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说到早在至正初年(1341)就开始出现了全国性的小规模农民起义,经过十年时间各方起义军都有了自己的地盘,建国称王,创立年号,各家朝廷官吏车马炮齐。 

刘福通和韩林儿

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势头迅猛,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元朝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韩山童、刘福通认为时机已到,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同时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此民谣。待石人挖出,人心浮动,韩、刘乘机在颍州(今安徽阜阳)颍上发动起义。这次起义因事前泄密,遭到官府的围剿,韩山童牺牲。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到武安(今江苏徐州)。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又一举攻克颍州。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接着,红巾军占领(今安徽亳州谯城区)、项城(今河南项城南)、朱皋(今河南固始北)。九月,克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又克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潢川),人数已达十余万。至正十五年(1355)开始主动出击。二月,刘福通韩林儿迎至亳州,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北方红巾军的革命政权。刘福通任枢密院平章,不久,任丞相。 

徐寿辉和陈友谅

南方的白莲教头目徐寿辉,蕲罗田县(今湖北黄冈市罗田县)人,卖布出身。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与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也以红巾军为号。十月,攻占蕲水与浠水,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定年号为“治平”。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贫”等口号发动群众先后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湖南等大片地区,众至百万。 

至正十三年(1353),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对红巾军根据地进行围剿,天完政权的重要领导人彭莹玉战死,国都蕲水县城也被攻破,“莲台省”将士四百余人壮烈牺牲。至正十四年(1354),元军慑于刘福通、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势力壮大,抽调长江中游兵力前往镇压。天完兵势复振,于次年再次攻取湖广、江西的许多地区。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天完迁都汉阳,但徐寿辉本人受丞相倪文俊操纵,虚有帝名。次年九月,倪文俊企图杀徐寿辉降元,事败,被部下陈友谅杀死,天完实权转归陈友谅掌握。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阳黄蓬(今洪湖市黄蓬)人,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和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今安徽芜湖),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张士诚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原名张九四。泰州兴化白驹场人(今江苏盐城大丰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起兵,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率军渡江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至正十六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次年,降元。后继续扩占土地,割据范围南到浙江绍兴,北到山东济宁,西到安徽北部,东到海。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丰(今江苏东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为与朱元璋的西吴王区别,称其为东吴王。 

方国珍

方国珍(1319年―1374年5月8日),又名方谷珍,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至正八年(1348年),有一个名叫蔡乱头的人,在海上打劫财物,官府派兵追捕他。方国珍的仇家便告发他通寇,方国珍杀死仇家,与其兄方国璋、其弟方国瑛、方国珉逃亡海上,聚集数千人,抢劫过往船只,阻塞海路。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征讨,兵败,被方国珍所捉。方国珍迫使其请命于元朝,授他为定海尉,不久起义,进攻温州。

元朝以“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督军前往征讨,也兵败被捉。元朝只得派大司农“达识帖睦迩”再次招降他。不久,汝、颍之地兵起,元朝招募水师防守长江。方国珍心中疑惧,重新反叛,逃亡入海。后来派人潜至京城,贿赂朝中权贵,允许他投降,授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拒不听命,率军攻陷台州,焚烧苏之太仓。元朝又以海道漕运万户之职招降他,方国珍这才投降,并接受这一官职。不久进升行省参政,派兵进攻张士诚,张士诚派遣将领在昆山抵御。方国珍七战七捷,直到张士诚也投降,才停战退兵。 

方国珍首义反元,比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早两三年,比郭子兴(后来朱元璋加入)起义早四年。后降明,明洪武二年(1369),领广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师(今南京)。七年(1374),病死。 

明玉珍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 ),原名瑞,字玉珍,湖广随州随县(今湖北省随县)人,元末义军领袖。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至正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命部将莫仁寿驻守夔门,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以刘桢为参谋,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之后,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明玉珍病故,子明升继位。 

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久之,寺为乱兵所焚,僧皆逃散,元璋亦出避兵,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下属刘福通和韩林儿的大宋政权。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接受学士朱升名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直至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淹死韩林儿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元末农民起义建国称王总结如下:

刘福通和韩林儿:大宋;徐寿辉:天完;陈友谅:汉;张士诚:(东)吴王;明玉珍:大夏;朱元璋:大明

元末农民起义军形势图.jpg

    元末农民战争示意图

欲知朱元璋如何平定各路起义军占领元大都,建明一统中国的,详见下篇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