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人合一?

古人认为天和人是相互感应的,天赋予人吉凶祸福,它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相传由孔子编定的《尚书》“洪范”中对天人感应進行了系统性整理,把自然灾异和人事行为是否端正对应联系起来。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明理”中则分门别类的把灾异分为风雨、寒暑、阴阳、四时、人、禽兽、草木、五谷、云、日月、星气等许多方面。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认为人类的行为会上感于天,天会根据其行为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其应人的方式即是用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而引发的,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也就是天意,使人君产生敬畏,人君须时时刻刻注意这些变异,检查自己的德行,如果违背了天意,就应该改过自新,争取挽回天意。 

古代从帝王到庶民均有祈天的习惯,古籍中记载了很多真诚而多样的祈祷:敬拜之祷、感恩之祷、祈福之祷等。孔子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如果冒犯了上天,怎么祷告都是没有用的了。代表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诗经》中的“小雅·十月之交”描写当时发生地震及同一时期发生的日蚀等多种反常的自然现象,解释为朝廷“不用其良”(没有任用贤能),坏人专权等失政行为的结果。《商史》记载了成汤祈雨的故事:成汤因久旱无雨,诚恳的向上天祈祷:“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并以六件事自责说:“是因为我政令不当使百姓失业,或是我的宫室奢侈、生活腐化,或是我管理不善使贿赂风行、小人得势?”话还没有说完,方圆数千里便下起了大雨。成汤这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的精神,儒家将其列为“圣德芳规”,成为古代官场的一种道德精神,亦称之为“官德”。 

西汉时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认为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是上天表示对人的谴责和嘉奖的兆示。所谓灾异是指灾和异,即自然灾害和自然怪异,前者如地震,山崩,干旱,水涝,蝗虫等,后者如日月食,彗星,星象异常等。他向汉武帝進言说:“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之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恐惧,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劝谏君主必须按天意行事。《晋书 元帝纪》记载,司马睿是东晋第一个皇帝曾下诏曰:“雷震暴雨,盖天灾谴戒,所以彰朕之不德也。”祥瑞又称“福瑞”,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等等。

 

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JPEG

    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科学发展到现代,对灾异有了相对客观的解释,人们已经不认为是上天对统治者发出的警告。大家不禁要问天人合一的思想得不到验证为什么能够统治中国三千多年呢?这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有些看起来是可以迅捷应验的,譬如史书记载宋真宗赵恒景德三年,司天官言日当食,赵恒避正殿不视事,百官各守其司,既而阴翳不见。日食肯定是要复圆的,这跟赵恒的行为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但是史官就能记载下来,坚信不疑。至于祈雨没有时日限制,如果太长时间没有应验就会责怪心不诚,或采取其他措施,如平反冤案等。久旱必有冤情,冤平就会大雨倾盆,这类记载太多了,譬如:东汉时期的邓绥皇太后平反了一桩冤案,正史记载说她还没有回到宫殿一场丰沛的及时雨便从天而降。

 第122篇介绍了元朝大戏剧家关汉卿的著名剧本《窦娥冤》。窦娥父窦天章在京城应试高中,做了大官,奉旨到楚州,探察民情,发现此地三年间一滴雨水未降,心想定有冤案。当夜,他在灯下翻窦娥的案卷,忽见灯影一闪,窦娥出现,细说冤情,求父亲主持公道。窦天章细审此案,为冤死的窦娥平反,宣布窦娥无罪,将张驴儿判死罪,楚州太守受罚。宣判刚完,大雨倾盆,剧场里也哭声一遍。

 

关汉卿的著名剧本《窦娥冤》.jpeg

    关汉卿的著名剧本《窦娥冤》

天人感应的鼓吹者收集众多应验的例子加以夸大宣传,诓说许多行善者身上发生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以此证实重德向善最能够得到上天的眷顾与保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化险为夷,因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认为天象的变化也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的所谓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 

灾异能使人君责躬省过

灾异包括水、旱、蝗、地震、星变、日有食之、彗星见、久旱风霾、旱霾、霪雨、大风雷、雷警等,对应的行动有:自责、敕群臣修省、录囚、理冤狱,释狱囚、诏清刑狱、求直言、条时政得失、避正殿、素服避殿、撤乐、听政、罢营造,宽银课、陈军民利病、减供御品物、罢上元灯火、罢上元节假、免逋赋、引咎修斋、考察百官等等。 

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人君笃信天人合一,遭遇灾异就认真检查自己的德行,责躬省过,谦逊纳谏,降福百姓。《资治通鉴》《后汉书》等史书中记载了东汉时期数个皇帝的此类行为。 

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九月初五地震,刘秀制昭曰:“而今震裂,咎在君上。鬼神不顺无德,灾殃将及吏人,朕甚惧焉。”命令南阳今年不要交纳田租、柴草。派谒者进行检查,判处死刑的囚犯在九月初五日以前的,免死减罪一等;判徒刑的解除镣铐,可以穿丝絮衣裳,郡中居民被压死的,每人给棺材钱三千。欠田赋人口税和住宅特别破坏的,不要收缴欠债。官员平民死亡,有压在毁坏的墙垣和房屋下,而家里穷得无力收殓的,用现钱谷物雇人寻找死者,料理后事。 

东汉明帝刘庄面对日全食下诏,勉励百官各尽职守,用最直率的态度批评朝政而无所忌讳。于是官员们全都呈上密封的奏章,各自议论朝政的得失。明帝观看奏章,深自责备,便将这些奏章向百官公布,并下诏说:群臣指摘之事,都是朕的过错。人民冤屈不能申雪,贪官污吏不能查禁,却轻率地使用民力,营建宫室,开支与征税无节制,而且喜怒无常。回顾古人的鉴戒,十分恐惧,只怕朕品德寡薄,日久生怠! 

汉明帝刘庄第五子东汉章帝刘炟表现也不错,遭遇久旱不雨便下诏,命令兖州、豫州、徐州等三州官府开仓赈济饥饿的难民。章帝问司徒鲍昱:“怎样消除旱灾?”鲍昱答道:“陛下刚即位,即使有失当之处,也不会导致灾异出现。我先前曾任汝南太守,负责审理楚王之案,在当地拘禁了一千多人,这些囚犯恐怕不是全都有罪。大案一发,被冤枉者往往超过半数。此外,由于被流放的人和亲属分离,死后的孤魂得不到祭祀。我建议,让流放者全都返回家乡,除去不准作官的禁令,使死者生者各得其所,这样便可召致祥和之气,消除旱象。”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鲍昱是东汉初年比较著名的奉法守正,注意实绩的官员。 

上面已经提及的东汉著名的女政治家汉和帝的皇后,后来是邓绥皇太后。五月夏旱邓太后亲临洛阳地方官府及若卢监狱,审查囚犯的罪状。有个洛阳的囚犯,实际上并没有杀过人,但被屈打成招,自认有罪。他十分瘦弱,身有伤残,被人抬上来进见,却因惧怕官吏而不敢开口。将要离去的时候,他抬起头来,像要为自己申诉。邓太后看到后,有所察觉,便马上把他叫回来询问情况,查清了全部冤屈事实。于是立即将洛阳令逮捕入狱,抵偿罪过。太后起驾,还没有回到皇宫,一场丰沛的及时雨便从天而降。 

后来的顺帝刘保也有不错的表现。因春季和夏季连续大旱,顺帝大赦天下,亲到德阳殿东厢庭院中,露天而坐,祈求上天降雨。因尚书周举才学兼优,顺帝特地就此征询他的意见。周举回答说:我曾经听说,阴阳闭隔,则二气一定闭塞不通。陛下废弃文帝和光武帝所建立的朴素节俭传统,而因袭促使秦朝灭亡的奢侈欲望,使宫廷内增加了许多怨恨的美女,而宫廷外却增加了许多已到婚龄而不得婚配的男子。自从发生大旱以来,整整过去一年了,而没有听说陛下有改过的表现,徒劳至尊之体露坐风尘,实在无益。陛下只是在问题的表面上下功夫,不去寻找它的实质所在,犹如缘木求鱼,也好比向后倒退,却想前进一样,于事无补。应该诚心诚意地革除弊政,遵守先王制订的规章制度,改变目前奢侈腐化的混乱局面,放走后宫中未曾召幸过的美女,省去御膳房制作奢侈菜肴的费用。《易传》上说:天子为善一日,上天立刻以善来回报。请陛下留意裁夺!顺帝再次召见周举,当面询问朝政上的得失,周举回答说:应该慎重地任命官吏,铲除贪污,疏远奸佞周举还提出了甄别的标准,说:在三公、九卿等朝廷大臣中,凡是多次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朝政的,是忠贞之臣。而阿谀奉承和随声附和的,则是奸佞之臣。 

太史令张衡也上书说:去年,京都洛阳发生地震,大地崩裂。土地崩裂象征着权威分割;地震象征着人民受到惊扰。我深恐陛下厌倦处理政务,政令不专由自己决定,或者不忍心割断私恩,导致与众人共享威权。然而,威权是不可分割的,恩德也是不可共有的。但愿陛下考虑古代君主所制定的规章,千万不要使权柄脱离帝王之手。神圣的威严就获得充实,灾异就消失而不再来了。 

北宋时期的神宗和仁宗也有表现。翰林学士韩维对延和殿,帝(宋神宗)曰:“天久不雨,朕夙夜焦劳,奈何?”维曰:“陛下忧闵旱灾,损膳避殿,此乃举行故事,恐不足以应天变。愿陛下痛自责己,下诏广求直言,以开壅闭。”帝(宋神宗)感悟,即命(韩)维草诏行之。宋仁宗看到星变就紧张,庚寅,以星变,(宋仁宗)斋居不视事五日,降畿内囚死罪,流以下释之,罢诸土木工,赈河北流民过京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