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篇说到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变成为无枷之囚。郁郁寡欢的载湉身体每况愈下,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渐,癸酉(11月14日),德宗崩,享年37岁。 

众多读者一定知道北京天安门西边的新华门,如今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中南海的正门。门前只许行人经过,不允许长时间停留,转头往里看,只见毛体的“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让过路人看不到里边一点点的景致。这道墙里边,就是南海,往北是中海,合起来就是中南海。 

《清史稿》记载:甲戌(癸酉后一天),太皇太后并亦违豫,是日,崩,即19081115日,光绪帝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命归西天,享年73岁。 

接替光绪帝位的是宣统皇帝溥仪,监国摄政王载沣之子,是德宗本生弟子。为了让读者弄清楚晚清皇帝和几个重要亲王的血缘关系,下表是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的主要后嗣们,可使诸位一目了然。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的主要后嗣们

 

第二代(奕字辈,“言字旁”名)


第三代(载字辈,“三点水旁”名)

第四代(溥字辈,“单人旁”名)

四子奕詝,咸丰帝

载淳,同治皇帝,母慈禧太后

无子嗣

五子奕誴,过继给过世的叔叔惇亲王绵恺为嗣子

次子载漪

大阿哥溥俊

六子奕訢,和硕恭亲王

载澄

溥伟、溥儒、溥僡

七子奕譞,醇贤亲王

二子载湉,光绪皇帝,生母慈禧太后胞妹叶赫那拉;皇后静芬,隆裕太后

无子嗣

五子载沣,袭醇亲王,摄政王,生母瓜尔佳氏

仪,宣统帝;

溥杰

六子载洵,海军大臣

溥侊

七子载涛,军咨府大臣

溥佳

 

第162篇已经交代同治帝载淳仅仅亲政一年,十九岁即崩於乾清宫西侧养心殿,无后嗣,由醇贤亲王七子奕譞和西太后胞妹的儿子载湉即位为光绪皇帝。光绪帝又无嗣,由奕譞和刘/瓜尔佳氏五子载沣的儿子溥仪即位,成为清王朝的末代皇帝宣统帝。醇贤亲王奕譞的后代人丁兴旺,五子载沣袭醇亲王,成为第二代醇亲王。溥仪入承大统时只有三岁,慈禧亦驾崩,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载沣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清史稿》曰:“奉太皇太后懿旨监国。军国机务,中外章奏,悉取摄政王处分,称诏行之。”《清史稿》记载的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甲子,革命党人汪兆铭(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谋以药弹轰击摄政王,事觉,捕下法部狱,汪精卫被判处终身监禁。这个被谋刺的摄政王就是载沣。

 

汪精卫等人被判终身监禁.jpeg

      汪精卫等人被判终身监禁

载沣监国摄政后,两次重申继续进行预备立宪与立宪作为国策的不可动摇性。取得了国际方面的认同。宣统元年(1909年)104日,除新疆外,各省先后宣告成立咨议局。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君主保留国家元首地位,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目前世界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还不少,除英国外还有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摩纳哥、日本、柬埔寨、泰国、尼泊尔、不丹、马来西亚、文莱、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科威特、约旦、摩洛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共和制指的是国家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体,共和制对应君主制。 

摄政王载沣的立宪组阁自然会维护其皇族的利益,采取高度集权措施,积极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大肆提升载涛、载询等满族亲贵的官职。在载沣担任摄政王一年之后,一度对他执政前景相当乐观的西方媒体就改变了判断。同时满洲亲贵和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加深。宣统二年(1910年),国会请愿同志会在北京连续发起,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 

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乾隆皇帝的曾孙,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的内阁。十三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四人,满族九人,而皇族竟有五人,故人称“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引起立宪派的强烈不满。但他们还没有绝望,又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名义上书力争,说:“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但得到回答是:“黜陟百司,系皇上大权,议员不得妄加干涉。 ”这使立宪派纷纷感到失望,一部分人开始转向坚决要求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阵营。

第167篇已经提及,湖北新军是清末张之洞于湖北训练的新式军队,编成张彪任统制的陆军第八镇与黎元洪任协统的第二十一混成协。张之洞编练新军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湖北新军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武昌起义湖北新军造反了,参与了革命军率先发难,向清王朝开了第一枪。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拥戴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而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议)的决定。清政府发出剿办武汉革党,陆军大臣荫昌率湖北周边的清军及北洋新军陆续压向武汉。

 

黎元洪被推举为为都督.jpeg

      黎元洪被推举为为都督

武昌起义后第四天,10月14日,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袁世凯曾多次公开表白自己对解决辛亥危机的方案是实行君主立宪。许给革命党方面的条件也是实行君主立宪,责任内阁,由他本人出任内阁总理。11月1日,袁世凯自家乡安阳抵达湖北萧家港,正式出山。同日,奕劻内阁辞职。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军队仍然归其指挥。11月8日,资政院开会,正式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jpeg

      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2月2日,联军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同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清史稿》记载:初,袁世凯遣(南北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下,与民军代表伍廷芳讨论大局,以上海为议和地,一再会议。伍廷芳力持废帝建共和,唐绍仪不能折,以当先奏闻取上裁,遂以入告。世凯奏请召集王公大臣开御前会议,终从其言。至是,乃定期开国民会议于上海,解决国体。126日,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1212日,十四省代表共39人,由武汉、上海齐集南京,决议于1216日推举临时大总统,立政府於南京,定号曰中华民国。19111220日,孙中山经香港归国,1225日,孙中山到上海,同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仅三个月(191211--191241日)。

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仅三个月.jpeg

       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仅三个月

欲知袁世凯怎么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清王朝的主要头面人物的结局如何,请读下篇。