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是继李鸿章之后汉大臣中的第一人,在大清国,谁都知道袁世凯是慈禧太后的大红人,是清政府仰赖的重臣。早在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练兵,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奏,派袁世凯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渐为清廷所倚重。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1899年冬,因义和团在山东的排外行为引起各国不满,清廷被迫撤换纵容拳民的山东巡抚贤,代之以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前往济南,这是四十岁的袁世凯首次出任方面大员。在袁世凯治理下,山东维持稳定,免遭战争祸乱。1901年11月,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袁世凯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袁世凯在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时代,无论拥有多大权力,都是在给大清国办事,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从来没有感到袁世凯对他们会有什么威胁。

而摄政王载沣与袁世凯之间的怨恨,主要还是因为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汉族不仅损害了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也要威胁到摄政王的政治统治。清政府的政治改革和预备立宪是要走向政治现代化,这样的话,就不能再给予满人以特殊的政治地位。设置责任内阁的政策在表面上并不是要损害满洲贵族的利益,但在客观效果上肯定对满洲贵族不利。满洲贵族中的保守势力特别是那些少壮派,他们眼见原本自己可以不劳而获、可以不才而得的位置权力都被这些能干的汉人抢走之后,心中的恨意真的是难以言说。于是他们与汉族高官,与袁世凯的钩心斗角相互倾轧终于从潜流而到公开化。

宣统元年190912日),距离慈禧太后去世不足两个月,摄政王立即解除袁世凯的官职,害怕袁世凯的权势,没敢杀了他,这就给了袁世凯翻盘的机会。袁称脚疾返回河南老家,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被解职的袁世凯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并写了名为《自题渔舟写真二首》的两首诗,其中的一首“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跃跃欲试的心态暴露无遗。

袁世凯在安阳洹上村.jpg

      袁世凯在安阳洹上村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新军直接加入革命军,其余很多省份的新军也纷纷哗变,南方各省前后宣布独立。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于是清廷再次启用袁世凯,先任其为湖广总督,旋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革命党人也认为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上篇说到,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选出孙文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当时革命党节节败退,武汉三镇已被袁世凯北洋军攻下两镇。1月16日,袁世凯回家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杀,炸死袁的卫队长等十人,袁世凯幸免于难。为了结束南北对立,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而在1911年的12月22日,孙中山已经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在清廷退位的过程中,隆裕太后发挥了重要作用。第162篇叙说了慈禧太后把其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即西太后侄女静芬,嫁给光绪。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静芬次年立为皇后,即隆裕皇后。如今溥仪登位宣统宝座,隆裕成为了皇太后,溥仪的生母瓜尔佳氏连儿子的面都不能见了。

时任总理公署秘书的许宝蘅,在日记中记录了隆裕太后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长达一个小时的对谈。隆裕太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并且任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委托唐绍仪为议和代表,负责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

宣统三年(1911年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是。她最后对清王朝退位承担责任:“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宣统帝溥仪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告大清统治中国最后结束。

隆裕太后主持清朝退位.jpg

      隆裕太后携清帝溥仪退位

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太后临朝称制。袁世凯遂承皇太后懿旨公布《清帝逊位诏书》:

“前因民军起义,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国体一日不决,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将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为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安闲,优游岁月,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有说退位诏书起草人为清朝甲午战争那年中了状元的,南通人氏张謇。但究竟何人执笔起草,一直未有定论。 

同日,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唯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但袁坚持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职。

计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后金国,至清逊帝溥仪退位,凡297年;若自福临顺治帝入主中原起算,则为268年。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 

从1912年到1922年的十年间,溥仪在紫禁城中过着他平静的逊帝生活。皇室主要成员仍在紫禁城居住,溥仪在此举行了结婚典礼,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有皇后、有妃子,在小范围内仍保持着君主的尊严。1924年,冯玉祥趁第二次直奉战争之机,发动“北京政变”,冯玉祥迫使摄政内阁对清室优待条件进行了修正,修正内容决定废除帝号,将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溥仪被逼流落民间。

 

溥仪和皇后婉容.jpeg

      溥仪和皇后婉容

1934年3月,溥仪在长春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二战结束,1945年8月17日午夜,举行了伪满垮台和溥仪退位的仪式,亡国的末代皇帝溥仪出逃日本,在沈阳机场被苏军俘获,自此在苏联开始了五年的被俘岁月。1950年,溥仪从苏联被引渡回国,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从皇帝开始转变为普通人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爱新觉罗·载沣在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又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享年68周岁。如今中南海内仍保存有摄政王府。

 

中南海内仍保存有摄政王府.jpeg

      中南海内仍保存有摄政王府

隆裕太后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222日)病逝,享年46岁。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清西陵中的崇陵。革命党人对其评价以肯定为主。孙中山:“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黄兴:“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