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篇说到:清王朝若自福临顺治帝入主中原起算,则为268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众多文化名人,《简明通史》只能精选其中的佼佼者,根据他们出生的前后顺序进行简要叙述,本篇讲述两个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蒲松龄和曹雪芹。
蒲松龄
蒲松龄生于明末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日(1640年6月5日),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清初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号柳泉居士,山东济南府淄川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初应童生试,以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名藉藉诸生间”。令人不解的是,蒲松龄的应试辉煌就此结束了,在之后的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至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就是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直至72岁时被补为贡生。所谓贡生是指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而已,称为贡生,而其寿命只是75岁,进入国子监读书是不可能的事情。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该书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并非全是谈狐说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虽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作者通过类似神话故事表述因果得报的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在蒲松龄生前多以抄本流传,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同乡好友赵起杲在浙江严州刻印。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方刊刻行世,并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大意是说:姑且听他这么说,豆棚瓜架之下人们听着雨谈着聊斋解闷,料想他是厌倦了写人,因为有时候人还没有花妖狐怪可爱。聊斋喜欢鬼狐故事,钟爱于这个题材。
以评点《聊斋》而出名的冯镇峦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称“当代小说家言,定以此书第一”。后人评价:《聊斋》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不仅集志怪传奇小说之大成,使短篇小说的艺术水平达到空前高度,而且同李杜诗,《红楼梦》等构成中国文学史上绵延不断的高峰。
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1848年美国人卫三畏将其中的《种梨》和《骂鸭》译成英文至今,《聊斋志异》已有英、法、德、捷克等十八种文字的三十个译本在世界流行,并且对日本文学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但是这些改编的形式大多脱离原作太远,笔者看了一些电视剧并对照原著,觉得离谱过甚,建议诸位还是读其原著方可品得蒲氏小说的真谛。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流传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这个说法是《三借庐笔谈》说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对,不会是这样一回事。但是蒲松龄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这是肯定的。他还有一个取材途径,就是到古人的书里找素材,正如他在《聊斋自志》中自叙中所述: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颇类当年的苏轼,喜人妄谈鬼怪,耳闻笔录,汇编成书。久之,四方友人以书信相寄,加之喜好和搜集,所积益多。)著书时的清苦在《自志》中也有描述: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大意是说,半夜灯光,昏昏欲灭,书斋冷清,桌案似冰。集腋成裘,妄想写成《幽冥录》的续编。《幽冥录》是南朝人刘义庆所著,记神鬼怪异事。
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丈夫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妻子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上养老,下育小。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如果有一点好吃的,还给蒲松龄留着。
《聊斋志异》是以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长者四百余字,极个别篇长达两千字,短者不足百字,网络上有白话译文对照,读者可以自选阅读。蒲松龄纪念馆坐落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方农家建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曹雪芹
曹雪芹祖籍关外辽宁铁岭,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本人生于江宁(今南京),是康熙名臣曹寅之孙,曹顒之子。曹寅官位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五十一年(1712)八月二十三日,曹寅病逝于扬州。康熙令曹寅独子曹顒继任江宁织造。不幸的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曹顒也一病而死。
曹頫,曹寅弟曹宣(荃)第四子,曹寅的四侄。曹寅、曹颙相继去世后,康熙皇帝恩旨以曹頫过继给曹寅,接任江宁织造,他是曹家最后一任江宁织造主事,也是曹頫为曹雪芹之父的缘由,实为叔父。
曹颙去世后,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初七,曹頫奏曰:“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颙)嗣有在矣。”红学界确认此曹颙之遗腹子即为曹雪芹。2015年为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红学界为此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曹頫与曹雪芹,是叔侄关系还是父子关系长期以来是个谜,胡适先生认为是父子关系,当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叔侄关系,并成为共识。在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活动中,确定曹雪芹是曹顒的遗腹子,生于1715年。
曹頫虽然有读书的天分,却没有管理织造事务的才能,以致在任期间累年亏空。雍正皇帝一上台即严加催逼欠款,曹頫痛苦不堪。
曹頫拖欠公款已经让雍正十分不满,并交由怡亲王胤祥督查。曹頫四处托情跑门路以求减轻罪责,他的这种做法更加深了雍正的猜疑和憎恶。雍正五年(1727年)底,曹頫终于大难临头,他被参劾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被抄家,随后又将其革职。曹雪芹当年十三虚岁,随着家人大小男女及仆人114口迁回北京老宅,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后又移居北京西郊,在那里曹雪芹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雍正末期,曹雪芹开始挑起家庭重担,渐渐地能够帮着曹頫料理些家务了。因曹頫致仕在家,懒于应酬,曹雪芹就出来代为接待,结识了一些政商名流和文坛前辈,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了著书立说、立德立言的远大志向,把少时那一派迂想痴情渐渐地淘汰了些,为了家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一度勤奋读书,访师觅友,多方干谒朝中权贵。
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三十岁,大约于本时期写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乾隆十二年(1747),曹雪芹三十三岁,大约于是年移居北京西郊。此一时期,曹雪芹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居生活。曹雪芹长恨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那贫穷潦倒的境遇里,很觉得牢骚抑郁,故不免纵酒狂歌,自寻派遣。” 《红楼梦》第一回对写作环境和自己的志向进行了描述:“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