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篇说到元末发生了多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数家割据一方,形成了大分裂的局面,颇有重蹈五代十国的历史覆辙。本篇叙述朱元璋是怎样起义反元,最后又怎样依次消灭分裂割据政权,逼迫蒙元放弃中原,建立大明一统中国的经过。
徐州号称帝王之乡,“九朝帝王徐州籍”,最为著名的是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南朝宋武帝刘裕、南唐三主、五代后梁首任皇帝朱温。还有吴大帝孙权,生于徐州下邳;蜀汉刘备祖籍徐州丰县;魏文帝曹丕安徽亳州,祖籍徐州沛县;齐太祖萧道成山东兰陵人,紧靠徐州,祖先萧何徐州丰县等等。北宋徐州太守苏轼就曾注意到这个现象,他在《上皇帝书》一文中说到:“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朱温),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说朱元璋也在其列,笔者一直认为有凑数的嫌疑。朱元璋的故里安徽凤阳离徐州也忒远了一点,如今细读明史方知明太祖朱元璋“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濠州之钟离就是如今安徽省凤阳县。原来朱元璋老祖宗也是徐州沛县人,到他父亲才徙居凤阳。
朱元璋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困,《明史》说:“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朱元璋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至正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等起兵濠州。朱元璋时年二十四,史书说他“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入濠见子兴。”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马氏后来成了皇后,却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这在当时是一大忌讳。深居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然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有些大胆者悄悄瞧上两眼,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从此,“露马脚”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朱元璋志向在胸,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又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决心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无辜,目标平定天下。朱元璋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李善长的命运123篇叙说。
是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左副元帅,朱元璋为右副元帅。但是滁州以及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是朱元璋的首攻目标。进入太平后,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到了江南后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今南京)。郭天叙和张天佑因叛徒告密皆战死,子兴部将尽归朱元璋。进城后,朱元璋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朱元璋在浙西驻扎六年,其间徽州谋士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成为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他继续使用小明王的龙凤年号,同时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次年,朱元璋的部下拿下了今苏皖江南的大部分地区。至正十九年(1359年),又陆续攻占浙东余下的地盘,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兵至皆下,遂西与友谅邻。”
尽管朱元璋已经拥有十万兵力,但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因此此时的朱元璋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把刘基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其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除了刘基和朱升,朱元璋坚持不断网罗人才。他在应天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西边的陈友谅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陈友谅攻占了太平、采石,以为应天唾手可得。他杀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并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
陈友谅和张士诚企图东西夹击应天朱元璋
刘基认为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一致认为士诚恃富器小,友谅遭袭他不会舍身救之。朱元璋决定诱敌深入,“让友谅速来而先破之,则士诚胆落矣。”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诈友谅骤来。友谅至龙湾遭遇朱元璋水陆夹击,只好败逃九江。
恰在此时江北的张士诚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今江苏东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吕珍杀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韩林儿,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就在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率兵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水战进行了三十六天,史称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大败陈友谅
消灭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向东进发,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今江苏苏州)成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战役。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今镇江瓜州过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如同南朝陈武帝陈霸先的儿子陈昌被他堂哥陈宣帝陈蒨派人淹死在长江一般。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
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将其打死。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
朱元璋活捉张士诚
方国珍顺从有善终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汤和多次派人向方国珍说明顺从与抗拒的不同后果,方国珍才派儿子奉表乞降。“吴王始怒其反覆,及览表,怜之。”赐国珍书曰:“吾当以投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方国珍顿首拜谢,被授为广西行省左丞。洪武七年(1374年)5月8日,方国珍去世,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之源。朱元璋亲自设祭,并命翰林学士宋濂作碑文为祭,算是有了善终。
建立大明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对北伐作出部署,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此时元朝已经势孤援绝,明军所向披靡。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明兵抵重庆,上篇说到的在那里建立大夏的明玉珍儿子明升出降,夏亡。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全被收回
朱元璋像
张正立评议:
第120、121两篇主叙布衣出身的朱元璋有勇有谋,先灭残元,后平定诸藩割据,建立明朝的过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汉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