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艸 | cǎo | ①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草原。草坪。草行露宿。草菅人命。②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草料。柴草。稻草。③粗糙,不细致:草率(shuài)。草鄙(粗野朴陋)。草具(粗劣的食物)。④汉字的一种书体:草书。草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草。草体(指汉字草书;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⑤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草拟。草诏(为皇帝草拟诏书)。准备。《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高)隆之谢而退。于是乃作圆丘,备法物,草禅让事。宋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⑥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草野。草莽。草寇。草贼。⑦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草鸡。⑧古时中相思别离的愁绪。南唐 李煜《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 谢逸《江神子》:“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参见“春草”。 |
草庵 草菴 | cǎoān | ①草房,草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若配徒隶,诸子并立草庵于所署门,不敢宁宅,动经旬日,官司驱遣,然后始退。②特指小寺庙或庵堂。 |
草鄙 | cǎobǐ | 草野鄙陋。多用作谦词。《国语·吴语》:“今句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执事?”《战国策·赵策三》:“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宋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之二》:“草鄙之人,不达大谊,辱奬训之厚,敢不尽愚。”清 戴名世《答某书》:“不肖草鄙之人,抱膝荒江,絶意世事。” |
草标 | cǎobiāo | 插在物品上,作为待售的标志的草束。亦作为卖身的标记。《水浒传第十二回》:“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兰孙)真正无计可施,事到头来不自由,只得手中拿个草标,将一张纸,写着:‘卖身葬父’四字,到灵柩前拜了四拜。”《儒林外史第三回》:“那邻居飞奔到集上……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老舍《茶馆第一幕》:“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 |
草草 | cǎocǎo | ①草率;不细致;马虎;简陋从事;做事不够仔细;不细致或不全面;慌乱。草草用兵。《魏书·外戚传上·贺泥》:“太祖崩,京师草草。”宋 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新五代史·汉臣传·李业》:“兵未出,威已至滑州。帝大惧,谓大臣曰:‘昨太草草耳。’”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 黄机《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宋 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聊斋志异 薛慰娘》屋两楹,亦殊草草。②忧虑劳神的样子。《诗·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毛传:“草草,劳心也。”唐 李白《闺情》诗:“织锦心草草,挑灯泪斑斑。” |
草草了事 | cǎocǎoliǎoshì | 草草:草率;马虎;了:了结;结束。草率地把事结束了。也作“草率了事”、“草草完事”。明 李贽《答焦漪园书》:“为友人写《心经》毕,尚余一幅,遂续墨而填之,以还其人。皆草草了事,欲以自娱。”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虽说僧经道忏,吊祭供饭,络绎不绝,终是钱银吝啬,谁肯踊跃,不过草草了事。 |
草草收兵 | cǎocǎoshōubīng | 马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负责任,不细致,不慎重。欧阳山《苦斗》:“张发奎刚占领了那个地方,要管也管不了许多,正是咱们的人活动的好机会,——你怎么好意思草草收兵?象一个赤卫队员么?”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12章:“他们又是那样的慌乱,草草收兵。” |
草船借箭 | cǎochuánjièjiàn |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二十二章:“‘三国’上诸葛亮草船借箭,不就是事先算好了么!” |
草创 | cǎochuàng | ①开始兴办;创建。《汉书·律历志 上》:“兴,方纲纪大基,庶事草创,袭秦正朔。”《三国演义 第七十回》:“二将赶二十餘里,夺了黄忠寨。忠又草创一营。”《晋书 愍帝纪》时以朝廷草创,服章多阙,敕收其余,以实内府。《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八》方今国家草创,人情未一,愚者固宜前却,不足追也。《新唐书·魏玄同传》:“武德、贞观,庶事草创,人物固乏。”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第二次印笺谱,如有人接办,则为纸店开一利源,亦非无益,盖草创不易,一创成,则别人亦可踵行也。”②犹草率。粗糙简略。《东观记·光武帝纪》:“时城郭丘墟,扫地更为,帝悔前徙之,草创苟合,未有还人。”宋 郑樵《通志 总序》:“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姊姊远别,莫可持赠。恐至海南,无以为家,夙夜代营宫室,勿嫌草创。”③起稿。《论语·宪问》:“为命,裨諶草创之,世叔 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杨伯峻注:“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神諶拟稿…… 子产又作文词上的加工。”《汉书·司马迁传》:“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清 侯方域《徐作霖张渭传》:“作霖好学深思,常偃仰卧竟日,或草创后復毁之,然出,而人以为高文册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第十五篇》:“惟文词蹇拙,体制纷紜,中间诗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创初就,未加润色者,虽非原本,盖近之矣。” |
草创未就 | cǎochuàngwèijiù | 草创:开始创办或创立;就:完成。刚开始做,尚未完成。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
草次 | cǎocì | ①匆忙急遽。《春秋.隐公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杜预注:“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孔颖达疏:“草次,犹造次。”《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三》群下立江岸,草次行礼,直大雨至,冠服皆濡湿,略无仪节。②露宿于草野间。出处:张说《谏避暑三阳宫疏》排斥居人,蓬宿草次,风雨暴至,不知庇托。③轻率;草率。 |
草斗 | cǎodòu | 栎实。其状似栗。《说文·艸部》:“草,草斗,櫟实也。” |
草稿 | cǎogǎo | 草底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
草秽 | cǎohuì | 亦作“艸秽”。《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天玺元年,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慎无旱耕!须艸生。至可种时,有雨,即种土相亲,苗独生,艸秽烂,皆成良田。”《三慧经》“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恶意如草。不去草秽禾实不成。人不去恶意亦不得道。““学者有苦譬如人种。当先犁去草秽。便多得收。” |
草间 | cǎojiān | ①亦作“草閒”。草丛间。《国语·周语中》:“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閒,功成而不收,民罢於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王粲《七哀诗》:“路有飢妇人,抱子弃草间。”②比喻乡野;民间。《宋书·王懿传》:“今自投草间,则同之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南史·陈新安王伯固传》:“在州不知政事,日出田猎。或乘眠舆至於草间,輒呼人从游,动至旬日。”《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高纬智穷数屈,逃窜草间。唐 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
草间求活 | cǎojiānqiúhuó | 草间:草野之中。形容只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晋书 周顗传》:“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张玉良》:“力竭势穷,杭城必失,我军必溃,与其草间求活,孰若先死于行阵之得所哉。” |
草菅 | cǎojiān | ①草茅。比喻微贱。贾谊《新书·保傅》:“故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諫者谓之诽谤,深为之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唐 皇甫湜《狠石铭》:“穷珍总奇,力瘁财殫,驱逐而前,而刈草菅。”清 唐孙华《厮养儿诗》:“自悲生死草菅轻,不如作君堂下犬。” ②犹草野。指民间。宋 陆游《薏苡诗》:“呜呼奇材从古弃草菅,君试求之篱落间。” |
草菅人命 | cǎojiānrénmìng | 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动统治者随意虐杀人民。明《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一》:“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三生》:“兴以草菅人命,罚作畜。”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四十七回》:像某人这样的官,真正是草菅人命了。 |
草荐 | cǎojiàn | ①草垫子,草席。明 唐顺之《牌》令於房檐或门楼下,各得草荐一条,或稻草乱草上卧下,盖以免寒冻。《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一》(郑兴儿)不见人来,放心不下,取了一条草荐,竟在坑板上铺了。把包裹放在头底下,睡了一夜。②谓野草丰茂。《新唐书·裴延龄传》京右偏故有雚苇地数顷,延龄妄言:“长安、咸阳间,得陂艿数百顷,愿以为内廏牧地,水甘草荐与苑廏等。”帝信之。 |
草芥 | cǎojiè | 小草。比喻不足珍惜的无价值的东西。视若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明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
草具 | cǎojù | ①粗劣;粗劣的饭食。《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王弗信,使舍食草具,待命岁餘。”司马贞索隐:“谓亦舍之,而食以下客之具,然草具,谓麄食草莱之饌具。”宋 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卷一》:“以麦饭对葱叶,谓草具之食也。”清 钮琇《觚賸续编·英豪举动》:“(熊廷弼)供枯鱼焦腐二簋,粟饭一盂,冯下箸有难色……(熊曰:)似此草具,当非所以待子,然丈夫处世,不应於饮食求工,能饱餐麤糲者,真英雄耳。” ②初步制定,草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以为兴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汉书·贾谊传》:“乃草具其仪法。”颜师古注:“草谓创造之。”《南史·文学传·杜之伟》:“中大通元年,梁武帝幸同泰寺捨身,敕勉撰仪注。勉以先无此礼,召之伟草具其仪。” 宋 王安石《叔孙通诗》:“草具一王仪,羣豪果知肃。” ③用草编制的器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芳云止勿行,下车取篮中草具,偕明璫数辈,布置如法,转眼化为巨第。” |
草屩 | cǎojuē | 草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子则草屩粗衣,蓬头垢面,周章道路,要候执事,叩头流血,申诉冤情。唐 李端《荆门歌送兄赴夔州诗》:“沙尾长檣发渐稀,竹竿草屩涉流归。”清 黄遵宪《逐客篇》:“短衣结椎髻,担簦躡草屩。” |
草莱 | cǎolái | ①犹草莽。杂生的草。除草耕耘。《庄子·徐无鬼》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南史·孔珪传》:“门庭之内,草莱不翦。”宋 叶适《代人上书》:“夺农人牛具,犁伐之地,草莱随长。”清 周亮工《介寿以胡彦远见慰札子相示却寄诗》:“一亩田中尽草莱,旅堂经岁不曾开。”②指荒芜之地。《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本,则民好垦草莱。”《孟子·离娄上》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章炳麟《訄书·定版籍》:“凡草莱,初闢而为露田园池者,多连阡陌,虽不躬耕,得特专利五十年,期尽而鬻之,程以十年。”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四章》:“只要两三年内宛洛 稍得安定,人民来归,草莱渐开,人怀保家之心,士无饥馁之忧,则中原大局可定,宛洛一带也就固若金汤了。”③犹草野。乡野;民间。弃之草莱。《汉书·蔡义传》:“臣山 东草莱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众。”宋 范仲淹《举张问孙复状》:“右臣伏覩赦书节文,应天下怀材抱器,或淹下位,或滞草莱,委逐处具事闻奏。”清 李渔风筝误·议婚:“苍天不负奇才,拔英雄自草莱。”④布衣。平民。草莱之士。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草莱乐业,守屏称事。”张铣注:“草莱谓山野採樵之人也,守屏谓州牧也。”《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旌循良之吏,拔于草莱之中,实诸群公之首《资治通鉴 宋纪五》草莱黔首,皆为陛下痛之。《宋书 本纪武帝上》高祖位微于朝,众无一旅,奋臂草莱之中,倡大义以复皇祚。唐 李商隐《漫成诗之四》:“不妨常日饶轻薄,且喜临戎用草莱。”清 孙枝蔚《览古诗 之六》:“用人限资格,何以服草莱?” |
草隶 | cǎolì | ①草书和隶书的合称。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牘必珍。” 李周翰注:“言草隶之书皆善也。”《南史·刘孝绰传》:“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②专指草隶书。初期草书乃为隶书的草写体,故名。《晋书 王羲之传》次(子)凝之,亦工草隶,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 会稽内史。《陈书·始兴王伯茂传》:“伯茂大工草隶,甚得右军之法。” 唐 张怀瓘《书断·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尤善草隶,幼学於父,次习于张芝。” |
草料 | cǎoliào | ①牲口的饲料。多指干草。②自谦之词。谦称自己无能力或无福分。《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起身再拜道:“量小人何者之人,怎敢望恩相宅眷为妻?枉自折武松的草料!” |
草庐 | cǎolú | 南阳诸葛草庐,位于南阳卧龙岗武侯祠院后部正中,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诸葛亮在《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宋 吕蒙正《命运赋》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
草庐三顾 | cǎolúsāngù | 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晋书.卷九二.庾阐传》:夷吾相桓,汉登萧张;草庐三顾,臭若兰芳。参见“茅庐三顾”。 |
草麻 | cǎomá | 犹草诏。唐宋时用黄白麻纸写诏书,故称。《旧唐书·韦弘景传》:“普润镇使苏光荣为涇原节度使,弘景草麻,漏敍光荣之功,罢学士,改司门员外郎。”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知江寧府,召为参知政事。中书以丁节度使召学士草麻,时盛文肃为学士,以为参知政事合用舍人草制,遂以制除,丁甚恨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四》前一夕,(宋仁宗)命刘沆为宰相,召当宿学士杨伟草麻,不至,乃更自外召赵概草之,故有是诏。清 昭槤《啸亭续录·南书房》:“唐宋优重词林,最为清秘,凡制誥草麻外,一切机务,皆与商榷,故其品为高要。” |
草满囹圄 | cǎomǎnlíngyǔ | 监狱里长满了草。比喻政治清明,犯罪的人极少。《隋书·刘旷传》:“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争讼绝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 |
草莽 | cǎomǎng | ①草丛。亦指草木丛生的荒原。《左传 子革对灵王》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露骸草莽者,收瘗之。②草野;民间。与“朝廷”、“廊庙”相对。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赵岐注:“民会於市,故曰市井之臣;在野居之曰草莽之臣。”唐 李颀《送陈章甫》:“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朕(德宗李适)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③指平庸、轻贱的人。明 宋濂 故资善大夫方公神道碑铭:“臣一介草莽,亦安敢自絶於天地?” |
草莽英雄 | cǎomǎngyīngxióng | 草莽:草丛,草野。旧时指在山林出没的农民起义或强盗们中的著名人物。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五回》:“昔刘邦以亭长而定汉基,朱元璋以布衣而奠明祚……天命所属,多在草泽英雄。” |
草茅 草茆 | cǎomáo | ①杂草。屈原《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②草野;民间。多与"朝廷"相对。宋 苏轼《贾谊论》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③在野未出仕的人;平民。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八十一》搢绅草茅,不知几疏,陛下皆抑而不行,付人言于不恤,何以谢天下!④比喻鄙陋微贱。比喻浅陋微贱的人。 |
草昧 | cǎomèi | ①犹创始;草创。《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甲寅,上(李世民)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②草野;民间。宋 梅尧臣《读范桐庐述严先生祠堂碑》诗:"所遇在草昧,既贵不为起。"《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三》明公(指朱元璋)因天下之乱,崛起草昧间,尺土一民,无所凭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王师也。③形容时世混乱黑暗。唐 杜甫《重经昭陵》诗:“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仇兆鳌注:“草而不齐,昧而不明,此言隋末之乱。” |
草靡风行 草偃风从 | cǎomífēngxíng cǎoyǎnfēngcóng | 见“风行草偃”。加强德育教育就像草靡风行一样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
草木 | cǎomù | ①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汉 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 二首 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唐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 张九龄《感遇诗之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宋 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宋 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明 刘基《悦茂堂诗 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②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③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唐 杜甫《佳人》:“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唐 陈子昂《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宋 苏轼《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
草木黄落 | cǎomùhuángluò | 秋天已到,草木的叶子呈枯黄而掉落。《汉武·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草木皆兵 | cǎomùjiēbīng | 《晋书·苻坚载记》:淝水之战,苻坚看到东晋军队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十分恐惧。后用以比喻惊慌失措、猜忌敏感的心态。《晋书·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草木俱朽 | cǎomùjùxiǔ | 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 |
草木萧疏 | cǎomùxiāoshū | 萧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形容深秋景象。《晋祠》:“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
草木愚夫 | cǎomùyúfū | 愚:愚蠢;愚夫:匹夫。像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也指粗俗平庸的百姓。我本是草木愚夫,谈不上什么高雅。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70回:“料你不过草木愚夫,识得什么天时人事。” |
草木知威 | cǎomùzhīwēi |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新唐书 张万福传》:“朕谓江淮木草亦知尔威名。” |
车前 | chēqián |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丛生于基部,叶片卵椭圆形,花白色,穗状花序,花轴由叶丛抽出;蒴果椭圆形,种子黑褐色。参见“陵舃língtuō”。 |
草窃 | cǎoqiè | ①掠夺;盗窃。《尚书·微子》:“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姦宄。”孔传:“草野窃盗又为姦宄於内外。”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乔女》:“孟故无戚党,死后,村中无赖悉凭陵之,家具携取一空,方谋瓜分其田产。家人亦各草窃以去,惟一嫗抱儿哭帷中。” ②草寇。《资治通鉴·唐高宗永淳元年》:“上虑道路多草窃,命监察御史 魏元忠检校车驾前后。”清 陈睿思《观丁将军故剑》诗:“生云昔时有草窃,啸聚海岛如云屯。” ③犹窃据。金 王若虚《新唐书 辨上》:“铣虽草窃一时,而颠沛之际,其言可爱如此,可以为万世法。” |
草扰 | cǎorǎo | 仓促纷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侯景初入建业,臺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 |
草蛇灰线 | cǎoshéhuīxiàn | 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忍不忍”的问题,高手下棋总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当你看到杀招的时候,如果没有充足的准备,就意味着怎么走可能都是“死棋”。金圣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十一回:“次日天晓,时当二月中旬。有意无意,所谓草蛇灰线之法也。”十四回:“不唯照顾吃酒,有草蛇灰线之法,且又得一宽也。”“非写石碣村景,正记太师生辰,皆草蛇灰线之法也。黄远庸《内外之形势》该处市面,极为恐慌,乱机日深,皆由此等草蛇灰线而来。 |
草疏 | cǎoshū | 拟写奏章。《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初,(曹)辅将有言,知必获罪,召子绅来,付以家事,乃闭户草疏。及贬,怡然就道。明 叶盛《水东日记·奏效各有机会》:“一日午后偶暇,为草疏,适书人又皆具,既成,视日尚未暮,遂封进。”清 陈田《明诗纪事丁籤李梦阳》:“(梦阳)代韩文草疏劾刘瑾,謫山西布政司经歷,復摭他事下狱。” |
草率将事 草率从事 | cǎolǜjiāngshì cǎoshuàicóngshì | 马马虎虎就处理了。形容办事不认真。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新唐书本纪书法》:“明初修史时,即据其成文编入,不复彼此互订,以归画一,亦可见其草率从事也。”叶圣陶《〈叶圣陶文集〉自序》:“虽说不愿意十分撤烂污,然而‘半生不熟’‘草率将事’产毛病总不能免。”大全毛泽东《镇压反革命必须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务必纠正一切草率从事的偏向。 |
草率收兵 | cǎoshuàishōubīng | 比喻马马虎虎、急急忙忙地把事情结束了。他这样草率收兵是极不负责的。你们把用过的东西归位后再离开,不要如此草率收兵! |
草榻 | cǎotà | ①简易的床铺。清 姚潜 《张菊人余淡心吴薗次集饮虎丘山寺得青字》水光明草榻,野色敞幽亭。②留人住宿的客套语。《镜花缘第八三回》那老者耘田起來,對著子路説:“客官:你看天色晚下來了,舍間離此不遠,何不草榻一宵?” |
草薙禽狝 | cǎotìqínxiǎn | 薙:除草;狝:杀戮。像割除野草,捕杀禽兽一般无所顾惜。比喻肆意屠戮,无所顾惜。唐 韩愈《送郑尚书序》:“至纷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狝之,尽根株痛断乃止。”《资治通鉴 唐纪昭宗天复三年》岂可不察臧否,不择是非,欲草薙而禽狝之,能无乱乎? |
草头天子 | cǎotóutiānzǐ | 强盗的头领,旧时亦指入山聚众起义的首领。《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蛇无头而不行,就有个草头天子出来。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执言,救民水火。”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7回:“况且草头天子,他的命数修短,大则关系天下,小则关系一方。” |
草土 | cǎotǔ | ①指居亲丧。《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六月,丙子,以中书舍人苏检为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时韦貽范在草土,荐检及姚洎於李茂贞 。” 胡三省注:“居丧者寝苫shān枕块,故曰草土。”(褚)遂良上表自陈:“陛下在草土之辰,不胜哀恸,臣以社稷宽譬,陛下手抱臣颈。”《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九》时韦贻范在草土,荐(苏)检及姚洎于李茂贞。上(昭宗李晔)既不用洎,茂贞及宦官恐上自用人,协力荐检,遂用之。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浚身在草土,名繫罪籍,要誉而论边事,不恭而违詔书。”②指宜栽某些特定作物的土壤。管子·地员:“凡草土之道,各有穀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尹知章注:“谓此地生某草,宜某穀。造,成也。” |
草檄 | cǎoxí | 草拟檄文。亦泛指撰写官方文书。《陈书·蔡景历传》:“部分既毕,召令草檄,景歷援笔立成。”唐 戴叔伦《送崔融诗》:“陈琳能草檄,含笑出长平。”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宋 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清 周亮工《解严后病卧敢园诗》:“楯上休矜曾草檄,羈臣但合老松筠。” |
草行露宿 | cǎoxínglùsù | 餐风露宿。在草野中赶路,露天歇宿。形容行旅的艰辛或迫促。晋书·谢玄传:“(苻坚)餘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冻,死者十七八。”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诡踪跡,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於长淮间。” |
草野 | cǎoyě | ①野草丛生的地方;荒凉的原野。三国魏 曹植《梁甫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②乡野;民间。与“朝廷”相对。可指平民百姓。《明史·卷四 本纪第四》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聊斋志异 白于玉》道士曰:“草野微贱,贵官自不识耳。”③粗俗鄙陋。《韩非子·说难》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陈奇猷集释:“此文谓谋虑远而放纵无所收束,则曰鄙陋而倨傲侮慢也。宋 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士或不脱草野,避忌疎略,此浅陋之罪也。《儒林外史 第三七回》我草野之人,我那里去见那国子监的官府。 |
草衣木食 | cǎoyīmùshí | 木:树。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衣食简单,生活清苦。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这出家无过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
草泽 | cǎozé | ①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带。亦指荒郊。《战国策·秦策四》:“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王充《论衡·言毒》:“蝮蛇与鱼比,故生於草泽;蜂蠆与鸟同,故产於屋树。”唐 高适《封丘作诗》:“乍可狂歌草泽中,寧堪作吏风尘下。”清 刘大櫆《乞里人共建义仓引》:“而父子兄弟,羸老孤幼,继踵而死,僵尸草泽,骸骨相枕藉。”②草野;民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旧唐书·玄宗纪下》:“内外八品已下及草泽有博学文辞之士,各委本司本州闻荐。”《明史·方伎传·盛寅》:“初,寅晨直御医房,忽昏眩欲死,募人疗寅,莫能应。一草泽医人应之,一服而愈。”瞿秋白《乱弹·吉诃德的时代》:“草泽的英雄,结果即使不是做皇帝,至多也不过劫富济贫罢了。”③在野之士;平民。草泽士庶。唐 王昌龄《放歌行》:“有詔徵草泽,微臣献谋猷。”《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唐草泽邵棠上言。”胡三省注:“布衣未有朝命者,谓之草泽。”《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丙寅,福州草泽郑叔豹上《宗祀书》三卷,述明堂制度及配享冕服之义。清 顾炎武《日知录·制科》:“宋初承周显德之制设三科,不限前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竝许应詔。” |
草长莺飞 | cǎozhǎngyīngfēi |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鶯乱飞。”后来多用“草长鶯飞”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清 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草诏 | cǎozhào | 拟写诏书;指拟定的诏书。唐·李肇《翰林志》:“学士於禁中草诏,虽宸翰所挥,亦资检讨,谓之视草。”唐·李商隐《赠庾十二朱版》诗:“君王晓坐金銮殿,只待相如草诏来。”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9篇》帝(宋神宗)感悟,即命(韩)维草诏行之。 |
草制 | cǎozhì | 草拟制书。《新唐书·薛元超传》:“省中有盘石,道衡为侍郎时,常据以草制,元超每见辄泫然流涕。”《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裴澈自贼(黄巢)中奔诣行在。时百官未集,乏人草制,右拾遗乐朋龟谒田令孜而拜之,由是擢为翰林学士。《宋史·朱胜非传》:“建炎 改元,试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时方草创,胜非凭败鼓草制,辞气严重如平时。”明 王琼《双溪杂志》:“凡草制纂修等事,惟翰林院掌之。” |
肏 | cào | 性交。 |
肏攮 | càonǎng | 亦读作“日攮”,一种地方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