰:‘可策名试艺矣。’娃曰:‘未也,且令精熟,以俟百战。’”

策名委质

cèmíngwěizhì

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杜预注:“名书于所臣之策。”孔颖达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

策命

cèmìng

亦作“筴命”。以策书封官授爵。三国魏 曹丕《策命孙权九锡文》《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杜预注:“以策书命晋侯为伯也。”荀悦《纪·平帝纪》:“大赦天下,乃筴命孺子。”《汉书 王莽传》各策命以其职,如典诰之文。宋 徐铉《稽神录·拾遗》:“(杨彦伯)復见选用,登朝,至户部侍郎,会临轩策命齐王,彦伯摄为门下侍郎行事。”明 方孝孺《书三王策文后》:“武帝朝立三子为王,策命之文深谆温雅,卓然可述。”

策书

cèshū

①指古代常用以记录史实的简册。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序》:“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礼。”唐 刘知几《史通·惑经》:“寧殖出君而卒自忧名在策书。”宋 司马光《吕献可章奏集 序》:“君子之讥著之策书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诚哉是言也。” 清 何琇《樵香小记·百国春秋》:“盖古史官简书、策书之分,策书详其细目,如墨子之所称,左氏据以作传者是也;简书举其大纲,如汲冢竹书之体,孔子所据以作经者也。”②指古代书写帝王任免官员等命令的简策。《汉书·龚胜传》:“自昭帝时,涿郡韩福以德行徵至京师,赐策书束帛遣归。”《汉书 王莽传》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蔡邕《独断 卷上》:“其(天子)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书。”《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南史·褚裕之传》:“即事缘情,不容均之凡僚,宜有策书,用申隆寄。” 宋 苏洵《任相》:“相不胜任,策书至而布衣出府,免矣。”

策无遗算

cèwúyísuàn

策:计谋,策划;算:计划,筹谋。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他的计划顺利实现真是策无遗算。《北齐书 幼主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

策檄cèxí

策文檄文的统称。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詔命策檄,生於“书”者也;序述论议,生於“易”者也。”

策勋

cèxūn

亦作“策勛”。记功勋于策书之上。《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杜预注:“既饮置爵,则书勋劳于策,言速纪有功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夏四月,大司马吴自蜀还京师,于是大饗将士,班劳策勋。”李贤注:“其有功者,以策书纪其勋也。”《古诗源·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彊。”《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八月壬子,车驾至自西伐,饮至策勋,告于宗庙,班军实以赐留台百僚,各有差。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饮至策勋,和乐且闲。唐 刘禹锡《平蔡州诗之一》:“策勛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常山。” 明 唐顺之《咏俞虚江参将诗之一》:“此日渠魁当授首,策勋早见上麒麟。”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天子深居九重,如见策勛太易,必至好大喜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帝策勋班劳,众每辞多受少,帝由是贤之,常与之议论政事

策杖

cèzhàng

拄杖。也称杖策。三国魏 曹植《苦思行》:“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唐 杜甫《戏题寄上中王 诗之二》:“策杖时能出,王门异昔游。”仇兆鳌注:“慈水姜氏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则古人於杖,虽少年皆用之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六》致仕官入宫,年高艰步履者,并许策杖,仍令舍人、护卫扶之。宋 吴潜《江城子 示表侄刘国华》:“别馆闲亭随分有,时策杖,小盘旋。”

同“”。《庄子·马蹄》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生筴之威。遗筴即遗策yícè,意思是失策,失算。《庄子·外物》乃刳龟,七十二钻而无遗筴。…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史记 孝武本纪》於是黄帝迎日推筴,後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参见“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