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均出生在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康熙年间,出生先后仅相差十年时间,处于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时期,共同点是反清护明始终不渝,因此对官位嗤之以鼻,从而潜心学问遂成大儒。
黄宗羲
黄宗羲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9月24日)至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8月12日),汉族,享年85岁高龄儒者,号梨洲,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民本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分析讲解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提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
宁波余姚黄宗羲龙虎草堂
黄宗羲死后就葬在余姚城东南十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上镌隶书“黄公梨洲先生墓”七个大字,现属陆埠镇十五岙村,黄宗羲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宗羲的部分名言:
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字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顾炎武
顾炎武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今江苏昆山千灯镇。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2月15日),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南都(明朝时南京为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科举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中的“坑儒”, 由于发生在咸阳的郊外,就有人以“咸阳之郊”来指代此事。)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顺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炎武晋谒(明)孝陵。七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炎武四十五岁。此后二十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故居,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顾炎武墓及祠堂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顾炎武部分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王夫之
王夫之,汉族,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1619年10月7日)生于今湖南衡阳府城南回雁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初二(2月18日)卒于湘西草堂,为表示反清终身没有剃发。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2月18日)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他一生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七十一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王夫之故居湖南衡阳
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为其代表之作。《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六十九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中国复兴的大道。它是阅读另一部历史巨著的笔记,其中每一节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的故居湘西草堂,坐落于衡阳县曲兰乡湘西村菜塘弯。
王夫之的传世佳句
学愈博则思愈远。
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小人之道,有必为,无必不为。君子之道,有必不为,无必为。
力行而后知之真。
教不严,师之惰。
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